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聲樂演唱風格探究論文
時間:2022-11-06 05:01:00
導語:民族聲樂演唱風格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聲樂的概念為:以中華民族的一種語言和音樂風格,表達中華兒女思想、感情的聲樂作品及其表演形式①。作為歌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聲樂的演唱風格有多元化的特點,同時又有共同的演唱風格特征。
一、民族聲樂演唱風格的多元化
民族聲樂產生于勞動人民的勞動實踐和社會生活,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復雜、方言文化豐富多彩,加之又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的文化各有特點,就形成了一個多元化的民族聲樂演唱風格。要想唱好一首歌,一定要對它的風格特點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只有這樣,演唱的氣質、格調、情感等方面才能處理得恰到好處。
民族音樂理論工作者,根據我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的特點將民歌劃分為若干色彩區,如江南色彩區、江淮色彩區、閩粵色彩區、湘鄂色彩區、西南色彩區、西北色彩區、中原色彩區、東北色彩區等等。這些歌曲在演唱上,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地方色彩。如蒙古民歌,蒙古族世代居住在草原,過著以游牧為主的生活,蒙古族人的性格豪放、直爽,具有大草原般遼闊寬廣的胸懷,其民歌也充分地體現出了這一民族的氣質和性格特點。蒙古民歌最具代表性的“長調”,曲調悠長遼闊,節奏自由,尾音拖長,情緒熱烈奔放,真假聲并用,具有濃郁的草原氣息。再如山東民歌的特點是強悍、粗獷,詼諧、風趣、質樸、淳厚,咬字干凈利落,聲音寬廣明亮,演唱中運用方言以及加卷舌音等,表現出山東人民的樸實、豪放。例如: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歌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沂蒙山區的巨大變化,描繪了青山綠水,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富饒景象。歌中“風吹草低見牛羊”一句中的“低”要用加卷舌音的方言來演唱,否則就脫離了山東民歌的風格特點。我國的戲曲有300多個劇種,曲藝也有260多個種類,各種民歌、創作民歌浩如煙海,不同的演唱風格燦若群星,每一種風格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
除此之外,民族聲樂還包括近現代作曲家們創作的,不突出任何一個地區特點,而是代表整個中華民族的大風格、大氣派的聲樂作品和演唱稱為民族綜合風格②;例《黃水謠》、《我愛你,中國》等中國藝術歌曲,這種風格的音調基于全國的通用語言——普通話。民族綜合風格類風格共性較多,但對外國來講,依然是中國的特性。這些作品和演唱深受中華兒女的喜愛,在中華民族歷史上起了和仍在起著巨大的作用。
二、民族聲樂演唱風格的共同性
民族聲樂演唱風格雖然具有多元化的特點,但也有許多共同性。
1.民族聲樂源于生活,與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有著直接而緊密的聯系。他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與斗爭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志,那么就要用自己的藝術手段來表達。如陜西民歌《腳夫調》,就是表現解放前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腳夫們受壓迫,缺吃少穿,背井離鄉的生活遭遇。
2.民族聲樂的演唱普遍具有“甜、亮、水、脆、柔”的聲音色彩。在用聲方法上,總的來講可分為三種:首先是抒情性用聲,這種方法假聲成分多,聲音柔和,細膩委婉,但風格性不強,適合演唱民歌風格的歌曲及抒情歌曲。其次是風格性用聲,這種方法真聲成分多,音域較寬,聲音純真明亮,有很強的表現力,適合演唱中國歌劇及風格性強的歌曲,例如歌劇《黨的女兒》選曲“萬里春色滿家園”等。再則是戲劇性用聲,這種方法真假聲混合用,聲音深厚,圓潤豐滿,音域很寬,適合演唱中國藝術歌曲等民族綜合類風格的作品,例如《黃河怨》等。
