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不平等交換看中美貿易問題

時間:2022-03-17 03:47:59

導語:從國際不平等交換看中美貿易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國際不平等交換看中美貿易問題

[摘要]國際不平等交換作為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是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國際實踐和國際應用,在新的歷史時期,無論從形式還是運行機理上,國際不平等交換已經發生較大的變化,應采用新方法和思路,多維度解析國際不平等交換問題。對于中美之間的國際不平等交換問題,通過結合投入產出技術的分析方法,構建出口投入占比指標,對一個時期的中美貿易數據進行測算,分析國際不平等交換在中美之間的現實存在性,確定兩國在國際不平等交換中的地位,以此回答中美貿易中“吃虧”的熱點問題,進而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勞動價值;國際不平等交換;吃虧;投入產出;現實存在性

國際不平等交換(InternationalUnequalEx⁃change)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分析國際貿易利益分配矛盾的重要理論。它揭示了貿易雙方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差異將引起國際不平等交換。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家與國家之間聯系日益緊密,和平和發展成為世界共識,但當今世界形勢多變,西方國家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發展均受到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然而,少數發展中國家在嵌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后,依賴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實現了逆勢而上的趕超勢頭,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國際關系處在深度調整和變化之中。為維護既有國際利益格局,世界經濟出現了貿易保護主義和重商主義政策傾向,國際貿易活動中“吃虧”言論喧囂塵上,然而就“誰吃虧”問題,貿易雙方各執一詞。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以來,美國又拋出在中美貿易中美方吃虧的言論。因此,很有必要對中美之間世界貿易利益進行深入分析,運用國際不平等交換理論,剖析其產生根源及發展趨勢,為我國經貿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及政策建議。

一、文獻綜述

(一)馬克思關于國際不平等交換理論的基本框架。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了國家之間在貿易交換的價值轉移問題,指出了勞動生產率和勞動強度不同這個因素是造成國際交換不平等的原因。他談道:“比較發達的國家以高于商品的價值出售自己的商品,雖然比它的競爭國賣得便宜。但只要比較發達的國家的勞動在這里作為比重較高的勞動來實現,利潤率就會提高,因為這種勞動沒有被作為質量較高的勞動來支付報酬,卻被作為質量較高的勞動來出售。”[1]由于生產率提高使得發達國家商品的國別價值降低,而參與國際貿易的商品是按照國際價值進行交換的,則發達國家就能夠獲得高于其國別價值那一部分價值。他說:“國家所付出的實物形式的物化勞動多于它所得到的,但是它由此得到的商品比它自己所能生產的更便宜……他把他所使用的勞動的特別高的生產力作為剩余勞動來實現。因此,他實現了一個超額利潤。”[2]因此,馬克思說:“兩個國家可以根據利潤規律進行交換,兩國都獲利,但一國總是吃虧。”[3]這里,馬克思透過公平貿易表象,洞察了國際貿易中“吃虧”問題,面對百年后今天的爭論,依然顯現出強大的理論魅力。國際不平等交換理論作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國際實踐,來源于馬克思的早期理論探索,盡管沒有系統的理論闡述,但已經比較清晰地給出了國際不平等交換的理論框架,指明了馬克思主義國際不平等理論的研究方向。(二)馬克思主義國際不平等交換理論發展。奧托•鮑威爾認為國家因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經濟上就可能存在互相對抗的情況,若兩個國家的有機構成存在差異,貿易將是不平等的,發達國家的資本家剝削本國工人的同時,也在不斷占有著不發達國家的部分剩余價值[4]。伊曼紐爾認為在資本可以流動,勞動要素不可流動的情況下,利潤在國際范圍內平均化的過程,實現了價值從一國到另一國的轉移[5]。薩米爾•阿明批判和借鑒了伊曼紐爾“國際不平等交換”理論,并提出了他的不平等交換論,認為不發達的原因是世界“本源積累機制”的結果[6]。沃勒斯坦和弗蘭克則進一步以世界整體作為對象,發展了世界體系學說。他們認為世界體系存在中心和邊緣的結構性特征,國際不平等交換使得剩余價值從外圍流向中心,從而引致了外圍國家的不發達[7]。從上個世紀初開始的國際不平等交換研究,在理論上日臻成熟,形成了一套科學完整的政治經濟學體系,隨著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尤其是二十世紀末經濟全球化的持續深入,國際不平等交換逐漸成為馬克思主義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理論。(三)中國國際不平等交換問題的研究。錢書法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占比的提高,會導致轉移到發達國家的價值量減少,發展中國家市場規模的擴大對國際不平等交換存在減緩的效應[8]。李真、馬艷構建了國際不平等交換多種因素誘因模型,用多國面板數據進行了實證檢驗,論證了國際貿易中不平等交換的現實存在性以及影響因素[9]。宋樹理運用動態博弈模型,分析了國際不平等交換存在的原因,驗證了馬克思“兩國都獲利,但一國總是吃虧的”現象的存在性[10]。馬艷、王寶珠等對國際貿易、國際投資以及國際金融等領域中的不平等性進行推理和實證,提出這些領域中不平等性之間滲透及融合的新狀態[11]。馮志軒使用森島—奧喬亞方法和世界投入產出表數據庫對存在發展差異國家間不平等交換進行了驗證,他得出的結論是在1995-2009年的時間跨度內,國家之間存在價值轉移,并且影響了這些國家的增長速度[12]。以上這些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就國際不平等交換的成因機理而展開的,并運用實證檢驗的方法,為國際不平等交換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為中國在復雜的國際交換領域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論參考。

