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4 04:27: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技術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濕地農業技術論文
濕地農業技術論文:江漢平原濕地農業技術體系探討
長江流經宜昌段后,沿荊江進入一個相對低緩的地帶。其間河網密織、湖泊星羅棋布,形成了我國長江流域特有的湖泊型濕地景觀。明清以來,迫于人口壓力,人們對該濕地地區進行了不同形式的開墾,使之逐漸發展成為我國農業的發達地區。針對這片開墾地域農業面臨的各方面的問題,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不少學者將國際上的“濕地”概念引入到對本地區農業的研究上,相繼提出了要發展濕地農業的思想[1~5]。我們在完成中日技術合作“湖北省江漢平原四湖澇漬地綜合開發計劃”和湖北省“九五”重大科技計劃項目“江漢平原澇漬地綜合開發研究”的過程中,對江漢平原農業發展中所面臨的若干問題進行了研究,希望對建立我國南方濕地農業技術體系作一些有益的探索。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1“濕地農業”的提出
“濕地農業”的概念是在“濕地”概念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多水(包括地下水、地表水)是濕地的基本特征。國際上提出濕地的概念,主要是鑒于該類自然資源對調節自然環境和保護生物物種的絕對重要性,即所謂“大地之腎”的特點提出來的,其核心是要加強對濕地的保護[6~7]。但對我國江漢平原乃至長江流域來講,近600年來,已有大片的濕地被開墾成了以水稻田為主的人工濕地,該濕地的主要功能已轉變成農業經營的基礎條件、生產農產品的功能上來。在該地區農業經營中,除要保護好依然存在的部分自然濕地、發揮濕地的生物和生態功能外,農業的經營本身還或多或少受到本區濕地特征的影響,如何根據其特點進行農業經營、處理好濕地開發、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是濕地農業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很早以前,我國勞動人民針對南方多雨的特點,在有效排水和農業利用上就創造了一套成功的方法,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了著名的“桑基魚塘”系統,在長江下游地區則有所謂“圩田”利用方式。而在長江中游的兩湖平原,則是以湖垸形式的土地利用方式占優勢。而且這部分地區在我國農產品生產上的地位十分突出。相對于我國北方干旱地區的干旱農業而言,我國南方濕地季風氣候條件下湖泊濕地地區的濕地農業,還面臨著一系列特有的問題與挑戰。開展濕地農業研究意義十分重大[8~13]。
2江漢平原濕地農業的特點
在低濕地上之所以短期內發展了出色的農業,固然與人口壓力密切相關,但也與其具有獨特的優點息息相關。江漢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光熱水資源豐富,雨熱同季,宜于農作;交通發達,綜合經濟實力雄厚,湖北省綜合經濟實力百強縣大都位于江漢平原地區之內。但是在20世紀50~80年代期間,江漢湖泊數量和面積急劇減少,耕地面積驟增,生態環境日益脆弱化。農業災害,包括洪、澇、漬、干旱、病蟲、冷熱等日益嚴重,農業耕作和生活的設施水平與條件十分惡劣,農業的結構單一,勞動生產力與土地生產力徘徊不前,農業資源浪費嚴重,比較效益低下。形成了江漢平原濕地農業的基本背景[10,12]。江漢平原的濕地農業還具有一些具體特點。
科技推廣農業技術論文
一、抓示范、建基地
推廣普及增產增效新品種、先進適用新技術。實施水稻統一“供種、供肥、供藥、植保”、小麥統一供種和蔬菜補貼農藥統一供應等惠農措施,全區優質水稻、小麥品種覆蓋率達100%,群體質量栽培、病蟲害綜合防治等主推技術到位率達90%以上;開展糧食高產創建與整建制建設,大力推廣水稻基質育秧技術,水稻機械化生產能力不斷加強;建立千畝糧食繁種基地、有機水稻生產基地、哈密瓜和蠟梅研究所等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基地,先后引進糧油、經濟作物新品種100多個,通過不斷研究培育,4個品種獲得上海市農作物(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二、抓培訓、求實效
努力培育一批適應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本著“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中心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優勢,每年深入鎮、村、戶舉辦農技實用技術、專業農民、示范性、引導性以及專家坐堂等各類培訓與科普活動70余期,萬余人次受益,提高了廣大農戶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種田水平,培養了一批適應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職業農民。2013年,中心首次創新開設田間學校培訓模式,通過自下而上參與式的培訓,工業區25名種植哈密瓜的學員平均增收6000元/戶左右,真正起到了“培訓一戶、輻射一方、帶動一片”的成效,得到了市區相關領導的一致肯定,農民田間學校嘉定示范點掛牌成立。
