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美術課程教學認識與實踐

時間:2022-06-27 08:54:30

導語:民間美術課程教學認識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間美術課程教學認識與實踐

民間美術作為中國民間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各民族民俗文化的形象載體,它不僅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思想,同時也展現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態和高超卓越的技藝。就其歷史意義而言,正如靳之林先生所說,它是中華民族的母體藝術之一。中國民間美術,作為中華農耕文化多樣性的活態遺存,決定了中國傳統民間美術文化具有啟迪后代人思想的根性精神元素。高校美術專業開設民間美術課程的目的:一是在于引導學生從藝術學的視角去認知民間美術豐富多樣的形態,吸取民間美術藝術規律進行創作,發展學生的創造力;二是加深學生對民族自身的文化記憶,樹立本土文化價值觀,保護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三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情結和愛國情懷,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中國民間美術課程在當今中國美術教育系統中,越發凸顯出它重要的價值與地位。目前,各相關高校都在不斷探索和研究建構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美術教育體系。以下是筆者結合日常民間美術教學中的一些體會,對課程做出的幾點思考與認識。

一、深化對民間文化的理解和認知

從綜合性的概念來看,民間文化大致包括了民俗、民間文學和民間藝術三大門類。民間美術是民間藝術和民間文化的一種表現形態,它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產生,其形態從形成之初就帶著濃郁的民俗特征,并伴隨著民俗的演變而發生變化。民間美術適應于風俗、禮儀、節令、娛樂等生產生活的需求而形成了各不相同、多種多樣的造型形態,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它是民俗的一部分,是以實物面目出現的民俗現象。[1]在教學中,既要以藝術學的視角對民間美術的藝術本體進行具體研究,也要注重結合民俗學的理論針對民間美術作品展開深入考察,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民間美術與民俗文化聯系的理解與認知。(一)理解民俗是民間美術學習的基礎對民間美術與民俗之間關系的理解基于下列認識:民間美術的內容與形式充分反映民俗的各種形象;民間美術的內容也受到民俗心理的制約;民間美術豐富了民俗活動,加強了民俗的功用,擴大了民俗的影響與傳承;二者互為表里,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從教學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對于傳統民間美術作品背后所蘊含的民俗文化常識知之甚少,相較于西洋美術內容的教學情況看,后者更為學生所熟知。其客觀原因在于:歷史上,中國是一個以農耕文明為主的國家,傳統民間文化主要根植于廣大的農村社會。當今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當代大學生因早已遠離“鄉土”,已經失去了理解民俗文化賴以生存的民俗環境。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民俗的興趣,開展各種途徑,如文獻閱讀、視頻媒介及田野考察等多元化的學習方式。這對于民間美術的學習來說,是把握民間美術造型藝術形式規律的根本基礎。(二)了解民間風俗習慣是民間美術學習的前提結合民間美術現象了解中國傳統民間風俗習慣,是加深對本土文化的記憶的一個有效的途徑;了解各個民族不同地域之間的風俗習慣,也是把握民間美術作品內涵的前提條件。雖然民間風俗習慣是民俗學研究的重要項目,但是通過分析研究民間美術所反映出的風俗習慣,可以具體形象地看到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特點和歷史發展的概貌。其次,諸如民間美術創作表現最為活躍的年畫、剪紙、花燈紙扎、社火花會的戲具等都是在民間的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生子祝壽、迎神賽會等民俗活動中產生與發展的。不了解這些節日活動的風俗習慣,對于民間美術的認識就落入了無本之源,無法真正理解其創作觀念、造型與色彩體系。(三)要將民間美術置于民間文化的整體中來考察從古至今,民眾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事項和一些傳承性活動,逐漸成為人們民俗活動的主要內容,生活中的許多重要內容都圍繞著民俗這個中心來進行。民俗文化具體表現在民眾的日常起居、歲時節令、人生禮儀、勞動娛樂和民間信仰等方面。它是以語言、行為、文學、藝術等多種形式來表達,民間美術與上述各類型的民間文化相結合,并以其獨特的形式和內容呈現自身的特點。各種民俗現象,包括民間美術在內,都是民間文化的重要表現。所以,對民間美術的學習,不能將各種民間美術形式作為孤立的個體看待,要作為由特定的民俗文化而聯系起來的民間文化去整體考察。在民間美術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對民間文化的認知,使學生理解民間美術是民俗的物化與載體。通過教學使學生從民間美術作品中認識各個民族不同地域的生產生活、民間風俗,理解民間文化藝術不同形式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學會用藝術學和民俗學的雙重視角認識民間美術所蘊含的民俗文化內涵。

