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模式探究
時間:2022-03-19 03:30:26
導語: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模式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互聯網+”不僅推動了農業保險的開發和升級,還創新了農業保險的銷售模式和核算理賠技術,最大程度地滿足了市場的需求。為了解決互聯網農業保險在發展過程中難題,文章對此進行研究,提出保障基礎設施和網絡安全、精細化農業保險體系、利用現時科技謀求新發展、因地制宜設計適合的農險運營模式、注重農業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等建議,該研究成果對農業保險在“互聯網+”背景下的發展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保險;發展困境;創新
1研究背景
1.1國家對農業保險提供政策性扶持。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農業的發展越來越得到國家的重視,農業保險的發展保障了農民的收益,因此國家對農業保險提供了許多政策性的扶持。自2020年起,財政部宣布進一步擴大關于中央財政對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的以獎代補試點,20個省份可按照自主自愿的原則開展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并申請中央財政補貼支持。國家為了更好地防范農業領域的風險,財政部提出提高農業保險服務能力、優化農業保險運行機制、加強農業保險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推動農業保險更好地滿足農業發展需求。為了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在地方自主承擔一定補貼比例的基礎上,中央財政對大部分農業保險給予一定的保費補貼支持,財政補貼涵蓋越來越多的保險險種。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近些年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非常迅速,險種不斷擴大、保障水平不斷提升,綜合服務能力也在不斷完善當中。1.2市場需求的增加。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是農業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因此農業在較大程度上依賴農業保險。農業保險作為一個能夠保障農民收益的利器,受到越來越多農民的歡迎,市場需求逐漸增加。根據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布的數據,我們可以了解到,2015年—2019年農業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為374.90億元、417.71億元、479.06億元、572.65億元、672億元,2020年1月—6月農業保險原保險保費本年累計收入分別為65億元、95億元、187億元、266億元、337億元、543億元,農業保險保費收入每個月來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農業保險,農民對農業保險的需求也越來越大。1.3科技的進步。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現代化農業發展被提上了重要議程,以“互聯網+”“大數據”為主導的新一輪科技變革也為農業保險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互聯網+”農業保險將現代技術應用在預防農作物發生受損、農作物的勘察定損、理賠等之中,例如,將GPS、GIS、RS、無人機航拍技術的應用提升了了解農作物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狀況以及定損、理賠的效率。農業氣象風險識別與分析技術、5G技術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物聯網技術等為農業保險的精細化提供了重要支撐,促進農業保險的轉型和高質量發展,護航“互聯網+”現代農業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的創新之路。1.4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農村互聯網用戶的規模也逐漸增加,這給“互聯網+”農業保險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空間。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3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55億,占網民整體的28.2%,較2018年底增長3308萬。農村互聯網普及率為46.2%,較2018年底提升7.8個百分點。截至2019年12月,農村寬帶用戶總數達1.35億戶,較2018年底增長14.8%,增速較城市寬帶用戶高6.3個百分點。隨著數字中國的建設和互聯網的普及,農民也逐漸跟上時代的腳步,享受數字鄉村建設的果實。
2研究綜述
