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城市藝術的拓展問題
時間:2022-05-10 09:44:00
導語:詮釋城市藝術的拓展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人類文化的發展史上,都市的建設始終是社會文明與進步的表征。都市環境的規劃以及都市中公共藝術品的呈現正體現了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因此城市的公共藝術和環境景觀形態對于該市的風貌、氣息及個性形象的辨識和張揚起到重要的作用,城市化特征應主要以公共藝術設計去體現。21世紀是一個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的新世紀,人們追求的是更精致的生活和全面的發展,因而發展城市公共藝術對于建設新型的城市社會生活至關重要。
關鍵詞:公共藝術;城市文化;城市環境
公共藝術是一個新的名詞,作為一個理論問題,它形成于上個世紀80年代。公共藝術不同于一般的環境雕塑和紀念碑雕塑,它與城市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公共藝術的概念源起于德國,它需要一些社會條件和特定的公共環境來造就,意圖讓公眾在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間和環境中接觸到藝術,并積極參與到藝術創作的樂趣中去,與藝術家共同發掘藝術或文化、政治等其他意義的可能性。
一般而言,公共藝術的范疇并不僅僅局限于具象雕塑還是抽象雕塑,是時髦的還是傳統的,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等形式方面的問題,它可以是有形的雕塑的形式、或人與雕塑結合的形式、甚至普通人的藝術活動形式,它的內涵與外延都非常廣泛,所以形式在這里并不是最重要的,最主要是公共藝術是一種現代價值觀的體現,是社會進步和時代觀念的產物。[1]P36現今,公共藝術不再是雕塑,壁畫等單向度的藝術品的代名詞,而是與城市的公共建筑、街道、車站、廣場、旅游景點、水系、綠化帶等一系列景觀因素,及其歷史文化關系相對應的綜合性藝術陳設。公共藝術是一種持續變化的藝術,或者說是一種藝術的狀態,對于國家或者城市而言也是一種藝術運動。他包含了政治學、社會學、美學、藝術學、城市學、建筑學、環境學、符號學和文化學等學科的內容。
一、城市公共藝術及其意義
隨著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日益提高,城市公共藝術品的創作逐漸為大眾所關注:街頭不時的出現主題不一的景觀雕塑及裝飾作品,建筑物的墻壁也被形式多樣的壁畫所取代……顯然,公共藝術也越來越多的悄悄的融入現在城市的形態之中。[8]城市文化也隨著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而相應的提高,而城市公共藝術又體現了當代人文精神的發展。一方面,它尊重大多數的普通民眾所持有和認同的文化形態,包括文化觀念和審美態度;另一方面還須面對隨著中國市場經濟、城市化、商品化的發展而崛起的大眾文化。
城市公共藝術在城市文化生產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他充分體現了公共藝術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并且得到了廣泛的認同,隨著人們認識的提高,城市公共藝術開始與建筑、綠化、道理設計、景觀設計等相互容入,整體性的推動了城市文化建設的發展[3]。作為藝術性的創造物和作為城市景觀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藝術對增強城市文化氛圍,營造美好環境,提升環境場所的藝術格調,加強場所環境的指示性,調節心理、緩解壓力以及創造強大的經濟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一)增強城市環境場所的文化氛圍
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把城市環境中的公共藝術作為構建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提升現代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城市環境質量的手段。創造具有文化價值的生活環境是公共藝術設計的取向。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城市公共性開放空間設置公共藝術的目的并非改變空間環境本身,而是改變環境空間給人的印象,抒發環境空間的文化意義和情感意義。對環境空間進行優性調節,多與文化背景相對應,與城市文明相聯系,具有實地文化特征。如墨西哥大學圖書館主樓外墻的壁畫設計,它用25種色度不同的天然火山石均衡對稱地組織成墨西哥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圖像,成功地掩飾并消除了圖書館建筑原來的單調乏味、豐富了墻面,增強了圖書館的文化氛圍,使得環境空間通過藝術美的提升更具有文化品位。[4]在這里,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些公共藝術品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二)營造美好環境,提升環境場所的藝術格調
