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世家及南通音樂教學起源思索
時間:2022-04-29 06:01:00
導語:張謇世家及南通音樂教學起源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清末狀元張謇(1853-1926)是中國近代史上集多方面成就于一身的杰出人物。在19、20世紀之交中國內憂外患的形勢下,張謇抱著“父教育、母實業”的救國理念,立足家鄉江蘇南通,興辦實業與教育,為推進中國早期現代化和普及現代教育做出了杰出貢獻。探尋南通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歷程,追根溯源,均與張氏家族三代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
一、學堂樂歌運動的躬行者及南通近代藝術教育之實踐
張謇是近代中國最早推動普及學堂樂歌運動的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是推動南通地區現代音樂教育的奠基人。1901年,張謇在他《變法平議》一文中向清政府提出建立各類專門學校的建議,其中就提到音樂學堂。1903年張謇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私立師范學校———通州民立師范,學校開設唱歌課。為了辦好師范,同年,他到日本進行了長達70天的考察訪問。在他的《東游記》中記錄了他廣泛考察各類學校、了解課程設置、參觀音樂教室、觀摩唱歌課的活動。為教育子女和族戚鄰里兒女,1904年張謇家塾章程里,明確規定開設唱歌課。為發揮音樂的教育功能,張謇先后為他創辦的多所學校創作校歌歌詞。1905年,張謇請中國學堂樂歌的發起人沈心工為師范學校校歌譜曲,同年聘用音樂教育先驅夏清貽先生為學校樂歌教師。張謇創辦的通州師范學校,對后來南通及周邊地區的藝術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學校最初的教師隊伍中有國學大師王國維和大畫家陳師曾和兼職音樂教師沈沼周(琵琶演奏家)、徐蒞蓀(南通梅庵琴社創始人)等,另外還聘請八位日本人來校任教,其中的木村先生是日本基礎教育教學法專家,他兼教唱歌課。學校為當時全國各省創辦新興學校提供了樣板,同時也成為南通地區最早傳播現代音樂教育的搖籃。由于學校抗日戰爭期間,被日寇摧毀,遺失大批資料,據南通健在的老人回憶,學校在二三十年代已有相當規模的銅管樂隊。解放后,學校開設琴法課,1984年,學校創辦音樂專業班,為地方上培養了大批音樂教師。如今,學校已升格為南通高等師范學校,該校的音樂教師和畢業生,已成為南通地區音樂教育的重要師資力量。
二、南通近現代樂器制作的歷史回眸及影響
張謇創辦的通州師范學校,起初都是以風琴為唱歌伴奏,當風琴出現技術故障,每次都要花高額費用請上海的日本人來修理(當時中國使用的風琴大多數都是從日本進口)。張謇意識到要發展音樂教育,樂器修理人才必不可少,于是親筆書信推薦張府木工之子周錦林到上海科學儀器館學習風琴修理,在當時,這一行當屬于高技術行業,一般不輕易外傳,完全是為照顧張謇的面子,儀器館的賬房才勉強收下。風琴生產是分工作業,周錦林憑著木工的基礎,經過五六年刻苦鉆研,基本掌握了制造風琴的各項技術。為了回報張謇,周錦林學成回到家鄉帶了一批制造風琴的徒弟,并設立了造琴小作坊,主要從上海引進了造琴材料,進行組裝、調試。據周錦林的兒子,現今86歲的高級鋼琴技師周志明講,當時南通生產的風琴質量還不錯,曾得到了張謇的賞識,主要銷往蘇北的中小學校。這為推動剛剛起步的蘇北地區學校音樂教育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為今后的發展提供了硬件條件。由于當時南通及周邊地區的風琴需求量少,行業無法進一步發展,于是,周錦林帶了一批南通徒弟回到上海“雙鳳”風琴行,之后又逐步學習了鋼琴的制造和維修技術。1928年,周錦林到長沙拓展樂器制造業,而今他的后人都在長沙從事著鋼琴調試、銷售和教學工作。