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在數學教學改革的應用

時間:2022-01-06 08:44:37

導語:茶文化在數學教學改革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茶文化在數學教學改革的應用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讓各行各業都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特別是教育現代化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積極成果,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代表的各種新型教育觀念開始廣為人知并且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廣大教育從業者也開始在數學教育改革方面進行深耕,取得了階段性的研究成果,本文就在簡單介紹茶文化的基礎上,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茶文化在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策略進行深度研究。

關鍵詞:茶文化;數學;教育

茶文化是中華民族諸多文化結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文化,它承載著中國人對人生和世界的感悟,具有極其廣泛的影響,經過漫長的發展和探索,茶文化已經不僅僅局限在以茶為中心的各種事物上,它所具有的精神與文化內核開始在越來越多的行業和方向被人們所認可。培養應用型人才是現階段數學教學工作的重要目標,將茶文化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數學教學工作結合起來,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茶文化與數學教育

1.1茶文化

中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早在四千七百多年前,中國人就開始對茶這種特殊的植物進行利用和種植,經過漫長的歲月,茶葉以其獨特的口感和醇厚的回味,攜帶著意蘊豐厚的茶文化逐漸傳遍世界,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對茶的喜愛溢于言表,從周朝、唐朝、明清等封建王朝時期到民國時期再到如今,中國的茶文化在不斷的發展和融合中,越來越豐厚、越來越自成一派,在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以后,更是在爭奇斗艷的文化大花園當中成為了亮眼的奇葩。實際上,茶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中國人將為人處世、探索世界的方法和思想融入到了小小的茶盞當中,在對茶葉進行清洗、炒制、欣賞、品嘗的過程中,茶文化逐漸和中國人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輔相成,成為獨具中國特色的、順應時代發展的一種特色文化。不難看出,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細膩淳厚,其一般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第一,茶文化具有明顯的歷史性特征。茶文化在中國生根發芽由來已久,早在城市文化和商品經濟誕生之初,茶文化就已經與人們的文化和意識形態發展相伴相生,成為雅致、清幽的代名詞。過去人們將茶文化和詩詞書畫同等看待,品茗彈琴是文人雅士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經過數千年的發展,茶文化今天已經開始融入到各個民族的禮教習俗當中,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當中最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茶文化具有突出的時代性。在過去的上千年間,中國幾乎始終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文明最先進的國家之一,而這樣的環境讓茶文化的內涵和活力不斷增長,其表現形式也從最初的飲茶品茶逐漸延伸擴展,并在今人的不斷努力下迎來了新的創新和發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茶文化開始和現代化文化建設、教育發展融為一體,在新聞媒體、教育從業者的努力推動下,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文化因素。茶文化所具有的時代性,要求每一個中國人在新時期不斷地探索它的新發展方向,保證茶文化能夠得到弘揚繼承和發展。第三,茶文化具有不容忽視的國際性。茶文化起源于中國,在上千年的傳播當中,逐漸和其他國家的文化、經濟及人文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異國特色的、截然不同的茶文化,從英國的下午茶文化,到日本的煎茶道,再到臺灣地區的泡茶道,都是脫胎于中國茶文化的產物,這種獨特的、醇厚的飲品,正在以其獨特的方式,成為中國文化傳播的渠道和紐帶,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果的今天,茶文化另辟蹊徑、找到了一種精神文明上的世界大同方向,國際性愈發突出而明顯。

1.2茶文化與教育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茶葉大國,時至今日仍然是茶葉產品的主要產地,和其他國家比較起來,中國人在茶文化上的深耕細作,顯然已經取得了無可比肩的成果,而從茶文化的角度來說,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世界萬物包容兼收的思維,也逐漸成為茶文化的核心,這讓中國在茶文化發展領域占據了不容挑戰的領導性地位。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認識到發揚和延伸茶文化蘊藏的內涵價值與衍生價值的必要性,在不斷探尋茶文化發展歷程的同時,以中國人獨特的視角和對茶文化特有的理解,對茶文化在新時期的成果和內涵進行創造與探尋。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經有一些農林院校開始把茶文化和綜合性學科結合起來,開設了茶文化的有關課程,但是這些課程普遍集中在茶葉本身以及茶道等方面,對于茶文化本身所蘊含的理念與精神還沒有形成有效的探究應用模式,這并不符合新時期茶文化的發展需求。所以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應不斷探索將茶文化和數學教育工作結合起來的有效渠道,對茶文化的發展歷程、茶文化蘊藏的哲學思想以及精神內涵等進行深入了解,使茶文化的內在價值能夠在數學教育改革當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在過去的茶文化與教育融合中,許多教育工作者嘗試了將茶文化和德育教育相融合的方式,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學生在茶文化精神內核的引導下,形成了兼收并蓄、包容開闊的思維模式,養成了健康正確、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這對學生的長遠發展可謂是有百利而無一害,而在今后的工作中,教育從業者需要進一步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茶文化在數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策略,在充分考慮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的基礎上,融合茶文化的精神內核,對原有的數學教育模式進行調整,確保茶文化能夠在新時期為中國社會發展提供新動力。