營造環境視覺美感、提升環境場所的藝術格調,是公共藝術創作的最根本的目的之所在。公共藝術是一種改善、裝飾、強化城市生活環境的空間藝術。對于現代城市環境而言,公共藝術用其充滿人文情趣和詩意表達著藝術美,改變著現代城市那種水泥森林的生硬與冷漠。它借助于藝術的造型語言對公共性開放空間進行著渲染和烘托,提高環境空間的藝術性與觀賞性,從而創造出更富有吸引力的視覺空間。倡導生活環境的公共藝術觀念,并付諸于實施,無疑對城市的環境品質提高起到重要作用。作為藝術家族中的一員,公共藝術作品以審美形式為基礎,通過特有的藝術形式去感染了公眾。
(三)加強場所環境的指示性
公共藝術是城市景觀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對特定的空間進行提示、強化,并賦予它主題形式,以此作為環境空間中的向導標記,提供有關信息,在某種程度上擔負起辨向定位的使命.如日本東京街頭名為“大草筐”的景觀雕塑小品,在繁華都市的一角,人頭濟濟的車站,人們在與朋友約會時都會如此自如地說,“我們X點在那個大草筐前面見面好嗎?”顯然,在現代生活中,公共藝術品已經成為了城市人約會的方位標記。
(四)調節心理,緩解壓力
快速發展的經濟以及商業化和工業化使我們周圍的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現代城市的發展,城市人口越來越多,房子越造越高,車站、工廠、商業中心、政府機構等公共建筑此起彼伏大量出現……人好像被四周這些理性、高聳的建筑孤立了。公共藝術的出現,很大程度淡化甚至緩解了這種由于城市高密度、高層化建筑群以及人際關系等壓力對人所造成的心理壓抑,使人在審美情緒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建立起高雅和諧的心理調節機制。
(五)創造強大的經濟效益
通常,大家都知曉在完成和制作公共藝術作品的時候需要一定的經濟的投人,落成后,似乎難以再看出有什么經濟效益。其實事實不然,公共藝術品的存在將會給所在的環境空間帶來相應的經濟效益。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帶動了城市房產業、飲食業、運輸業、娛樂業等等的飛速發展等。
公共藝術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整個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環境藝術化,藝術環境化的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公共藝術與城市環境一體化的設計觀念,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二、當前城市公共藝術存在的問題
近20年我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城市文化也提高了一個臺階,在城市建設中經歷了許多國家半個世紀甚至上百年的發展過程,從解決城市基礎設施、居民住房到城市環境、生態,再到標志性大型公共建筑,可以說在我們沒有作好足夠思想準備的時候就迎來了城市面貌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在這當中,公共藝術雖然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城市公共藝術發展缺少制度保障
公共藝術的建設需要有個優良的制度保證,藝術作品融入城市環境的多少取決與政府給予的空間多少。1982年,朱成等藝術家,在攀枝花為了能夠在廣場做一件公共藝術作品,由四大班子組成的甲方現場表決確定作品的整個形式的使用、動作細節的構成。這個名為《朝陽》的作品,是一位女工左手拿藤帽、右手將工作服搭在肩上、面向東方的雕塑。可以想見,藝術家在這樣的作品生產中的主體性基本上是處于零度功能狀態。他們能夠具有的唯一的藝術自由,也許是在創作過程中沒有來自甲方派遣“天兵天將”監督的目光。藝術家本有的根據自己的藝術理想整合公共文化資源的能力,在這里被正大光明地剝奪了。他們在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不過是中國傳統社會里的匠人身份。他們更談不上必須要有獨特的藝術符號語言圖式和個人風格的開拓創新。相反,藝術語言的喪失,藝術家怎能稱為公共的藝術家呢?[6]不過,《朝陽》的確反應了那個時代的公共性:以政治權力主導一切文化生產邏輯的偽公共歷史邏輯。
中國的藝術市場不健全,純藝術作品的市場有限,公共藝術一旦成為一個市政工程,就會面臨甲方乙方這樣的雇傭關系,藝術家的創作往往要根據投資方的需求來決定,而缺乏更多的自由度。這樣在藝術家的個人創作和公共藝術創作之間就存在著雙重標準,使藝術家很容易把個人創作視為純藝術,而把公共藝術創作視為“行活”。這樣的雙重標準給中國公共藝術造成了許多不良后果。