三、抓指導、推入戶
引導農民學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2008年中心全面推行農業科技入社惠農工程,積極引導合作社及社員學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近五年來,共對本區糧食、蔬菜、園藝經濟作物的96戶次的農民合作社進行了上門入社技術指導,探索出了以合作社為中心進行輻射帶動廣大農民運用科技的科技進村入社(戶)有效途徑,確立了以“指導一社、帶動一片、輻射一方”的技術服務形式,有效提高了農戶學科技、用科技的科學種田水平。
平原濕地農業技術論文
長江流經宜昌段后,沿荊江進入一個相對低緩的地帶。其間河網密織、湖泊星羅棋布,形成了我國長江流域特有的湖泊型濕地景觀。明清以來,迫于人口壓力,人們對該濕地地區進行了不同形式的開墾,使之逐漸發展成為我國農業的發達地區。針對這片開墾地域農業面臨的各方面的問題,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不少學者將國際上的“濕地”概念引入到對本地區農業的研究上,相繼提出了要發展濕地農業的思想[1~5]。我們在完成中日技術合作“湖北省江漢平原四湖澇漬地綜合開發計劃”和湖北省“九五”重大科技計劃項目“江漢平原澇漬地綜合開發研究”的過程中,對江漢平原農業發展中所面臨的若干問題進行了研究,希望對建立我國南方濕地農業技術體系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1“濕地農業”的提出
“濕地農業”的概念是在“濕地”概念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多水(包括地下水、地表水)是濕地的基本特征。國際上提出濕地的概念,主要是鑒于該類自然資源對調節自然環境和保護生物物種的絕對重要性,即所謂“大地之腎”的特點提出來的,其核心是要加強對濕地的保護[6~7]。但對我國江漢平原乃至長江流域來講,近600年來,已有大片的濕地被開墾成了以水稻田為主的人工濕地,該濕地的主要功能已轉變成農業經營的基礎條件、生產農產品的功能上來。在該地區農業經營中,除要保護好依然存在的部分自然濕地、發揮濕地的生物和生態功能外,農業的經營本身還或多或少受到本區濕地特征的影響,如何根據其特點進行農業經營、處理好濕地開發、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是濕地農業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很早以前,我國勞動人民針對南方多雨的特點,在有效排水和農業利用上就創造了一套成功的方法,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了著名的“桑基魚塘”系統,在長江下游地區則有所謂“圩田”利用方式。而在長江中游的兩湖平原,則是以湖垸形式的土地利用方式占優勢。而且這部分地區在我國農產品生產上的地位十分突出。相對于我國北方干旱地區的干旱農業而言,我國南方濕地季風氣候條件下湖泊濕地地區的濕地農業,還面臨著一系列特有的問題與挑戰。開展濕地農業研究意義十分重大[8~13]。
2江漢平原濕地農業的特點
在低濕地上之所以短期內發展了出色的農業,固然與人口壓力密切相關,但也與其具有獨特的優點息息相關。江漢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光熱水資源豐富,雨熱同季,宜于農作;交通發達,綜合經濟實力雄厚,湖北省綜合經濟實力百強縣大都位于江漢平原地區之內。但是在20世紀50~80年代期間,江漢湖泊數量和面積急劇減少,耕地面積驟增,生態環境日益脆弱化。農業災害,包括洪、澇、漬、干旱、病蟲、冷熱等日益嚴重,農業耕作和生活的設施水平與條件十分惡劣,農業的結構單一,勞動生產力與土地生產力徘徊不前,農業資源浪費嚴重,比較效益低下。形成了江漢平原濕地農業的基本背景[10,12]。江漢平原的濕地農業還具有一些具體特點。
2.1垸田特征
品牌競爭農業技術論文
品牌農業戰略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方向。培育和打造區域特色的農業品牌,才能真正提升市場競爭力,才能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最終實現現代農業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品牌農業的建設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農業企業只有將品牌農業做大、做強,在市場上獲得消費者的認可,樹立品牌形象。利用媒體及多渠道推廣區域品牌農業,才能在市場競爭取得一席之地。通過廣西品牌農業發展的當前現狀,分析和探討廣西品牌農業競爭和發展策略,為進一步提高廣西農業品牌的發展戰略提供參考和借鑒。
