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一體化教學模式在畢業設計中的實踐

時間:2022-04-28 03:38:34

導語:產學一體化教學模式在畢業設計中的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學一體化教學模式在畢業設計中的實踐

摘要:畢業設計是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最后一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教學環節。筆者以畢業設計題目“學生公寓”為例,通過“產學一體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頂崗實習、快速上崗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產學”一體化教學;教學模式;畢業設計

1問題的提出

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畢業設計的教學目標是適應當前社會需求,面向學生畢業后從事建筑設計、建筑管理等方面的一線工作,將“產學”結合一體化教學模式深入到教學中,培養能勝任中小型民用建筑設計崗位工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完成建筑設計的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各專業間溝通協調能力、嚴謹踏實工作態度、高尚的職業操守以及責任感等各方面的素質,為更快進人建筑師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礎。雖然畢業設計在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畢業設計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近年來,諸多問題在高職類建筑設計畢業設計教學中曝露出來。

1.1學生態度不夠端正

一些學生把畢業設計當作平時大型作業,敷衍了事,不認真對待。此外,最后一年到相關企業單位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的教學模式流于一種表面形式,管理混亂、松散。因為社會就業的壓力,一部分學生不能專注于畢業設計,還有些學生認為畢業設計課程不再有新穎的知識可學,產生了去校外建筑設計院或建筑設計公司學習的念頭,而對畢業設計卻缺乏重視和更深一步的研究與探索,對自身職業規劃、專業技能的提高缺乏更高的追求,等等,所有這些反映在設計成果上與預期教學目標相去甚遠,畢業生專業培養目標打了折扣。

1.2教材滯后

我院建筑系建筑設計技術專業建筑設計教材,已經用了上十年,教材中的建筑設計原理還是經典的,而對于民用建筑各個專題,近幾年很多建筑設計規范都做了相應的修改與調整,而教材沒有跟上,就顯得落后了。另外,傾向于建筑實踐教育的教材對有關建筑法律、規范的教學內容的明顯欠缺,更談不上更新。

1.3畢業設計選題不合理、老套、一成不變

畢業設計選題老套,一成不變,簡單重復昨天的故事,同時與建筑市場實際脫節、和學生的就業方向脫節,同一個設計選題作幾屆的事情甚有發生,多年一貫制,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未得到重視。這樣造成學生做畢業設計應付了事,積極性受到影響;畢業設計成果徒有其表,追求形式,無實質性內容、無創新之處。

1.4畢業設計成果評價體系不清晰

畢業設計最后考核把關不嚴,未能按標準進行考核,考核的態度不嚴格,甚至偏向寬容,致使畢業設計教學質量達不到預期效果。成績評定不能完全做到公正客觀、合理、科學。對畢業設計成果未按畢業設計任務書要求,或設計質量不達標,或未按時完成的學生開綠燈,降低要求,基本上給予過關、及格。

2“產學”結合模式下的畢業設計教學

在畢業設計中出現的這一系列問題,迫使我們進行畢業設計教學改革,對畢業設計的教學進行探索,提出“產學”一體化畢業設計教學模式,即將畢業設計教學與建筑設計實踐相結合,從理論上升到實踐,建筑設計過程從單一的師生互動轉變為有業主、合作單位、相關職能部門等多方參與的動態變化發展過程,在具體的建筑設計實踐過程當中,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強化專業技能,訓練、提高團隊間溝通、協作能力,為畢業生適應當前市場需要,更快地融入到建筑師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

2.1科學、合理、適宜的“真題真做”

我們從畢業設計選題上進行改革,打破原有由畢業設計指導教師編制好任務書傳統,轉變學生按指定任務書設計的相對靜態的教學模式。畢業設計選題采用“真題真做”方式,與建筑設計實踐相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放飛思路,使其創新精神得到培養、創新意識得到提高,使學生熟悉真實工程的工作步驟,積累較全面的“實戰”經驗。