2.1國內研究動態。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受到傳統領域的青睞,許多保險企業紛紛走向了互聯網。呂巖(2013)認為互聯網在廣告宣傳、產品經營、承保銷售、理賠服務等各方面滲透進保險行業,互聯網對于傳統保險行業的最大優勢就是通過信息收集和數據分析,準確判斷顧客的需求,從而提供合適的產品。隨著“互聯網+”與農業保險的深入結合,“互聯網+”農業保險逐漸成為國內學者研究的重點。他們在發現互聯網與農業保險結合存在的一些困境的同時,也為“互聯網+”農業保險在實踐中更好地運作提供了一些建議。張鵬(2018)歸納出“互聯網+農業”有5種融合模式,分別是農業大數據、農業人工智能、智慧農業、共享農業、農業農村電商。農業保險作為一種具有政策性職能和市場化行為特點的風險管理工具,不僅需要根據農業農村改革重點做出調整變革,更需要以“互聯網+農業”為契機擴展新的發展空間。徐佳男(2017)認為“互聯網+農業保險”應該存在指數保險,把風險因素對投保標的的損害程度指數化,從而有效降低風險,同時通過保險產品組合銷售來降低農業保險的銷售難度以及通過定損勘察數據遠程采集為理賠提供精準的數據。成文嬌(2018)認為我國農業保險依托國家政策扶持,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但是農業保險服務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因此,農業保險經營主體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來創新服務方式,通過產品的定制化來提升保險產品供給的靈活性。李泉(2020)認為我國互聯網現階段的發展水平在農業保險領域還未發揮出應有的效益,互聯網與農業保險還應繼續深度融合。2.2國外研究動態。2.2.1網絡營銷影響農業保險領域。MatthiasSeitz(2014)認為保險產品作為一種無形、非物質產品,離不開互聯網這一廣告媒介,在線營銷能夠將保險公司與潛在客戶聯系在一起。農業保險的保險范圍廣泛,保單大多復雜,農民大多數需要依托人進行投保,然而農民在尋找人之前仍然會利用互聯網搜索信息,而這些信息會成為它們購買保險的重要依據。許多保險公司為了適應消費者行為變化,在互聯網上投入巨資,通過完善網站信息來吸引購買者的關注并引導他們購買。2.2.2保險市場數字化。O.P.Zaitseva(2020)認為將保險公司的業務流程與互聯網融合在一起,能夠增加農業保險的保費收入。數字技術在農業保險中的運用,能夠更加準確地評估受損情況,降低損失率,推動農業保險的銷售以及新保險產品的推廣。現代農業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廣泛運用,能夠準確地確定農民的收益率,降低風險,使得農民獲得最大的賠付。AndreasKamilaris(2017)認為現代數字技術可以通過持續監測農作物的物理環境來產生大量數據,隨之對該數據進行處理分析,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從而提高生產力。雖然大數據已經運用于越來越多的領域,但是在農業領域,大數據的運用并沒有特別廣泛。然而,大數據能夠為農業生產者提供定制化的建議,從而使農民在農業領域獲得更多的利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農業保險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內外學者對農業保險的研究也逐漸深入。本文基于對前人研究的總結,以“互聯網+農業保險”的發展狀況為出發點,針對“互聯網+農業保險”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
3“互聯網+”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的現狀
3.1“互聯網+”助推農業保險的開發及創新。當前我國的農業保險仍然存在農險產品類型不足,無法做到很好滿足市場需求,銷售模式較陳舊,服務體系仍有缺陷的主要問題。因此,“互聯網+”與農業保險的結合,可以建立起有效的創新機制,實現農險產品與服務的多元化多層次發展,給予農險經營主體和投保人更多自主選擇。此外,“保險+期貨/期權”的模式也在國內普遍開展試點。我國農產品價格受國內國際市場影響嚴重,而“保險+期貨/期權”的模式可利用大數據提供的完備市場的信息,根據交易行情,實時的市場數據進行報價,分割和結算。投保者可以通過購買農業產品價格指數保險來對價格風險進行有限的評估及管理,用以抵消或者對沖農產品價格由于市場行情變化所造成的劇烈波動對生產經營主體所造成的沖擊。2016年中央首次將“保險+期貨”寫入一號文件,這預示著這項創新業務在推動服務實體經濟時將發揮的無可估量的作用。目前,我國期貨市場已上市商品期貨品種49個、金融期貨品種5個、期權品種3個,已成為國際重要的新興市場。“農業保險+期貨”業務作為重要的惠農金融模式,不僅深受農民歡迎,更連續三年寫入了中央一號文件。2017年,大連商品交易所就曾聯合25家期貨公司和8家保險公司開展了32個“保險+期貨”試點項目,為東北三省和安徽、重慶等地的188個合作社和80201個農戶所種植的67.83萬噸玉米和11.4萬噸大豆提供有效地保障。除了保障農作物的價格以外,還從價格、產量兩方面同時為農民扎牢防風險“籬笆”,有效保障農民的農業收益和生活水平。3.2“互聯網+”助推農業保險的銷售模式的創新。我國互聯網保險業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仍然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當前互聯網保險的經營方式主要是:⑴專業互聯網保險公司;⑵第三方保險中介網站;⑶其他網站兼業;⑷純粹電商的保險頻道。