(二)城市公共藝術不能與城市環境相協調
公共藝術始于歐洲,它原本是與建筑結合,附著于建筑物之上的,例如噴水池及其上的雕刻。廣義地看,建筑本身就是公共藝術。設置公共藝術的目的是為了使都市空間內涵更豐富,增加美感,以提升市民的品味。所以它必須與城市環境結合,以達到全民分享的目的。然而政府卻將它與「藝術品」混為一談,甚至視同雕刻品的設置。于是公共藝術就成了雕刻家自我個性的展現,好比將家中的收藏品放大到戶外供民眾觀賞一樣。又因為雕刻家缺乏空間觀念的訓練,所以他們設計出來的雕刻品多半無法與都市環境相結合。
城市公共藝術講究公共性,城市公共藝術的創作需要考慮到公眾、藝術家、放置地點的環境及周圍的無形有形的事物,不是單單的為了藝術而創作,但是當今社會的公共藝術都是獨立的、機械的,毫無生機的,它不能給我們心靈的震撼。公共藝術決不是單一化的個人行為,而是一人或數人與大眾合作交流、協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從事公共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必須努力在個人的創意與環境的協調與公眾的意愿之間尋找到一個都可以接受的基點,進而創造出既有藝術性又有公共性的藝術品。這樣才能讓我們生活中有藝術、藝術中有生活。
(三)公共藝術發展的急功近利問題
公共藝術的泡沫現象還與急功近利的心態有關。中國的公共藝術起步較晚,但自誕生之日超便有席卷華夏之勢,幾乎成了“公共藝術”的局面,所謂徹底全面的城市建設理論在左右著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領導,但歷史是需要積淀的,文化建設更非只爭朝夕即可奏功,違背客觀規律而求政績、求效益的方針不應當是公共藝術發展的主導思想。試想,如果一個城市的空間被某一屆領導規劃得干千凈凈,那還有什么發展可言?下一屆領導又干什么,我們的子孫后代又干什么?更大的問題在于城市發展的兩極分化,我們看到沿?;蛘呓洕l展有相對優勢的城市在大興土木發展公共藝術,更多的中小城市則快于建設城市的基礎設施,公共藝術極少或干脆空白,干是有為討政績而以突擊方式應急實施公共藝術建設的,結果往往是勞民傷財,臨時趕工的“藝術”既無任何公共效應,又無任何社會價值。
有些城市進行令人恐怖的“雕塑”,全面、深入、徹底地進行城市建設,令人擔憂。如果每屆領導都要來一次新的規劃,我們的城市還會有歷史嗎?還會有文化的積淀嗎?一座城市的歷史,絕不是一年半載就可以建設起來的。無論從城市文化生態還是從城市自然生態講,我們都應該循序漸進,讓老百姓在歷時性過程中和城市文化一起生長、生息,這座城市才是真正屬于他們的生存之地。
(四)城市公共藝術管理水平低下,職責模糊
在絕大多數城市的普通住宅社區及綜合性社區中,建筑與道路缺乏基礎性建設和維護,許多公共設施陳舊落后或破損污穢不堪,環境衛生惡劣。公共藝術及公共綠化水平大多低下,或干脆歸于空白。在城市的社區管理中,長期存在著不同類別的組織機構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權力錯位、職責模糊、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的狀況。在政府權力的基層行政部門“街道”機構與“類似政府辦事機構”的居委會、業主委員會及物業公司之間,由于權力關系和職責的混亂與懈怠,使得在社區公共事務,包括社區文化和公共藝術的建設與維護方面,難以建立起合法合理的機制和規則,基本上還是按照少數人及資金贊助者的意志行事。此間常出現由政府基層部門的領導出面干預或個人決策,以搞運動、走過場、抓突擊、顯政績的方式來實施社區環境和公共藝術的建設,結果往往是浪費了資金和土地卻產生了讓社區居民不滿意或無動于衷的現象,難以真正實現社區中利益主體的意愿。即使外在效果搞得較好也無法收到在心理情感及精神上凝聚和榮耀社區的內在功效。根本原因,還是在于沒有使包括公共藝術在內的公共事務的實施過程成為社區居民平等參與、民主醞釀和深度交流的過程。反而使得大多數社區人覺得這些不是與自己休戚相關的要事,因此難以培養起社區主人應有的責任感和歸屬感。
三、城市公共藝術的出路與對策
現今城市公共藝術飛速發展,出現問題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公共藝術家及各級管理者應該想方設法通過正確積極的引導,保證城市公共藝術的有序發展,進而促進城市的快速發展。針對城市建設中公共藝術方面出現的問題,提出了幾點措施:
(一)加強法制建設,城市公共藝術需要制度保障
目前我國現代城市公共藝術建設有關的法律,如《城市規劃法》、《建筑法》等對公共藝術方面都鮮有涉及。文化部、建設部還聯合頒布的《城市雕塑建設管理辦法》,雖然對城市雕塑的規劃、建設和管理作了一些要求,但對公共藝術執行主體、環節、細則上卻不詳細,實際操作有難度。加之,其作為行業性、部門性法規的特征較為明顯,實際的制約性和執行力度就有所欠缺,客觀上也造成了現代城市公共藝術建設無序、管理混亂的局面。我國應該盡早對城市公共藝術的規劃、審批、管理等加緊立法,把現代城市公共藝術建設與管理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地方性法規,對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的規劃制定、組織實施的分工、資金籌集、制作過程的要求、建成后的驗收、日常的維護和保養、處罰等作具體的規定,來規范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的建設,保證現代城市公共藝術建設的有序進行。建立一個真正體現民主觀念的藝術運作機制,這應是中國今后社會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反對與防止少數人的獨裁,進而將大多數人的意愿吸納到對于公共藝術的決策過程中。