二、國際不平等交換的三個維度

國際不平等交換現象引起的原因較為復雜,其背后是資本構成、勞動生產率及產業結構等因素綜合運動的結果,也是資本主義制度下世界發展的必要歷史階段和經濟范疇,基于此,可以根據資本、技術和結構三個維度對國際不平等交換進行全方位解析分別進行闡述,這三個維度相對獨立并統一于國際不平等交換現象中。(一)資本上的國際不平等交換。所謂資本上的國際不平等交換,簡單地說就是由資本有機構成不同造成的不平等交換,價值從資本有機構成低的部門或國家向資本有機構成高的部門或國家進行轉移。這是一種廣義的不平等交換,不僅在國家與國家之間,即使在一個國家的內部,不同的部門之間也是存在的,其原因是一個經濟體內由于部門之間利潤平均化,使得不同部門中的剩余價值在利潤率平均化的過程中發生了轉移。(二)技術上的國際不平等交換。技術的國際不平等交換是指由勞動生產率提高所導致的國際間的不平等交換,價值從勞動生產率低的部門或國家向勞動生產率高的部門或國家進行轉移,這種類型的不平等交換與資本有機構成導致的不平等交換一樣,也是一種廣義的不平等交換。即其不但存在于國際間,在一個國家內部也依然存在。在一個國家內部,由于勞動生產率提高導致部門的價值低于平均價值,價值將發生轉移,同樣,國際上由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導致的國別價值低于國際價值,使得價值從低勞動生產率國家向高勞動生產率國家轉移。(三)結構上的國際不平等交換。結構上的國際不平等交換是指在當代產業分工中,由于各個國家所處的全球價值鏈位置不同,導致價值鏈位置高的國家與價值鏈位置低的國家之間存在價值的轉移。這種國際不平等交換主要是由于國際分工不平等造成的,是由于舊的國際經濟秩序所帶來的不平等交換,這種舊國際經濟秩序是對發達國家利益的維護。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壟斷,阻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阻滯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獲取高額的壟斷利益,結構上的國際不平等交換主要表現形式是在垂直型貿易體系的國際不平等交換,其既有等價交換,又有壟斷利益的不等價交換,并以不等價交換為主。基于國際經濟秩序上的國際不平等交換是一種狹義的國際不平等交換。

三、國際不平等交換的測量指標

國際不平等交換的測量方式是問題分析的關鍵,在這里構建一個指標,該指標需要具備如下幾個特征,一是有公認且標準的數據樣本;二是有一定歷史時間跨度的面板數據;三是具備準確界定損益的基本標準。將投入產出技術回歸到問題的本源,并逐步分析不平等交換問題:假設A與B兩個國家互為進出口的情況,A國向B國出口的商品中包含了A國各部門的投入構成,同樣B國向A國出口的商品中包含了B國各部門的投入構成,通過分析兩者之間的比值,分析二者互為貿易對象的出口投入占比,依此來確定兩國之間出口投入情況,其中投入于出口商品多的國家相較于投入出口商品少的國家來說,價值進行了轉移,則投入出口商品多的國家在兩國的交換中處于不平等交換的地位。個國家有m個產業。中間投入Xiy代表第j國消耗掉的第i國的部分。Yiy代表第j國最終消耗的部分。計算基于投入產出表的里昂惕夫逆矩陣,即得出在總產出向量中的每個元素中的所占比例值,與對應國的總產出向量進行相乘,從而得到出口投入的產出向量,即:(I-A)-1EX(1)這里,A為投入產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數矩陣,EX為出口的總值向量,通過對乘積后的向量進行總和,來計算占出口總值的向量總值的比例。并令1T=(1,1,…,1)πAB1T((I-AAA)-1EXAB)1T(EXAB)(2)上式中下標AB代表A向B出口的情況,同樣πBA1T((I-ABB)-1EXBA)1T(EXBA)(3)則指標InputEX為:InputEX=πABπBA=1T((I-AAA)-1EXAB)1T((I-ABB)-1EXBA)×1T(EXBA)1T(EXAB)(4)采用這個指標的意義有三個方面,一是存在完整投入產出表的數據,可以拆分圖1中所示的投入產出子表,對兩國之間的國際不平等交換進行測算。二是可以從投入產出的角度分析兩國“進”與“出”的關系,剔除貿易規模的影響,可以有效規避貿易逆差等情況對不平等交換問題的干擾。三是可以涵蓋前面所述的三種國際不平等交換的情況,尤其是第三種“結構上”國際不平等交換的情況,通過這個指標可以涵蓋“垂直型”貿易體系下全球價值鏈(GVC)中的國際不平等交換。更為重要的是,Inpu⁃tEX指標可以測算兩國之間的國際不平等交換規模和程度的指標,InputEX指標使得分析兩國之間不平等交換成為可能,也使得分析一國與不同國家之間的不平等關系得以實現,如A、B、C三國,A、B之間的交換不平等與A、C之間的交換不平等可以進行比較,擴寬了指標的適用范圍。

