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報編輯學術惰性與學術情懷
時間:2022-06-08 11:43:16
導語:學報編輯學術惰性與學術情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由于職稱晉升空間受限、職業成就感低微、高校學報前景不樂觀以及外部不良學術環境侵染等原因,高校學報的編輯們容易產生學術惰性。高校學報編輯應克服學術惰性,不忘學者的初心,謹記“橫渠四句”,把學術情懷作為一種內在自覺。為此,他必須耐得住寂寞,不斷涵養學術情懷,注重學術大美,追求學術不朽。體現在實踐中,他需要堅持學習,不斷提高寫作能力和改稿能力;積極主動走出去,參加和優化對于教師論文寫作的指導培訓;持久做好一兩個學術專欄并不斷改進編務工作。
關鍵詞:高校;學報編輯;學術惰性;學術情懷
高校學報是學術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而言,高校學報辦刊水平較高,發展前景較好,從整體上說是擁有諸多優勢的。但不排除仍有部分學報相對處于劣勢的地位上,其辦刊水平低,發展前景不容樂觀。其中原因固然很多,學界已有所論析,但一些學報編輯自身存在“學術惰性”和缺乏“學術情懷”等原因卻鮮被關注。
一高校學報編輯的學術惰性
所謂學術惰性是指研究者的學術活動缺乏積極性主動性的一種狀態,是與勤于學術相對而言。目前高校學報的多數中青年編輯擁有碩士研究生以上的學歷或學位,受過專業的學術研究教育,發表過學術論文,具備一定的學術研究能力,他們不應僅僅是學術期刊工作者,而更應同時是學術研究者。由于這種雙重屬性,高校學報編輯的學術惰性既表現在學術活動狀態上,也表現在工作活動狀態上:一方面,他們較少關注學術動態,懶于寫作學術論文;另一方面,他們在編刊時又重形式規范,輕內容的創新及審核,編輯校對差錯率較高,少思考工作改進,亦少主動關心學報的健康發展與長期發展。此種學術惰性的產生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其一,職稱晉升空間受限。一方面職數限制。有些高校學報創辦時間較短,編輯人員少,且沒有形成合理的年齡差,學校一般只給學報編輯部一個高級職稱崗位。受此影響,很多編輯沒有晉升空間。另一方面專業限制。高校學報編輯有很多是其他專業背景,在從事編輯學研究時不易出成果,申評高級職稱便存在先天劣勢。從實際情況看,高校學報編輯評上副編審已屬不易,再評編審難度更大。這是其產生學術惰性的最大原因。其二,職業成就感低。部分高校學報通常會有一、兩個“亮點”欄目,但從整體上看,各欄目發展是不均衡的,其布局常呈頭重腳輕的態勢——少數好欄目和大多數一般性欄目形成鮮明對比。要將少數局部優勢拓展為整體優勢,極其困難。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少數欄目的發展是以占用大多數欄目的發展資源為代價的,由此造成其他欄目發展資源的匱乏,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欄目的生態布局和整體發展。[1]因此,高校學報的多數編輯都在處理普通稿件,比較難有工作業績,職業成就感無從談起。其三,高校學報前景不樂觀。為了獲取有限的優質稿源,學術期刊之間不可避免地會進行競爭。有些高校學報由于沒有深厚的學術積累,不被各種期刊評價體系選入,難以吸引優秀作者,在優質稿源競爭中常處劣勢。更有一些高校學報過于依賴學報領導或某個編輯的個人能力,抑或照顧校內稿源,而忽視制度建設,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很多高校學報領導不是專職編輯出身,流動性強,較少認真進行學報的長遠規劃,亦較少考慮編輯的職業發展。這不但浪費了有限資源,還可能因此喪失真正的長遠發展的時機。影響及于學報編輯,其對自己的未來不抱什么希望。其四,外部不良學術環境的侵染。一段時期以來,受社會不良思潮的影響,一些學術研究者的學術道德觀念發生扭曲,輕慢學術,追求功利,追奉“不惟學術”“惟職稱化”“惟有用化”等功利思想,丟掉了學術研究者所應有的科學精神和學術品質。[2]在現實生活中,“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時有發生,輕學術無道德的偽學者春風得意,得不到應有的處罰,而重學術守道德的真學者則寂寞寥落,甚至連該有的待遇都未必能保證。“懲惡揚善”的環境尚未形成,客觀上縱容了學術道德意識的不良發展。在自身學術底蘊不強的情況下,高校學報編輯易受外部不良學術環境的侵染,不能潛心于學術研究。