現今世界上不少國家,在發展公共藝術上采取了“百分比藝術建筑”(PercentofArtProgram)的有效作法,它的基本涵義是:用藝術來從事環境建設,使藝術與周圍環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種新型的公眾藝術。它的作法是從中央政府到各級地方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規定在公共工程建設總經費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為藝術基金,它僅限于用作公共藝術品建設與創作的開支。人們通常將這種作法稱之為“百分比藝術建設”[13]P14。這種作法的優點是,有了長期立法的強制性保證,就不會因個別領導人員的去留而產生公共藝術興衰的弊病,更重要的是使公共藝術的建設資金有了非常穩定的保證。所以說公共藝術的長期穩定的發展需要有制度的保障。
(二)改變觀念、以人為本,讓公共藝術融入到生活中
現代城市公共藝術是一個面向大眾的藝術,積極推廣現代城市公共藝術,就是為了提升市民對藝術的鑒賞水平和興趣以及公共藝術工作者的創作水平,提高他們參與現代城市公共藝術建設的積極性,讓現代城市公共藝術更好地融入大眾生活。我國自古以來就講究“天人合一”,并深刻地領悟了“人與自然相和諧”的設計理念。涉及生物、水力、土木的大型公共藝術設計,要著眼于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關系,在設計過程的每一個決策中都充分考慮到環境效益,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這樣,設計不僅是一種技術層面的考慮,更關鍵的是一種觀念上的變革,要求設計師放棄那種以設計在外觀上標新立異為宗旨的習慣,而將設計變革的重心真正放到功能的創新、材料與工藝的創新、環境親和性的創新上,以一種更為負責的態度與意識去創造最新的公共藝術形態。
今天在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人們已不滿足于欣賞街頭廣場的雕塑,而是通過建立各式各樣的雕塑公園(SculpturePark),集中地、成批地把雕塑作品與自然風光結合起來,形成景點,供人們游玩、欣賞,如巴黎市中心的阿里斯蒂德?馬約爾(AristideMaillol)雕塑公園、意大利的新羅馬雕塑公園、維也納國際雕塑公園等。同時各種雕塑園區和展覽也成了藝術家們自由創作、展示才華的舞臺,提高了他們的創作水平。國內的實踐也證明,這是一條比較好的城市公共藝術的推廣途徑。一些城市公共藝術建設較為突出的城市都有這樣的成功經驗,如青島市在近13km長的東海岸上建了系列雕塑園區,還在市中心建了世界名人雕塑園;長春市已連續舉辦了四期國際城雕展,并正籌建一座世界城市雕塑公園,這些都對當地城市公共藝術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三)城市公共藝術家的需要承擔橋梁作用
作為公共藝術的創作者,藝術家承擔著橋梁的角色對于政府權力和投資方的意見,藝術家要接納,但更重要的是,他要關注生活在公共空間中的民眾的意見。有學者指出:藝術家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公共意志的執行者,在很大程度上,藝術家創作公共藝術是在作“命題作文’,但這一過程絕對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主動的。公眾的意見雖不能說總是天然合理的,但至少其中含有很多合理的成分。如果藝術家能從公眾的合理性想法中獲取靈感,并加以巧妙的轉換,就極有可能創造別具新意的優秀作品,這比閉門造車、胡思亂想要強得多。不過,公眾的趣味總是難以確證的,有時還會相互矛盾。針對這種狀況,可以采用民主投票的方式來確定民眾的意愿.但必須注意的是,有時候多數人不掌握真理,每個人的知識能力、見解不同,投票的動機也不同。在這樣的情況下,藝術家能起的特殊作用就是,在充分研究了公眾的多種需求后,以歷史和當下的文化背景作為基本的框架,從中找出最合理的因素加以創造性的發揮,然后再使用多方都能接受的藝術方案并輔以必要的宜傳去積極地影響公眾。在這個意義上說,做一個成功的藝術家和一個優秀的公共藝術家是不矛盾的。一個出色的公共藝術家必須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海納百川的胸懷,不茍且,不為私利而犧牲大局,知道如何把自己的才華衣社會公眾的真正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產生體現公共意志和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