2.2“雙導師”制教學模式

在教學上,積極推行“雙師制”和“邀約制”教學模式,除了本系教師外,還聘請建筑設計院有經驗的建筑師參與教學,把一線實際工程經驗帶進課堂,提升畢業設計教學質量;同時讓業主參與到畢業設計過程中,將整個畢業設計過程教學由以前簡單、古板的靜態教學過程轉變成有業主、合作單位、相關職能部門等多方參與的動態發展過程,在真實具體的建筑設計場景中,加強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和培養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1]。

2.3建立完善、合理的畢業設計評價體系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調動師生的積極性以及科研生產實踐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對畢業設計成果的評價體系進行改革,建立完善、客觀、公正、合理、具有明確導向性的評價體系,對畢業設計成果采用定性描述與定量測評相結合,使評價具有可比性及可操作性;此外,為了使評價具有廣泛性與多元性,將校外專家、用人單位的意見納入評價體系。

3設計教學過程

鑒于我院教學實習基地的建立,我們將畢業設計題目選為學生公寓,這是我院剛好準備新建的實際項目,同時與江西省現代建筑設計研究院進行合作,聯合教學。該用地位于我院現有學生1~10#公寓組團西側,學校運動場南面(如圖1),學生們天天生活于此,對周邊環境較為熟悉。選取這個真實、學生認知場景同時又是學生們熟悉的建筑功能,有利于強化學生對場地的直觀感受,有利于加強對建筑功能、建筑空間的組合能力,有利于創作出一個屬于學生們自己的建筑,有利于加深對設計項目的理解,最終有利于教學。在畢業設計教學中,我們提出“真題真做”要求,通過畢業設計選題、分組→現場踏勘→社會調查→實例調研→相關資料搜集→獨立建筑設計(包括討論式教學、答疑、各專業溝通等)→設計成果表達→畢業答辯環節,訓練學生在特定建筑環境中進行建筑設計并滿足技術可行性、經濟合理性且具有實施深度的能力,讓學生了解設計院實際設計工作的狀態和工作節奏。針對本次畢業設計要求學生會調研,完成調研,分析公寓周邊環境、學生行為流線形式、學生的生活習慣,根據甲方要求制定設計任務書,生成、完善方案,最后用設計成果完整地表達符合甲方要求又具有創意的方案。在整個環節中,側重培養學生敏銳地發現問題、富有洞察力地分析問題的、最終綜合協調地解決問題,以調研發現的問題開始來研究建筑,通過分析周邊環境以及學生的生活習慣、行為流線來設計建筑,設計過程要求學生關注建筑場所、校園文化與學生活動的聯系,讓學生認知到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因素對建筑設計的影響,而非孤立的設計建筑,要有整體觀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2]。

3.1問題提出

本次設計任務是我院新建的學生公寓,與江西省現代建筑設計研究院合作教學,沒有設計任務書,甲方即我校只是提了基本要求,希望新建學生公寓能解決3000人居住,同時建筑造型與現有學生公寓協調,另外因處在將來新建的圖文信息大樓東北面,外形要求美觀;此外,用地現狀及紅線沒有明確的界線,沒有細化每項設計內容,對于學生公寓的主要功能空間、用房面積大小等,學校也沒有提具體要求,要求需要學生通過調研分析,根據自己對項目的理解與研究,確定各功能房間面積,編寫、細化完善任務書。這樣一來我們的教學方式就發生轉變,學生不再被動接受知識,而是成為教學主體,主動學習,形成師生互動形式,打破傳統以教師為主導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教師僅對學生起引導作用,培養學生關注建筑所處地域、文化和時代精神,以調研的方式,發現問題,對問題進行歸納整理,帶著問題去思考、探索建筑,設計建筑,讓建筑更好地為人服務。

