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5 03:08:00
導語: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金融改革滯后于經濟體制的改革進程,這種壓力在加入WTO過渡期后面臨國際銀行業巨頭的競爭下變得更加迫切。本文首先歸納了商業銀行國際化的各種優勢,這些優勢成為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的主要動機,然后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可能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在這些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實施商業銀行國際化的策略。
加入WTO過渡期(5年)后,外資商業銀行將具有完全的市場準入,允許其開辦人民幣零售業務,在指定的地區可享受國民待遇,這就意味著中國銀行業的大門在入世五年后就將全面開啟。在這種新形勢下,國內商業銀行原來享受的保護將不復存在,其經營和發展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商業銀行國際化的優勢分析
商業銀行國際化理論主要是將跨國公司理論與銀行經營的特殊性相結合來分析銀行的國際化成長。從理論上講,商業銀行通過跨國經營海外擴張,實現國內國際業務一體化發展,帶來規模經濟效益,可以分散風險,推動金融創新,增加低成本資金來源,擴大對母國跨國公司服務,以及規避監管,降低稅費負擔,增加收益。
“引導效應”。這一假說最早由Aliber(1984)提出,是較為傳統的國際化經營學說。認為銀行跨國戰略是由國際貿易和直接投資所引致的,跨國銀行的主要發展動機是配合國際貿易的進行。在主要的貿易伙伴設立分支機構可以使貿易結算和支付更為便利,從而提高本國出口商的競爭能力,銀行也可從經營中獲取穩定的中介收入。后來Gruber(1977)和Aliber(1984)研究認為,銀行國際化的目的在于為國內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提供繼續服務。國際直接投資(FDI)的擴大和跨國公司的發展直接刺激了跨國銀行業務的發展。由于這些銀企有著密切的聯系,跨國公司擴張帶動了銀行網絡的擴大,以適應跨國公司的財務管理國際化。金德爾伯格(Kindleberger1983)和萊文(Levine,1996)的研究,認為跨國銀行反過來又有引導跨國公司全球化經營的作用,即銀行的角色是雙重的,既有“跟隨者”,又有“領導者”的功能。銀行服務于貿易或海外投資,可以給銀行帶來更多的海外業務量,在國內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可以使凈利潤有大幅提高的可能。
區位優勢。這一假說是指東道國的獨特優勢,如管理體制、市場利率、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外資銀行優惠,或是經營環境好于跨國銀行的母國,從而對跨國銀行產生較大的吸引力。東道國的區位優勢具體表現為:一是稅收優惠,二是存貸款利差大,發展中國家出現較高利差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抑制”。三是市場容量大,四是監管環節寬松,出現“嚴內松外”的現象,其監管制度不健全為外資銀行的運作降低了成本。還有其他優勢,如東道國勞動力成本低,或東道國政局更加穩定、金融體系更為安全等,均構成區位優勢從而形成比較利益,推動銀行國際化。
規避風險。資產組合理論說明,只要在資產組合中的不同資產收益率變動不完全正相關,則資產多樣化(分散投資)可以降低同等收益率下的風險(主要是非系統性風險)狀況。托賓和馬柯維茨建立的資產選擇理論可以證明銀行國際化戰略會有效降低銀行資產組合中的風險系數,從而提高凈收益。近年來,一些學者進一步研究得出的結論有力地支持了資產國際化可以規避風險的假說。赫斯頓(Heston)和羅曼豪斯(Roumanhorst)在1995年的研究中發現:銀行資產分布在不同國家可以有效規避國別風險從而確保收益的穩定性。
獲取銀行綜合優勢。英國里丁大學鄧寧教授(Dunning)吸收了內部化理論、區位理論等成果,形成“國際生產折衷理論”。這些理論都可以從銀行的綜合優勢解釋跨國銀行的行為。一是聲譽、經驗等無形資產的所有權優勢;二是規模經濟的所有權優勢,跨國銀行的規模經濟主要體現在資產存量和銀行網絡規模上;三是內部化優勢,這是指銀行通過可控制的交易內部化取得利益,實現途徑有資金的調撥定價、廣泛的客戶聯系、廣大的信息網等等。
銀行體系重整。銀行體系的改革和重組是全世界發展中國家和轉軌國家都面臨的問題。世界銀行(1996)認為,對國內銀行體系的改革有三種思路,一是準入方式,準許新的銀行自由成立,并對外資銀行開放市場,多數金融體系落后或初始金融條件惡化的國家(如俄羅斯和拉美各國等)應選擇準入方式;二是整頓和復興方式,即對現有銀行系統進行改良,多數原有銀行體系完好且公眾信任度高的國家(如波蘭和匈牙利等國)應選擇這種方式;三是準入與整頓復興并舉方式。一般而言,在發展中國家,跨國銀行的進入受到各國法令的嚴格限制,所以它們會靜觀其變,等到東道國發生經濟或金融危機后,相關金融改革措施出臺、市場開放之際,借收購等手段強行進入。因為此時進入不僅不會存在嚴格的限制壁壘,而且可能獲得更多的優惠政策和市場機會。
我國商業銀行走向國際化的必然性
我國的金融體制改革已經嚴重滯后于經濟的發展,同時,加入WTO后,銀行業將逐步向外資開放,經濟全球化、金融一體化的挑戰已經擺在我們面前。
商業銀行國際化是順應企業經營國際化的客觀需要。截止2004年6月底,我國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8.7萬家,實際使用外資5353億美元。銀行業作為一種為社會提供金融服務的行業,必須適應國內企業經營國際化的要求,在境內外提供全面的融資、支付和風險管理等金融服務。
加快商業銀行國際化是應對金融競爭國際化的迫切需要。隨著中國政府對外資金融機構經營管制的逐步放開,外資銀行已經成為國內銀行業的重要競爭力量。在國際化的競爭環境中,如果國內商業銀行的產品、業務、服務以及工作效率、人員素質等不能向國際標準靠攏,就會失去客戶和市場,乃至淘汰出局。