二高校學報編輯的學術情懷
何為學術情懷?北宋思想家張載曾倡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此為“橫渠四句”。[3]筆者認為,學術情懷的內涵便是這“橫渠四句”。學術情懷,既是對學術的真誠熱愛和頂禮膜拜,也是對學術的深刻理解和孜孜以求。只有把學術情懷植入心中,學者才會超脫于現實,超越于現實,服務于現實。學術情懷是人生大美,學術情懷是向善的境界。它需要學者努力、堅持、不懈地追求。它是一種歷史情懷,也是一種精神的力量。孟子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4]20孟子的浩然之氣需要“直養而無害”,學術情懷同樣需要自我涵養。其一,高校學報編輯應不忘“學者的初心”。海德格爾說:“藝術是把真理性的東西帶到世界上來。”所謂真理性的東西,是指藝術家發現的真、善、美,藝術家的思想便蘊含于這真、善、美之中。學術作品某種意義上說也是藝術品,其中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學者的思想,學者必須在學術作品中表現自己的思想,表現真、善、美。初心是“最初一念之本心”,是“赤子之心”,具有與生俱來的博愛、真誠、責任、進取等品質。學者的初心,就是為人們的生活增添真善美。學者須牢記初心、忠于初心、守住初心,只有這樣,他及他的作品才能得到人們真誠的尊敬與喜愛。德才兼備,是優秀學者的自覺追求,是學術至善的完美體現。“人之初,性本善。”作為社會精英,學者更應心存善念,口出善言,身行善舉,做一個真正的善人。學術之所以能給人以向善的力量,正源于學者在學術作品中傾注了善心與善念。學術的公益性,決定了學者不能只有一己之私,不能只為一己之利。只有心存善念,心有大愛,才能讓學術走進公眾,服務公眾,贏得公眾。學術為民而作,應是一個優秀學者的自覺理念,亦應能顯示他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學報是發表學術論文的陣地,高校學報編輯應堅決維護學術性這一學報根本屬性,不忘學者的初心,與學術和學報同榮辱、共進退。其二,高校學報編輯應追求“學術不朽”。司馬遷把著書立說稱作名山事業,曹丕也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5]人的生命歷程有限,但學術研究可以充實生命,學術作品可以延續生命,在學術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學者的靈魂;這靈魂是創新,是自信,是追求不朽的精神。什么是不朽呢?既能滿足民眾一時之需,更能滿足民眾一世、數世乃至萬世之需,是為不朽。能想出辦法滿足民眾一時之需的人,是智者,而能想出辦法滿足民眾一世、數世乃至萬世之需的人,則是大智者。流傳于世而不朽的文章是前人遺饋后世的精神食糧,是后人學習傳統智慧的重要載體,是人類勇往直前的不竭動力。真正的學者,不是單純“為稻粱謀”而學術,而應該對學術有發自內心的真誠熱愛,自覺承擔起使命和責任。只有做無愧于歷史的學術事業,才會得到無價的回報——學術會記住你!歷史會記住你!說高校學報編輯應追求“學術不朽”,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個過程、一種心態、一種境界。當他用心去享受這過程,把“享受”當作其編輯人生的常態,那么,他的精神將得以升華,后人將通過不朽的學術作品而記住他、感謝他。其三,高校學報編輯應注重“學術大美”。孟子說:“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4]96愛美是人類的天性,而美的事物則有大有小,真正的學術研究“充實而有光輝”,屬于世間大美。學術大美既源自外在的形式美,也源自內在的內容美,它不會從天而降,輕易獲得,而需要學者們付出勞動和汗水,付出耐心和寂寞。只有付出勞動和汗水,付出耐心和寂寞,學術之美才會綻放。這創造學術大美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美,是一種從無到有的創造之美,是一種從幼稚到成熟的成長之美,是一種從失敗到成功的奮斗之美。作為學術成果的重要貢獻者,高校學報編輯參與了“學術大美”的創造過程。他們以高校學報為陣地,傾聽學術的聲音,把握學術的律動,追求學術的真善美,并讓真善美的光芒引導心靈、升華靈魂。