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農業發展思想淺析

時間:2022-05-04 06:43:00

導語:當前農業發展思想淺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農業發展思想淺析

摘要:陳云作為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他的農業發展思想內涵十分豐富,認為農業基礎地位的客觀性是農業發展的前提和出發點;為人民謀福利是農業發展的根本出發點;一切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是貫穿于他的農業發展思想的主線。陳云不僅在理論上對農業發展進行了積極探索,而且在幾個關鍵的歷史時期,對農業的發展做出了新的舉措,把農業發展的理論很好地應用于實踐。在新的歷史時期,重溫陳云的農業思想,結合當前實際,對于發展現代化農業,解決“三農”問題,無疑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和指導作用。

關鍵詞:陳云農業發展現實意義

陳云整個思想理論體系是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而堅決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切實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認識農業的基礎地位,積極穩妥地發展中國農業則是陳云農業思想的基本特征。在長期經濟建設工作的實踐中,陳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實際相結合,并隨時根據變化了的實際情況,提出和制定了許多今天看來仍具有先進性的建議和政策。在新中國的農業發展過程中,他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他的農業基礎地位思想,就是敢于掙脫既有成說的束縛,實事求是地發展中國農業的表現之一。但是,僅僅在理論上強調或證明農業基礎地位的重要性和作用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把這些理論付諸于實踐,真正起到發展農業的目的。因此,陳云進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這些措施也確實發揮了作用。所以,盡管“”使包括農業在內的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但經過短短幾年就恢復了元氣并飛速發展。當然,由于客觀歷史條件的限制,也由于中國農業確實先天不足,而后天又營養不良等原因,陳云在農業的計劃與市場關系上,一向強調計劃的重要性。他認為包括農業在內的國民經濟應堅持以計劃經濟為主,但陳云并未因此而輕視市場調節的作用,主張應以市場調節為輔,而且強調市場調節的比例應逐步擴大。這些觀點和提法雖然與我們現在的提法不盡相同,但其基本精神則是一致的。它不僅具有歷史意義,而且仍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陳云對農業發展的理論探索

陳云是我黨的一位卓有聲望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更是一位頗負盛名的經濟理論家。新中國成立后,他長期戰斗在經濟工作戰線上,他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經濟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摸索、總結和形成了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符合客觀規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思想。這一思想大大地突破了前人窠臼和外國現成模式,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做出了巨大貢獻。具體到農業上,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陳云農業思想的前提和出發點:農業基礎地位的客觀性。這也是和陳云對當時中國國情的嫻熟了解分不開的。眾所周知,建國初期,實現國家工業化戰略目標就必須確立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否則,農業就會扯工業的后腿。因為陳云清楚地意識到只有“農業好轉了,工業和其它方面才會好轉”.如果“農業搞不好,就一定會扯我們的后腿?!币蚝鲆曓r業基礎地位客觀性而導致國民經濟建設的大挫折從反面證明了陳云“農業基礎地位”思想的重要性、正確性。僅從陳云對國民經濟的兩次大調整就可以看出,陳云農業思想的出發點就是承認農業基礎地位的客觀性,然后在此基礎上,安排國民經濟其它各部門的建設發展.:

陳云農業思想的落腳點:為人民群眾謀福利。陳云在分析和處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工作中的各種經濟關系與經濟問題時,總是把安排、改善、提高人民群眾生活,為人民群眾謀福利放在首位。這就是陳云思想的人民性、群眾性。早在戰爭年代,他就認為,要取得革命戰爭的勝利,沒有廣大農民群眾的參與是不可能的。共產黨如果不去關心農民生活,不為農民利益去斗爭,甚至里農民的痛癢于不顧,要發動廣大農民積極支持和參與革命戰爭是很困難的。戰爭年代是這樣,建設時期也是如此。因此,陳云一貫堅持“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必須兼顧,必須平衡?!盵1](P.348)當我國經濟遭受嚴重挫折,人民生活極端困難時,他心情沉重地說:“我們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把革命搞成功了,千萬不要使革命成果在我們手里失掉?,F在我們面臨著如何把革命成果鞏固和發展下去的問題,關鍵就在于要安排好六億多人的生活,真正為人民謀福利?!盵2](P.201)重積累,輕消費,重基本建設而輕生活的作法是建國以來我國長期在“吃飯”和“建設”關系問題上所奉行的原則。對此,陳云反復強調,生產與建設不能離開為人民謀福利這一基本點,不能為生產而生產,應該是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生產。

