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水灌溉局面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29 12:49:00
導語:節水灌溉局面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今世界普遍關注水危機問題,其中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干旱缺水。19世紀世界矛盾的交點是煤,20世紀世界矛盾的交點是石油,21世紀世界矛盾的交點是水,因此,21世紀被稱之為水的世紀。專家們認為,我們正進入一個新的水源緊缺時代,水將成為21世紀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今年8月28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上,全體與會代表一致通過將水危機列為未來10年人類面臨的最嚴重挑戰之一。在會議上通過的政治宣言指出:“全球環境繼續惡化。生物多樣性在不斷喪失,魚類資源不斷減少,荒漠化在吞噬越來越多的良田,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已顯而易見,自然災害日趨頻繁,其危害日趨嚴重,發展中國家越來越脆弱,空氣污染、水污染和海洋污染繼續奪去數百萬的無辜生命”。宣言重申,我們將特別關注和優先重視威脅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局勢。聯合國首腦會議政治宣言表明,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巳成為世界各國共同承諾和行動準則。
20世紀8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戰略已成為各國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共同準則。當今世界大多數國家,水已變成了一種稀少和昂貴的商品。為了滿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保障水的安全供給,各國對可持續發展戰略達成共識,并日益深入人心,治水思想已從“人與水抗爭”轉向“人與水共存”,從過去的“防御洪水”轉向“管理泄水”,從“單一目標的水資源開發”轉向“多目標、多功能的配置、節約和保護,并尋求環境和生態功能”,從“單一的工程管理”轉向“流域內人類生產生活行為和生產方式的管理”,從“多目標開發為主的大規模水利建設時期”轉向“以水法規和現代水管理為中心的綜合治理時期。”總而言之,當今世界“人與水和諧共處”、“可持續發展”等思想已全面深入水資源領域。過去人們沒有考慮水資源有限的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用水量的急劇增加,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水短缺和水污染日趨嚴重,水資源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此時水資源的有限性及其節約和保護問題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
我國是世界上人均水資源短缺的國家之一,按照國際上常用的缺水標準,我國有2/3的國土面積屬于資源性缺水地區。加之水是自然資源,是可流動的資源,因此,水資源的性質及其基本特征決定了厲行節約用水,建立節水型社會不是一項局部性的、臨時性的政策措施。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性、全局性,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進入21世紀以后,水資源的短缺形勢會更加嚴峻,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將構成嚴重威脅。專家們警告,中國解決了溫飽以后要防止有可能面臨第二個貧困—水貧困。因此,未來中國水資源的短缺形勢將更為嚴峻,將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針對水資源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黨中央、國務院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出了新時期治水思路是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這是一條主線。因此,在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和科教興國兩大戰略指導下,依靠科技進步、體制機制創新,以及配套的法規和政策,目標是全方位提高用水效率,建立節水型的經濟社會發展體系。農業是用水大戶,在未來用水總量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21世紀農業灌溉發展的主導產業是節水,這是形勢的需要,客觀的需要,勢在必行。
一、水資源短缺整體態勢嚴峻
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業、工業和城市生活采用節約用水的先進技術,降低水的消耗量,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對缺水危機缺乏應有的認識,導致節水的力度及其管理體制都存在很多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水旱災害和水污染頻繁發生,水多、水少、水臟與水環境惡化三大災害中干旱缺水與水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對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已構成嚴重的威脅。由于缺水程度越來越嚴重,缺水范圍越來越大,水危機越來越向我們逼近。目前全國每年缺水量近400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缺水約300億立方米,約占全國總缺水量的80%左右,是我國缺水大戶。