1廣西品牌農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1農業品牌知名度不高。雖然廣西有部分農業產品向國家工商局注冊了商標,但是還沒有在全國市場上形成知名度和影響力。自從廣西啟動農業和農產品的區域品牌建設,計劃打造具有市場優勢的農業商標和品牌。但與目前我國農產品龐大的市場總量相比,廣西的知名農業品牌還相對較少,通過農業品牌對農村和農業經濟的帶動作用還存在相當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例如在茶葉方面,廣西目前還沒有類似浙江省的“西湖龍井”、江蘇省的“洞庭碧螺春”等在全國市場擁有較高知名度的大品牌。1.2部分農業品牌缺乏競爭力。雖然目前在政府及行業的影響和帶動下,廣西的農產品生產規模已有所提升,但是農業產品品質的標準化建設、外包裝等仍需改進,農產品的溢價能力、品牌化建設仍有待加強和提升。廣西各地相繼成立了很多農業生產合作社組織,但農產品的大多數生產者和經營者仍然主要依靠市場傳統的渠道和產銷模式,直接向市場出售初級農業產品,在農業品牌策劃和營銷方面做得非常不夠。這需要農業生產經營者更新觀念,挖掘農產品的品牌內涵和價值,找出農業品牌的內在支撐點。1.3農業品牌缺乏信息化,市場化程度低。在廣西的農產品流通方面,因為目前農產品的銷售方式相對比較單一,因此在生產銷售的環節方面銜接得不是很順暢,常常出現一些農產品銷售被積壓的現象。與此同時,多數農產品打入外地市場顯得非常艱難。另外,農產品物流運輸方式也不盡科學和合理,往往導致農產品存儲的時間過久,同時又缺少必要的農產品倉儲設施,每年都出現不少農產品白白浪費的現象。在農業信息產業建設方面,由于受到各種條件和因素的制約,廣西相當多的農村地區農產品信息服務網絡體系仍未建設起來。這些都明顯制約到農業品牌化和現代化的建設。
2廣西品牌農業發展戰略的對策與思路
2.1樹立品牌農業戰略意識。品牌農業需要企業的積極參與,政府的引導和保障,但最為關鍵的是農業生產者要具有品牌意識。品牌農業要求在農業的生產、流通、加工、物流、銷售過程都應當樹立品牌的觀念和意識,共同構建、管理、保護好品牌。農業企業和生產者要從整體上營造品牌創建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政府應當改變工作方式、方法,轉換職能,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為農業品牌構建提供科技支撐、信貸支持、技術開發與推廣,提供農產品質量監管和服務,構建農業品牌的保障體系。2.2健全農業品牌的質量管理體系。產品的內在質量和品質是農業品牌最核心的部分。農業品牌的確立首先要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并且在市場上贏取市場份額。因此,農業品牌只能依靠農產品生產中執行嚴格的質量標準,才能具備優質的品質。由于近年來,我國的食品安全事故發生較為頻繁,廣大的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更為關注。要徹底解決食品安全的根源就需要嚴格地抓好農產品的品質和質量。品牌農業要求農產品從選種、種植,一直到成熟采摘,從動物飼養一直到屠宰、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等環節進行全程監督和控制,并且保證整個流程都有嚴格的操作規范和標準執行。2.3整合品牌資源,打造品牌文化。在品牌農業建設的過程中,積極地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宣傳媒介,借助媒體的力量,大力地宣傳推廣,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以獲得社會公眾對品牌的價值、內涵、形象的知曉、認可、理解、共鳴。通過各種農業和農產品招商會、交易會、博覽會等現場推廣和展銷活動,擴大品牌的知名度。在廣西的農業品牌建設中,可以結合廣西各地特有的民族風俗、人文、地理等特色,挖掘其歷史和人文等文化,將品牌文化融入豐富的人文內涵。
3提升廣西農業品牌競爭力的機制
推廣站農業技術論文
1農業技術的創新內容和特點研究
1.1創新內容
從微觀上來講農業技術的創新是農業技術與農業經濟的發展進行相互轉化,將新農業技術演變成一種手段為促進農業的生產和發展農村的經濟提供幫助,其包含內容大致是對農業新技術進行研究、獲得與掌握、實現新技術的傳播滲透于轉讓、改進創新農業的市場開發與售后服務等;從宏觀上來講農業技術的創新是農業企業和一系列公共機構組成的網絡或者系統,且這些機構能夠互相聯系和影響從而為農業技術的創新與擴散提供整合與協調。
1.2創新特點
由于工業技術受到了大多數的農業技術和不同層次的環境保護與農業技術、資源利用與農業技術、農業技術秘密、公共產品特性等與之密切相關的影響和制約,農業技術的創新特點大致有較多的技術、創新過程較為復雜、不確定的技術創新、農業技術的創新子系統存在較強的相互作用性等。
2農業技術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策略方針
沼氣生態農業技術推廣論文
1沼氣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和應用中的困難
1.1農民觀念上的排斥
