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思想論文
時間:2022-04-12 08:21:44
導語:生態文明思想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生態文明的思想研究主要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研究,生態文明的思想主要繼承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為保證中國的可持續性發展,建設小康社會進行的生態文明研究。文章從生態文明的思想形成入手,闡述生態文明思想的價值觀念,并敘述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生態文明思想形成價值觀念實踐意義
一、前言
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良好的環境才能讓人們享受到優質的生活。近年來,生態系統不斷被破壞,造成了全球變暖等環境問題。為此,對生態文明的持續發展性產生了重視,并根據馬克思主義思想提出了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保護生態文明的建設體系,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社會。本文將對生態文明思想做進一步的研究,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生態文明思想。
二、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
(一)萌芽時期。生態文明思想的萌芽時期是在在知青階段的時候,主要地區是陜北,時間大概是1969年到1975年。在1969時,還未滿16周歲。初次來到陜北,當地環境艱苦,取暖成為了一大問題,為了生火,只能去山上砍柴。但當時山上的植被已多數被破壞,可利用的資源越來越少,無奈之下只能在江邊打撈被雨水沖垮的木材,其生活條件十分艱難。直至1974年,《人民日報》刊登了四川成功建設沼氣的報道,這一報道引起了的關注。為了改善陜北的艱苦環境,也為了解決溫飽問題,在先后兩次實地考察之后,根據陜北地區的當時環境狀況,學習了沼氣建設技術,不斷完善加強,終于成功地建設了沼氣池。在1975年,已在村子里建立十幾個沼氣池,改善了當時的居住環境,讓百姓過上了舒適溫馨的日子。同時也加強了對環境的保護,的生態文明思想就萌生于此。(二)任職時期。在1982年,正式任職。任職期間他提出生態保護要與農村經濟發展相結合的理念,在農村的發展過程中,要注意對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證生態的平衡。人們不能一味地開發資源,破壞環境,要對環境產生一定的愛護。明確表態:“這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生存與發展的問題。”在1985年,制定了《正定縣經濟、技術、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主要提出了在20世紀環保工作作為主要目標,并提出了實施方案。秉承著“寧肯不要錢,也不要污染”的思想,在三年的時間里就摘掉了“高產窮縣”的帽子,提出了人與自然要和諧統一的思想體系。在1985年,去福建任職,提出生態環境要加以實踐。在廈門制定了《1985-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主要根據廈門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特征,提出生態文明的建設要根據區域劃分制定,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在任寧德地委書記期間,把生態保護建設和扶貧聯系起來,提出閔東的振興發展戰略。其地區要重視對森林的建設發展,發展林業是該地區脫貧的最好途徑。在2001年,擔任福建省省長,提出“生態省”的建設,2002年,福建獲得了生態省建設的首批資格,為福建的生態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2002年,在浙江赴任。提出了建設“綠色浙江”的構想。2003年,發表了《生態興則文明興—————推進生態建設打造“綠色浙江”》一文,對生態建設的目標作出了明確的規劃。主要目的是加強對環境的建設,會促進人類生活的自身發展。2005年,在《浙江日報》中發表《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評論,環境建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環境資源是寶貴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打造可持續性發展的理念。在2007年,又去到上海任職。任職期間對生態環境建設一直保持重視態度,并針對崇明島生態島建設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要對崇明島的資源合理利用,構建生態文明島嶼。在上海世博會國際論壇上,呼吁人們關注生態文明的建設,要把城市和環境緊密結合,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所有的任職過程都促進了生態文明思想發展,也奠定了生態文明思想的實施。(三)完善時期。通過黨的十八大,講述了生態文明思想研究的意義價值,從理念、制度、合作等多個方面闡述了生態文明發展的重要性。生態文明建設會遇到怎樣的問題,要實行怎樣的策略,要加強怎樣的防護,并對生態文明思想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理論體系。在黨的報告中,提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要推進實行生態文明建設。2018年5月,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說明生態環境的建設對人類發展有著促進作用,同時在世界上也要發起合作完善,促進生態文明的全球化發展。
三、生態文明思想的價值觀念
