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景觀設計的人文特質論文
時間:2022-10-11 12:00:00
導語:綠色景觀設計的人文特質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通過對設計界流行并存在爭議的兩個問題,即設計是否以人為本、綠色設計的指向兩個問題進行了思考。筆者認為,設計“以人為本”是一個有關人與自然的悖論,“以自然為本”的設計理念在邏輯體系上能夠更好、更全面地表達設計必須充分適應人的生物學特征即人類的自然屬性;而綠色設計的實現,不應該停留在如何改造自然的思維層面上,而應改造“人”的思想觀念,即摒棄“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觀念,借助于東方哲學的智慧,追求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關鍵詞:以人為本;綠色設計;設計倫理;觀點設計
一、設計“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指在設計中將人的利益和需求作為考慮一切問題的最基本的出發點,并以此作為衡量活動結果的尺度。當今設計界,設計“以人為本”幾乎成為“金科玉律”。
“以人為本”源于西方哲學思想,尤其是自笛卡爾的主客二分法提出以來,把自然放在了人的對立面,認為自然界中一切都要為人的利益服務,人是宇宙自然一切的中心。古希臘先哲普羅塔格拉斯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尺度;是一切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培根也認為“人應當是世界的中心,整個世界萬物都在協調一致地為人效勞”。正是這種“以人為本”的生存邏輯,最終造就了發達的西方工業文明以及不斷被縱容的消費文化。
設計的根本目的就是處理人與物之間的關系。結合當前工業活動和消費文化帶來的種種弊端,筆者認為設計界有必要對“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進行反思和修正。設計是否應該“以人為本”?關鍵要看站在何種角度。這是一個有關人與自然的悖論。如果就設計談設計,“以人為本”的提法并沒有錯,但是孤立地講“以人為本”,就潛在這樣一種危險:即在設計中僅僅考慮人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并作為設計活動的唯一尺度,從而產生誤導,使人走向與自然的對立。尤其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人類對自然以及自我認識的愈發深入,人類越來越認識到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人類自身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顯得如此得渺小和柔弱。生態學的研究結果表明:人類屬于自然,而自然并不屬于人類。從這個角度來講,“以人為本”的設計觀念可能是有害的。如果將這一問題作辯證的思考,提出“以自然為中心”或者“以自然為本”的指導思想,或許是一種更好的理念。
與西方哲學不同,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不是兩者的對立。在中國的哲學體系中,歷來提倡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辯證關系,即“天人合一”,這是中國哲學所追求的終極理念?!疤烊撕弦徽f”最早由儒家提出,他們認為人與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賦,盡心知性便能知天,達到“上下與天地同流”。這里“天”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自然與人之間的的關系。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明人為宇宙之中“四大”之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強調人為宇宙中“四大”之一,突出了人的行為活動要符合自然的規律。
“道法自然”更是老子生態觀的核心思想與根本規律。它要求“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尊重萬物的生存權利,遵循萬物自身的本性和規律,予以輔助、促進,而不敢任意妄作。道家后期的莊子認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與天本來就是合一的,只是人的主觀區分才破壞了統一。他主張消除一切差別,天人混一,用現代語言來說,人應當于自然合為一體的。由此可見,人類作為宇宙的精華,是“人亦大”,是其中平等的一員,而不可以凌駕于地、天、道之上。人類不是宇宙萬物的尺度,更不能成為他們的立法者、主宰者和征服者,而應當維護自然萬物的和諧發展。
設計以“自然”為本,道法自然,在邏輯體系上涵蓋了“以人為本”的設計觀念。用“以自然為本”來揚棄“以人為本”,并非意味著設計不再考慮人的舒適和便利。實際上,“以自然為本”的設計理念可以更好、更全面地表達設計必須充分適應人的生物學特征即人類的自然屬性。而“按照人的尺度來設計”就顯得自私狹隘?!耙宰匀粸楸尽钡脑O計并非是藐視人的需求,更不是極端地犧牲人類的利益去滿足自然的需要。當然,如果犧牲自然的利益來滿足人類的貪婪,那更是本末倒置、舍本求未的錯誤行為。
研究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經歷了“一體”、“獨立”、“和諧”三個階段。人類從制造工具并從事生產勞動改造自然開始,實現了對自然的第一次否定和超越。伴隨人類生產力的提高,“以人為中心”的思想觀念逐漸滲透人類的意識形態,人類獨立于自然的意識發展到了極致,甚至出現了“人定勝天”的口號,工業文明正是在這種獨立意識不斷發展實踐的結果。當今信息文明時代,由于人類發展不斷地受到自然力的制約,從而迫使人類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與自然的關系。這是人類對自身獨立意識的再否定和再超越。因此,“以自然為本”的理念必將順應歷史車輪的轍跡,繼續對“以人為本”進行“否定之否定”的哲學超越。
“以自然為本”的設計理念,作為哲學意義上內省的思考,并不是絕對地否定“以人為本”的設計觀念。“以自然為本”突破了傳統設計的作用領域,要求研究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選擇一種與地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和諧生活方式,建立一種新型設計倫理規范,從而減緩生態急劇惡化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性后果。
二、“綠色設計”應該指向什么?