我國是一個農業古國和農業大國,有著悠久的農業文明,廣大農民已經習慣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另外,由于資金投入、技術服務、文化素質以及社會經濟大環境等方面的限制,造成農業新技術在推廣應用中難度大、周期長、短期效果差。我國的沼氣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共經歷了四個階段。前三個階段都因為質量管理不規范、資金保障與技術服務不到位等各種原因而先后衰落,給農民造成了思想上的陰影。
1.2沼氣生態農業推廣技術上的困難
沼氣生態技術是以沼氣應用技術為紐帶,連接養殖技術、種植技術、農業工程技術等各技術的綜合體系,這套體系隨著各種專門技術的發展而發展,也受到這些專門技術的發展水平和組合方式的制約。在各地的實際推廣中,形成了以甘肅省為代表的西北地區“五配套”模式、以遼寧為代表的北方地區“四位一體”模式、以廣西為代表的南方地區“豬—沼氣—果”模式。然而,在推廣過程中,不同地區農民掌握沼氣技術的程度不同,沼氣配套技術的發展狀況等因素,都對沼氣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帶來了實際困難。另外,不同地區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也是自己先研究學習然后再進行本地示范性的推廣,這一過程也不同程度地對這項技術的推廣應用造成影響。
1.3缺乏資金和政策的支持
生態農業技術創新特性研究論文
摘要利用推廣學原理分析了生態農業技術創新的特性,指出它的優越性并不突出、技術復雜,相容性、可試驗性和可察性都比較差,從而導致生態農業推廣緩慢。
關鍵詞生態農業推廣創新
我國生態農業經過20多年的推廣歷程,依然處于試點階段,可以說生態農業在我國的推廣步履緩慢,這其中既有內部因素的制約,也有外部因素的影響。本文著重分析生態農業推廣緩慢的技術創新內因。
推廣學認為,影響一項創新被采用速度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創新的特性。這里所講的創新特性強調的是指潛在采用者對創新特性的認識,或者說是潛在采用者所感知到的創新特性,而非技術專家或行為變革者所理解的創新特性。要想推廣我國的生態農業,必須先了解它的技術創新特性。研究表明,影響創新采用的創新特性主要相對優越性、相容性、復雜性、可實驗性和可觀察性。
1生態農業的相對優越性
所謂相對優越性,是指一項創新的采用較未采用前的狀況的改進程度。創新優越性與創新采用率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即潛在采用者感到創新的優越性越明顯,其采用創新的可能性就越大。所謂生態農業的相對優越性指的是生態農業與以往其他農業(傳統農業、石油農業)的相對優越程度。下面主要從效益性因素來分析。
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論文
1國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特點
相對于我國的農業體系,世界的農業技術是比較完善的。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政府主導作用;二是多樣化發展。世界的農業研究體系多種多樣,對于我國農業多元化技術推廣體系有著很大的借鑒意義。
1.1政府主導是農技推廣體系產生和發展的基礎
世界上由政府主導的農業體系主要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在二戰后建立起來的各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至今發展中國家也有很多體系。隨著各國科技的發展,政府在農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各國投入了大量的科研力量和人員對農業技術進行推廣,現在全世界有超過200多個國家級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五十幾萬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說明目前世界的農業推廣體系已基本完成,并成為政府推動農業現代化的一種重要的手段。
1.2對比于政府主導的農業推廣體系
世界的農業推廣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有很多教育機構參與,有的是國家級的科研,有的是私人企業為謀利而進行推廣,技術的差別也是五花八門。
地方農業技術推廣論文
1汕頭市農業技術推廣現狀
1.1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現狀
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完善鄉鎮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更好地提高汕頭市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對促進汕頭市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1.2人員構成