二、規范田野調查作業的方法

“學習民間藝術必須經常到民間去,而主要不是在民間美術展覽會和圖書館中學。民間美術的課堂在民間,老師也在民間,一句話:在民間學民間。”[2]2田野調查是中國民間美術教學的重要環節,學生們走向“田野”,通過調查、研究、整理民間美術活動,有助于全面地了解民間美術文化產生的土壤,掌握民間美術研究的方法與途徑,發掘民間美術現象背后所蘊含的民間文化意義。(一)田野調查教學的現狀從筆者所了解的各校現實教學情況來看,集中存在的問題有兩方面:一是由于課程短,無法安排田野調查;二是將藝術采風、寫生等同于田野調查。前者屬于教學計劃的制定問題,解決的方式有多種。例如可以在寒、暑期利用社會實踐進行田野調查的作業,特別是在寒假,因為臨近春節,是民間藝術活動的高頻期,又因大部分學生返鄉,恰是進行田野調查的好時機;后者則屬于操作性的問題,是對于田野調查認識論上必須要厘清的錯誤觀念,否則田野調查的研究價值無法完整體現。(二)田野調查與“采風”的區別“采風”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代。當時的統治者設立專門的機構收集各諸侯國的民歌、民謠,以體察民風、民情,了解民眾對統治者的意見,以及時改進統治策略。至今,我們所說的“采風”則開始擴展為深入生活收集素材的藝術行為和活動。其功能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搜集藝術創作素材;二是貼近生活,體驗生活;三是培養創作的靈感。[3]藝術采風強調對自然景觀、民間藝術的感悟,以“悟”為主,以采集民間藝術的“形”為主;田野調查則是用科學的調研方法,不僅要采集民間藝術的“形”,還要了解其“意”,更要觀察背后的“人”。在了解民間美術制作工藝的同時,要更多地把重點轉向對藝人的采訪。通過一手的田野調查資料,才能開展對民間美術的分析與研究,才能保持研究的鮮活性、客觀性。如果以“采風”的觀念從事田野調查活動,則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忽視了對象自身的獨立存在以及內在文化價值,因此,研究者變成了專事獵奇的旅游者,對于民間藝術對象的關注只限于與‘我們611的’藝術活動的差異,而并不真正關心這樣的藝術對于生活于其中的創造了它們的人們究竟具有何種價值和意義”[4]9。所以,在民間美術教學中,要介紹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懂得運用科學的手段參與實地調查、資料收集、整理分析到最后寫作田野調查報告的完整過程,進而通過這樣的過程提升學生的民間美術研究能力。

三、拓展藝術實踐教學的模式

民間美術課程的實踐教學具體是指選擇具體的民間美術類型進行藝術實踐操作。其目的在于通過實踐操作,增強民間藝術體驗,發現造型規律,學習和掌握民間美術的藝術語言。由于中國的民間美術具有自己相對獨立的藝術體系,因此,民間美術課程的藝術實踐不能照搬學習西方學院派藝術和中國傳統藝術的規律和方法。民間美術的藝術實踐課程兼具靈活性和開放性的特點,針對各個學校不同的學情,可以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教學模式和臨摹、創作實踐與文化創意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具體分析如下:(一)實踐教學內容的選擇實踐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考慮可操作性和易進入的原則。最好是因地取材,根據學校當地的條件和可利用資源,選擇當地代表性的或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的民間美術類型作為開展藝術實踐課程的教學內容。另外,在內容的選擇上,還應考慮以下兩方面的因素:第一,從民族文化多樣性的角度選擇,考慮到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代表類型。第二,從其活態文化的特性的角度考慮,以不同民族重要節日及重要祭祀時間為文化線索選擇代表類型。[5](二)實踐教學形式的開展實踐教學形式中,除了通過田野調查等方式以身心實踐方式在習俗生活中體驗民間文化傳統之外,還應拓展以下形式:(1)有條件的學校應爭取建立民間美術工作室。通過民俗用品展示、民間美術作品收集以及多媒體資料庫的建立,創設具有民間文化氛圍的教學環境,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民間美術的認同感。(2)除了將優秀的民間藝人請入課堂外,也可以與當地的民間美術傳人、機構建立校外工作坊。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動手設計、制作民間美術作品,體會制作過程,通過與藝人零距離的談藝和交流,學生直接通過民間藝人的傳授了解民間美術的傳統技藝和傳承精神,彌補了民間美術課堂教學的不足。(3)通過走訪民間美術工藝品市場,收集、記錄、整理民間美術資料。民間美術工藝品市場也可被理解為民間藝術的另一種集中展覽形式,學生可以在此見識更多品類的民間美術作品,并通過與售賣者的交流,了解到作品的相關信息,如制作者、制作工藝與價值。這種實踐形式擴大了學生們的眼界,豐富了對民間美術作品的感受和認識。(三)實踐教學的實施方法實踐教學的原則中,應主張學生在學習傳統民間美術造型觀念、語言的基礎上,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進行藝術創作實踐和應用于現代生活的文化創意。具體的實施方法有:(1)以臨摹為主要手段。通過直接臨摹傳統的民間美術作品,親身體驗民間美術的創作與制作過程,從實踐中體味民間美術所包含的文化傳統、造型規律和藝術語言。(2)以創作設計為主要手段。學生自主選題,通過積累的資料,利用感興趣的民間美術的樣式,與生活經驗相結合進行設計創作實踐和文化創意。(3)以研究為主要手段。學生通過田野調查或者相關資料文獻的閱讀,針對某一種民間美術類型進行深入調研,結合文字、圖片、影像等內容整理設計成為研究報告或專題論文。