3.民族聲樂演唱的各種形式之間兼收并蓄,互相影響,共同發展。我國民族聲樂中的傳統民歌、戲曲、曲藝,現代民族新唱法,歷來都是互相影響、互相吸收和共同促進的。我國的許多民間歌舞,如二人臺《走西口》是從陜西民歌《走西口》發展而來;云南花燈《十大姐》的曲調來源于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北方秧歌、安徽花鼓燈、南方花鼓等,也都與民歌有著密切聯系。再者,許多民間歌舞音樂也來源于民歌。而歌舞經過民間和半職業藝人的傳承,又加強了故事情節,豐富了演唱曲調,逐漸形成了人物的性格化和戲劇化等戲曲音樂的主要特征。
4.民族聲樂的演唱是風格決定方法。方法是表現風格的手段,方法服務于風格并受風格的制約。民族唱法在咬字和行腔方面,其共鳴腔管的使用相對于歐洲唱法要細一些和短一些,喉、咽腔打開得并不太大,喉結相對穩定。唱法講究以宇行腔,聲隨宇發,聲隨腔行的規律。在歌唱藝術的表演表現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要求。首先必須達到內在與外在的高度統一,其藝術形象、作曲要求、情感表達集中通過唱、念、作、打(舞蹈動作)等技巧來完成。其次聲音與形體并重;再則聲樂語言與文字語言(歌詞、道白)的一體化。由于這些獨特的演唱風格特點,使我國的民族聲樂已成為世界各國所接受并深受歡迎的聲樂藝術形式之一。三、民族聲樂的演唱與羹聲唱法的區別
語言規律的差別以及對咬字、吐字、語言在演唱上的不同處理與強調程度是原則的區別。從語言學和語言哲學來講,漢藏語系與印歐語系有很大不同,音樂的概念、思維方式、文化認知、價值標準及生活行為方式也有很大不同。相比之下,中國漢語比西歐各國的語言要復雜得多,因此在唱法上考慮語言的因素要多一些,發聲與語言的結合更為緊密。民族聲樂很注意咬字吐字流派和地方風格的準確性、清晰性。同時,在歌唱時,為了語言的清晰、準確,往往將字頭唱得比較夸張,使民族聲樂在語言表達方面有著獨到的魅力。
呼吸運用上有所不同。民族聲樂主張腹式呼吸即氣沉丹田,吸氣的部位感覺較深,丹田有著強有力的支持。美聲唱法主張胸腹式聯合呼吸,口鼻同時吸氣,吸氣動作快,呼吸較腹式和胸式呼吸氣息量大并且靈活,氣息的運動幅度也較大。
聲音特點及共鳴腔體的運用有所不同。民族聲樂的聲音特點是“甜、亮、水、脆、柔”,聲音成分以真聲為主。美聲唱法規范的聲音特點是:“通、實、圓、亮、純、松、活、柔”③。民族聲樂的演唱一般以口腔、咽腔及頭腔為主要的共鳴腔體,同時由于采用的是腹式呼吸法,胸部很少參與歌唱活動,除特殊情況外,胸腔的應用往往很少。美聲唱法采用的是胸腹聯合呼吸法,在歌。昌時講究聲音的混合共鳴,要求身體的每一個腔體都能得到運用。高聲區要有胸腔共鳴,中、低聲區也要有頭腔的共鳴,同時喉頭位置比民族聲樂唱法低。
表演風格、演唱曲目的不同。民族聲樂的表演風格,注重表現各地區和各民族的特點,樸實、自然、大方,服飾也具有各民族的特點,表演講究手、眼、身、法、步。演唱曲目多為各民族、各地區的民歌、民謠、民族歌曲或歌劇選曲。美聲演唱的表演風格,講究內在深情,充分運用聲音技巧對歌曲再創作,主張以聲音渲染來感動觀眾,動作比較少,主要是通過眼睛和臉部的表情變化來刻畫人物的內心和表達歌曲的感情。演唱曲目多為歌劇選曲和藝術歌曲。
民族聲樂的演唱與美聲唱法在演唱方法上有許多相同之處,都講究氣息、共鳴、咬字和吐字,都很注意以情感人,要求演唱者都應具備良好的音樂基礎和文化修養等。隨著時代的進步,二者之間不斷地相互學習、相互促進,豐富了各自的藝術內涵,使它們沿著各自的道路更好地發展。
民族聲樂在我國源遠流長,因語言、生活習俗、地理環境的因素形成了不同的風格,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與時俱進,因其獨特的風格,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愛。只有了解、掌握民族聲樂的風格特點,才能與世界其他藝術形式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使我們的民族聲樂更趨成熟、更加具有魅力,以嶄新形象走向世界聲樂藝術的大舞臺。
參考文獻:
[1]石惟正.再談我的民族聲樂觀[N].音樂周報,2004—09—24(5)
[2]石惟正.再談我的民族聲樂觀[N].音樂周報,2004—09—24(5)
[3]鄒本初.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111.
- 上一篇:文化修養在聲樂中重要性分析論文
- 下一篇:農民專業合作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