3.2現場調研與案例參觀

(1)現場調研、踏勘。設計分組,每個小組首先需要調研新建的學生公寓所在的校園的位置,分析新建學生公寓與已建學生公寓、學生食堂、教學樓、實訓樓、運動場間的聯系,深入解讀周邊環境設施信息對新建建筑的影響。其次,分析新建學生公寓與校園空間結構、道路系統、景觀結構的相互關系,把握建設基地內外道路、景觀、建筑等要素之間的關系,為設計構思做好前期準備。再次,詳細了解學生活動與使用情況。以休息日與正常上課時間作對比,觀察并記錄從早上6點到晚上10點各個時段學生人群的主要流線以及活動模式。這一環節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在不同時段的學生的活動特征、流線方向,并不是學生機械地用數碼相機、手機拍照,記錄數據。此外,在校學生是學生公寓的主人。每個小組應對不同年級、不同性別、不同專業學生依據學生所關心的問題與興趣,設計問卷調查表,對在校學生進行調查,人數不低于50人,同時鼓勵學生勇敢且多交流,了解被訪者對學生公寓現狀的意見與建議,期望新建的學生公寓提供哪些更好的改善,從而為建筑功能的確定提供第一手資料。調查結束后,對收集的信息進行歸納整理,繪制分析圖表,撰寫調研報告,分析現在學生對公寓的想法、建議。(2)建筑實例調研。我們列出南昌市區多個已建成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高校學生公寓像南昌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江西財經大學等學生公寓,讓學生分組自行組織參觀調研,關注建筑間的相互關系、與周圍景觀、道路交通等環境要素的關系、建筑空間與行為、功能空間的組合,重點調研使用者對學生公寓的使用感受與意見,并做好有關文字及圖表記錄。(3)調研總結。此階段成果要求圖文并茂將調研內容、分析結論、解決辦法等采用ppt匯報交流。在匯報時展開討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將問題具體化。對匯報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師生展開討論,相互提高。匯報完后,要對調研內容作進一步的補充完善。(4)建筑師分享工作心得。在這個過程里,校外導師根據自己工程實際經驗,將設計過程中可能會碰到的問題、綜合協調解決問題的方法、現實工程中處理手法、要使用到的規范等等與同學分享,讓學生學到以前課堂上學不到的第一手資料,避免了走彎路,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整個現場調研與案例參觀過程中指導教師不管是本院教師還是設計院建筑師都參與其中,引導學生進行調研和參觀,對學生進行方法上的指導,要求在擬建建筑與環境場所、物質技術條件相協調的情況下,引導學生將調研問題詳盡、切合實際。調研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探究問題思路寬泛,審視問題角度廣闊,明確設計理念,避免對某一建筑類型設計模式先入為主式的定型化思維,解決問題方法要與從不同,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揮,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才能得以加強,為設計能力及相關研究能力的提升打下基

3.3建筑方案的生成

(1)設計任務書的編制。在完成調研參觀后,學生需要通過廣泛查閱相關圖書文獻資料、各種資料及數據的收集。根據調研成果分析,每個小組確定擬建建筑合理、科學、具體的功能設置,確定建筑規模、建筑經濟指標,編制出完整的設計任務書。(2)方案的生成。方案早期階段要求學生根據調研分析結果,通過對學生人群的行為、流線分析以及建筑功能與環境的關系研究,構思總體布局,確定建筑的出入口位置,思考方案的建筑體量關系、建筑體量與周邊環境的關系以及大概的平面組合形式,勾畫總平面、平面功能、空間概念草圖并制作概念體量模型,形成設計構思和方向。在此環節,教學特重在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不是結果,讓學生從不同解決問題方式的切入點進行多樣性的思考,鼓勵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討論式教學。為了每組之間的相互學習與交流以及培養學生表達自己方案構思的能力,要求每組學生都要對各自的方案構思進行方案邏輯推理形成過程的講解,包括方案的切入點,解決問題的思路與辦法,方案的特色等。各組同學之間相互探討,互相提出不同的意見,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提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直接對方案進行好壞評價,而是參與討論,根據不同方案的特點,給予相應的建議與啟示,提供解決問題的方向,對不妥之處予以指出和完善,幫助學生盡早確立方案發展方向與目標。模型、效果圖貫入式教學,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設計過程中,在方案設計初期,將建筑基地及其周邊環境用模型制作出來,讓學生直觀體驗校園建筑空間、尺度、建設場地與周邊建筑、道路、景觀的關系。隨著方案的逐步深入,建筑平面初步確定后,我們要求每個小組根據自己平面設計方案制作建筑的體量模型放入基地模型中,推敲建筑與周邊環境場地關系、空間關系以及建筑體塊間的比例、尺度關系和體塊與體塊間相互關系。在建筑平面與建筑體塊基本確定后,建筑效果圖介入進來,推演建筑的細節、色彩、材料等。