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以來,平均每年因旱受災的耕地達3億多畝,正常年份和較旱年份,糧食減產100~250億公斤(正常年份,如1996年減產100億公斤,較旱年份,如1994年、1995年減產糧食250億公斤),但遇到嚴重干旱年份糧食減產曾高達近500億公斤(如1997年,北方一些地區干旱持續時間長達100多天,黃河下游發生了有史以來,斷流天數、斷流河長均創歷史記錄。這一年因旱糧食減產476億公斤,2000年,我國又發生大面積干旱,全國累計受旱耕地面積達5.6億畝,其中絕收面積1.22億畝,損失糧食產量約500億公斤)。目前全國約有11億畝耕地面積沒有水利設施,農村還有2400多萬人飲水困難沒有得到解決。全國城市、工業年缺水約60億立方米,直接影響工業產值2000多億元。全國建制市668個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08座嚴重缺水。18個主要沿海城市就有14個缺水。城市人口有1.5億人的日常生活因缺水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據2000年不完全統計,由于限量、限時、限壓,全國有136座城市發生了水危機或出現供水緊張狀況。尤其是京津等大城市,在連續遭遇枯水年時就會出現嚴重水危機。因此,干旱缺水對國民經濟社會造成的經濟損失是巨大的。世界銀行曾測算,中國每年干旱缺水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350億美元。據世界銀行發表的中國環境報告測算,中國僅水和大氣造成的污染,年損失為540億美元,占中國年GDP的8%。
干旱缺水造成生態環境惡化,對生存環境與發展空間構成了嚴威脅。目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174.3萬平方公里,荒漠化面積262.2萬平方公里,分別占國土面積的37%、18.2%和27.3%。尤其是西北地區自然生態環境脆弱,加之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水土流失嚴重,導致下游河道斷流、河湖萎縮、水庫淤積、水污染嚴重、工程效益衰減,加劇了洪澇干旱和風沙災害,造成土地、草場退化、荒漠化加劇、沙塵暴增加,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
我國北方地區,由于干旱缺水,地下水嚴重超采,年超采量已超過全國地下水年超采量高達80多億立方米,已形成了72個區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漏斗,由于河流干涸,城市、工業廢污水排放量又不斷增長,其中70%左右的廢污水排放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里,不僅導致了以淮河、太湖污染為代表的水環境惡化,而且加劇了水資源短缺,對人民的生存環境與發展空間構成了嚴威脅。
二、節水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
21世紀我國經濟發展正面臨兩種挑戰,一是我國的經濟革命還沒有完成,工業經濟是以動力和能源為基礎;二是世界正走向知識經濟和高科技的變革。當代經濟增長的核心是效率和質量。傳統的產業必須依靠現代科學技術來提高效率和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70%靠科學技術,我國的經濟增長70%靠資金、材料等投入。我國蘊藏著極大的科技力量。未來5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將從生產力與人民群眾的物質及文化需求之間數量上的矛盾,轉化為不斷擴大的數量需求與質量需求之間的矛盾。科教興國將成為解決新矛盾的核心。
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在科技。所以,科教興水戰略對節水至關重要。現代科學技術將會決定水利事業的發展方向。因此,面對世界科技進步,我們若再不采取正確的決策,水利基礎設施老化失修、設備技術陳舊、管理粗放、人員素質低的矛盾將會更加突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態勢將會越來越嚴峻。總而言之,我們必須從戰略的高度來認識和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節水事業中的決定性作用。
科教興水的最大效益,在于在宏觀層次上實行水資源的優化配置,這是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本保證。在工程項目層次上,則是通過科學技術進步,實現節約用水和高效用水,有效減輕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污染對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此,在宏觀層次上要強化水資源優化配置方面的研究,以使決策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在項目層次上要注重現有科技成果的轉化,使之盡快地轉化成生產力從我國的水情、國情、工情和技情來看,我國水資源短缺除資源本身,以及水與土,水與經濟結構和布局嚴重失衡外,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是加劇水資源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水情
我國水情具有兩大特征:一是降雨的時空分布不均,與經濟社會需水不同步,而目前的水源工程結構,對水資源時空不均的調控能力又比較低。尤其是北方地區,降水變率要比南方大得多,并且出現連續豐水年和連續枯水年相互交替的規律。二是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與經濟結構和生產力布局不匹配,尤其是長江以北廣大地區,人口占全國47%,耕地占全國的65%,而水資源量僅占全國的19%。
我國目前總供水能力5800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總量約4000億m3,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速度的加快,總用水需求量將繼續增長,據專家們預測,到21世紀中葉,全國最大可能總供水量約7500-8000億立方米,未來新增供水能力主要滿足工業、城市用水,以及生態環境用水需求,農業用水不可能大幅度增長,農業用水只能在4000億立方米的總量控制下求發展,因此,未來50年農業灌溉必須走內涵發展的道路,開源與節流,主要靠節流,建立節水型農業勢在必行。