陳云農業思想的主線:一切從農業國的國情出發。實事求是,一切從國情出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觀點,貫穿在陳云思想的所有方面,成為其中的一條主線。在許多重大問題上,陳云總是強調要注重國情。指出,中國是“大國小生產”,技術落后,生產力水平低,而且不平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是農民.建國幾十年來,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和經濟發達國家相比,經濟落后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1980年12月陳云在《經濟形勢與經驗教訓》的講話中指出:“我們是十億人口、八億農民的國家,我們是在這樣一個國家中進行建設?!盵2](P.253)各項工作不能離開這個基本國情,否則就會走彎路。

陳云農業思想的創新點:堅持計劃經濟為主的前提下積極引進市場調節作補充。外界的印象認為陳云是堅定的計劃派,因為陳云是50年代中國計劃經濟體制的主要確立者之一,似乎與市場調節沾不上邊。其實不然,早在50年代陳云就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這本身就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的懷疑與挑戰,在許多方面已經有很大的突破,從這個意義上講,已經開創了中國經濟改革理論之先河。陳云是最早將市場調節與計劃經濟結合起來的中共領導人之一。甚至可以說,正是“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思想的提出,才會有后來的計劃與市場的大討論,進而徹底沖破把計劃與市場和社會制度緊密相聯的樊籬。因此,陳云在這方面的觀點,推動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創新與突破,對近十幾年來改革理論的形成與完善發揮了承前啟后的歷史作用,自然推動了我國農業的發展。

陳云對農業發展的實踐舉措

陳云不僅僅是一位卓越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家,而且更是一位執著的社會主義經濟工作的執行者、實干家。在長期的財經工作實踐中,對中國的農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這僅從他在我國經濟發展的幾個緊要關頭,為把我國經濟從危局中扭轉過來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中就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來.

建國初期經濟恢復時期。陳云根據當時我國實際情況,提出經濟上的重點恢復首要的是農業的恢復,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諸如實行,解放農村生產力,減輕農民賦稅,發放農業貸款,疏導供銷,推廣農業技術等的政策措施。在陳云的力主下,國家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撥出大批資金用于水利建設。由于這些行之有效的政策的制定及實行,我國的農業恢復建設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為國民經濟建設進入正常軌道奠定了重要的物資基礎。

糧、棉、油統購統銷政策的實行。建國初期,伴隨大規模工業化建設的進行,糧棉油等主要農副產品供求之間出現了緊張的矛盾。為了貫徹過渡時期總路線,順利實施“一五”計劃,陳云首倡了統購統銷政策的制定和執行。統購統銷政策出臺的根本原因是中國落后的保守的傳統農業跟不上大規模的現代化工業建設的步伐。陳云制定此策也正是基于這個原因,在政策的實施過程中,陳云認真負貴、殫精竭慮,力圖使它真正達到穩妥的程度?,F在回過頭來看,在我國農業極端落后、工業化剛剛起步、糧食等供應不足的困難情況下,實行這一政策,不僅十分必要,而且是別無選擇惟一可取的抉擇。

“一五”計劃的制訂和實施。在三年恢復時期的1951年,陳云就考慮編制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耙晃濉庇媱潖?951年醞釀,到1955年公布執行,共編制了5次,其中有4次是在陳云親自主持下編制的?!耙晃濉庇媱澋闹黧w是社會主義工業化,這無可置疑。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同時,陳云對農業也十分重視。表現在,強調農業是基礎,要注意強本固基,才能順利實現工業化;在資金投入和財政支持上,農業也必須占一定份額并且其比例要逐步增加;盡量縮小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工業化發展并不意味著排擠農業,而是更應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相輔相成,互相制約的,缺一不可。這從陳云“一五”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就能夠表現出來.

農業作為弱質產業,其狀況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將不會改變,況且農業緊密牽扯到農村和農民問題。而“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問題。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全國的穩定,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盵3](P.1)因此,如何正確而妥善地解決“三農”難題,對于能否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前進,能否實現我國跨世紀發展的宏偉目標,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這也正是我們學習和研究陳云農業思想的真正目的和現實意義所在。

陳云農業發展思想的現實意義

建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獲得迅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同時,我國農業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一系列新的難題。如人口總量居高不下;耕地銳減,生態環境日趨惡化;農業投入減少,農業生產后勁不足;農民負擔沉重,生產積極性嚴重下降。所以,只有“切實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全面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建成富裕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盵3](P.2)這就要求::