2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茶文化在數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

2.1應用現代科學技術

茶文化博大精深,它具有與時俱進的特性,在不斷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始終長盛不衰,而數學教學改革也必須要秉持著這種與時俱進的原則,充分利用各種科學技術進行教學工作。在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多媒體技術等先進的現代技術已經在教育行業當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保證了數學教學工作的質量。因此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數學教師必須要以跟上時代步伐為出發點,借助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功能,為學生講解難以理解的、比較抽象的各種數學概念,從而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了解知識要點,為提升學生數學應用能力做出努力。

2.2深化茶文化和數學的融合

從文化的角度來說,茶文化和數學同屬于文化的成果,二者進行深度融合,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不二之選。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數學教師必須要從茶文化切入,將茶文化和數學教學融為一體,通過茶文化內容的滲透等,打開數學教育的新渠道,從根本上提升數學教學有效性。在茶文化背景下開展數學教學,讓數學這門學科具有更突出的文化價值,從而在保證學生們數學學習效果的基礎上,保證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推動我國文化教育事業綜合發展做出努力。另外,茶文化的許多內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謀而合,在進行數學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把茶文化與教學工作結合起來,在保證數學教學工作如期完成的基礎上,將茶文化與核心價值觀的相融之處傳達給學生,豐富高等教育的人文特征,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是未來數學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更重要的是,數學教師可以在數學教育實踐活動中融入茶文化內容,以茶文化相關的社會活動為重點,組織學生們進行數學應用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利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保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效果,同時也讓茶文化和數學教育并駕齊驅,提升數學教育改革的有效性。

2.3加強教師的文化素養

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成果,其中蘊含著大量人文意識和文化形態,想要讓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茶文化在數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取得實質成果,就必須要盡快提升教師對茶文化的了解。另外,即使是在培養應用型人才、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今天,教師仍然是數學教學工作的主導者,茶文化是否能夠和數學教學形成有機結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茶文化的理解程度。不難看出,盡快提升數學教師的文化素養、使之對茶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是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茶文化在數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發展的必經之路。首先,高等院校應從招聘層面考察數學教師的綜合素養,除了明確教師是否具有順利進行數學教學的能力之外,還需要考察教師的其他文化素養,為茶文化與數學教育改革的融合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要加強數學教師綜合素質的培養工作,要求數學教師從根本上了解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并對他們是否了解和認識茶文化進行考察,并在對考察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調整數學教師綜合素質培養方案,使之能夠在后續的數學教學工作中,潛移默化地給學生帶來影響,為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最后,要不斷提升數學教師和其他專業教師的溝通順暢度,從而保證數學教師能夠在融合數學教學和茶文化的過程中得到有力支持,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茶文化在數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效果。

2.4賦予數學教育人文屬性

茶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大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其所承載的人文素養十分可觀,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必須要充分利用茶文化的獨特之處,將其與數學教育結合起來。數學教師除了要對數學和茶文化在人文屬性上的相通之處進行分析之外,還需要采取措施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數學學習。茶文化強調自然和順應,在數學教學工作中,教師同樣需要秉持著這種態度,尊重學生對文化理解與認知的系統規律,采取措施逐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感受茶文化的人文屬性,并使之能夠產生自我提升、自主發展的能力和習慣,為學生發展成為應用型人才而打下堅實的基礎。