綠色哲學的本質,原本是表達對自然的敬畏。綠色設計是20世紀80年代末出現的一股國際設計潮流,它反映了人們對于現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環境及生態破壞的反思——由于目前科技的飛速發展和人類物欲的膨脹,人類在向大自然無休止的索取過程中,正在遭受到大自然的無情懲罰。在這種大背景下,“綠色設計”被提出來。它的核心,宣揚的是“3R”思想:即Reduce、Recycle、Reuse,它要求不僅減少物質和能源的消耗,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而且要使產品及零部件能夠方便的分類回收并再生循環或重新利用。這在當下無疑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但是筆者認為概念化的“綠色設計”存在這樣一種危險:即綠色設計僅僅成為人類欲望無限擴展的一種階段性“緩沖”,揭開“綠色設計”的面紗,暴露出來的仍然是人類赤裸裸的貪婪。在拜物主義甚囂塵上的今天,只要人類在地球上生存,就會不斷開發能源來制造垃圾,怎么可能會實現“綠色設計”呢?在筆者看來,設計出既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又絲毫不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的產品,僅僅是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人們在熱衷于“綠色設計”的同時,為實現“綠色”而付出了更高的技術成本和能源消耗。在某程度上,對綠色設計的盲目狂熱還可能得不償失。
比如現在所倡導的綠色能源——太陽能,在表面看來沒有直接對生態環境產生危害,但太陽能相關技術的開發,設備的生產制造過程,甚至太陽能系統的配套產品都會產生污染。例如廢棄的太陽能蓄電池,如果處理不當,對環境所造成的污染,其治理難度更大。只是由于現在太陽能仍然屬于昂貴的能源而尚未普及,加之太陽能蓄電池的使用壽命較長,很多問題還沒有得到集中顯現。其實,現在的所謂“綠色能源”有太多的政治和利益因素在里面。在網絡上搜索一下就可以看到,對于“太陽能技術”全部是一片喝彩聲,幾乎沒有人去客觀地分析和評價。但歷史的發展早已證明,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東西呢?筆者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深切地感受到:我們一直都生活在自己編造的各種謊言之中!
人類對于“綠色”的追求不僅徒勞而且正在不斷加重自我戕害。例如早些時候,出于“綠色”的目的,人們將那些難降解的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進行所謂的“回收再利用”,制成各類化工塑料制品,造成了不可消除的“白色污染”。之后發現了“白色污染”的嚴重性,又開始推廣可降解的“綠色”材料。然而實際情況怎么樣呢?1998年12月13日,針對“白色污染”的問題,科技部會同國家經貿委、環??偩?、鐵道部聯合召開了綠色一次性餐具技術開發交流會。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負責人王志學當時在會上就談到:可降解的紙漿類(紙餐具)的原料生產過程污染嚴重,成本較高,且本身強度及防水抗濕性較差,人類使用效果非常不理想。對此,筆者認為,“綠色設計”的觀念仍然是建立在西方物質主義的消費文化基礎上,單純依靠所謂的技術進步或者設計師的努力,永遠不可能走出“污染—治理—更為嚴重的污染”這個怪圈。正如阿爾•戈爾在其著作《瀕臨失衡的地球》中所說:“我對全球環境危機的研究越深入,我就越加堅信,這是一種人類內在危機的外在表現?!比祟愖非笮腋J孢m的生活方式無可厚非,但是人類受信念倫理的控制,將設計手段或方式當作目的,并迷失在追求這些目的的手段中不能自拔。就像西美爾批判現代人把金錢當作目的一樣。西美爾還指出:“目標為手段所遮蔽,是所有較高文明的一個主要特征和主要問題。
設計的兩難困境在于,一方面我們抱怨設計手段破壞了地球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我們又寄希望于新的設計來改變這種現狀。這種兩難困境使得人類在每一種新產品誕生的同時,就需要有更多的技術與發明來解決這種新產品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因此,設計作為技術的實現手段正在處于不斷的惡性循環之中,這是科技增長的宿命。當科學技術威脅到人類生存的時候,人類除了尋找新的技術來制約外,在物質角度來說,目前沒有其他可行的方式來解決。正因如此,海德格爾發出了絕望的嘆息:“只有一個上帝能救渡我們!”“綠色設計”的極致就是不要設計,但這顯然走向了事情的反面。人活著就要消費,就要制造垃圾,而設計在某種意義上正是過度消費的催化劑。因此真正實現“綠色”,在設計方法的領域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只能向人類的思想領域去尋求解決的辦法。例如從人的觀念入手,借助于我們東方哲學的智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改造人類審美的價值觀念等。公務員之家
何塞•盧岑貝格在《自然不可改良》一書中認為,生態絕非僅僅是自然的問題,也是人自身的問題,人既要保護自然生態,也應當解決好自身的精神生態,甚至可以說,人類只有發自內心地敬畏自然,解決好自身的精神生態問題,才會對整個世界,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才能有一個正確健康的認識態度,也才有可能最終解決好“綠色”問題。
阿爾•戈爾的感受與何塞•盧岑貝格“自然不可改良”的觀點,給我們提供了反思“綠色設計”的很好借鑒。筆者認為,實現“綠色設計”的根本途徑,不是考慮通過什么方式去改造自然,而是首先要改造“人”自身的觀念,即上升到觀念層面使人類對設計倫理問題進行反思。除了倡導可持續發展的設計道德觀念,在設計中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之外,更重要的是摒棄“人類中心主義”和將人的權利凌駕于萬物之上;揚棄自然無價值的理論,認識到“自然具有獨立價值”。也許只有這樣,人類才能實現真正的“綠色設計”。
- 上一篇:國民經濟數據季節性的影響與調整論文
- 下一篇:中國景觀設計的創造性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