4畢業答辯

由于“雙師制”的新型“產學”結合畢業設計模式的實施,對整個畢業設計過程的監控就顯得更加重要,所以學院推行與新教學模式相配套的中期檢查和預答辯制度。畢業設計中期檢查和畢業設計預答辯旨在檢查學生的設計進度和成果,督促學生改進方案,加強表達。為了全面提升畢業設計教學成果質量,督促學生高質量完成畢業設計,在正式答辯的前一星期,安排一次預答辯,檢查學生的畢業設計成果,對畢業設計成果與任務書設計要求不相符的圖紙內容則要求返工或重畫,對設計深度沒有達到畢業設計任務書要求的圖紙一概要求補畫或補做。為了培養學生表達自己方案構思的能力以及應試能力,正式答辯時要求每位學生用10~15分鐘的時間清楚、明晰、準確、簡潔地介紹設計方案及各項技術經濟指標,讓答辯評委對整個設計成果有初步印象。整個答辯過程公開、公平、透明,采取由答辯小組組長主持答辯,4個專業教師或建筑設計人員參與點評學生設計成果的答辯形式。外聘專家、有實踐經驗的建筑師擔任答辯小組組長,對畢業設計質量進行全方位的把控,嚴格把關,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5評價體系

以往畢業設計考核評價重結果和建筑表現輕階段設計過程,忽略了設計中各個環節的階段性成果,以最終的畢業設計成果視為主要評價依據。對此,我們對評價體系進行改革,建構新的評價標準,關注學生從建筑調研(現場踏勘、建筑實例調研)、調研成果匯報、任務書的制定、方案設計的階段性草圖(一草、二草、三草)與模型、最終設計文本到畢業答辯的全過程設計,并將此作為學生畢業設計成績評價的依據。除此外,將畢業設計過程中的日常考勤管理納入到畢業設計成績考核中。另外,為了鼓勵學生重視設計的全過程,注重設計能力的提高,新的評價標準進一步明確了各階段的教學目標、階段性設計成果的要求、評分標準、畢業設計的評分規定與用語,并作了詳細的說明和量化要求。

6結語

總之,通過對以往教學模式的反思與總結,我們在畢業設計教學中實施“產學”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無論對學生、教師、學校,還是對設計院、社會都是有利的,最終學生是合作教學的主體、受益者,在這個教學模式中,增長了實踐知識,提高了自身綜合素質,提升了社會競爭力。而作為學校,將大學職業教育與社會需求及建筑實踐相結合,有效地提升了教學質量,贏得了用人單位普遍的贊譽。對于企業建筑設計院,通過“產學”結合,豐富了建筑師理論的水平,同時為企業尋求、培養專業設計人員搭建平臺,充實了企業的人才庫。

作者:彭敏 萬莉 單位:江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建筑系

參考文獻:

[1]石磊.建筑學專業“學、研、產”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2):116-117.

[2]何鏡堂.基于“兩觀三性”的建筑創作理論與實踐[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0(1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