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將窺見學術的真諦,獲得歷史的定位。其四,高校學報編輯應耐得住寂寞。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有三句話描述理想的人生境界: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與方向,獨辟蹊徑,耐得住寂寞;其次須孜孜以求,辛勤付出,堅持不懈,百折不回;最后則功到自然成,一切辛苦化為成功的喜悅[6]。耐得住寂寞,是走向成功人生的起點和必經之路。在學術浮躁的當下,耐得住寂寞更是學術研究中一種值得提倡的美德。“古來圣賢皆寂寞”,那是因為圣賢的內心有著與常人不一樣的追求,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因為他走在時代的最前列,曲高和寡,知音難覓,一時難得世人理解,所以他看起來是孤獨寂寞的,但其實,他的內心充實而崇高。學術研究堪比圣賢事業,學術生活亦是寂寞的生活。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從事學術研究需要學者遠離生活的喧囂,把人生精力用于對世界的認知和內心情感的表達上。高校學報編輯亦應如此。在從事編輯工作時要耐得住寂寞,當好幕后英雄,“為他人做嫁衣裳”,全心全意編好每一篇稿子;在從事科研工作時也要耐心打磨自己的作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打造學術精品。高校學報編輯應守住一份寂寞,讓內心徜徉于學術之間,用心與學術對話,讓學術給生活加油,在學術追求中融入對生命的思考,這樣,就能在寂寞中攢積前行的力量。
三高校學報編輯學術情懷的踐行路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偉大情懷,見諸實踐。高校學報編輯的學術情懷有自己的踐行路徑。其一,高校學報編輯要不斷提高改稿能力和寫作能力。改稿能力指編輯在初審階段幫助作者優化稿件的能力。改稿是高校學報工作的基礎,是高校學報編輯初審工作的主要內容,應予以高度重視。高校學報的很多稿源是工作研究類論文,因而,提高改稿能力的最有效途徑是編輯本人要不斷提高寫作能力,多寫編輯出版研究論文,探索總結工作研究類論文的寫作目的、寫作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自己都沒有寫作能力,又怎能去幫助別人優化稿件呢?高校學報編輯不斷加強改稿能力的途徑還有:參加編輯資格考試;參加編輯業務培訓和自主學習;繼續從事自己本專業的學術研究;正確認識“待改稿”。待改稿未必是爛稿,很多待改稿如同璞玉或原鉆,編輯要有研磨師的眼光與技巧,幫助作者提出有針對性、可行性的修改意見。編輯要放下身段,擺正心態,將改稿視為交友與學習的機會。編輯如果認真審閱稿件,進而提出中肯的、富有建設性的修改意見,那么絕大多數作者都會虛心接受的。改進后的稿件得到認可并最終得以發表,作者則會從心底感激編輯,并樂于與編輯交朋友[7]。對編輯來說,這也是一個學習和提高的過程。其二,高校學報編輯要不斷優化論文寫作指導。除了在編稿改稿時做好單個作者的論文寫作指導外,高校學報編輯還要爭取機會參與有關于教師論文寫作的指導培訓授課。如有些地方在各級各類教師培訓中安排了一定課時用于學術論文寫作的培訓,這時候,資深編輯就是理想的師資。他們有撰寫學術論文和投稿的經驗,更熟悉論文寫作的學術規范,而他們所擁有的豐富的稿件處理經驗更是作者所需要的。這些資深編輯主動走出去,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能,積極服務于社會,既能為學報樹立良好形象,又能為學報擴大稿源并提高稿件質量[8]。隨著學術自媒體的發展,編輯還要掌握并善于利用技術手段,如開通工作微博、工作QQ群、工作微信、工作微信群等,為編輯和作者搭建多樣化的學習和交流平臺,為作者提供便捷的服務。高校學報編輯可以精選“優質”的學術學習資源,供水平較低的論文作者學習借鑒,如此,則能“授人以漁”,收事半功倍之效,作者可以自行下載學習參考資料,編輯也就不必再像以往那樣費時費力地一對一講解或用電子郵箱、QQ發送相關資料了。其三,高校學報編輯要持之以恒做好一兩個學術專欄。