商業銀行國際化也是適應金融規則國際化的現實需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按照國際統一的游戲規則運作,是我國金融業融入世界經濟和參與國際化競爭的前提和基礎。
加快商業銀行國際化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改革重點是將其推向市場,轉變為合乎市場規律要求的商業化運作企業,以實現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主經營、自主承擔其經營風險。由于商業銀行自身的特點:高負債率,使之成為一個高風險的行業。這便要求國有銀行在體制改革之初就確立國際化的目標,參與國際業務,只有這樣才能在國際化的競爭環境中,逐步轉變運行機制,改造自身,真正成為具有現代公司治理體制的商業銀行。
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面臨的風險分析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在機構的國際化、股權的國際化和部分業務的國際化方面有所改善,但發展仍然相對緩慢。因此,有必要分析制約商業銀行國際化發展的因素。這些因素主要是:
內部因素。當前制約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發展的一個重要障礙就是管理,表現在管理理念的落后,管理體制的陳舊,管理技術的落后,管理機制的鈍化。商業銀行產品的創新與服務的改進,歸根到底來自管理,商業銀行要實施跨國經營,一個不可或缺的前提是要有先進的管理水平。國際經驗表明,如果管理跟不上,出去還得退回來。
外部制約因素。主要是指商業銀行發展的外部環境。大的環境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仍未完成,市場目標仍未完全實現,世界許多國家便以此為借口,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認為中國商業銀行抗風險能力弱,國際信用等級低,從而限制我國銀行的進入。另外,目前國際金融業混業經營的大趨勢,也使得競爭對手的數量、實力遠遠超過想象。資本約束又是制約商業銀行國際化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普遍存在“速度情節”和“規模沖動”,累計了大量的不良資產和風險,資本金嚴重不足。而我國目前資本市場發展遭遇寒流,商業銀行資本約束已見端倪。如何在資本的硬約束條件下,用有限的資本支撐相對多的規模,獲取最大經濟效益,將是未來幾年商業銀行國際化發展的重大現實難題。
中國商業銀行進行跨國經營,面臨風險很多。但作為從事國際業務的商業銀行,穩健經營顯得尤為重要。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所面臨的風險主要有:一是市場風險,如何在海外與對手競爭,是否具備足夠的實力。二是信用風險,我國商業銀行在海外面臨著不被信任的風險,而且資產也面臨著成為不良資產的風險。三是運營風險,能否在管理文化上融合,能否控制經營管理權,有沒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是否有很高的管理水平管理海外機構。四是流動性風險,中國銀行業潛在的危險就是負債高度流動,而資產是越來越不流動。而一旦喪失流動性,會引起“擠兌”,影響銀行信譽,而這是非常危險的。所以要提高流動性比率。五是政策法律風險,東道國的法律環境需要時間去適應。六是監管風險,監管環境不同于國內,面臨著歧視。
實施對策建議
西方商業銀行國際化的理論研究表明,商業銀行的國際化存在著諸多優勢。在我國,一方面,商業銀行業面對著來自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國際化又面臨諸多風險和影響因素。因此,我們必須在滿足銀行業資本充足率和流動性比率,完善銀行內部風險控制制度的前提下,才能制定商業銀行國際化的實施策略。
循序漸進策略。國際化的目標是一個長遠計劃,需要逐步創造條件,包括熟悉法律和國際金融業務,培養國際人才,所以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的步驟可能要走一條股權國際化-業務國際化-機構國際化-市場區域化-市場國際化的發展次序。
地域拓展策略。從現在的形勢來看,國際化地域應分以下三步:首先在世界級的金融中心開展業務。一則可以了解最新的信息,二則也可以向領先的同行學習先進的管理和經營經驗。其次重點放在發達工業化和新興的工業國家,在這些國家有相對健全的法制環境和政治環境,風險較小。最后,在時機成熟時可以面向東歐等轉軌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在以上的步驟中,應以華人居住區為主。地域擴展更多地要通過“并購”實現,透過花旗和匯豐的成長軌跡,我們認為并購是商業銀行成長的關鍵推動力,在當前經濟金融全球化發展背景下,并購是推進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當然并購從國內開始比較穩妥,可以為海外并購積累經驗和打下基礎。
組織完善策略。首先要改變現有的不合理的內部組織結構,借鑒同行的先進管理經驗,使銀行真正成為產權明晰,權責分明,管理科學的現代化金融企業。在商業銀行國際化進程中,股權國際化是重要的一環,可以通過增發股票,相互換股等方式,改變產權結構,和取得自身規模的擴大。對于內部組織結構的改善,可以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引入國際化的管理模式。
業務創新策略。在目前經濟自由化的浪潮下,符合國際化的混業經營趨勢,在法律允許的條件下要盡可能地實現經營業務的多元化,不斷創新,在變化中求發展。在業務的創新中,需要引進大量的人才、技術和產品,對產品和業務的篩選也很重要,并不是什么業務都能賺錢,要根據自身的優勢,因地制宜。我國商業銀行可以考慮跟蹤移民和跟蹤貿易,率先發展自己熟悉的業務,并控制運營風險。
參考文獻:
1.江其務.“商業銀行的國際化要協調發展”.《當代銀行家》,2004
2.徐傳湛等.“我國商業銀行規模經濟問題與金融改革策略透析”.《經濟研究》,2002
- 上一篇:歷史聯系與檔案形態論文
- 下一篇:數字化檔案信息開放利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