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三個代表”思想的人民性
時間:2022-02-17 10:44:00
導語:試論“三個代表”思想的人民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把經過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13年的成功實踐證明的“三個代表”思想和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起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作為馬列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他們都是一脈相承的科學體系,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一切為了人民的利益,是我們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我們黨現行政策的根本目的;“三個代表”思想強調人民的根本利益,強調提高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強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這一切充分體現了“三個代表”思想的人民性。
一、執政目的的人民性
150多年前,馬克思和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向全世界公開說明共產黨人的觀點、目的和意圖,明確提出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也指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2]。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武裝起來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我們黨的性質、宗旨和指導思想的人民性,決定了黨必須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的全部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
中國共產黨執政以后,能否使全國人民在政治上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物質上不斷得到滿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黨的正確政策的制定和政策執行是否為了人民的利益。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工人階級政黨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一個政黨能夠盡可能代表人民利益,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愿望,就會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這個政黨就會帶領人民走向輝煌。我們黨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黨80多年來的一切奮斗,歸根到底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實踐,這是我們黨50多年成功執政的根本經驗。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黨的十六大明確地提出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并號召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同志還強調指出“敏銳地把握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趨勢和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制定和實施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采取切實的工作步驟,不斷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3]。只要我們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切實把黨的先進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我們黨就有了長期執政的重要基礎和根本保證。
我們黨來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堅持用時展的要求審視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強和完善自己,這是我們黨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本色、永不脫離群眾和具有蓬勃活力的根本保證。必須既善于總結成功的經驗,又善于吸取失誤的教訓;既善于通過提出和貫徹正確的理論路線帶領群眾前進,又善于從群眾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獲得前進動力;既善于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又善于組織引導干部和黨員在實踐中加強主觀世界的改造。要按照這樣的要求,實現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推進理論創新相統一,堅持黨的優良傳統和弘揚時代精神相統一,堅持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相統一,使黨成為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帶領人民團結奮進的堅強領導核心[4]。
使我們黨始終與時展同步伐,與人民群眾共命運。在實際工作中,貫徹“三個代表”的人民性思想,必須加強黨風建設,努力提高全黨同志為人民服務的自覺性。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強調指出“人民是我們國家的主人,是決定我國前途和命運的根本力量。黨的全部任務和責任,就是為人民謀利益,團結和帶領人民群眾為實現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奮斗[5]。“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6]。“所有黨員干部必須真正代裹人民掌好權、用好權”[7]。這是執政目的人民性的最好詮釋。
二、制定政策的人民性
黨是否能夠代表群眾利益,靠的不是熱情和口號,依靠的是通過正確的思想路線和方針政策,以及科學有效的制度機制等的實施所體現出來的具體行動。十六大報告指出:“制定和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基本著眼點是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8]。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中國12億多人口,9億在農村,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全國的穩定,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把握住這個全局性的問題,尤其在制定農村政策方面,體現出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的政策人民性。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為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激發億萬農民的積極性,黨中央從1982年至1986年連續5年把“三農”問題作為一號文件。其方針政策,—個比—個“寬”,一個比—個“活”,更重要的是—次比二次順乎民心。這五個一號文件政策的制定和以后的執行,最大特色是二步一步按照廣大農民的意愿和實踐中的創造,完善政策,開拓向前,引導農民邁向改革發展更為廣闊的領域。1998年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再次強調農村改革20年的基本經驗是:必須承認并充分保障農民的自主權,把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作為制定農村政策的首要出發點。這是政治上正確對待農民和鞏固工農聯盟的重大問題,是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根本保證。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核心是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在政策人民性思想的指導下,十六大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奮斗目標,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9]。“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10]。無論何時、何事,都必須遵循這個基本準則,這充分體現了政策制定和執行的人民性。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從領導革命的黨轉變為執政興國的黨,工作中心從農村轉向了城市,接著領導全國人民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從1956年黨的八大后又把社會主義建設作為黨的中心任務,開始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歷程。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成功的歷史經驗和吸取錯誤教訓,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全面地貫徹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確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三步走”戰略。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完成了第一、第二步戰略。現在,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的一個重大步驟和重要的發展階段,也是“三個代表”中人民性最直接、最生動的體現。
同志在“七一”講話中談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同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11]。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黨的全部任務和責任就是為人民謀利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高利益,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把一切工作的歸宿定位于為人民謀利益。80多年來我們黨進行的一切奮斗,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而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我們黨確定現行政策對不對,以及現行政策變化不變化最終是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以為人民謀利益為根據的。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發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的軌道上來;中國多年來實行的對外開放、對內搞活,進行社會主義經濟、政治體制改革,都是尊重人民利益的選擇,人民得到了實惠。“三個代表”作為馬列主義理論在當代的新境界,規定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和全部實踐,都—定要始終以最廣大人民的支持和擁護為最高標準。各項政策和措施要始終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始終依靠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這充分反映人民性是制定政策的基本準則。
三、政策實踐的人民性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進政黨,也是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忠實代表。在戰爭年代,面對異常強大的敵人和殘酷的斗爭,中國共產黨緊密地依靠人民,團結群眾,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長期以來,黨不僅在指導思想上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觀點,而且實際工作中形成了一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這是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體現,也是一個富有特色的創造。鄧小平同志曾說過,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農村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的,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這種尊重群眾實踐,善于概括群眾的經驗和創造,并從政策上給予指導的領導方法,正是政策實踐人民性的集中體現。
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12]。善于從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做好工作的有效途徑。共產黨僅僅依靠自身的偉大、光榮還不夠保證其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離開人民群眾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不善于從人民群眾中吸取力量,我們黨的任何思想、理論、政策計劃和辦法都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發揮黨的最大政治優勢,就要研究群眾的思想變化,研究不同群體的活動特點和群眾工作規律,探索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機制,學習和掌握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和方法,增強群眾工作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人心齊,泰山移。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是黨執政的最寶貴的力量源泉和可靠保證。
現在,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所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完全符合人民需要的社會主義建設計劃,必然能凝聚廣大人民的力量,投入到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當中。
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人民富裕、生活幸福,提高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使他們充分享受一切文化和文明成果。依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和力量,把最廣大人民群眾作為社會發展的主體力量。十六大報告要求,對不同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都要團結,對他們的創業精神都要鼓勵,對他們的合法權益都要保護,對他們中的優秀分子都要表彰,從而充分發揮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便成了億萬人民群眾的共同實踐。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政策制定和政策執行目的的人民性都來自于政策實踐的人民性。政策的制定是從群眾中來,政策的執行和貫徹是群眾的實踐,也就是到群眾中去。因為,政策的實踐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政策的人民性就是尊重人民群眾的實踐,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肯定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把發展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和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融為一體,當三者協調發展的時候,社會才能蓬勃發展,人類歷史才能前進,共產黨才能獲得人民的擁護,才享有崇高的威信。把政策實踐的人民性提高到推動社會發展的高度來認識是“三個代表”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杜.1991.
[3][4][8][10][12]十六大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杜.2002.
[5].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二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1998-12-18.
[6][9][11]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M]北京:中央丈獻出版社,2002.
[7].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20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