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層面的街道空間設計研究
時間:2022-12-30 09:12:30
導語:生態層面的街道空間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街道與氣候適應性
川西平原四周高山環繞,封閉圍合,平原內是典型的亞熱帶濕潤氣候:日照少、雨量多、濕度大、風速小。基本的川西平原本土氣候街道空間設計,重點在于獲得良好的自然通風,提高環境的熱舒適性。街道的通風性,主要與街道的走向、街道的寬度與斷面有關。
1街道走向在設計街道走向時可依照平行四邊形原理,街道的布局需要與城鎮主要風向成一定的偏角,不宜和主要風向完全一致,以便氣流分向兩側。當城鎮街道走向與風向成30°~45°時,自然通風條件達到最佳。由于川西平原背靠龍門山脈,而山脈走向大致為北東向,所以平原內主要的主導風向大致也為北向和北東向,當街道方向由正南北向往西偏轉一定角度時,比較利于街道的通風。此外,在鄰水敞開處,布置一定數量的垂直于岸線的街道也有利于城鎮街道通風。傳統的川西平原場鎮街道空間為典型的魚骨型街巷系統。這樣的布局有便于形成水陸風,將河面涼爽的環境引入到場鎮內部。一般正街的走向也與常年主導風向的走向相一致或偏斜20°左右,所以在場鎮原有肌理上所建設的街道空間,一般都能獲得較好的通風效果。
2街道寬度與斷面街道的寬度則與常年平均風速成反比,與通風面積成正比。通過街道寬窄的變化,能引發狹管效應,增強風速和通風能力。街道的斷面則宜布局開敞,以草坪和低矮植物為主,以防阻擋氣流。以交通功能為主的街道,干道兩側不宜種植樹冠張開的喬木,應使街道上空敞開以利汽車廢氣等隨風排出。
2、街道與水體適應性
川西平原內大小河流縱橫,水利資源十分豐富,街道與水道常有著密切聯系。水體有極高的生態價值,降低溫度、提高濕度、形成水陸風等都有著明顯的作用。合理利用街道與水系的關系能使街道更為舒適。
1線型空間設計在有水體穿越而過的城鎮街道空間中,應充分利用原來的山水格局,重視街道中臨水空間的設計。如川西傳統場鎮街道空間中,常有“半邊街”和“水巷子”兩種街道形式。半邊街是指只有一半的街道。一邊是面向街道的建筑,一邊則是水流。半邊街是建筑用地緊張,充分利用臨水空間的產物,面向水面又使其成為場鎮中休閑納涼的最佳場所。水巷子即水系從街道中間穿過,兩側為街道,水巷子中的水系一般較小,其親水性較強。它最初的作用主要是解決過長的連續街面缺少取水口的情況。最初是始于單純的使用功能需求,但因為這一個小變化,豐富了街道單調的立面景觀,成為街巷空間中一個跳躍的元素。在水邊立一個涼棚,居民就可以喝茶、聊天、打麻將,體現出川西人民休閑的特色。
2節點空間設計街道的節點空間主要有道路交叉口、公園、廣場、綠地等。在公園、廣場、綠地這類的休閑型節點空間中,若街道周邊水資源豐富,可在建筑周邊的開闊地結合綠地植被設置天然或人工湖泊、濕地,形成獨具特色的親水空間,也可以在廣場中設置噴泉、水池、水渠等人工景觀。在為居民提供了較好休閑環境的同時,“水綠”復合生態系統更有利于水體小氣候效應的發揮。同時這些節點又與場鎮交通廊道、生態廊道串聯起來,形成良好的生態空間網絡,貫穿整個城鎮。
3、街道與植物
街道植物的種植,可以達到統一街道風格、軟化鋼筋混凝土的建筑環境、遮蔭納涼以及凈化汽車尾氣、改善街道生態環境等作用。
1提高綠地率街道的綠地率是指街道上植被覆蓋面積與街道總面積的百分比。街道的綠地率越高,自然植物資源越豐富,其生態效益也就越高。同時,街道的綠化植物配置應按喬、灌、草的合理比例進行,以喬木為主,形成一定的立體種植,點、線、面多種綠地組織手法相互結合運用,從而組織多層次的綠色空間環境,發揮綠地的最大生態效益,將自然生態環境引入街道。
2保護古樹與推廣鄉土樹種在進行城鎮更新建設時,應保護街道內的現有古樹,在延續街道場所認同感的同時為街道增加具有歷史文化特征的景觀。街道空間中應大力推廣川西平原的鄉土樹種,如黃桷樹、榕樹、麻柳、銀杏、竹類等的種植。尤其是被譽為“活化石”的銀杏樹、古人贊譽“花重錦官城”的木芙蓉等這類特色植物,在使街道景觀視覺更好的同時也能彰顯出城鎮特色。同時,在街道中植物種植常以高大的喬木和低矮的灌木、草花地被相結合,形成視線通透、賞心悅目的景觀效果,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為野生生物提供棲息地的功能,使綠化契入場鎮,營造綠意盎然的城鎮空間。
二、結束語
街道作為城鎮中重要的活動空間與向外展示的空間,在以可持續發展思想越來越得到重視的今天,強調城鎮街道的生態可持續發展應是未來城鎮重要的發展方向,在城鎮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應加強對城鎮街道空間的生態化設計的重視,以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鎮生態街道空間。
作者:袁丹丹何曉川單位: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
- 上一篇:經濟環境優化活動實施方案
- 下一篇:水務局百日整治階段工作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