1.2.1總量。2013年,汕頭市所有涉及農業技術推廣的機構共有107個,在崗人員1221人,其中市直農業推廣機構10個,在崗人員390人;區(縣)級農業推廣機構24個,在崗人員224人;鎮(街道)級農業推廣機構73個,在崗607人。1.2.2技術職稱。2013年汕頭市全市農業推廣機構的在崗人員1221人中擁有初級以上技術職稱的人員共456人,占總人數的37.34%,其中市直農業推廣機構中擁有初級以上技術職稱的人員143人(其中高級20人,中級43人,初級80人);區(縣)級農業推廣機構中擁有初級以上技術職稱的人員69人(其中高級8人,中級21人,初級40人);鎮(街道)級農業推廣機構中擁有初級以上技術職稱的人員244人(其中高級4人,中級67人,初級173)。越是基層的專業技術人員職稱晉升越是困難,鎮(街道)級農業推廣機構中擁有高級職稱人員只有4人,占擁有初級以上技術職稱的人員的1.64%;區(縣)級農業推廣機構中擁有高級職稱人員8人,占擁有初級以上技術職稱的人員的11.59%;市直農業推廣機構中擁有高級職稱人員20人,占擁有初級以上技術職稱的人員的13.98%。1.2.3學歷。2013年,汕頭市全市農業技術推廣的機構在崗人員1221人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共有498人,占總人數的40.79%。市直農業推廣機構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人員135人(大專56人,本科73,研究生6人);區(縣)級農業推廣機構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人員107人(大專86人,本科21人);鎮(街道)級農業推廣機構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人員256人(大專204人,本科52人)。農業技術推廣隊伍中高素質人才嚴重缺乏,擁有研究生學歷的僅6人,占總人數的0.49%;擁有本科學歷的人員有146人,占總人數的11.96%;擁有專科學歷的人員有346人,占總人數的28.34%。
1.3經費
病蟲害防治農業技術推廣論文
1防治技術
1.1生物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借助于積極的生物以及代謝產物對農作物病蟲害進行防治的一種技術,生物本身的存在或者是生物代謝的產物能夠抵御這些農作物病蟲害。例如在生態系統中,每一種生物都有其天敵,由于這種現象的出現,因此大自然才處于平衡的狀態。而生物天敵具有抑制農作物病蟲害增加的能力,因此病蟲害天敵的引入對于農田蟲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在生物防治技術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2個方面的問題。在生物防治技術的過程中,需要做好保護農作物病蟲害天敵的工作,做好保護工作就是盡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對病蟲害的控制。農藥在我國農業是不可避免的使用,采用生物防治技術能夠減少農藥的使用,因此減少農藥的使用是未來我國農作物的發展趨勢。
1.2化學防治技術化學試劑發展以來,就一直備受人們的關注,而我國長時間以來,農藥對于農作物的防治就是我國農作物病蟲害最主要的技術。農藥的使用在不同區域存在不同的效果,但是對于農藥防治而言預測預報的準確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在進行農業防治之前,需要對田間進行詳細的調查,了解病蟲害發生的情況和發生的規律,這些是作為病蟲害防治的依據,在了解到這些數據以后,采用網絡測報方式,對病害進行積極防治;在使用農藥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使用農藥是否對糧食安全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以及農藥是否會危害環境,同時農藥的混合使用是否會產生較大的副作用;農藥在使用的過程中要保證合理性,嚴禁出現隨意使用農藥,農藥需要在有效期內進行使用,方能達到防治效果。
1.3物理機械防治技術物理機械防治通常是指借助物理機械設備與工具等來進一步加大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力度。新時期下,機械光學以及放射物理等是比較常用的病蟲害防治技術。
2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建議
2.1采用先進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技術都是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才能更好的發展,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也是這個道理,要想對農作物病蟲害取得更好的效果,引進先進的技術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并且最大程度的發揮新技術。例如在農作物病蟲害生長繁殖問題是昆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課題,在繁殖期采用措施進行扼殺,無疑能夠取得非常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