(二)國情
我國人口基數大,耕地資源少,后備耕地資源有限。水資源總量多,可利用量少,龐大的人口基數,每年持續增長0.1個百分點就是上千萬人,必然增加對水的需求壓力。就農業而言,歷史上的南糧北調就是由于北方缺水,70年代初期,北方大規模開發地下水以后,不僅從根本上扭轉了南糧北調,而是呈現了北糧南調的格局。據預測到21世紀中葉,我國人口總量達到峰值時,糧食總產量的需求在6.5∽7.0億噸,按照目前灌區生產糧食所占全國糧食總產量比重測算,全國灌溉面積要新增1億多畝,但水土資源不匹配,目前全國約有11億畝耕地面積沒有水利設施,由于受水土資源的制約,今后新建、擴建灌溉面積投資更大、難度更高。糧食生產布局如何調整,不僅與水有關,而且直接影響糧食的安全。就國民經濟而言,由于經濟結構和生產力布局與水資源分布不相匹配,已經導致水與經濟社會發展嚴重失調,對我國生存與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干旱缺水造成經濟損失巨大,并加劇生態環境的惡化。但水資源短缺與用水浪費并存,我國用水效率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用水浪費既影響提高生產力,又增加排污量,破壞水生態環境。由于節水直接關系到增效、減污、改善環境三大領域,這就決定了節水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
(三)工情
我國大多數水利工程建于五、六十年代。由于歷史原因,設計標準偏低,質量較差,工程不配套,一些工程老化失修嚴重,效益衰減。現有灌溉設施大部分渠道為土渠,沒有襯砌,滲漏嚴重;許多灌區只修建了渠首、干渠和支渠,支渠以下的斗、農、毛渠和相應的建筑物都修建不全,有的配套率不到20%;這些設施不僅沒有能充分發揮效益,而且經過30~40多年的運行,已達到或超過了使用年限,大部分工程將逐步進入老化期。由于先天不足(質量不好,配套不全),后天失調(維修管理跟不上),普遍老化破損嚴重,效益衰減,直接威脅到農業生產的穩定。
根據對全國195處大型灌區調查,骨干建筑物損壞率達到40%。全國約有40%上千座的大中型水庫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險隱患。有些工程己達到設計使用壽命,需要報廢更新,一部分工程急需加固和改造,任務十分繁重。尤其是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運行管理粗放,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業生產的要求。目前農村水利基礎設施,數量不少,但標準偏低,基礎脆弱。長期以來,“先天不足,后天失調,渾身是病,難以為繼”的局面,雖然是歷史形成的,但這種狀況再不改變,不僅不能適應和滿足農業和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而且己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由于科學技術推廣滯后,以及各流域和區域間自然條件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反映在用水效率上,各地差別就很大,尤其是北方缺水地區,用水效率一直比較低。灌溉水利用系數全國平均只有0.43,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只達到55%左右。因此,21世紀糧食安全保障的物質基礎是靠現有水利灌排基礎設施,即存量為主,增量為補,而存量的關鍵是效益能否得到鞏固和提高,否則一旦發生滑坡,不僅農業用水的形勢面臨嚴峻的挑戰,而且直接威脅糧食生產的安全。
(四)技情
長期以來,我國灌溉技術雖然歷史悠久,但從總體看一直落后于后發展國家,主要原因是缺乏節水意識,灌溉技術的推廣力度不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節水技術的推廣和發展已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用水效率仍然很低。從1980年到2000年,我國農業灌溉畝均用水量由583立方米下降到479立方米,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由635立方米下降到78立方米,萬元GDP用水量由3030立方米下降到610立方米,用水效率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目前我國灌區灌溉渠道的襯砌率只有20%-30%,渠道跑、冒、漏水現象十分普遍。在灌水方式上,大多采用傳統的地面灌溉,采用噴微灌、低壓管道輸水等先進技術的灌溉面積不足10%,灌溉水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全國平均僅為0.4-0.45左右,比先進國家低0.25-0.30左右。再加上管理水平低,以及如何適應農村現行的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體的經營體制、節水資金投入等方面的因素,目前為止,節水技術的成果轉化率只有20%左右。
從統計資料分析來看,各地用水效率高低與經濟水平密切相關。從流域來看:2000年萬元GDP用水量最低的是太湖流域,為300立方米;最高的是內陸河流域,為2910立方米,相差8.7倍。農業灌溉畝均用水量最低的是海灤河流域,為261立方米;最高的是珠江流域,為916立方米,相差2.5倍。萬元工業產值用水量最高的是西南諸河流域,為161立方米;最低的是海河流域,為41立方米,相差3倍。
從地區來看:萬元GDP用水量超過3000立方米的有寧夏和新疆;低于200立方米的有天津和北京,最高和最低相差15-20倍。農業灌溉畝均用水量超過1000立方米的有海南、廣西和寧夏,最低是山西,為210立方米,最高和最低相差5倍以上。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超過200立方米的有黑龍江、江西和西藏;最低的是天津,為17立方米,最高和最低相差12倍以上。上述情況表明,我國不少地區調整產業結構還有很大的空間,各行各業節水的潛力很大。