(一)生態自然觀。生態自然觀是根據提出的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所形成的觀念。人們在日常的生活發展中要注重對大自然的愛護,不要過分砍伐樹木,也不要過量排放有害氣體。人類和自然是一個共同體,保護自然也是保護自己,對待自然環境要愛惜,要珍惜自然所賜予的東西,不要砍伐過度,造成環境的破壞。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都是人類所要保護的對象,而不是肆意的索取對象。(二)生態發展觀。生態發展觀是根據提出的“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而產生的價值觀念。主要目的是讓人們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需求日益增大,人們漸漸忘記對環境的保護,而開始過量地砍伐樹木,過度地攝取自然資源,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人們越來越不注重環境的自然發展,不斷地采摘、挖掘、壓榨自然資源,使一些地區產生了資源的枯竭,導致當地農民條件極為艱苦,沒有糧食作物,溫飽成為了嚴重問題。所以要秉持提出的原則“寧可不要錢,也不要污染”,生態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空間,利益和生命是沒有可比性的,對生態環境愛護,才能有更好的利益。(三)人文生態觀。人文生態觀是價值觀念的一大亮點,把環境和人民相結合起來,秉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的理念,讓百姓感到自然之美。幸福的含義不僅僅在于金錢物質上的,也在于思想空間和環境上,優美的環境會陶冶人們的情操,給人們美的生活體驗,讓人們感受到舒適溫馨,自然的風景是對人們的一種饋贈,也是最為基本的幸福。所以對待自然要愛惜,良好的自然環境給人們帶來的不單單是心靈上的愉悅,也是身體健康,新鮮的空氣促進著人們的身體健康,但如果對環境肆意破壞,導致霧霾,也同樣危害了人類自身。所以保護自然環境,也是保護人類自身。(四)生態全球觀。生態全球觀也是價值觀念的目標,即“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這一價值觀念面向了全球,環境不僅僅是在中國,也在世界。要積極倡導生態文明的發展,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上互相學習,互相影響,共同構建生態文明,這也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核心部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四、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意義
(一)積極改進生態文明的問題。生態文明對人類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但光有這樣的認知還不夠,要了解目前生態文明發生的問題,進行積極的改進,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也是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意義。目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有著諸多的問題,在之前造成的環境污染,過度砍伐,沼氣的排放等問題都嚴重制約了生態文明的建設。提出要對生態環境現狀保持“兩個清醒認識”,要清醒地認識到生態環境改變的艱巨性和緊迫性,也要清醒地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這也表現出了對生態問題的關心和重視,要積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建設。就目前而言,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能源資源的短缺,短缺資源主要包含:水資源、礦產資源、耕地資源。這些資源的供給量遠低于世界水平,并且這些能源耗費大,可重復利用率低。二是生態環境惡化嚴重,水、大氣、土壤污染嚴重,造成了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銳減、霧霾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危害了人們日常生活環境。對于以上這些問題,要秉承生態文明思想,積極改進已經造成的問題,并不斷預防未來問題,要落實到每個群眾身上,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保護生態文明建設,這也是生態文明思想的基礎實踐意義。(二)滿足群眾對生態文明的向往。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一個好的環境會讓人們感受到愉悅幸福,充滿著積極性,而一個雜亂的環境也會影響人們的心情,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所以一個好的環境是人民所向往期待的。生態文明的建設是從我國當前民生問題的實際情況出發,在提高百姓的物質生活同時,也要注重生態的保護。主要采取嚴格的生態文明制度,控制當前環境的污染,加強生態產品供給,以滿足人民的日常需要。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上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補生態的短板,滿足群眾對生態文明的向往。(三)構建“人文統一”的和諧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思想,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也傳承了這一點,環境需要保護,過度的開采砍伐帶來的后果非常嚴重,也得到了一定證實,只有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戰略目標,才能讓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穩固提高。生態文明思想是要實現“人文統一”,采取保護環境的措施,即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從而構建健康的生態文明環境。
五、結語
生態文明思想傳承了馬克思主義基本思想,即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構建小康社會,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戰略目標。本文從的發展歷程開始,一步步敘述了為生態文明作出的貢獻,以及生態文明思想目標的形成。從中了解到了生態文明思想的價值觀念,即生態自然觀、生態發展觀、生態人文觀、生態全球觀,并明確了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意義。為此,群眾要積極面對生態環境的問題,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共同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楊紅柳.生態文明思想的獨特意蘊[J].探索,2019(1)
[2]高虎城.深入學習貫徹生態文明思想,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立法與監督工作[J].中國人大,2019(4)
[3]沙占華,馮雪艷.生態文明思想形成和發展的多維探究[J].沈陽干部學刊,2019(1)
作者:趙天宇 尹治世 李金蔓 單位:佳木斯大學
- 上一篇:林業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探索
- 下一篇: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