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飾藝術首飾紋樣分析論文

時間:2022-04-01 03:47:00

導語:裝飾藝術首飾紋樣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裝飾藝術首飾紋樣分析論文

敦煌學涵蓋的內容廣泛,裝飾圖案是其中的一個研究方向。近幾十年來對敦煌裝飾的研究,更關注于壁畫中的藻井、背光、邊飾、龕楣等裝飾圖案,并對這些紋樣進行了系統的整理臨摹和紋樣分析工作。但是對于壁畫和彩塑中豐富的首飾紋樣還有待進行更細致的研究整理。當我們認真地分析這些從魏晉時期到元代,隨著石窟藝術的整體發展脈絡而經歷了發展、興盛、衰弱的首飾紋樣,會發現這部分的裝飾紋樣有著自身的發展特征。

敦煌首飾裝飾紋樣根據裝飾的部位不同可分為:頭冠、胸飾、腰飾、手鐲、臂釧、腳飾、耳飾、瓔珞等。敦煌莫高窟中佛身上的飾物較少,首飾變化主要體現在菩薩身上,這與印度佛身上豐富的首飾裝飾的特征有所不同。莫高窟不同時期的首飾造型各異,有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要分析首飾裝飾圖案,首先要把它納入敦煌莫高窟藝術的整體發展脈絡中。從現存的莫高窟早期洞窟中,可以感受到其深受西域、印度佛教藝術的影響。莫高窟石窟藝術是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原線路中的一個重點。因此,早期莫高窟的首飾圖案具有西域粗獷、概括的裝飾風格,但在首飾種類上則沿襲了印度首飾的特點。來源于/

一、北朝時期

具有西域、印度佛教裝飾風格的莫高窟北朝時期首飾,風格簡潔、拙樸。其主要的首飾圖案,北涼時期為頸飾和胸飾,表現手法多為浮雕。到了北魏、西魏時期,壁畫繪制更加精細,壁畫中菩薩的頭冠獨具特色,表現手法多為手繪。公務員之家

北涼時期的頸飾一般呈寬帶狀,由長方形方塊排列組成。方塊色彩為石綠、深褐相間,在每一方塊中間浮塑有一朵小花,單層花瓣,中間花芯突出。在寬帶頸飾底邊的石綠、深褐色塊的相連處,會垂飾一串小珠。這一時期在此式樣的頸飾上還有一種變化,寬帶底邊為蓮瓣形尖角,如同現代服裝中的桃形領,相間設色,底邊綴飾圓珠。

北涼時期的胸飾呈兩種造型,一種為單串長念珠,長橢圓形珠子與小正圓形珠子相間串連,胸飾長及肚臍。在珠串的正中底部還串有一朵小花,與頸飾上的小花呼應。胸飾的長形珠與正圓形珠設色也為石綠、深褐相間。這種相間用色使人聯想到首飾的材質為翡翠、深色的陶珠,同時也與此時期石窟壁畫中藻井、邊飾運用石綠、深褐、白間隔用色的裝飾風格相統一。這種造型的胸飾或從頸部正面垂于胸前,或單肩斜挎佩戴于脅侍菩薩胸前。兩種佩戴形式在印度佛教塑像中都有出現。另一種垂至肚臍的胸飾造型,中間浮塑一圓形花頭,兩邊裝飾兩塊三角形,上面用刀簡單地劃出線紋。三角形的兩邊有雙線連至頸部。這一裝飾造型使人聯想到印度犍陀羅菩薩胸前的對獸頭瓔珞,據說是王公貴族服飾的真實寫照。

北涼的臂釧、手鐲造型簡單,僅為浮塑的一個圓環,壁畫上脅侍菩薩的臂釧會在正面多畫一個圈。耳飾也為簡單的圓形環,沒有串珠的墜飾。此時期以堆貼浮塑或手繪造型的首飾,從造型和表現手法上都透露出粗獷和簡潔的特點,特別是飾物與菩薩體形相比,明顯比例過大,更顯粗獷。

北魏、西魏時期,中原的畫風和道教精神更多地在壁畫中顯現,壁畫中人物刻畫細致、形象飄逸。菩薩頭冠是這時期頗具特色的飾物,多為波斯風格的三日月式冠,中間大三角形前會裝飾兩三個口銜流蘇的鳥頭,飄帶兩頭雙層系起形成兩個三角形,飄帶的尾端隨風飄揚,加強了飄逸的動感。

在北魏254窟薩太子本生畫中,我們也看到太子頸飾和胸飾紋樣與菩薩的首飾造型有些不同。頸飾和胸飾同為黃金材質、寬窄一致的鏈子,沒有石綠、深褐色彩相間的寬帶,頸飾下墜飾三個黃金珠。有特點的是頸飾與胸飾相連呈“人”字形,中間打一結并墜飾橢圓形吊墜,上面鑲綠色翡翠。這種頸飾與胸飾呈“人”字形相連的款式,可能是西域王族首飾的造型,而且在唐代莫高窟藝術的首飾造型中還可以看出在這種“人”字形上的發展,即頸飾、胸飾、腰飾與瓔珞連綴在一起。