三、建立節水型農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農業用水所面臨的水資源短缺以及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對用水需求壓力的形勢十分嚴峻。到21世紀中葉,在我國農業總用水量不可能大幅度增長的情況下,大力推進節水灌排已成為21世紀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緊迫任務。長期以來,對節水的認識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但任何地區可恢復的談水資源可利用量都是有限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用水如果不加制約,隨意浪費,水源會減少,甚至枯竭。如無計劃濫用河川徑流,就會使河流下游斷流,湖泊干涸,生態環境破壞。又如超量開采地下水,就會使地面沉陷,海水入侵,給城建、交通、農業生產帶來嚴重影響。因此,所謂節約用水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少用水或者限制用水。它是指通過采取行政、法律、經濟、技術和宣傳教育等綜合手段,應用必要的、現實可行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依靠科技進步和體制機制創新,提高用水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減少用水過程中不必要的損失和浪費,提高單方水的生產力。通過水資源的合理使用、高效利用,從而既達到減少水資源的消耗,又減少廢污水的排放量。節水不僅可以增效減污,而且節水本身就是一種開源措施,通過節水既節省開源的投入,又可減少治污的費用,并提高單方水的生產力,一舉數得。
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曾把節水列為資源節約的首位,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把節水灌溉作為一項革命性措施來抓”。五中全會通過的國民經濟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強調“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問題,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要把節水放在突出位置”。遵照黨中央關于發展節水農業的指示精神,為加大農業節水工作的力度,加快農業節水技術的推廣普及,進一步明確21世紀初期我國農業節水的方向、目標和任務,加快農業節水發展的步伐,以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保障農業和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依靠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加快節水灌溉事業的發展
面對嚴峻的缺水形勢和國家對糧食安全的需求,農業節水必須放在首位,在建立節水型社會進程中農業節水是重中之重,農業生產只能在節水中求發展。一方面要重點加強灌區以節水為中心的續建配套改造,另一方面要重視旱地農業集雨節灌技術的推廣,堅持走內涵發展的道路。因此,依靠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加快農業節水事業的發展,建立節水型的農業生產發展體系已成為當前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但未來農業節水灌溉事業的發展不只取決于現代科技的運用,更取決于節水投入和節水政策。農業節水的效益集中反映在全社會的綜合效益上,因此,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節水制度和政策,在國家增加農業節水投入的同時,由全社會籌集農業節水事業發展的資金是非常必要的。
(一)節水要作為一項工程,列入各級政府基本建設計劃
農業灌溉節水工作面廣量大,情況復雜,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和發展先進節水技術,目前又缺乏優惠的節水發展政策。加之,節水工程的直接經濟效益有限,更多地體現在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上。因此,各級政府要從戰略的高度認識節水的戰略意義,尤其是農業節水要作為21世紀水利建設的戰略重點和優先領域。要把農業節水作為一項工程,列入各級政府基本建設計劃,各級農業節水規劃和年度計劃,都應列入同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要重點推廣各種適用的農業節水技術。在科學利用地表水,合理開采地下水的同時,重視其他水資源(如污水處理回用,微咸水、海水利用等)的開發利用。要研制、開發和推廣適合中國國情和水情的節水、排水技術及其設備,使其逐步規范化、標準化、系列化、產業化和市場化。
(二)各級政府要調整投資結構,增加農業節水的投入
要開辟國家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兩級農業節水發展資金,形成穩定的農業節水投資渠道。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農業節水投入體制。要制定農業節水技術經濟和激勵政策,調動農業生產集體和農民投入農業節水的積極性,鼓勵社會各界籌集資金參與農業節水;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利用信貸資金和引進外資。考慮到農業節水效益是社會效益為主,因此,農業節水發展資金建議由以下四方面組成:
一是將現有各種用于農業節水的資金,由政府統籌,采取“捆綁式”集中使用,由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按項目實施。
二是己占用農業灌溉水源的,按管理權限,嚴格執行和完善補償機制。新水法已從法律上確立了補償機制,要按新水法辦事。
三是城市生活和工業現有年用水量約1600億立方米,應當仿照排污費附加的辦法,從征收的的水費中提取或附加用于農業節水的費用。
四是未來新增的供水量主要是用于城市生活和工業用水,“十五”期間新增供水能力400億立方米,從新增的水費中用同樣的辦法提取或附加用于農業節水的費用。