農業保險的“互聯網+保險”銷售模式利用網上商城,并且運用個性化的網頁或者APP設計,有效實現農險產品促銷與訂單管理;同時,保險中介網站也可以與保險公司進行合作,實現農險產品在投保方和農險公司間的垂直經營;此外,農業保險公司也可登錄當前國內淘寶、天貓等購物網站實現在線投保。農業保險采取“互聯網+”營銷模式可以大幅降低保險銷售過程中的運營成本,節約網點開辦業務的費用以及支付營銷員的傭金開支。網絡營銷挖掘銷售潛能巨大,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較2018年底新增網民7508萬;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較2018年底增長7992萬,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3%。而運用互聯網在線購買農險可以超越時空限制進行信息交換、交易,使農民可以足不出戶便可辦理保險業務。3.3“互聯網+”助推農業保險核算理賠技術創新。3S(RS、GIS、GPS)技術作為當今社會農業科學生產的重要應用工具,同樣也可以被應用于農險購買、銷售、服務過程中。RS和GPS用來探測空間信息和定位坐標,實時動態地監測農業生產活動和農業資源的變化,再將數據交由GIS整合成數據流,進行精準分析。GIS在整個系統中發揮著信息集散地的作用,經過GPS定位矯正后的RS信息發送給GIS,GIS再將其分類并將準確信息反饋給RS系統。這類數字化技術被廣泛用于農產品估產、土地資源普查、地質監測活動中,通過這一技術,可實現對農作物狀況,農作物種植面積,農作物位置的精準定位、定量測繪,有效克服地理因素的限制,結合實地提前計算查勘面積與費用。同時,保險公司可通過該類技術更加全面且迅速精準地了解受災狀況以及損失情況,幫助保險公司以最快速度準確地確定理賠數額,為保險公司帶來業務方便,從而使農險理賠更加科學公正。
4互聯網農業保險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4.1基礎設施和網絡安全一直都是大問題。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平衡,制約著我國整體“互聯網+農業保險”的發展水平,尤其在西部落后地區,并且,互聯網的信息安全問題會隨著現在互聯網與農業產業鏈的交叉融合,帶來擴張性的風險。4.2新興市場“粗放型”特征明顯。近些年來,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農業保險迅速發展,與此同時各類風險問題頻頻發生。越來越多的農戶因為政策扶持參與投保,越來越多的農險產品為趕熱潮應運而生,還未有完善風險分擔體系的市場在大災風險來臨后恐無法承受。4.3現代化農險產品創新的需求緊張。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新技術的誕生在“互聯網+農業保險”領域發揮了巨大作用,盡管如此,創新型農險產品依然滿足不了農險市場不斷進階的需求。4.4多樣化的自然條件。對農險的運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農業生產地域分布廣泛、類型多樣,對不同地區農產品的風險災害進行差異化評估需要海量的統計數據,再進行數據處理、統計分析。差異化顯著的數據致使不同區域的農險經營模式必須貼合當地的發展特色,農險產品也需要據其合理設計。4.5農業保險專業人員匱乏。農業保險業務獨特性非常鮮明,在遇到較復雜的理賠事件時專業人員往往捉襟見肘,這既無法提高業務質量,又影響經營范圍的擴大和業務水平的提高。在新技術背景發展下的農業保險,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所以專業人才的匱乏不利于農業保險在創新應用領域的發展。
5“互聯網+”農業保險優化發展的建議與對策
5.1基礎設施和網絡安全是保障。加大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對實現數字化與農業保險的深度融合、提高效率和市場競爭力尤為重要。采用先進的安全技術,為熱點網站提供完整良好的安全防護,同時加大監管力度,壓實安全責任,完善網絡安全管理機制,保證“互聯網+農業保險”的安全運行。5.2精細化農業保險體系。以將農業保險體系精細化為目標,加快推動互聯網科技經濟進程,大力發展互聯網數字化金融,實現線上線下相融合,提高效率、降低風險。完善風險分散機制,明確運作方式、風險準備金累積等各項制度規定,為面對大災風險做好充足準備。5.3利用現時科技謀求新發展。實現農業保險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互聯網科技的不斷融合創新,借助科技尋找發展新路徑,創新現代農業新產品、新模式與新業態,真正做到互聯網時代下數字化農業保險,更全面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5.4因地制宜設計適合的農險運營模式。農業保險的模式設計必須考慮各地區的實際風險分布狀況、地形地貌特點、氣候特征、經濟發展水平等,需綜合各種因素的影響并利用遙感技術、大數據分析、聚類分析、因子分析等高科技針對性地選擇適合的農業保險運行模式。5.5注重農業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培養專業化農業保險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要加快培養專業化的農業保險人才,社會的相關教育體系和培訓機構的同步發展必不可少,同時,吸納更多的優秀人才到農業保險人才隊伍中。
作者:謝知 姜辰敏 熊盛凱 黃凌 單位: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 上一篇:儒家文化在旅游業的應用與開發
- 下一篇:采油企業經營模式實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