首飾裝飾也是對生活的反映,北朝時期戰亂頻繁,在人們意識中肯定極少注意用首飾裝飾自己,因此繪制佛像時重點放在故事情節上,首飾只是簡單表現,造型上也反映了西域的裝飾風格。

二、隋唐時期

隋代時間雖然短暫,但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承上啟下的時期,并且也是受波斯文化影響的時期。這時期的首飾裝飾手法仍沿襲早期的浮塑、手繪形式,裝飾風格仍顯簡潔,但已開始大量用金,而且在飾物造型上也有些許變化。公務員之家

頸飾和胸飾:這時期頸飾和胸飾的造型開始注意形式上的統一。早期石綠、深褐色塊間隔的寬帶頸飾造型已極少出現,并且寬帶兩邊加了線飾,效果更加精細。在浮塑手法表現的胸飾中,早期第二種胸飾造型保留下來,中間浮塑的墜飾多為方環,肩部垂下的鏈繩從環中穿過,如同現代的絲巾扣飾,環內鑲石綠色翡翠。這種浮塑表現的飾物線條粗硬,有的與腰飾相連垂至小腿,加上比例粗大的方環,給人如同帶著腳鐐、枷鎖的感覺。

隋代的頸飾和胸飾的突出變化體現在以金繪制的首飾造型上,此類首飾由粗細均勻的金線勾繪,如:420窟中菩薩的首飾分三層,第一層為頸飾,第二層垂至胸部,第三層垂至肚臍,在肚臍處打結后分兩股垂至膝蓋繞于背后。頸飾的正面底部斷開,兩端向上相對卷起,形成一如意形,中間還余留空隙,造型獨特。第二層胸飾與第三層胸飾中間有一直線相連,在每一個連接處有一圓形花飾,內鑲石青色珠寶。

臂釧沿襲早期的造型,正臂面圓環內鑲以大塊的石綠石青色珠寶。手鐲為兩個金質圓環。同樣為金質的耳環底部墜有一朵盛開的小花。菩薩頭冠為三朵火焰紋,火焰中心點以石青。

隋代首飾的表現形式仍然簡潔,但在首飾相串聯的結構上更加復雜化了。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金銀器藝術發展的頂峰。唐代經濟發展,人們熱衷于追求奢華享樂的生活,民族文化交流頻繁,西域游牧民族素來重視制造貴金屬,薩珊波斯外來因素的影響也促進了唐代金銀器的發展。來源于/

初唐的首飾已漸入輝煌期。頭飾、耳飾、臂飾、手鐲、頸飾、胸飾、腰飾,變化豐富、刻畫細致,多為大小均勻的聯珠串制造型。頸飾、胸飾、腰飾三串相連,而且特別注意頭飾、耳飾、臂飾、手鐲造型與頸飾、胸飾、腰飾成配套的款式。因此,初唐的飾物需以成套來表述。下面分析幾款:此時期浮塑的頸飾較早期刻畫更精細,特別是墜飾,造型以花朵和卷草為主,線條雕刻流暢。

在手繪的頸飾中,其中一款為早期石綠、深褐方塊相間形式的再次出現。頸飾下墜有金質圓珠和綠色流蘇。在頸飾兩肩處飾有半個花瓣形裝飾,垂下聯珠胸飾。胸飾在肚臍處飾有一六瓣蓮花紋,設石青、深褐兩色。花下垂有瓔珞,翻轉的三瓣葉生動活潑。三股聯珠垂下,中間一股配有圓形玉環,并結兩股飄帶垂至小腿間。兩邊的聯珠垂至環形玉佩下方,飾以綠色流蘇,三個飾物排列錯落有序。在綠色流蘇下又結聯珠,垂至膝蓋處結兩環形玉佩,下墜飾以珍珠流蘇,然后繞于背后。

配套的頭冠,中心圓環內飾有發射形波紋線,分別填以石綠、深褐與頸飾相配套。圓環上頂日月形裝飾。冠兩邊飾白線勾畫的正面蓮花,兩枝婀娜卷曲的三瓣葉將兩邊的蓮花與中心圓環連為一體。在兩邊蓮花中還垂下兩瓔珞至耳后。從這種日月形頭冠造型上,我們看到了波斯王朝頭冠造型的再現,與服飾上的聯珠紋一樣,反映了隋、唐時期外來紋樣的滲透。