(四)組建專門的管理機構,加強對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的管理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我國就成立了全國城市雕塑委員會,各地城市也相繼建立了“城市雕塑領導小組”或辦公室,負責城市雕塑的指導、協調、審定工作,但運行不到兩三年,因精簡機構先后解體。此后城市公共藝術工作一直無人問津,任由發展。后來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等又組建了地方性的城市雕塑委員會,但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絕大數城市都還沒有建立這樣的常設機構?,F代城市公共藝術缺少經常性的管理,問題林立也就不足為怪。因此,各城市應恢復建立像城市雕塑專門性的管理機構,強化政府職能,實行規范管理,促進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的持續發展。
并且這類機構運作模式的共性應該有:組成成員可由政府各相關職能部門抽調人員及新聞媒體、民間協會以及公眾代表等共同參加組成;部門設置至少應包含兩類,一是常設辦公室,負責現代城市公共藝術規劃、組織、協調、管理等工作。二是藝術委員會,由藝術家、規劃師、建筑師、園藝師、社會學家等人員組成,負責現代城市重要的公共藝術的評審。這樣,現代城市公共藝術專門性的管理機構的建立,將有利于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有利于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的日常管理,有利于公共藝術規劃的順利實施。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城市化進程迅速推進,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長??梢韵胍?,城市公共藝術的春天已經到來,社會各界對此的關注與熱情前所未有。作為新一時期的大學生,我們應樹立公共藝術觀念,充分融入城市公共藝術建設中去,為我們城市公共藝術的建設出謀劃策。我們更加希望城市管理者、公共藝術家、公眾等都充分參與到城市公共藝術的建設中去并給予大力的支持。我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城市的公共藝術會突飛猛進且長期穩定的發展。同時城市公共藝術的繁榮也會帶來全社會公共精神與文化知識的進步。
參考文獻:
[1].翁劍青.城市公共藝術[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2].何一民,田凱.論城市環境藝術和城市形象建設[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2,(9)
[3].陸慧.淺析公共藝術在當代城市建設中的意義[J].上海商學院學報,2005,(9)
[4].張斌,楊北帆.城市設計與環境藝術[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0,(4)
[5].周錦琳.人?環境?空間——都市中公共藝術設計[J].湖北工學院學報,2001,(9)
[6].馬欽忠.公共藝術與城市品牌的塑造[J].雕塑,2004,(1)
[7].漆平.藝術?城市——公共藝術與城市設計的互動[J].雕塑,2004,(4)
[8].施慧.公共藝術設計[M].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
[9].孫振華.公共藝術時代[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3
[10].卡米洛?西特.城市建設藝術[M].仲德良,譯.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0
[11].約翰?揚.中國的現代公共藝術[J].蔣大可,譯.藝術思潮與流派,1997,(1)
[12].貢布里希.藝術發展史[M].范景中,譯.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13].M?蘭德曼.哲學人類學[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
[14].RobKrier.UrbanSpace[M].NewYork:RizzoliPublisher,1991
[15].JohnPunter.DesignGuidelinesinAmericanCities[M].Liverpool:LiverpoolUniversityPress,1999
- 上一篇:貿易保護主義回潮的影響及對策透析
- 下一篇:小議中國畫廊業發展研究
精品范文
1詮釋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