周錦林帶的一批南通學徒在解放后,奔走于全國各地,為新中國的樂器制造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有營口鋼琴廠的樂器制造大師王錦生(八十年代中期他曾長時間到南通樂器廠指導生產“金龍”牌鋼琴),有南京藝術學院的老調律師陳史慈(其子現為該校鋼琴調律專業教授)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周錦林的一個南通徒弟朱云清(其孫現為南通大學鋼琴副教授),他為南通地區中小學風琴、鋼琴的修理服務了一生。張謇送周錦林到上海學修風琴一事雖小,但卻對南通的早期現代音樂教育乃至早期中國的鋼琴、風琴修造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張謇小孫子張緒武現任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受家庭影響他自小喜歡文藝,鋼琴學習幾乎是無師自通,他也不失時機地向專業人士請教琴藝。解放前還在南通第一中學代過一段時間音樂課。為繼承祖業,張緒武學習紡織專業,1950年南通紡織學院畢業后,響應政府號召,支援東北建設,這一去就近30年。1979年回南通,1982年任南通市政府副市長,當時南通樂器廠正準備生產制造鋼琴,據負責鋼琴生產技術的王夕林先生回憶,張緒武先生非常熱愛鋼琴,他非常希望家鄉也能生產這個“樂器之王”。雖然他當時并不分管這項工作,但還是在原材料等方面給予了充分的支持,為方便給當時主管鋼琴研制工作的王夕林聯系業務,特批一輛自行車票,王夕林笑稱當時的一輛好自行車的尊貴,并不亞于今日的一輛“寶馬”車。張緒武1987年任江蘇省政府副省長后仍時常向王夕林尋問南通的鋼琴制造情況,二人也以鋼琴為緣,并建立了長期的友誼。南通產的鋼琴先后有“金龍”、“環球”、“黑桃”三個品牌,南通是全國第五家鋼琴生產地,八十年代期間,共生產了1000多臺鋼琴銷往了全國各地,其中不少鋼琴進入了當地學校和文化部門以及一部分音樂專業人士的私人家庭。正因為南通生產鋼琴,自然也就催生了鋼琴的維修、銷售和教學。從此,南通的鋼琴普及教育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這與張緒武對家鄉鋼琴制造業的關心支持也是分不開的。
三、張謇家族音樂教育之傳承
張謇獨生子張孝若(1898-1935)曾與張學良等被稱為“民國四公子”,二十歲去美國留學獲商學學士后,回家鄉隨父參加地方自治事業,他喜歡音樂,曾從國外帶回不少古典音樂唱片。張孝若夫人陳石云受過教會學校教育,也喜歡音樂。1919年在他們結婚的時候買了一架英國進口的立式“謀得利”鋼琴作為結婚紀念,這架“謀得利”鋼琴高大精美,柚木制造,門板兩旁附有精致的銅燭臺,據現有資料記載,它是南通地區最早的鋼琴(圖1)。張孝若夫婦在這架琴上彈奏的琴聲點燃了江海大地音樂教育事業的火種。隨后,張謇的叔兄張詧在為其女大婚時購置了小型三角琴。鋼琴這件西洋樂器進入了南通的名門望族,它在南通人心目中擁有了可望而不可及的高貴地位,南通人的鋼琴夢想也從此開始了。圖1張柔武與“謀得利”合影1919年,張謇出資在南通創辦了我國第一所新型戲曲學校—伶工學社。張謇親任董事長,張孝若為社長,梅蘭芳為名譽社長,歐陽予倩為主任。學社校徽是五線譜上加毛筆與鋼筆各一支,象征融貫中西革新戲曲的內涵。學社特設舞蹈班、軍樂班、西樂班(該班后遷至上海)。張謇為學校購置鋼琴、風琴、留聲機等教學設施,還聘請當時諸多名師來學校任教,其中有音樂家劉質平、評話藝術家潘伯英等。
為配合學校教學實踐與改革,張謇還配套修建了當時中國一流的劇場———更俗劇場。更俗劇場匯集當時南北戲劇名家和歌舞班子來通獻藝,盛況空前。在這濃濃的藝術氛圍中,孕育了我國一代影劇大師趙丹和著名電影導演趙千里等。伶工學社經歷了8個春秋,至1926年9月,即張謇謝世后而停辦。學社為近代中國和南通地區培養了一批新型戲劇和文藝人才,對南通后來的音樂藝術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19年前后,正是張謇實業發展的鼎盛時期,南通的各項文化教育活動也隨之興盛起來,據1919年2月14日當時《南通新報》的報道,南通首次舉辦了中西音樂大會,其中有軍樂、鋼琴獨奏、古琴獨奏、昆曲合唱等節目,這樣的演出形式在當時中國是極為少見的。
