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公共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分析

時間:2022-09-24 10:11:24

導語:高技能公共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技能公共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分析

摘要:公共藝術,作為當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培育著大眾的藝術審美和創新精神,同時塑造了城市形象。城市的公共空間作為一個城市的象征,不僅需要將地域文化融入其中,還應該適應加速中的城市化進程,充分體現城市的價值。公共藝術設計人才是城市建設的重要參與者,本文以蘇州市古城區為例,分析區域內公共藝術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同時思考培養高校公共藝術設計人才的意義。

關鍵詞:公共藝術;城市形象;人才培養

一座城市有其自己的語言,城市的面貌與形象向外界傳達著來自地域的文化與特色。具有公共性的城市功能載體不僅代表著人民的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還承擔了傳承歷史文脈的重要使命。當前,高速的城市化進程對社會文化、經濟文化以及自然文化等產生著重要影響,對于蘇州這座古城來講,傳承,是永恒的主題。

一、公共藝術塑造城市形象

公共藝術的概念是不斷更新的,過去城市公共空間所常見的雕塑、雕刻、壁畫、景觀藝術小品等等,只成為了“公共藝術”一詞定義內的各種物質形態,除此之外,裝置藝術、纖維藝術、鋪裝藝術、廣告藝術、聲光電藝術等等都已參與其中。公共藝術的出現,既反應了城市在高度發展中對藝術層面的需求,又表達了城市居民對建設美好城市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每座城市都需要通過各種媒介去體現精神象征,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希望保持一種文化自信。如今,具有單純觀賞性的景觀雕塑藝術、建筑雕刻藝術和各類民間手工藝品、工藝美術作品等已無法滿足人們的藝術文化追求。由于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新技術與新材料,公共藝術被推向了包括工業設計、平面設計、交互設計、染織設計、服裝設計、數字藝術、燈光設計等多元化設計層面,因而針對城市中的公共空間的設計得到進一步細化和提煉,分布在城市各個空間、場所、角落都將有可能向人們展示由當代技術和材料所催生出來的各類視覺形態和效果。城市中的公共藝術帶來互動性和活力性,人與人、物質、環境之間的對話將隨著公共藝術的發展變得更為密切和精彩,整個城市的文化品質也將得到質的提升,活力四射。世界上每一個城市都有其發育、成長的母體和土壤,因為城市都有它獨特的地域特征,生態環境、自然地緣、歷史文脈和經濟發展水平等要素,所以不同城市便出現不同的面貌與特征,城市也就在這些基礎上就產生了不同的城市印象。所謂城市形象,可被視為是城市的名片。一座城市除了獨特的文化、歷史以及民俗等方面以外,城市的總體布局以及局部景觀特色方面都將充分體現各種文化特色,以至于避免“千城雷同”的局面。在現代城市形象塑造的過程中,公共藝術已充分參與其中。現代城市中的景觀、街道、建筑、設施等公共空間整體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公共藝術的影響,例如,位于美國芝加哥千禧公園廣場的《云門》被稱為具有標志性和革新性的公共藝術作品,它如門一般的形狀,人們可以進到塑像內,就像在外部看到城市一樣看到他們自己。《云門》作為城市的第二大景點,似乎代表了芝加哥這座城市,以及其獨有的文化。