以上農業節水發展資金的籌集、使用和管理辦法,建議由財政部會同水利部共同制定。
(三)農業用水實施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
各省、市、自治區應當在總用水量指標中確定農業用水指標。各地區在分配水量指標內,應加強用水定額管理。節約的水量,有條件轉讓的,要按規定有償轉讓;超指標用水的地區,當地財政要交納農業用水調節費,用于發展農業節水。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應建立相應的監督、審計和管理機構。
(四)改革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農業用水必須服從水資源規劃和統一管理,協調好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處理好供水與用水、用水與節水、水量與水質的關系,兼顧上中下游的協調發展。要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積極發展特色農業,提高水的利用效益。農業節水工程要在明晰產權和受益對象的基礎上改革管理體制。大中型灌區要積極推行用水戶參與管理的民主改革,逐步形成政府扶持、用水戶參與、灌區自主經營的良性運行機制;小型農業節水工程要在各級政府的宏觀指導下,積極推行多種形式的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形成政策引導、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持、用水戶自主管理的運行機制。各級政府要制訂扶持政策,支持農業節水工程管理體制的改革和運行機制的轉換,推動農業節水技術社會化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鼓勵科技部門、企業單位和技術人員參與技術推廣工作,逐步形成國家扶持和市場引導相結合的農業節水技術推廣服務體制。
(五)農業節水設備產品的規范化、產業化
目前農業節水推廣的力度不僅與農業節水的要求很不適應,而且節水技術的服務也落后于節水事業的發展。由于節水意識不強,又缺乏足夠的投入和強大的科技和人才的支撐,節水灌溉設備產品質量存在不少問題,據國家質量檢測部門的抽樣撿查,節水灌溉設備有二成不合格,微灌設備質量問題更多,合格率只有1/3左右。目前《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行業標準》已于今年10月1日起開始實施,將會推動城鎮節水工作的全面展開。因此,農業節水應盡快制定《農業節水灌溉設備產品的行業標準》,生產企業要掌握節水產品的先進技術和先進工藝,提高節水灌溉設備和產品的質量。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節水灌溉設備產品的認證、撿測和監督,使其走向規范化、系列化、市場化、現代化、產業化。
(六)加強節水工作領導,增強全民節水意識
各級政府要加強對農業節水工作的領導,增強全民的節水意識。水利部作為全國節約用水的主管部門應盡快制定全國節水規劃,節水技術標準,并建立相應的服務體系,要健全節水管理機構,部署、協調、監督和檢查推動各部門、各行業的節水工作,保證將各項節水措施落在實處,做到節水目標到位、計劃安排到位、建設資金到位、管理制度到位。要利用各種媒體提高全民的“水危機”感與節水意識,在全社會開展“節水型”創建活動,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實行全民節水。建立節水工作的社會監督體系,要組織社會公眾參與節水工作,尤其是農業節水,要動員全社會支持農業節水灌溉事業的發展。
五、轉變觀念與時俱進開創節水灌溉新局面
中國水資源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仍處于短缺狀態,各級政府要全面實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戰略,把節水減污和保護放在首要位置,農業節水是當前農村工作的一項緊迫任務,農業節水的核心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優化配置水土資源,保障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農業節水是緩解水資源緊缺的根本途徑,是實現我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土地規模經營,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障國家水資源安全、糧食安全和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的戰略措施,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性任務。因此,要利用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期,把有限的水資源用好管好,務必抓出成效來。要以發展“高效、優質、高產”農業、特色農業、外向型農業和改善生態環境等為主要目標,有針對性地篩選、集成、配套各種先進、實用、高效的農業節水技術,充分發揮農業資源優化配置以及工程技術、農藝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管理技術的綜合作用,大幅度提高自然降水和工程水的利用率,保障全國糧食安全和社會的穩定。
我國加入WTO以后,正面臨著觀念、體制、機制落后三大問題,因此,我們不僅面臨觀念的轉變,而且面臨著體制和機制的創新。可喜的是新水法已經頒布實施,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從體制和機制上都突出節約用水在水資源開發利用和配置中的戰略地位,提出以提高用水效率為核心,全面推行各種節水技術和措施,厲行節約用水,建立節水型社會”的方針和任務。通過節約用水,建立節水型社會,把解決水資源短缺和保障水資源的高效持續利用,作為水資源管理的目標和各級人民政府和全國人民經濟生活中共同遵守的指導原則,因此,我們要以貫徹落實新水法為契機,轉變觀念,與時俱進,依靠科技進步和體制、機制創新,開創節水灌溉的新局面。
- 上一篇:城市水系綜合整治管理論文
- 下一篇:水工建筑物外觀質量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