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型農業發展研討

時間:2022-07-18 08:59:13

導語:都市型農業發展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都市型農業發展研討

天津濱海新區現轄街鎮27個,其中涉農街鎮12個,行政村151個,農業人口21萬余人,農村勞動力11.2萬人,耕地面積30.6萬畝(204平方公里),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41萬元。在當前濱海新區進一步開發開放的大背景下,農業發展應何去何從,關乎區內幾十萬農民的切身利益,關乎濱海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關乎和諧新區與科學發展排頭兵目標的最終實現。

一、濱海新區應堅持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方向

受農業資源狀況、產業發展態勢以及自身固有缺陷等因素的影響,濱海新區傳統農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現代都市型農業成為新時期濱海新區農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一)農業生產要素質量偏低

濱海新區農業用地以質量不高的鹽堿荒地和灘涂濕地為主,中低產田面積占耕地面積的70%。城鎮化進程加快,建設用地需求量不斷擴大,將導致農業用地進一步減少。此外,區域水資源嚴重短缺,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近海水域環境污染較為嚴重,也給濱海新區農業、漁業帶來較大影響。勞動力素質不高,年輕人由于非農就業機會多、收入高而很少從事農業,導致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和女性化嚴重。

(二)農業發展空間不斷壓縮

濱海新區靠工業興區。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后,圍繞現代制造業基地和宜居生態型新城區的功能定位,濱海新區更加著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農業發展空間不斷壓縮。2011年,濱海新區完成生產總值6206.87億元,三次產業增加值占比為0.14∶68.86∶31,產業結構呈現明顯的“二三一”特征,總體上看處于工業化后期和城市化中后期階段。這一時期,農村人口、農業產值占比呈逐年下降態勢,農業人口占戶籍人口的比重由1994年的30%多下降至目前的20%左右,第一產業占GDP比重由1997年的1.3%下降為現今的不足2‰。

(三)傳統農業經營模式難以為繼

濱海新區農業尤其是種植業基本上仍以農戶家庭分散經營為主,產業化、組織化程度較低,規模化亟待提高。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基礎薄弱,龍頭作用不顯著,對發展農業產業集群拉動力不強。農產品加工科技含量較低,科技投入不夠,缺乏知名品牌和拳頭產品,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產品綜合利用深度不夠,附加值不高,關聯產業不發達,對農業的帶動作用較弱。

(四)現代都市型農業成為發展方向

現代都市型農業是工業化、城市化高度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現代農業類型,它既是一種與城市經濟、文化、生態緊密結合、融為一體的新型農業,又是以農業為基礎、以城市為依托發展起來的具有高科技、市場化等現代產業特征的現代農業。相比傳統農業,現代都市型農業是契合濱海新區區情和產業特點的農業,是依托濱海新區、服務濱海新區、適應濱海新區建設發展戰略的農業,是與濱海新區工業化、城市化同步發展、城鄉融為一體的農業,代表著今后濱海新區農業的發展方向。

二、濱海新區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經驗

近年來,濱海新區以設施農業和科技農業為依托,以農業產業園區為載體,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推進企業化管理和品牌戰略,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其經驗主要是:

(一)構建園區支撐的設施農業布局

濱海新區以農業產業園區和科技園區為主要組織方式,著力打造知識、技術、資本密集型的現代都市型農業領航區。濱海新區初步建成市級農業科技園區6個,分別為天津濱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天津濱海茶淀葡萄科技園區、天津濱海耐鹽堿植物科技園區、天津濱海海水養殖科技園區、濱海東麗農業科技園區和濱海津南循環農業科技園區。依托產業園區的開發建設,形成了以諾恩、海發、金豚、龍達、華大等企業為代表的精品農業和以節能溫室、聯動溫室、畜牧小區等為特色的設施農業。2011年,濱海新區新增設施農業1.1萬畝(7.33平方公里)、工廠化養殖6萬平方米,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達到158個。

(二)以科技帶動農業成為重要抓手

科技的融入使天津濱海新區的農業發生著改變,引領著濱海新區都市型農業走向高端化。“十一五”期間,濱海新區加速研發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農業應用技術,提高農業技術示范能力,以蔬菜、葡萄、花卉、冬棗、食用菌為主的五大主導產業生產規模和效益不斷提高。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和中國海洋大學等一批國家級農業研發教學機構直接參與濱海農業科技園區建設。2011年,濱海新區首次設立200萬元專項資金,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20多項農業新品種和新技術在濱海新區農、林、牧、漁各領域向縱深滲透。

(三)產業鏈延伸提高農業效益

延伸產業鏈條,在農業產業化、科技化、設施化的同時融入二、三產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已成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好渠道。以茶淀葡萄為例,以特色葡萄種植業為基礎,把葡萄深加工、葡萄園休閑觀光結合進來,以葡萄先進科技與葡萄酒文化底蘊將茶淀玫瑰香葡萄產業打造為“接二連三”有機融合體,建成集科技、休閑、文化、觀光于一體的葡萄科技園區,實現小葡萄大產業。葡萄產業鏈的延伸為農民新增5000多個加工業、服務業工作崗位,有力地促進農民增收,并帶動了當地旅游服務業的發展。

(四)企業化管理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

濱海農業科技園區創新體制機制,實行公司制管理模式。在產業組織、土地流轉、投融資、科技研發、生產經營和產品銷售等方面,以龍頭企業為運作主體,建立高效運轉的管理機制,提高了農業組織化程度。建立了“公司+農戶”的組織化模式,從生產、栽培技術、管理和服務等方面,推進依標種植、統一管理。轉變傳統的自種自銷產銷模式,按照公司統一標準,以“訂單式”契約作保障。農民按照崗位進行生產作業,成為葡萄種植員工,通過效益增值繳納社會保險費。