二、立足于文脈的公共藝術設計——以蘇州市古城區為例

蘇州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我國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蘇州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形成了特色的地域文化,因此,蘇州不僅是吳文化的發源地,還代表著江南文化。蘇州古城區位于護城河內,其總體框架、骨干水系、路橋名勝的設計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作為“水鄉之城”,古城區內到處是的“小橋、流水、人家”優美景致,眾多的民居、街巷臨河而建,而大大小小的蘇式園林使整個城區保持著江南古城的風貌。近年來,通過政府對護城河、古城墻的改造還原,環古城河風貌隨之映入眼簾,這更讓人們眷戀和向往古城內的生活情調。從人文層面,蘇州的地方戲、手工藝品、餐飲、書畫、服飾甚至語言都處處體現著地域的特色。2500年來,各個時代遺留了大量的元素在古城區內,它們交相呼應,為城市設計者提供了寶貴的創作源泉。愈古老的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愈加密切。蘇州古城區內的建筑基本都保持著“粉墻黛瓦”的傳統風格,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帶有地域文化的“蘇式”設計元素。從大型城市綜合體風格定位到基礎的公共設施上的設計,到處可以找到由公共藝術介入的古典裝飾元素,但值得一提的是,烘托整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并不是僅僅依靠復制或套用傳統元素。作為設計者,追求古城區“既現代,又傳統”的同時,必須謹慎思考其矛盾性,更需要對地域文化的有著更深入設計思考,對新材料的使用有著精準的定位,以及對當前城市風貌的發展趨勢有著卓識遠見。1.城市色彩“蘇式”的粉墻黛瓦是蘇州城延續千年的格調與特色,其主要是由黑、白、灰三種色彩組成,保持著傳統與現代并存的城市面貌。為保護古城區內獨特、樸素、淡雅的水墨江南景象,無論是普通的老式的民居、寫字樓,還是高檔的住宅小區、商場等都依然被設計成粉墻黛瓦的建筑形式。蘇州政府對蘇州古城內的建筑做了較為嚴格的規定,如《蘇州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辦法》《蘇州市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等正是政府這些保護措施和法規使得蘇州古城區的建筑群體直至現代化的今日仍然呈現著黑、白、灰三個主色調。更值得一體的是,由建筑大師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以當代解構主義設計風格融合“蘇式”建筑特色,將“灰度”全面代替黑色,進而引領城市中各類公共空間更注重對灰色的表達,在不失去傳統質感的同時,比以往具有時尚感與當代氣息。2.園林元素作為中國私家園林中的藝術典范,蘇州園林集自然與藝術美于一身。它是通過疊山、理水、綠化、陳設、雕刻、裝修等形式形成以建筑為中心的綜合藝術,也正是古人超高造詣的公共藝術作品。園林內的各類假山置石、亭臺樓閣、花草樹木等元素都早已為書畫創作、景觀設計、建筑設計、雕刻藝術等行業所采用,是古往今來藝術家們創作的源泉。古城區內,眾多建筑、景觀、設施、雕塑、裝置以及各類標識標牌等帶有園林花窗元素。各類寫字樓的外墻、公園的基礎設施、大型商場的中庭等等公共空間都能找到類似花窗紋樣的裝飾藝術。此外,古城區內的公交站臺是一大亮點。站臺設計采用的元素是蘇州典型的傳統建筑的色彩和樣式,蘇州園林中式亭、廊、花窗、以及不同造型的門的設計元素在各類公交站臺上得到展現,大幅度提高了城市識別度。3.城市雕塑雖然蘇州全市范圍內的雕塑眾多,但位于古城區的雕塑數量與工業園區相比還是差距較大。蘇州全市的雕塑題材的基本分為四類,即歷史題材、民俗生活題材、藝術文化題材、自然生態題材和城市發展題材。其中,歷史題材、民俗生活題材的城市雕塑在古城區內占絕大多數。為了傳承歷史文脈,只對城市元素、色彩印象、古典裝飾等進行沿襲和效仿是遠遠不夠的。蘇州本地的民俗風情和歷史故事都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并沒有任何的圖案、裝飾、色彩以及形態得以參考,這也對公共藝術設計者的創作初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環古城河景觀帶上的各類鑄銅人物雕塑不僅對地方“非遺”傳承和保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更是對傳統文化和蘇州形象的一種宣傳,讓市民和游客感受蘇州的傳統的市井文化和藝術魅力。

三、高校公共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現實意義

從高校踏進社會的公共藝術設計人才是城市公共藝術文化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對地方和諧發展人文景觀、保護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重要影響。即便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也終究需要正視當前多元化文化的沖擊以及新事物所帶來的變革。未來改造城市面貌的人才將在保護古城文化、接納多元化文化的問題上給出其各自的見解和看法。地方高校公共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需要基于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技藝、地方非物質遺產(技藝)的、地域文化等方面的教學。最大程度地體現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對傳統技藝的保護和傳承,而另一方面,通過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對外交流,是學生能夠更好的把傳統與當代文化結合起來運用,在傳承的基礎上做好創新,順應時代的發展。因此,培養學生在設計創作過程中尊重傳統文化、重視傳統技藝,地方藝術類高職的教學目的應能做好技藝傳承,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專業內涵,培養現代行業、企業所需求的創新型技術人才。另外,公共藝術設計專業對教師團隊的素質提出了全面要求,不僅在教學設計上應該準備的定位,對于教師個人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以及企業一線的實踐能力上要求較高,因此,多元化的師資隊伍,跨界的教學團隊、企事業單位的特定專業人才隊伍都將為優秀的創新教學帶來更多可能。

作者:鞠天洋 張潔 單位: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