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筑設計理念論文

時間:2022-09-01 06:33:00

導語:綠色建筑設計理念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綠色建筑設計理念論文

[論文關鍵詞]集成化設計精細化設計適宜性技術綠色建筑設計

[論文摘要]本文以深圳體育新城安置小區為例,從集成化設計、精細化設計、適宜性技術的運用等方面探討綠色建筑設計理念

一、深圳體育新城安置小區案例分析

深圳體育新城安置小區是深圳市為申辦201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而建設的住區,需要解決5個村落的500戶居民的拆遷安置問題。因為由政府投資,資金受到嚴格控制,工期緊張,需求也非常特殊。在整個項目設計過程中,我們清晰地認識到對項目的分析和定位非常重要,原住民對設計的滿意度將直接影響工期和拆遷進度。綜合考慮各種制約因素,我們通過規劃與設計階段的精確控制,實現了低成本適宜技術的綠色建筑目標,該小區也獲得2006年國家財政部、建設部第一批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項目(圖1,圖2)。

1.集成化設計

在規劃過程中我們成立專門的溝通組及設計組,同步開展工作,從而保證不會因為工期縮短而降低質量。我們一方面與建設方溝通,以求更好地實現安置政策;另一方面與村民溝通,以保證我們的方案能夠更貼近村民需要,也為方案后期的順利實施打下必要的基礎。為了更順利地與村民深入交流,我們還專門選派了會方言的建筑師參與溝通。考慮到原住村民的客家文化背景,在對客家民居已有的研究基礎上,我們又引入社會學、民俗學、植物學等學科學者協助建筑師進行協同設計,豐富了方案的內涵。

2.精細化設計

為滿足原村民自住房與出租房分開、每個村要相對集中等要求,針對用地緊張的情況,我們將相對比較安靜的東部設為自住區,西側為小戶型出租區。5個村從南到北依次排列,通過道路、景觀、幼兒園、會所等公共設施來間接區分,而不是用圍墻生硬地隔斷,這樣既保證了整個小區設計一體化,又滿足了居民的基本需求。我們采用數字化手段,從定性判斷走向定量驗證,力圖把常規技術作精,提高舒適度的同時節約資源。結合日照模擬,調整總平面布局,使所有住戶都能達到規范中的日照要求,并借助通風模擬驗證了小區內每棟建筑都有順暢的通風(圖3)。為避免西面城市道路的噪聲影響,我們將此區域建筑平面設計成折線,功能定位為單身公寓,既形成組團和院落空間,又使建筑自身成為小區的噪聲遮擋屏障,并在戶型平面上用走廊和廚房對噪聲進行二次遮擋,以便減少對臥室的干擾,在陽臺等細節方面也綜合考慮了技術要求。環境設計方面,利用模擬技術確定喜陰植物與喜陽植物的分布區域,以指導景觀設計師合理選擇樹種及種植位置。此外,我們對建筑外圍護結構也進行了精細化的節能設計。

3.適宜性技術的運用

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適當選用新技術,如研發半集中式太陽能熱水利用技術;利用湖面做人工濕地,結合MBR技術作中水處理,降低一次性投入和運行費用;利用沼氣等等。

按照國家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預估,深圳體育新城安置小區有望達到三星級,項目的總投資為10億,其中綠色建筑增量成本為6150萬元,占總投資額的6.15%。2007年8月自住區部分已經封頂。

二、綠色建筑設計理念

設計階段真正體現綠色建筑本質的價值觀,將對項目的可持續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也是以較小的成本代價最大限度控制能源消耗量的重要環節。建立綠色思維是進行綠色建筑設計的先決條件,綠色思維是以“創新為魂”、“平衡為本”的思維模式創新性地從事建筑設計活動(圖4)。其根本第一是創新,第二是平衡。創新將對綠色建筑設計的理論、方法、內涵產生一種革命性的沖擊——觀念更新、設計內涵增加、設計方法改變、甚至設計管理體系也會隨之變化,這部分變革是軟性的,因此一直沒有得到建筑師的足夠重視。綠色建筑的推行必然要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這些革新是硬性的,與投資造價密切相關,現今建筑師設計綠色建筑時往往視之為“良方”,而忽略了自身的主導作用。我們應該提高對軟性技術創新的關注度,這是建筑師的責任,也是以最少的資源代價獲取最大效益的關鍵控制點。

