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測量學課程設計研究
時間:2022-11-14 10:04:59
導語:心理測量學課程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心理測量學的意義與課程定位
測量是科學的基礎。在心理學中,我們通常需要通過自我報告與行為觀察評估相關變量,如“智力”“攻擊性”等。心理測量學就是教會學生如何通過科學、客觀、標準的測量手段對人的特定素質進行測量、分析、評價的課程,是心理學與教育學本科生必修的專業課。心理測量課程既需要理解和記憶大量的重要概念,又需要掌握公式的計算與推導過程,可視為統計學課程和研究方法課程的混合,因而難度較大。本科生一般在大三學年學習心理測量,課程開設于心理統計、普通心理學等基礎課之后,組織行為學、臨床心理學等應用型課程之前,可以說心理測量學承擔著承前啟后的橋梁作用,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課[1]。
2心理測量教學中的困難
在心理測量學教學過程中,常常會存在一些困難,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學生基礎不一,教學難以因人而異。前文說到,心理測量課需要統計與研究方法的基礎,如果學生這些課程沒有學好,學習心理測量會感到非常吃力。如何在課前評估學生基礎水平,以及如何在學生基礎不一的現實條件下施教,就顯得尤為重要。其次,心理測量涉及面較廣,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復雜計算,內容較多,如何在48個課時完成全部教學內容,也是教師需要深入思索的。最后,心理測量可視為基礎與應用的結合,而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下,重視理論教學,單純講授灌輸知識的方式,學生參與度低,從理論到實踐的鴻溝無法跨越,學生會覺得課程枯燥,師生間缺乏互動。
3BOPPPS教學模型簡介
起源于加拿大的BOPPPS教學模型自提出后就備受關注[2]。BOPPPS是加拿大教師技能培訓體系ISW的理論基礎,該模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方法上重視對教學過程的分析與拆解,在教師培訓中通常采用微型課程的演練[3-5]。BOPPPS包括六個步驟,分別為引入、目的、前測、參與式學習、后測與總結,具體內容如下:引入(Bridge-in),是BOPPPS教學模型的第一個步驟,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于討論本課程將要發生的事情。在這一階段,教學策略包括通過講故事或個人經驗,分享本課程的重要性、觀點想法以及學習原因,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目的(Objective),在這一階段,教師需要運用認知、情感與神經運動的技巧,闡明學習的目的,例如學生需要在課程中知道什么以及課程后做哪些事情等。前測(Pre-assessment),教師在這一階段,通過測驗、家庭作業或者非正式的問答環節,了解學生的興趣與能力層次,進而調整課程的難度與深度。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learning),這一階段特別強調教師與學生及學生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學生通常會被分為若干小組,教師需要基于課程材料引導學生深入討論與思考。后測(Post-assessment),用于檢驗學生是否掌握了課程的要求,后測內容與教學目的直接對應。測驗的方法多樣,包括多選題,可以用以評估基礎知識的掌握;對知識的應用、創新、分析等能力可以通過問題解決所反映;學習態度或滿意度等能夠通過心理學量表評估。總結(Summary),在這一階段,教師和學生需要反思課程學習的內容。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總結主要知識點,回顧課程內容,答疑解惑,同時對學生的積極參與表示鼓勵。
4基于BOPPPS的心理測量教學設計
基于BOPPPS模型,我們以心理測量中信度的概念一章為例,進行了教學設計,如表1所示。在BOPPPS中,重點與難點的階段在參與式學習的設計。在本課程中,我們將充分結合生活中的例子,采用小組討論解決問題的方式,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地推導出信度系數的計算公式,比如為什么說信度可以理解為測驗成績的穩定程度?知道了前測與后測成績,如何求出信度系數?如何從分半信度系數過渡到內部一致性系數等,進而加深學生對信度概念的理解。在前測與后測階段,我們都會使用雨課堂軟件,該軟件是由清華大學與學堂在線共同推出的旨在促進教學體驗與師生互動。基于該軟件,學生使用智能手機參與答題,答案能實時反饋給教師,進而幫助教師根據學生反饋調整教學進度,了解學生情況[6,7]。在我們的實踐中,對比發現,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該課程的教學滿意度為86.24%,而基于BOPPPS進行課程改革后,該課程的教學滿意度達到95%以上;在學生知識掌握方面,我們用五道選擇題評估教學效果,結果發現傳統教學中,學生的平均成績為正確回答3.78道題,而采用BOPPPS教學法后,學生的平均成績為答對4.33道題。說明BOPPPS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滿意度,還能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綜上,我們認為,BOPPPS是一種先進、成熟的教學模型,能夠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生參與度,激發其學習興趣,同時促進其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基于該模型對心理測量學課程進行改革與再設計,能夠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彭嘉熙 郭浩 張琰 單位:成都大學師范學院
- 上一篇:城市道路規劃設計發展趨勢分析
- 下一篇:小學數學創意課程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