任何時候都必須重視農業,始終把農業放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首位,農業的基礎地位只能加強決不能削弱。我國國民經濟長期的實踐表明:農業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大的約束力。農業上不去,國民經濟的發展就會受阻;糧食上不去,社會就會失去穩定。大力發展農業不僅是保障人民生活的要求,也是發展工業和第三產業的需要。要確實調整國民投入和分配格局,在投入和分配政策上向農業傾斜,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堅決摒棄和反對“口號農業”,即明則重視實則忽視甚至歧視的錯誤做法。尤其重要的是,要加強農業立法和執法,支持和保護農業,真正貫徹執行以“農業為基礎”的方針政策。

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必須在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實行農林牧副漁并舉,并且把發展多種經營同支持和促進糧食生產結合起來,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每年糧食需求量幾乎占世界總產量的1/4。如果糧食一旦出了問題,其結果是不堪設想的。因此,必須抓好糧食生產,保證糧食能自給或基本自給。在這個前提下,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堅決擺脫傳統落后的單一農業生產結構模式,適應當代世界農業發展趨勢,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江總書記指出:“發展鄉鎮企業對農村的建設是一項有革命性的改革,具有深遠的意義?!盵4]鄉鎮企業的興旺發達以及其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是有目共睹的。1995年,從事鄉鎮企業的農村勞力1.26億人,占農村總勞力的23.7%,鄉鎮企業產值在農村社會總產值中占75%,鄉鎮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占47%。在一些鄉鎮企業發展好的地方,農民收入70-80%來自鄉鎮企業。[5]可見,只有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才能多渠道地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解決農村的富裕問題。鄉鎮企業的發展,不僅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積累巨額資金,彌補“以工補農”,“以工支農”的缺陷和不足,更重要的是拓寬了農民收入來源,極大地促進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切實減輕農民負擔。這是保護農村生產力,保持農村穩定的大事。堅持“多予少取”,讓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近年來,農民負擔“一重二亂”,主要表現在:農村稅收增長過快,重復征稅,過度征稅、錯征稅收問題較為嚴重;農民提留統籌費負擔增幅較大,承擔的“兩工”數額過多;各種集資性攤派和行政事業性收費增長過猛,“三亂”久治不順,甚至邊治邊亂;農民負擔日趨隱性化、復雜化,農村稅費收取的不規范現象較為盛行。農民負擔日益加重,已經影響到農村發展和社會穩定。因為在當前農民收入增長比較緩慢的背景下,增加農民負擔的負面影響更大,往往成為農村引發惡性事件的導火索。因此,進行農村稅費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已是刻不容緩的重大問題。對此,江總書記明確指出:“減輕還是加強農民負擔絕不是少拿多拿幾個錢的問題,而是保護還是挫傷農民積極性的問題,是促進還是阻礙農村生產力的問題,是增強還是喪失農民群眾信任和擁護的問題,”[4]是關系到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絕不能掉以輕心。

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從目前我國人口、資源、環境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來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景不容樂觀。一是人口基數龐大,已接近13億。龐大的人口數量對資源環境造成很大壓力,給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很不利的影響。二是資源相對短缺。由于人口基數大,我國人均資源占有率比較低,加上資源的不合理開采和浪費,加劇了資源短缺。特別是水資源緊張狀況尤其突出。三是生態環境惡化。突出表現是荒漠化,沙化面積擴大和水土流失嚴重。四是環境污染嚴重。7大水系中,1/3以上的河段水質不能達到使用功能要求。各大淡水湖泊均為中度污染。大氣污染、酸雨成災,直接影響了農業生產。因此,必須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林業建設,嚴格保護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資源,防治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環境污染,注重生產條件,保護生態環境,嚴格執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只有真正貫徹上述措施,才能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否則,就是一句空話。

無疑,當前我國農業所面臨的一系列困境和難題,建國后直至改革開放前的長時期內也曾經出現過,只不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情況比過去更加復雜。但不管怎樣,陳云提出的解決農業發展問題的思想,其指導精神對今天我國的農業仍然是適用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在全國人民為實現農業跨世紀的宏偉目標而奮斗的關鍵時刻,重溫陳云的農業思想,結合當前實際,對于發展現代化農業,解決“三農”問題,無疑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和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陳云年譜(1905-1995)(中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2]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陳云文選(1956-198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繼續堅定不移抓好農業[N].人民日報,1996-7-15.

[5]呂新業.鄉鎮企業科技進步機制探析[M].農業經濟問題,1998(3).

[6]關夢覺.陳云同志的經濟思想[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