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撤稿原因分析及解決方法

時間:2022-10-22 11:43:09

導語:論文撤稿原因分析及解決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撤稿原因分析及解決方法

近年來,國際學術期刊對我國作者論文的撤稿時常成為媒體廣泛報道的新聞事件。今年7月,《自然》雜志撤銷了3月份發表的一篇我國學者為第一作者的封面文章;今年10月,《科學》雜志又撤銷了7月份發表的一篇由我國兩個研究團隊聯合發表的論文,在國內再次引起科技工作者和公眾對撤稿問題的關注。

“論文撤稿是科學進程的一部分”

學術期刊對已發表的文章進行更正、勘誤和撤稿,是編輯出版流程中的正常操作。《自然》雜志前總編菲利普•坎貝爾也曾表示,論文撤稿是科學進程的一部分。很多問題論文只能在發表后被發現,這時候必然會發生撤稿現象。以前主要依靠期刊編輯和審稿人把關,并在后由同行通過重復實驗檢驗研究結果的真實性。自2010年以來,隨著“撤稿觀察”(RetractionWatch)和PubPeer等網站的建立,學者發表的論文會接受更多、更直接的審視、質疑和追蹤。也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論文中的錯誤以及數據造假、圖像重復使用或不當操控等問題被曝光,從而導致更多論文被撤稿。這樣的趨勢無疑有利于科學共同體更好地進行自我糾錯,保障研究成果可信性和質量,以及進一步提高公眾對科學事業的信任和支持。

論文撤稿的情況非常復雜,而且并不一定都是壞事。例如,有的作者在后發現自己的研究存在錯誤,或有了新的與之前研究完全不同的發現,從而主動提出撤稿,并因此被給予高度評價。有學者指出,撤稿的真正意義并非是懲罰那些在科學研究中出現錯誤的人,而是修正工作本身存在的紕漏,為其他研究者提供正確的指導。

至于有些論文的撤稿能夠引起媒體的關注,通過分析可以看出,這通常是由于相關問題有一定“戲劇性”,例如某作者的多篇論文被撤稿;由于第三方偽造審稿人意見等新的問題被撤稿;來自某個國家或某研究團隊作者的論文被集中撤稿,或發表后曾引起科學界轟動或爭議的論文被撤稿。此外,一些學術打假者對論文、圖像操控等疑似不端行為的深度分析,以及“撤稿觀察”網站等與傳統媒體的互動,也促成更多論文撤稿,并使一些撤稿成為社會熱點新聞事件。

論文被撤稿的背后存在深層次問題

國內外關于期刊論文撤稿的研究很多,包括對論文撤稿原因、論文撤稿時滯的統計分析,對撤稿最多的國家、機構、個人和研究領域進行“排名”等。政府部門、資助機構和期刊等圍繞撤稿問題也采取了許多應對措施。例如,國際出版道德委員會制定了《撤稿指南》,說明在什么條件下應當撤稿,如何刊登撤稿啟事,以及對撤稿論文應當進行什么樣的處理。

對于被質疑存在問題的論文,有些涉事論文作者所在單位也會組織調查,并在確認存在問題后要求或配合相關期刊進行撤稿。涉及我國作者的幾起論文被國際期刊集中撤稿事件,都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2015年,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門聯合《發表學術論文“五不準”》,以遏制第三方機構提供服務,以及在審稿環節弄虛作假。2017年,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成立聯合工作組,對《腫瘤生物學》集中撤稿事件中所涉及的論文逐一徹查、甄別責任,對存在不同程度過錯的486人根據問題性質和具體情節進行了處理。今年以來,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和單位根據論文撤稿等線索,對部分涉嫌論文造假案件進行了調查處理,并在9月中旬對部分已完成調查處理的案件進行了通報。

而另一方面,在《腫瘤生物學》等撤稿事件被處理后,涉及我國作者的因剽竊、圖像重復使用等問題導致論文被撤稿的情況仍屢屢出現,且我國作者論文的撤稿在世界各國作者撤稿論文總數中占較大比例,這種情況亟待引起各有關方面的重視。研究表明,在科研不端行為背后有許多深層次原因,包括部分科研人員在道德方面的自律不夠,相當數量的科研人員和臨床醫生接受的科研訓練不足,單位的科研管理工作不到位,以及考核評價和獎勵制度方面的問題等。因此,只有切實解決這些更具有根本性的深層次問題,而不僅是對撤稿論文作者作出處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亡羊補牢”。在這方面,我國有關部門也已采取了一些有針對性的制度措施。例如,在科技部和自然科學基金委今年7月份的一份通知中,便明確要求“不將數量、影響因子等與獎勵獎金掛鉤,不使用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專項資金獎勵”。

從根本上保障的可靠性和質量

我國目前每年平均有數百篇論文被撤稿,可以反映出科研不端行為還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對這方面問題的嚴重性和可能產生的后果不容小覷。記得楊衛院士在其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時曾講過一件事:2010年,某國際期刊的主編由于被一大學附屬醫院一位臨床醫生所中嚴重的剽竊問題激怒,曾提出所有期刊都應當拒絕接受來自該大學所有學科作者的投稿。后來由于該大學對問題進行了妥善的調查處理,得到該主編和被剽竊論文作者的認可。近年來,也有國外學者在不同渠道發表言論,稱期刊對接受中國作者的投稿應更加謹慎。面臨這樣嚴峻的形勢,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盡快采取有效措施,爭取從根本上提高我國學者研究和的可靠性和質量。

一是各方面應切實加強對科研人員的誠信教育和科研訓練。科研機構和科研資助部門等通過教育培訓增強科研人員的科研誠信意識,提高他們的責任感、研究能力和在科學研究活動中的嚴謹性,將可以更好地避免由于各種原因而損害研究的真實性和可信性,包括由于能力不足或操作不規范而造成圖像處理、統計分析等方面的錯誤和問題。

二是進一步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與學術生態。政府部門應推動加強科技界的作風學風建設,堅持科技管理制度的改革創新,同時對嚴重危害科學事業發展的問題,包括科研不端行為、“論文工廠”等采取有力的防控措施,例如指導和督促大學和科研機構認真調查處理舉報案件,對在PubPeer等網站被質疑的論文進行核查,如確實存在問題或錯誤應要求作者主動采取更正或撤稿等措施。

三是大學和科研機構應加強對研究成果的檢查監督。目前在德國等國家已有科研機構聘請外部專家或公司對其研究人員擬發表的所有論文進行圖像、數據和統計等方面的檢查。我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當然不一定采取這樣成本昂貴的措施,但應當落實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中對科研管理工作的要求。實際上,通過實驗數據或臨床案例報告抽查、瀏覽等簡單方式也可發現一些明顯的問題,如論文內容明顯超出實驗數據的范圍,或所在作者的研究領域或合作對象方面存在異常等。

四是對科研不端行為的調查應相互配合并保持一定的透明度。有關部門和單位加強在調查工作方面的溝通與配合,包括組織相關研討和培訓活動,會有利于協調有關政策,提高調查能力和水平,也促進匯集相關線索和資源,共同應對論文和“論文工廠”等復雜的問題和挑戰。而調查工作的適度公開和透明,將有利于提高有關部門和單位的公信力,并對科研人員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

對科研不端行為采取不同態度和應對措施,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如果我國有關方面真正重視及有效應對科學研究和中暴露出的各種問題,將促進有關問題得到妥善解決,進而為我國科技創新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