2.5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茶文化最早起源于人們品茗對飲的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文人雅士互相探討人生哲學、表達自己的情感思考,這與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不謀而合,在今后的數學教育工作中,數學教師可以采取小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等,營造更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在與人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接受更加優秀的思路、表達自己的看法,使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得到根本性提升。比如,在組織小組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就可以針對某個數學問題和小組成員進行討論,遇到自己無法突破的思維障礙時也能夠從成員處得到點撥和靈感,久而久之學生將會產生自主思考的習慣,并在表達自己看法等方面擁有更可觀的能力,這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而言十分關鍵。再比如,在利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數學授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微課資源的價值,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集中答疑的模式下,形成自主探究的習慣,為學生成為應用型人才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2.6選用適宜教材

培養應用型人才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目前有一部分高等院校在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受到各種原因的影響,在教材建設方面還存在不足之處,教材內容與新時期數學教育不相符、教材教學流程與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不符的情況比比皆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須要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重新調整教材內容,保證課程知識完整性的基礎上,對知識構架進行調整,除了要包括基本定理、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等重點知識之外,還需要考慮到數學這門學科和其他學科的結合及聯系,保證教材的實用性特征。

2.7調整教學手段

結合數學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確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對數學定理和定義等基礎性知識進行總結歸納,讓學生能夠理解數學知識的“所以然”,解決傳統教學手段導致的學習效果僵化等一系列問題,保證學生能夠在完成學習任務以后,掌握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教師必須要對教材內容進行精講,并對數學問題的解答思路和分析方法進行細致講解,保證在授人以魚的同時授人以漁,解決學生應用能力得不到提升的問題。

2.8開設數學實驗課

實踐教學是應用型人才培養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是保證學生在畢業后能夠順利適應就業需求、實現職業生涯規劃的必然手段,因此在今后的數學教育中,應盡快開設數學實驗課程,在計算機軟件和其他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下,幫助學生了解數學軟件與數學模型,并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行篩選,對于具有實踐性的數學知識點,應該以實踐活動的形式進行授課,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從而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點的時候更有動力,保證應用型人才培養效果。

2.9轉變數學教學思想和觀念

數學教學工作始終有不可忽視的難度,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也非常緊密,但是在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下,教師往往扮演著灌輸者的角色,要求學生通過大量做題和死記硬背應付考試,這明顯不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因此在今后的數學教育中,教師需要調整教學思想,在充分了解學生專業的基礎上,尋找數學知識和學生專業知識之間的關聯,讓數學這門學科的公共基礎特性得到強化,為學生更好地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專業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還需要和專業課教師進行合作,尤其是工科專業更是如此,在了解專業課當中涉及到的數學難點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教學指導,確保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和專業學習效果得到綜合提升,為學生應用能力的發展提供支持。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數學教學中應盡快改變考核方式,打破傳統考核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在過去的考核評價當中,教師主要通過作業、出勤、期中測驗、期末考試等成績加權平均的方式得出總分,但是這樣的考核方式實際上并不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學生只需要按時出勤基本都能通過考試,而數學應用能力得不到驗證。因此在今后的數學教育中,需要盡快改革傳統考核方式,通過更多的課堂測驗等了解學生對本階段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通過小組課程作業的方式,考察學生與人合作、應用數學之前的水平,從而更準確地判斷學生是否對數學知識有深入的了解,另外還需要考慮到學生學習態度等問題,通過對學生參加課堂活動的積極性進行評價,確保應用型人才評價的有效性。數學是一門具有公共基礎性的學科,它和諸多專業學科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在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換代的今天,培養數學應用型人才已成必然,過去的教學模式顯然不再具有合理性。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有許多內核與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方式不謀而合,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教師應不斷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茶文化在數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策略,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孫小康.師范學院向應用型本科轉型的《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研究[J].科學與財富,2018(09):95.

[2]王桂華.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教學體系研究--以某學院為例[J].商情,2019(11):236-237.

[3]聶鑫.應用型人才培養下的高等數學課程教改芻議[J].山西青年,2021(12):128-129.

[4]田宜馳.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高等數學課程教學改革[J].中外交流,2021(03):849.

[5]顧銀魯.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高專院校高等數學課程分類分層教學改革的探索[J].新智慧,2017(11):14-15,22.

[6]李鈺,李江榮.地方本科院校高等數學課程模塊化教學改革研究[J].科技資訊,2018(26):145-146.

[7]楊淑菊.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的高等數學模塊教學研究[J].科學咨詢,2018(32):138-139.

作者:張婷婷 單位:山西應用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