四、促進“非遺”知識與課程教學的融合

作為傳統美術的一部分,民間美術一直是第一、二、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第七大類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內容,是值得我們珍視、保護和傳承的人類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2年在北京召開的“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研討會”上就發表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宣言》,“宣言”中確立了教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作用。在當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高校應當根據自身的特點來參與。近年來,伴隨著國家層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教育的深入重視,“非遺”教育進校園活動得到了持續深入地開展。民間美術課程就是推動這一活動的載體之一,它理應承擔起“非遺”教育的職責。對于具體的課程設計,民間美術課程受到學時的影響,不可能完整地闡述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科內容,所以需要將“非遺”教育靈活地融合進教學設計中。具體的策略有:(一)采用附加的方式進行課程教學不改變現有的民間美術課程基本結構,而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學習作為民間美術的前修課程,布置學生利用課下閱讀相關書籍、文章。如王文章先生主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等,并定期讀書匯報會的形式交流學習心得?;蛘呃镁W絡教學資源,在課下進行在線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等教育部精品課程。(二)采用穿插、滲透的方式進行課程教學在教學中,結合民間美術作品穿插介紹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內容。如針對中國民間印染與刺繡的內容,在對這些傳統手工制作技藝作進行講解的同時,要詳細介紹依據“非遺”法規,當地制定了哪些具體的保護和傳承措施,取得了如何的成效及目前的發展現狀等方面的內容。將民間美術作品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態學的角度分類進行教學,并優先選擇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美術類型進課堂。例如剪紙藝術、民間木版年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類型中的優秀代表。(三)采用與不同“非遺”文化類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課程教學盤點當地的“非遺”文化資源,也包括傳統音樂、舞蹈、體育、曲藝、戲劇等與傳統美術不同的文化類型。有條件的學??梢远ㄆ谘堖@些“非遺”傳承人進入課堂舉辦講座,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或參訪“非遺”文化傳承現場,讓學生直接參與實踐和體驗的方式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習;并且安排課余時間,開展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記錄、保護的相關活動,增強學生對“非遺”保護與傳承的認識。

五、結語

中國民間美術作品所呈現出的中華民族本土思維和藝術語言,為當代高校美術教育提供了珍貴資源。學習民間美術的任務不僅僅是汲取傳統文化中的養分,或是再現一種傳統民間文化的輝煌,而是要重建屬于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與自豪感,弘揚民族文化。中國民間美術課程的教學行為與手段,沒有固定的模式,它需要每一位教師積極開展自己的教學探索,達到獲得最優教學效果的目的。作為教師,要運用好民間美術課程教學這一載體,大力培養學生對民間傳統文化的感情,引導學生吸取傳統文化藝術本源中的活力,找尋到一種表現自己精神世界的語言方式,并把它貫注到新的創造中去,使他們真正成為民間美術的欣賞者、傳播者、保護者與傳承者。

[參考文獻]

[1]彭綱,文藝,徐華穎,等.民間美術[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

[2]靳之林.民間美術的整體認識與教學[J].美術研究,1987,(4).

[3]柒萬里,俞崧,黃建福.藝術田野調查法[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13.

[4]傅謹.藝術學研究的田野方法[J].民族藝術,2001,(4).

[5]喬曉光.中國民間美術[M].長沙/杭州:湖南美術出版社/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作者:沈樂 單位:安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