(五)著力打造都市型農業品牌

濱海新區以高效種植業、生態循環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現代漁業為重點,打造水產良種、設施蔬菜、特色水果和新品植物等一批優質農產品品牌。其中,濱海國際花卉科技園區基本完成30萬平方米溫室框架搭建,成為2010年夏季達沃斯論壇參觀現場;耐鹽堿植物科技園與國家林業局、中國林科院合作建設的“國家林業局鹽堿地研究中心”已獲批復成立,并得到國家財政部3000萬元支持;冬棗產業科技園、茶淀葡萄科技園等種植園區已開始集中發力,茶淀葡萄、大港冬棗聲名遠揚;楊家泊水產養殖科技園初見成效,東方對蝦、南美白對蝦和渤海梭子蟹等特色產品聞名遐邇。

三、濱海新區進一步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的對策建議

今后一個時期,濱海新區應立足于已有農業產業基礎,有效整合農業資源和生產要素,大力推進傳統農業向科技型、設施型、生態型、外延型方向轉型升級,加速形成符合濱海新區特點的現代都市型農業體系。

(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科技農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濱海新區要以科技含量高的設施農業和生產無公害產品的綠色農業為主要生產形式,大力發展工廠化農業和觀光農業,構建循環型都市農業生產體系。要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著重發展高效特色種植業、外向型農產品加工業、現代農產品物流業、農業生態旅游業和節約循環型農業5個農業主導產業。“十二五”期間,要積極推動寧車沽、楊家泊和小王莊等農業產業聚集區建設,建成濱海生態農業、茶淀葡萄、國際花卉和觀賞魚等科技園區,加快建設水產科技和冬棗產業園區,規模化新建和改造設施農業、循環水養殖車間。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和農業科研院所的作用,依靠現代科學技術改造提升農業,以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為載體,培育和孵化市場前景好、產業帶動能力強的農業科技企業,提升農業科技型企業研發的層次和水平。

(二)發揮濱海新區科技創新優勢,實行技術對接戰略

整合濱海新區的農業科技資源,把科研、技術、人才優勢與農業發展緊密聯系起來,通過實施技術對接戰略,將傳統的勞動密集型或土地密集型農業生產轉變成資本密集型或知識密集型生產,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濱海新區要積極搭建農業科技研發平臺,為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員提供農業技術試驗示范基地、優良品種繁育基地、實用技術培訓基地,提高農業技術研發能力、應用能力、示范能力。促進濱海新區農業科技人才下鄉進村入戶,形成科技人員和農戶的對接。

(三)總結推廣產業化發展經驗,帶動特色農業發展

進一步總結茶淀鎮構建種植業產業體系的模式和經驗,引導農業科技園區打破一、二、三產業的界限,“接二連三”延伸產業鏈條。以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為基礎,以大型生物技術公司的技術和人才為支撐,以產、學、研合作機制為紐帶,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加工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向深精加工方向發展,提高產業附加值。立足于農村地區比較優勢,大力發展農業觀光旅游產業,選準資源條件好、區位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地域,根據自然、人文環境特點,加快建設旅游景點和農業生態觀光景點,大力發展集生產、生活、生態功能于一體的觀光農業,集農作、觀賞、休閑和旅游于一體的特色農業,建成更多的特色旅游村、觀光蔬菜園和觀光漁場等。

(四)發揮農業龍頭企業作用,推動產業鏈的城鄉對接

農業龍頭企業一方面可以為農民生產提供市場、技術、資金支持,把管理模式、品牌優勢植入農村和農業,另一方面可以借助農村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優勢提高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要推動濱海新區現代化農業產業資源向傳統農業領域滲透和擴散,引導農產品加工業或農產品外貿出口龍頭企業培育和扶持農產品基地,形成龍頭企業—生產基地—農戶的產業鏈。要改善現有農業經營模式,在農民中培育農產品經紀人、批發大戶和運輸大戶,重點扶持集農產品收購、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大型龍頭企業,增強“公司+農戶”、“基地+農戶”等產銷組織形式對農產品銷售的帶動作用。發展“訂單農業”,與農戶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進行專業化、集約化和規模化生產。發揮龍頭企業品牌優勢,進行品牌深度開發,不斷豐富品牌內涵,使農村地區成為名牌農產品的生產基地、優勢農產品的出口基地和龍頭企業的原料供應基地。

(五)發揮市場導向作用,促進農業生產要素

配置和市場貿易聯動充分發揮市場的導向作用,建立濱海新區內城鄉緊密聯系、組織化程度較高的要素和市場體系,促進資金、資源、信息的深度融合。以農業示范園區為載體,引導濱海新區資金進入科技、設施化農業,鼓勵和支持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外商資本投入現代農業建設,著力在種子種苗業、精深加工業、現代服務業和農村旅游業等領域加快發展,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農業投入體系。鼓勵濱海新區現代商貿企業通過收購、兼并、參股和特許經營方式,參與農村市場建設和農產品、農資經營,使農民在當地就能買到農資、藥品、圖書、音像制品等生產、生活用品。鼓勵大型連鎖超市在農村建立農產品基地,或實行合同訂單生產,使濱海新區居民吃上放心糧、放心菜、放心肉。引導現代物流企業進入農村,依托濱海新區現代物流基礎設施和物流體系的優勢,建立農產品物流服務體系。以完善信息服務設施為重點,建立農業信息服務中心,并與濱海新區信息化建設相互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