1920年,美國教育家杜威考察了南通的各項教育設施后曾感慨“南通者,教育之源泉,吾尤望其成為世界教育之中心也。”張孝若夫婦深知藝術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他們有四女兩男6個孩子,在孩子們少年階段,張孝若專門為孩子請了音樂、美術、古文家教。四姐妹中,長女張非武和四女張聰武早年參加了抗日救亡宣傳隊,二人頗具文藝表演才能,張聰武1938年成為抗日烈士。次女張柔武(1919———)是四姐妹中最喜歡音樂的,因而得到母親特別的支持和鼓勵,特準不論早晚都可以到張謇的濠南別業琴書間去練琴、練唱。張柔武1931年在南通師范上學時,她的音樂才能得到音樂老師曾淑瑾的賞識,并鼓勵她由師范專業改學音樂。雖然祖母希望張柔武學習師范,以便將來可以管理學校,但在開明的父親張孝若的支持下,1935年8月張柔武考進了杭州國立藝專音樂科。從此,南通有了第一位接受現代高等音樂專業教育的學子。
張柔武作為張謇的孫女,在那個年代選擇了學習音樂專業,這對當地后來人專業學習的選擇,以及對當地音樂工作者的社會地位也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今日南通人熱衷學習音樂之風,想必也源于此吧!1935年10月,張孝若在上海意外遇害,南通的各項文化教育發展也因此嚴重受挫,按照他生前的計劃,1936年8月,張柔武進入了日本東京音專選擇學習,她的鋼琴得到經驗豐富的渡邊教授的精心指導。由于當時日本對華侵略形勢日趨緊張,張柔武在家人要求下,1937年2月回到上海,直接進入了上海國立音專,為學琴方便,在上海買了一架進口組裝的“肯奈”牌鋼琴。上海“八•一三”事件爆發后,日本人炸毀了上海國立音專,張柔武不得不中斷音樂學習。當時中國的內憂外患,這也注定了她音樂學習之路必然是坎坷的。時光如梭,1952年,張柔武經人推薦來到祖父張謇創辦的師范學校,成為新中國一名人民音樂教師。當時學校沒有鋼琴,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張柔武將其父母結婚紀念品,那架“謀得利”鋼琴帶到學校,供教學使用,而家中另一架“肯奈”牌鋼琴則作為自己平常備課和練習用琴。
從此,張老師和張府的兩架鋼琴開始為新中國的師范教育服務了數十年,張老師的琴聲也在歷屆師范生心中播撒了“音樂”的種子。1956年在省領導的關心下,張老師來到南京師范學院進修,終于圓了她青年時代的大學夢。她的鋼琴學習由郭蕙英教授指導(郭教授后來培養的幾位南通籍學生,現今已都是南通鋼琴教育的主力軍。八十年代郭老師幾次來通講學,張柔武都熱情接待過)。1958年2月,張老師回到南通師范,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教學中去,和同事許惠珠一起積極鉆研教改,將一架風琴通電,當按琴鍵時,黑板五線譜間則能顯示音符和升降號,這是南通最早的以樂器改革為教學服務的具體實例之一。張老師數十年來嚴謹施教,經她輔導的許多學生如今正活躍在省內外文化、藝術戰線的前沿。她的敬業與奉獻精神,激勵著師范學校一批又一批的年輕音樂教師,為學校留下了寶貴的教學傳統。張老師日常生活節儉、樸素,但她在支持藝術教育方面卻是慷慨大方。1959年南通師范第一附屬小學沒有鋼琴,她購贈了一架。1987年南通師范第一屆音樂班畢業前夕,她出資為學生在文化宮舉辦專場音樂會。90年代初,她還為南通海門張謇紀念館附設幼兒園捐贈了一架鋼琴。張老師的無私捐助為個人和地方財團支助藝術教育事業樹立了榜樣。
期間,張老師倍受磨難,她的大拇指因患腱鞘炎得不到及時醫治而致殘。張老師那架“肯奈”牌鋼琴被市文工團征用,它又為革命樣板戲演出服務了十多年。鋼琴也因此由城市向了江海平原的農村,讓許多人平生第一次見識到了鋼琴這一西洋樂器的風采。2002年2月9日南通鋼琴學會成立,張老師親自為其揭牌,并任名譽理事。2003年5月17日南通師范百年華誕之際,84歲的張老師與師生五世同堂合唱《同一首歌》并任領唱,當時多少師生激動地熱淚盈眶,此情此景將成為南通音樂教育歷程中永恒的記憶。如今,南通的音樂教育作為整個藝術教育的一個亮點走在了江蘇的前列,南通的音樂學子,也正由國內各大藝術院校紛紛走向了世界的舞臺。更俗劇場一改舊貌,恢復了往日的生機,迎來了五湖四海的各國藝術大師,為南通人民帶來了高尚的精神食糧。無論南通人民在音樂夢想之路上走得有多遠,飲水思源,終將不忘張謇世家為南通音樂教育發展鋪就的世紀基石。
- 上一篇:徐州的社會音樂教學現況分析
- 下一篇:在基礎音樂教育中注重正確的音樂知覺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