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非工程措施在防洪抗旱中的作用

時間:2022-05-20 03:14:00

導語:深究非工程措施在防洪抗旱中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非工程措施在防洪抗旱中的作用

摘要:闡述了非工程措施的內涵及其在防洪抗旱中的作用,以期為全面提高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減少災害損失提供參考。

關鍵詞:非工程措施;防洪抗旱;內涵;作用

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尤其是水災、旱災更為頻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堅持以人為本,各地已對防洪抗旱的工程措施運用自如,發揮了顯著的效益。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隨之增多,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將更為頻繁,強度也明顯上升,單靠工程措施來應對已明顯不足。與此同時,非工程措施作為防洪抗旱的綜合措施之一,越來越受重視。該文現以非工程措施的內涵入手,簡析非工程措施在防洪抗旱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非工程措施的內涵

非工程措施是指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以及直接運用防洪工程以外的其他手段來減少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損失的措施。非工程措施具有投資少、見效快,并可為防洪抗旱工程充分發揮效益提供保證的特點,因而可在防洪抗旱工作中廣泛應用。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加強防洪工程管理,堅決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礙,以確保行蓄洪的能力;二是建立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完善防汛抗旱指揮系統;三是完善水法律、法規的制定,大力宣傳,并認真貫徹執行;四是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預案;五是建立洪水干旱預報警報系統;六是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物資儲備制度。

2非工程措施的作用

(1)加強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是認真做好防洪抗旱準備工作的重要前提。防患于未然是防洪抗旱重要的先決條件,要求在水旱等自然災害來臨之前,認真做好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這既是防洪抗旱工作的重要環節,也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前提。因此,各地有關部門應在汛后制訂計劃,依照閘站養護手冊對水工程進行維護、保養;地方各級防汛抗旱指揮部在國家防總的統一部署下,逐級開展汛前檢查,實行防汛責任制,制訂詳細的檢查方案,對水工程進行逐一排查,對查出的隱患和問題及時處理;同時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江河湖泊的管理,堅決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礙,制止盲目圍墾湖泊、河道、灘地的違法行為,以確保行蓄洪的能力。淮河流域各級防汛抗旱辦公室通過加強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的管理,落實防汛責任制,及時清除安全隱患,切實做好搶險隊伍和物資的落實,為奪取2003、2007年防洪抗旱的全面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完善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全面提升防洪抗旱管理能力。我國水旱災害頻繁,造成的經濟損失嚴重。單靠工程措施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面向未來防洪抗旱減災事業的發展,水利部提出了防洪抗旱的“兩個轉變”,即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轉變,由單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轉變。“兩個轉變”的推進將全面提高我國的抗災水平和能力,而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的建立正是促進、推動“兩個轉變”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自1998年淮河流域大水后,我國加大了對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建設的投入力度,其指揮系統涉及水利部、七大流域機構和31個省(市、區),以更好地為當地防洪抗旱工作服務。以淮河防總為例,在國家防總、水利部的正確領導下,淮河防總于2003年成立,健全了以淮河流域為單位的防汛統一指揮體系。2007年7月下旬,淮河中下游水位居高不下,堤防、水壩等水工程長時間受高水位的浸泡,防汛壓力明顯增大。淮河防總通過防洪抗旱指揮系統,快速采集和傳輸雨水情、災情等信息,并對其發展趨勢作出預測、預報、分析,同時通過會商系統、遠程視頻監視系統、程控交換系統,與水利部、淮河流域各省、市、區的防汛抗旱指揮部進行數據傳輸和信息交流,制定防洪抗旱調度方案,迅速、準確下達指令,為防洪指揮提供了先進、可靠的決策支持,大大提高了防汛調度的及時性、科學性,從而成功抗御了2007年的洪水。

(3)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制訂,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促進依法行政。法律、法規貫穿于防洪抗旱全過程,是一個完整的、與其他法律和政策充分匹配的政策法規體系,為防洪抗旱提供了全面的政策與法律支撐。目前,我國已形成了以《水法》《防洪法》為核心,以《防汛條例》《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暫行辦法》《河道管理條例》等相配套的防洪抗旱法律法規體系,各流域管理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也陸續頒布并實施了大批防洪抗旱配套法規。安徽省先后修訂完善了《安徽省抗旱條例》《安徽省水文管理辦法》《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護條例》等法規、規章,并嚴格防洪抗旱執法程序。隨著防洪抗旱工作的不斷深入,我國防洪政策法規建設已不能滿足防洪抗旱的要求,應著力健全法律法規,加快《抗旱條例》《洪水影響評價管理條例》《蓄滯洪區管理條例》的制訂,把防汛抗旱立法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

法律的制訂需要公眾的認知,因此要加強法制宣傳工作,提高法律透明度與認知力。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國水周”、“12·4”全國法制宣傳日宣傳活動中,各地通過舉辦體育競賽、組織普法問卷調查和法律知識競賽、發送普法手機短信等多種形式來擴大宣傳影響,強化宣傳效果,提高廣大民眾學法、懂法、用法和守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促進依法行政,從而有效維護了水工程和防洪抗旱的安全。

(4)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預案,提高洪水災害的反應與處置能力。近年來,在國務院、國家防總的大力推動和指導下,各級防汛抗旱指揮部大力加強防洪抗旱應急預案的建設,由總體預案和專項預案構成的預案體系逐步健全,為規范應急管理打下很好的基礎。防洪抗旱預案本身就是在總結地區洪澇干旱發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按照防洪抗旱目標和調度原則,在分析現有水源和充分利用現有工程設施的基礎上,制定不同干旱條件下的防洪抗旱對策和措施。淮委根據國家防總批復的《淮河洪水調度方案》,積極推動淮域各地繼續加強防洪預案的修改完善和動態管理,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工程變化情況,修訂完善了《蓄澇洪區運用預案》等相關預案,極大提高了洪水災害的反應與處置能力。

(5)加大洪水干旱預警預報系統,為防御水旱災害提供技術支撐。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我國局部暴雨、超強臺風和極端高溫干旱等事件呈現多發、并發的趨勢。極端災害性天氣的頻繁發生,對提高預警預報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淮委在每年水旱災發生之前,著力抓好預警預報,特別是加強對極端災害性天氣事件的監測:一是針對防洪排澇標準偏低的城市,加強對短歷時、大強度災害性天氣的預測預報,并注重提高基層預報水平,增強預報時效;二是加強汛情監測預報,提高預報準確率,延長預見期,全面滿足防洪調度指揮決策的要求;三是建立水文報旱制度,綜合降雨、江河來水等相關信息,確定與旱情相關水文特征值,這些措施的運用,為戰勝2007年淮河流域洪水提供了技術支撐。

(6)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物資儲備制度與反應迅速的搶險隊伍,是取得防汛抗旱勝利的前提條件。防洪抗旱物資儲備制度的建設是完成搶險救災任務、實現安全度汛抗旱的基礎。建立防洪抗旱物資儲備制度可以克服防洪抗旱經費加撥過程緩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滿足“一旦需要,隨時調用”的工作要求,也是一項切實可行的主動防洪抗旱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