國家非時政類報刊出版體制機制改革為包括高校學報在內的所有非時政類報刊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為實現出版產業大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學術期刊清理、發展科研、凈化學術環境等國家宏觀政策的出臺,促進了學術的繁榮與發展,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不斷問世。科研成果需要快速普及與轉化,這給高校學報提供了豐富資源。高校學報應責無旁貸地擔當起傳播學術的媒介角色。高校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建設的關系密切。隨著各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教育經費的增加,只要高校學報提出切實可行的發展方案及經費預算,很多高校基本上都會支持。這使高校學報有條件支付各種費用,特別是優厚的稿費、審稿費、約稿費等,甚至學術會議的舉辦費用,有了進一步發展的經濟基礎。高校學報具有一定的后發優勢,可以充分吸收其他優秀學術期刊的先進經驗,實現跨越式發展。高校學報編輯要利用有利時機,敢于打破常規,出奇制勝,辦好一兩個學術專欄,創造性地推進學報的發展。其四,高校學報編輯要不斷改進編務工作。常見的編務工作有:制作中英文目次、費用表;郵寄樣刊、用稿通知、稿費、明信片;登記來稿和記錄稿件編輯狀態;處理專家審稿事宜和印刷事務等,這些工作在高校學報編輯部中通常并無專人負責,而是由編輯兼任。編務工作屬于日常的、事務性的工作,瑣碎繁雜、重復機械。要思考如何改進編務工作,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以騰出更多時間鉆研編輯校對等核心業務,以及促進個人學習、推進學術研究。比如利用EXCEL格式的“作者名錄”,可以制作一個當期的作者名錄,進而制作中文目次、英文目次、稿件編輯狀態、送樣情況、樣刊郵寄目錄、稿費審批表。擴而大之,學報編輯部可制作一個所有作者的名錄,用于稿件統計分析。此外,還可應用電腦自帶的批量處理技術,利用Word“工具”欄里的“郵件合并”功能,處理打印信封、用稿通知、明信片等編務工作,既輕松又高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用技術手段改進編務工作有利于提高編輯工作效率,提升編輯水平。
總而言之,一名真正的學者,應當具有開闊深遠的眼界、開放博納的胸懷、篳路藍縷的毅力和別開生面的自信,做到反本開新,敢于擔當。高校學報編輯應當謹記“橫渠四句”,把學術情懷作為內在自覺,克服學術惰性,唯其如此,他才能成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成為一個真正的學者,成為一個合格的學術期刊工作者。
參考文獻:
[1]張胤.走出“成長型高校陷阱”:“成長型高校”走向“成熟型高校”的戰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14-19,36.
[2]郭玲,郭華,王會.我國學術期刊出版環境的SWOT分析[J].出版發行研究,2010(10):62-64.
[3]張載.張載集[M].章錫深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78:320.
[4]孟子.孟子[M].焦杰校點.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5]魏文帝.典論[M]//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59.
[6]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曾垂超.高校學報編輯的“改稿能力”培養[J].出版廣角,2013(Z1):68-69.
[8]曾垂超.基礎教育病稿療治路徑探討[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3):83-86.
作者:嚴孟春 曾垂超 單位:1.海南大學 2.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編輯部
- 上一篇: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問題及改進策略
- 下一篇:中小學課堂教學督導雙重評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