耳環為白線小蓮花,三瓣桃形花瓣下垂瓔珞。手鐲為著土紅色寬帶,兩邊勾精細的小聯珠。

第二款:隋代繪金的對勾如意造型此時又有發展,金線為白色聯珠代替,兩勾嚴謹相連,而且對勾下還用白線勾畫精細的花形墜飾和珍珠的流蘇,花心為土紅色而流蘇為石綠色。頸飾兩邊有兩白線勾畫的小花,從中垂下聯珠胸飾。聯珠胸飾與頸飾款式一致,中心花形墜飾下飾瓔珞,分三股垂下,與上一款相同,中間一股配有圓形玉環,結兩股飄帶垂至小腿間。兩邊的聯珠垂至環形玉佩下方,飾以兩環形玉佩,然后聯珠繞于背后。此款腰飾是與服裝相連的,腰部系裙的腰帶中間處垂下兩股聯珠繞至背后,聯珠在兩胯側邊又垂下墜綠色流蘇的聯珠,流蘇依次排列,仿佛腰部系一珠裙。兩胯部又垂下兩縷長至小腿的聯珠,并分別在大腿部、膝蓋處、小腿部對稱綴有流蘇,流蘇的顏色也有變化,為兩石綠間土紅,小腿處流蘇為深褐。

頭冠白蓮花中嵌綠翡翠,四周飾卷草狀火焰紋,兩邊同飾嵌綠翡翠的小蓮花,中心垂下瓔珞至耳后。

耳環為白線蓮花紋,手鐲以金邊外套細白邊,外圈為黑色聯珠紋和土紅色邊,形成邊邊相套的形式。

初唐的首飾造型玲瓏細碎,多用白色細線勾勒,唐代喜好裝飾的特征顯露端倪。在色彩上注意跳躍用色,裝飾手法步入成熟。

初唐時期飾物以圓珠串聯的形式為主,多綴飾。特別是頭飾造型,漸成為主要的飾物,在沿襲早期以三部分組合的形式上,頭頂頂飾與兩耳上部的裝飾造型變化豐富,以火焰紋、如意紋、荷花、茶花等元素來進行組合,而且在頭冠和兩耳部還增加了垂飾的瓔珞。

至盛唐以后,圓珠有了大小變化,而且綴飾增多,有一細葉荷花造型的綴飾,顯得零落細碎。浮雕造型的臂飾和胸飾,出現了雕刻精細的四瓣如意寶相花和四出忍冬形式的描金組合紋樣。在盛唐的頭飾中還加入了坐佛的形象。

中唐時期,飾物在保持裝飾紋樣細碎的總體風格下,造型上有了新的特征,特別體現在臂飾上。如中唐158窟南壁涅變中的菩薩頭冠,以如意卷草鑲寶珠的形式為母體,造型向上高聳,猶如尖塔。臂飾仍保持裝飾主體面向側面,呈尖桃形造型,外飾對稱卷草紋,中心嵌有白色珍珠和綠色翡翠。

在晚唐14窟南壁觀音菩薩像中,這種細如針尖的飾物造型特征更加明確。頭冠三個組成部分,在鑲紅綠寶石沉重的底座上,尖聳著以五個白色珍珠疊飾的長針。臂飾造型也與之相配套,五根細針如同帶著指套的指甲。臂飾這種裝飾面朝向的變化也反映在晚唐196窟中,五代時期的臂飾沒有此種朝向變化。196窟中尖聳的細針有的被早期的日月造型所代替,但仍然強調了尖細的造型。

三、五代時期

五代時期北方的紛爭使得商貿活動受到阻礙,西域外來紋樣風格在裝飾上體現得較少,主要沿襲了中原文化風格。五代時期,莫高窟的裝飾藝術整體漸入低谷,人物造型僵化,相應飾物風格略顯粗大。念珠不再如唐代那樣在同樣大小的珠粒上串聯瓔珞,而是三三兩兩串成一組,形成粗細變化,僅飾少量的瓔珞。珍珠和寶珠顆粒碩大,缺少精細刻畫。

敦煌莫高窟藝術的首飾裝飾,經歷了北朝簡潔、粗獷造型風格,到隋唐時期首飾紋樣進入發展盛期,風格由簡潔轉為繁復,首飾種類更加豐富,反映了唐代人們富裕奢華的生活,促進了珠寶加工工藝的發展。到了五代時期,北方頻頻戰爭,首飾裝飾已走出人們日常生活視野而步入衰落,飾物造型粗大。莫高窟首飾紋樣的發展過程也表現出了不同文化的影響,早期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到隋唐時期,商貿的發展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融,首飾裝飾風格具有明顯的西域風格,到五代時期受戰爭的影響,中原風格又居主導地位。首飾裝飾的造型是具有一定發展背景的,這還有待以后進一步研究探討。

總結:敦煌壁畫和彩塑中豐富的首飾紋樣從魏晉時期發展至元代。北朝造型風格簡潔、粗獷,到隋唐時進入發展強盛期,人們生活富足,追求奢華的生活,促進了珠寶加工工藝的發展,風格由簡潔轉為繁復,首飾種類更加豐富。到了五代時期,北方頻頻戰爭,首飾裝飾已走出人們日常生活視線,步入衰落,飾物造型粗大。莫高窟首飾紋樣的發展過程也表現了不同文化的影響,早期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到隋唐時期,商貿的發展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融,首飾裝飾風格具有明顯的西域特征,到五代時期受戰爭的影響,中原風格又占居主導地位。首飾紋樣的發展隨著石窟藝術的整體發展脈絡而經歷了質樸——華麗——簡潔的總體演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