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城市防澇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27 08:07:00

導語:南通城市防澇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南通城市防澇管理論文

一、治澇工程現狀和存在問題

1.治澇工程現狀和治澇標準

江蘇省南通城市治澇水利工程系統已初具規模,但由于城市化進程中受人為因素影響,原有的水系被打亂或填河埋管,城市水面積進一步縮小,調蓄功能削弱,加之河道淤積,排澇出江口門不足,高、中、低水系控制投施不全,市政排水管網配套建設滯后等原因,致使排澇布局不盡合理、排澇出路舍近求遠、低水高排、雨污不分等現象較為普遍,對城市的水環境保護及防澇保安造成影響。現狀條件下,南通市主城區的排澇能力和標準約低于20年一遇,沿江圩區不足10年一遇,遠不能適應南通市城市總體發展規劃的要求。

2.存在的主要問題

(1)原排澇水系被打亂,排澇出路不合理。歷史上按地形特征,將市區排澇水系分為高、中、低三級,因勢就近排澇入江或入區域性干河。由于城市發展、路網建設、開辟海港引河及濠河封閉治理等諸多原因,使部分排澇水系打亂。以主城區為例,海港引河的開辟切斷了主城區城南、城東地區排澇入江的通道,迫使城南、城東部分地區(南川河以北)改向北排,經海港引河再排入區域性干河(通呂河)。因此,出現了中高地形排澇入高水系的局面,水面比降小,排水不暢。濠河封閉治理,一方面使濠河的水環境有所改善,另一方面切斷了周邊諸小河的引、排水通道,也失去了河道調蓄容積,迫使諸小河向北排澇入通呂河,排水不暢,水體呆滯。因此暴雨后這些地區容易受澇。

(2)治澇工程系統不健全。由于多年來資金不足,排澇工程系統還很不健全。以南通市開發區為例,排澇工程尚未形成完善系統,干、支河不配套,標準不高,澇水不能及時外排;高、中、低水系間缺乏控制工程,高、中水系水位與沿江圩田區(低水系)水位分別超出0.5~1.0m,致使沿江工業走廊地區排澇時常受高水下壓影響。加之干支河淤積嚴重,排澇出江口門不足,故不能有效防治一般澇災。

(3)工程管理不善,設備陳舊、老化,難以及時安全運行。由于城市水務多頭分管,職責不清,多處工程設施長期失修,更新改造更差。一旦澇情發生,不少工程不能及時、準確、安全運用。

(4)水環境嚴重惡化,形成澇、污并發。雨、污不分直接入河及沿河棄放垃圾,有害毒物溶淋污染水體。積澇排泄不及淹沒住宅及廠企單位,不僅受澇且飽受污水四溢之苦。

二、防澇方略的構思

1.按城市發展規劃區分重點防澇保護地區與一般保護地區,分別采用不同的治澇標準

2001年4月南通市城市面積由原224km2擴大到381.26km2,人口由64萬增加到76萬。對此,新的防澇工程系統規劃中沿長江東西走向將城區劃分為兩區,2010年建成區(經濟密集帶)為重點防澇區,其排澇面積約227km2,按50年一遇洪水設防,該區以外為一般防澇區,排澇面積約154km2,按區域性防澇標準為20年一遇洪水設防。

2.建立完善的高、中、低三級水系(水位)間控制線。

南通市城市陸域由于成陸時間不同,其地形地貌特征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老岸田:高水系,成陸最早,地面高程為5.5~6.2m。二是中沙田:中高水系,成陸較晚,地面高程為4.5~5.5m。三是圩塘田:低水系,成陸最遲,地面高程為3.6~4.5m。首先,應對高、中、低地區相互溝通的河道設閘控制。其次,形成高、中、低水位控制線。第三,將高、中、低排澇區隔開,分別排澇,有效地防止高水下壓。

3.建立多個獨立防澇保護圈,就近排澇入江入河

在高、中、低水系各自的轄區內,按局部地形特點、溝河分布,進行合理調整合并,建立大小不等的獨立封閉防澇保護圈,因勢就近排澇入江或區域性干河。

4.調整水系,理順排水出路

受開辟海港引河、濠河封閉治理等影響,迫使主城區南部、東部及北部地區澇水北排入高水系區域性干河通呂河的現狀,應結合水環境治理、防止通呂河水體污染要求,調整水系,改變排澇(及排污)方向,縮短排水路線,搞活水體,充分利用長江潮差自排出江。

5.增設出江口門,相應提高排澇標準

對沿江圩區及獨立低洼地區的排澇出江口門,按50年一遇洪水排入長江的標準予以改建、擴建;對尚無入江口門的海港引河、任港河等應按排澇標準予以增建(已按規劃實施)。對所有沿江涵閘的排澇能力進行驗算,驗證設立提排站的必要性及其規模。