平衡是綠色設計的核心,包括縱向平衡和橫向平衡兩種。縱向平衡針對有全生命周期的項目,在設計階段就要充分考慮從建設到拆除的全過程,而不應停留于將房子建成的階段性任務。在橫向平衡中,綠色建筑設計中關于節地、節水、節能、節材、室內空氣品質、運行管理等方面,實際是受制于功能、造價、形式以及政治、經濟、氣候、人文管理等諸多因素的。所以綠色建筑一定是平衡各方面因素后產生的結果,建筑師不一定在每個要素上都作到最好、最精,但是應盡量使綜合成本、技術、環境、功能、性能、藝術等方面達到整體優化(圖5)。

創新、平衡之下的綠色建筑設計應提倡“精宜之道”。“精”指常規技術精細化,具體項目具體分析;分類、分級、分層思考技術策略;定性、定量驗證;從經驗中挖掘、提升常規技術的效能,減少資源的浪費。“宜”是四新技術應用適宜化,在風險管理意識下應用與項目定位匹配的四新技術。新技術應用一定會有風險,不能因“新”而盲目應用,也不能因為有風險就不用。科學的做法是:針對項目具體情況分析應用的模式和范圍,控制和化解風險。作到“精宜之道”需要工作模式的變革,比如集成化的工作模式、數字化的設計手段、科學化的邏輯判斷及持續化的效能驗證。其中集成化在精宜設計中最為關鍵,不僅是設計自身,而要從源頭開始,讓建設方、設計者、使用者共同參與。另一方面,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源于各學科的集成而不僅僅是應用一項技術或設備。比如應用高性能的鋼筋是節材措施,但建筑結構合理、降低含鋼量、少用鋼筋混凝土也是節約材料、降低造價,這更需要設計過程中的精細化,避免為戴“綠”,而進行技術“冷拼”或為“綠”而“綠”。

推進循環經濟已成為我國的發展戰略,綠色建筑是建筑領域循環經濟的具體表現之一,如何科學地將其實現,值得我們深思。我國的現實條件與面臨的問題都說明我們不能照搬發達國家的做法。我國是從農業經濟跨越到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別是我們目前處于城市化進程的頂峰期、建筑設計和建造的時代,探求中國的綠色建筑如何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發展,建筑師不僅要關注高技術支撐下的實驗建筑和示范建筑,更要研究如何設計量大、面廣且低成本的綠色建筑。

國內現階段很多綠色建筑只為評星、評級,某些項目為了拿綠色建筑白金獎,不惜代價大面積使用光電技術,忽視建筑成本;也有項目為使用某項節能或環境技術,不顧建筑特點和地區氣候特點生硬地在一個兩層高的住宅上安裝高科技拔風帽忽視建筑本身的功能,走上極端的誤區。實際上不合理的設計是最大的浪費,例如把太陽能路燈安裝在榕樹下,導致光電板不能發電;建筑師為了滿足創作的需要,先設計大面積的玻璃幕墻,而后用Low-E中空玻璃隔熱,再加上外遮陽等技術,最后號稱高科技節能建筑,就是典型的“戴帽子”設計!

正如吳良鏞先生在《北京憲章》中指出的,技術是“雙刃劍”,技術的建設力量及其破壞力量在同時增加。技術發展改變了人和自然的關系,改變了人類的生活,進而向固有的價值觀念挑戰。綠色建筑不僅僅涉及技術,更重要的是人們價值觀念、生活態度的根本改變。

近年來,我們一直秉承綠色思維設計觀從事建筑創作,完成各類綠色建筑設計與咨詢項目已高達200萬m2。通過這些實踐活動,我們更加清楚地意識到思維決定行動、觀念決定出路。作為設計團隊,在整個行業的產業鏈中,設計師并不是強勢群體,但是我們仍要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用我們最大的努力、用綠色思維創新綠色建筑設計,用智慧和汗水為社會節約資源,抓住時代賜予的機遇,為國家的建設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