鄧小平理論與素質教育淺論

時間:2022-03-18 01:32:00

導語:鄧小平理論與素質教育淺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理論與素質教育淺論

一、鄧小平理論素質教育產生的思想基礎

1.鄧小平改革思想為素質教育的產生作了動員。鄧小平改革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開始了一場偉大的改革,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展開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改革傳統落后的教育科技體制,建立起既符合教育科技發展規律,又符合經濟發展規律,既與世界科學技術和教育迅猛發展相適應,又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配合,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開放型社會主義教育科技體制,迫在眉睫。這樣,鄧小平遂于1985年領導制定了《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由此引發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教育科技體制的大討論和大變革,不但帶來了教育科技體制的深刻變化,而且也使我國教育科技思想異常活躍,各種各樣的科技思想、教育理論應運而生,其中之一即素質教育。

2.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為素質教育打開了一個借鑒的窗口。鄧小平指出:“任何國家要發達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我們吃過這個苦頭。”所以,“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這樣,對外開放就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基本國策,才使我們有機會接觸和認識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與教育方法,特別是通才教育、通識教育和終身教育、繼續教育等教育思想及理論,從而提出了適應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素質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

3.鄧小平的“三個面向”為素質教育指明了基本方向。鄧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三個面向”反映了當代教育的客觀規律,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方針。“教育要面向現代化”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教育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一是指教育自身也要現代化。我國教育必須走以特別強調“質量”為目標和以“效益”為方法的素質教育道路。教育要“面向世界”,這是一個回答知識經濟和多元文化的全球挑戰之教育發展戰略。伴隨著冷戰的結束,知識經濟漸露端倪。同時,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因此,只有提高民族的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競爭的國際經濟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創新能力歸根結底在于提高全民教育水準,培養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教育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教育要“面向未來”,這是一個迎接信息時代學習革命的教育發展戰略。信息社會將引起人們的生存環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人際交往方式乃至思維方式的變革,從而導致教育目標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變化。把21世紀的教育稱為學習,正反映了未來教育變革的實質。既然教育變成了學習,學習者就理所當然地要變成學習的主體、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而素質教育正體現了這種主體性原則。總之,“三個面向”對于教育自身的意義,就是要在當代中國和世界的時代背景下,全面推進和實現教育的現代化,造就能在不同崗位上擔負起21世紀建設使命的創造型人才。因此說,“三個面向”為素質教育指明了基本方向。

4.鄧小平關于提高勞動者素質和注重智力開發的思想為素質教育選定了主攻方向。在80年代中期,鄧小平明確提出了要提高勞動者素質的問題。他說:“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同時,鄧小平還提出了要注重智力開發的思想,他的這一思想不僅針對工農業勞動者而言,而且也針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言。在鄧小平注重智力開發,提高勞動者素質思想的指引下,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人們開始了對教育的反思。反思國力與民族素質、民族素質與國民教育的關系;反思教育的弊端及其出路;反思教育改革的著重點和突破點。最后,大家逐漸統一認識:中國的發展的確要靠教育,而且要靠素質教育,其主攻方向即注重智力開發,提高全民素質。

二、鄧小平理論是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

由于充分認識科學、教育在當代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鄧小平第三次復出后,自告奮勇管科學、教育方面的工作。此后,科學、教育問題,特別是教育,始終是鄧小平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他一再表達了這樣的思想:“從長遠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學技術。否則……后果不堪設想……我們要千方百計,在別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犧牲一點速度,把教育問題解決好。”是他推倒“兩個凡是”和“兩個估計”,提出“兩個尊重”,解放了思想,激發和調動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和探索精神;提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三個面向”、“四有新人”,確立了教育改革發展的總方針、總政策,指明了教育發展的總方向、總目標;闡述了教育的重大理論問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這樣,多年來,鄧小平理論,尤其是作為鄧小平理論重要組成部分的鄧小平教育思想,就一直是新時期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鄧小平教育思想的內容非常豐富,如何利用鄧小平理論,尤其是鄧小平教育思想的豐富內容去指導素質教育的實施,尚值得進一步深入地探討。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鄧小平理論,尤其是鄧小平教育思想是素質教育理論的原理論,是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

三、鄧小平理論是素質教育的首要內容

鄧小平理論是黨的指導思想,是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支柱,“發展教育和科學,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黨的十五大報告語),兼之鄧小平理論是素質教育產生的思想基礎和指導思想,那么,鄧小平理論當然也應該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而且要成為首要內容。

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與提高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目標,而進行以鄧小平理論為首要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有助于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而且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需要。因為只有用鄧小平理論武裝了廣大青少年的頭腦,才能使他們以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為宗旨,更好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全面提高自身素質,時刻準備投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努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學校素質教育有兩大板塊,一是針對受教育者(學生)的素質教育,即通常所指的素質教育;一是針對教育者(教師)的素質教育。鄧小平理論不僅應成為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首要內容,也應成為對教師進行素質教育的首要內容。作為鄧小平理論重要組成部分的鄧小平教育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精辟地闡述了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教師是教育的參與者和耕耘者,深刻領會和掌握鄧小平教育思想,是其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養,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必要條件。

四、鄧小平理論是素質教育操作方式、方法之源泉

鄧小平理論既是素質教育產生的思想基礎和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及首要內容,也是素質教育操作方式、方法之源泉。

首先,作為鄧小平理論精髓的實事求是,也應當成為素質教育操作的基本原則。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在素質教育中出現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偏差,走出素質教育的一些誤區,如實施素質教育會影響甚至降低基礎教育的質量;實施素質教育難度太大,主要是社會問題,教育部門和學校無能為力;等等。再如,按照鄧小平理論,社會主義建設要成功,充分認識和把握國情是關鍵。這就要求素質教育操作也必須從國情出發,適當借鑒國外的有益經驗是必要的,但盲目照抄照搬就不對了。因為畢竟國外進行素質教育的環境與對象、指導思想與目的等因素跟我們是有差異的。又如,鄧小平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戰略;在祖國統一問題上,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從此思路出發,我們進行素質教育就不能急功冒進,搞“一刀切”,而應當長計劃與短安排相結合,并在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與研究生院等不同層次的素質教育之間,在學生與教師等不同教育對象的素質教育之間,既相互借鑒,又各具特色。即使在同一層次與同一教育對象內也要在總體原則一致的前提下,因材施教,靈活多樣。再如,按照鄧小平理論,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那么,作為我國教育改革重要成果之一的素質教育本身也需要不斷改進。因此,在素質教育中不斷研究新情況,尋找新途徑,解決新問題,使素質教育的成效越來越大,就成為教育工作者的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