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環境保護進展及思考
時間:2022-09-17 08:56:30
導語:水環境保護進展及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來,我國的國民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從很落后的狀態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尤其是近十多年來,發展更快。從2000年至2010年的統計數據中,可以明顯的看出。2000年的國民經濟生產總值GDP為99214.55億元,而2010年的經濟生產總值GDP為401512.8億元,翻了四倍多。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污水的排放量迅速增加,但污水的主要指標如化學需氧量COD及氨氮排放量等并未上升,而趨于穩定,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績,否則,后果不堪設想。這是由于全國各地的環保部門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這是全國人民奮力拼搏的巨大成果。
2基本經驗
(1)大力加強法治建設。《水污染防治法》、《環境保護法》等保護水環境的法律法規應更好的實行,與此同時加強水環境保護的相應的法律體系的健全與完善。針對污水排放,利用嚴格的排污標準對工業企業進行監管,包括大力度地監管工業污水排放,對那些工業類違規排污企業嚴厲懲處。加強對各類污染源跟蹤監測,尤其在集中排污口表現出問題務必盡早處理。務必做好監測水質和水源的保護工作,尤其是對地表水和地下水。
(2)大力加強水環境管理。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經濟模式,借助污染物利用掌控排放量來實現污染領域的縮小。對企業宜貫徹完善經營管理的方針舉措,通過先進生產工藝的操作運轉使物料的利用率愈加提升及污染物排放愈加減少。產業政策通過修定并借助行政、經濟手段而使產業結構得以調整,從而讓節約用水和清潔生產全面推廣。創建流域水資源保護監督管理體系即劃流域為單元,用河流為主線,用城鎮作節點,推動流域管理提升監管職能和增強協調能力,為部門間更好地交流與合作發揮重要作用。
(3)大力加強政府對環保的經費投入。政府對環境的投資比重逐年增加,鼓勵并支持環保企業的發展。2000年到2010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當年GDP的百分比呈波動上升趨勢,說明國家對環境污染治理的投資比重緩慢增加。
(4)大力加強環保專業人才的培養,逐步充實環保管理機構。如圖所示,2000年到2010年的環保系統機構人數增加了62819人,說明國家對環保越來越重視。
3我國的水污染問題仍然很嚴重
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認為,中國污水排放總量大大超過環境容量,以COD(化學需氧量)為例,水環境中中國的COD承載力為740.9萬噸,全國首次污染源調查中顯示,實際COD排放量3028.96萬噸,超出環境容量四倍多。目前,超過水環境容量的中國水污染負荷較重,以南北方為代表特征明顯,南方水質性缺水問題凸顯,北方水資源匱乏,水量性缺水加速,生態用水極其匱乏。據環保部門2012年調查顯示:全國淡水水質中十大水系31%及62個主要湖泊39%質飲用水水質均不達標,嚴重危及人們的健康、生產和生活。中國處于資源型和水質型缺水的國家行列。聯合國規定,地區年人均水資源量低于1700m3,謂之資源型缺水。我國的體現尤為突出:人均水資源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且水源的水質距國家規定的飲用水水質標準相差甚遠,故中國屬于資源型缺水和水質型缺水兩問題并存的國家。水污染問題在我國依然到了相當嚴重的階段。據水利部2010年的調查顯示,2010年中國主要流域、河流、湖泊書庫各類水質比例的真實情況是:七大流域的IV類(處理后也不能飲用)以上嚴重污染水質河長占評價總河長的71.3%,其中不能用于農業灌溉的劣V類水質河長占29.8%;六大河流的IV類以上嚴重污染河長占84.9%,其中,劣V類水質占36.7%;重點監測評價的湖泊水庫中,IV類以上水質占69.8%,其中劣V類水質占41.3%。
4關于水環境治理的思考
(1)大幅度提升水資源的利用比率和重復利用比率。據我國相關調查可知,水資源利用比率遠低于50%,重復利用比率僅20%左右,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在低效的水資源運轉中致使浪費局面的加深加劇。我們應重點鉆研污水的治理和循環利用,借助對生產成本的管控,使企業穩定發展,呈現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效益相得益彰。
(2)大力發展環境科技,研究提升污水的資源化利用。化解用水緊張的一個有效途徑即是污水資源化利用,可帶來經濟效益的大幅提升,引發較好環境效益。以采煤過程中抽取的地下水為例,煤炭產量以全國12億t而算,被污染礦井地下水約能抽排50億m3,如若全凈化成飲用水,那么所帶來社會和經濟效益將是很大的。此外,中水回用、循環利用工業冷卻用水等皆為有效利用水資源的有利舉措。
(3)大力創新水資源的管理機制。例如,逐步提高水污染排污費,使排污費大大地高于水資源恢復治理的費用。當前,江蘇排污費定位太低,較水資源補償費用低的更多。
(4)大力宣傳全民環保意識和節水理念。環保工作在與政府或相關部門密切相聯的同時與每個公民亦息息相通,故此宣傳力度應加大,全民提升環保理念,環境保護中全民皆出力獻策。
作者:劉銀 黃婷 馬淑萍 查晶晶 繆應祺 單位:江蘇大學京江學院
- 上一篇:植樹造林與生態環境保護
- 下一篇: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