6.充分利用排澇圈內河道調蓄容積,削減洪峰流量,減少排澇閘站投資

利用水文、氣象信息網絡技術,實行水文、氣象預報。合理調控涵閘工程預降內河河網水位,利用最低與最高容許水位之間的河網容積削減洪峰,節省排澇閘、站投資,并實現蓄、泄兼備,提高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率。

三、新的防澇工程系統構成

1.高、中、低水系間控制工程

(1)東部開發區水系控制工程。

一是通呂與通啟水系間控制工程。東部開發區屬通啟水系(中水系)與沿江低水系,北鄰通呂水系(高水系)。通呂、通啟兩水系正常水位相差約0.6m,已建廟橋閘、朝陽閘、小海套閘及東沙套閘將兩水系隔開。上述各閘均年久失修,工程老化,需更新改造。另外,營船港河疏通后亦應建閘將通呂與通啟水系隔開。

二是通啟水系與沿江低水系間控制工程。通啟水系與沿江低水系正常水位相差0.4m,為此,應修建長橋港節制閘、新開港南節制閘、富民港節制閘等,以防通啟水系高水下壓。

三是通啟水系內部排澇圈封閉工程。設長橋港北閘、東北片大溝閘、富民港南閘、富民港北閘及新開港北閘等,使相應的排澇片形成封閉排澇圈。當通啟河水位高于4.4m時,上述各閘關閉,自排停止,排澇圈內積澇由流動泵站提排解決。

(2)主城區水系控制工程。通呂河南岸與沿江低水系之間的主城區城南、城東、城北一帶屬高、低地形過渡帶。規劃沿通呂河南岸新建海港引河北閘、郭里頭河閘、通揚河口閘、運料河北閘等,形成高、中水位控制線,避免高水下壓,使上述地區排澇圈澇水南排入江。

(3)西部港閘區水系控制工程。

一是通揚高水系與沿江低水系間控制工程。已建勝利套閘、唐家閘船閘、四號橋套閘、東港套閘等將兩水系隔開。上述各閘因年久失修,應視具體情況予以更新改造。

二是通揚河以西的中心北河片、蘆涇東河片、永興河片等排澇圈,地處高、低地形過渡帶。已建的水關廟套閘、三牌樓節制閘及永興河套閘形成了高、中水位之間的控制線。上述三閘當通揚河水位高于4.6m時關閉,停止自排,排澇圈內的積澇,依靠流動泵站提排解決。

2.水系調整、調向工程

(1)主城區水系調整、調向工程。規劃將現狀的通呂河南岸片、通甲河、南川河等片并入海港引河片,將百花片、通呂河片并入任港片,將西山北河片并入姚港片,陸洪片并入褲子港片等。為此,應疏通片內各級河道,新開河道溝通工程,路、河交叉工程等。使主城區各排澇圈均能由高向低順利就近排澇出江。

(2)開發區水系調向工程。受“325省道”筑路影響,該路北側原向南排澇入天星橫河的部分支河被切斷。需改向北排澇入通啟河,為此應疏通長橋港、東北片大溝等,并在河口建閘,形成新的封閉排澇圈。由于天星橫河南側各排澇片受通啟水系與沿江低水系之間中、低水位控制工程的分隔,各排澇片分隔為南、北二片,北片排澇圈北排入天星橫河,南片排澇圈南排出江。理順了高低不分現象,減輕了沿江低地排澇負擔。

3.沿江排澇閘、站工程

南通市沿江排澇口門多以自排為主,個別低圩區才設泵站實行提排。但原排澇閘設計標準偏低,又因年久失修,應視具體情況進行驗算,予以改建或重建。由于原任港及海港引河無出江口門,規劃新建任港閘與海港引河河南閘(小姚港涵)各1座。此外,根據自排為主提排為輔的原則,對沿江各排澇口門進行排澇驗算,分別增設提排站8座共16.0m3/s,以策安全。

4.城市河道整治配套工程

(1)區域性干河整治工程。對流經城區的九圩港、通呂河、通揚河、通啟河等城區段進行疏浚、護坡。

(2)對城市各級小河溝進行疏浚、護坡、涵閘配套、綠化工程等。

5.城市管網建設擬按雨、污分開的原則,雨水入河,污水入網進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后中水入河重復利用。亦將與排澇工程系統建設同步進行。

以上工程系統按10年左右時間建成,從而實現“擋”(擋潮)、“控”(高、低水位控制)、“分”(分排澇圈排澇)功能齊全,“蓄”(利用河網容積滯蓄洪水)、“泄”(閘、站自排、提排)兼備,水暢其流、安居樂業、環境秀美的城市樂園,為南通市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為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堅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