四、對中美貿易數據的國際不平等交換測算

目前,中美之間的國際交換是當代世界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規模最大的國際交換,中美之間的國際不平等交換具有較強的理論指導意義,既是對國際不平等交換的現實存在性的驗證,也是對中美間關于“吃虧”問題的回應。通過采用上面所述的指標體系對中美之間的國際不平等交換進行測算。在數據樣本選擇上,采用聯合國投入產出網站(www.wiod.org/home)中2016年的世界投入2000年到2014年共計15年間43個國家投入產出數據《WIOT2000-2014_Nov16_ROW》,可以得到中美之間最終的指標值:InputEX中國美國=3.421.81=1.89考慮到數據的完整性和可得性,將測算范圍擴大到中國和美國2000年到2014年的經濟數據,以上述的方法,利用InputEX指標進行測算分析,測算結果如表1。需要說明的是,圖2提示的該指標出現了小幅上升的趨勢,是不是說明我國這種國際不平等交換加重了呢?判斷國際不平等交換的重要界定是價值是否發生轉移,而InputEX指標則反映的是商品生產結構的情況,其與商品內部的價值量并非呈現正相關的問題,恰恰相反,從2000年到2014年之間,由于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以及中國的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使得中國的產業結構逐步高級化,結合工業化優勢,使得中國出口的產品所含價值出現了降低趨勢,所以隨著出口占比的提高,中國的商品投入構成反而出現了增高的趨勢,而這正是中國逐步走出國際不平等交換的證明。

五、結論及對策

(一)“吃虧”的結論。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出口投入占比,從縱向上來看并未有明顯的上升下降趨勢,而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占比卻更為明顯。中國到美國的占比始終保持在3左右,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占比卻保持在1.5附近,從以投入產出比例為表現特征的商品生產結構角度上來看,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的總體投入要高于美國出口中國的產品的總體投入。中美之間的國際交換是一種典型的不平等交換,2000-2014年中美之間進行商品交換時,中國在出口美國商品上的投入要高于美國在出口中國商品上的投入,這種投入產出的技術主要是針對生產結構上的差異,可以認為中國的出口投入占比處于不平等的位置,按斯拉法的用商品生產商品的概念基礎上,可以看出中國用較多的商品數量換取了美國較少的商品數量,部分價值從中國向美國發生了轉移。綜上所述,中美雙方國際不平等交換地位尚未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吃虧”的依然是中國,而這種吃虧與否與貿易規模沒有相關性,所以說美國以“逆差”即“吃虧”的言論是經不起推敲的。(二)對策建議。國際不平等交換問題的產生有其內在邏輯性,其成因復雜,從資本、技術、結構三個維度分析可以對應給出中國走出國際不平等交換的對策和建議。其一,從資本有機構成上來看,資本是所有生產要素中的特殊要素,資本的流向代表了經濟社會中生產要素的偏好,反映了社會經濟結構的組成。近些年來,我國資本要素出現了要素的產業間配置和要素的地區間配置的兩個不平衡,應解決資本要素配置問題,重視要素價格扭曲的現實問題,大力實現要素價格市場化,解決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問題,完善產權制度,支持發展資本密集型企業,升級改造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向高級化發展,優化全社會的資本有機構成。其二,從勞動生產率上來看,應提高全要素勞動生產率,加大科研投入,實現科技創新,構建以技術進步為核心的制造業體系。當前,中國制造業創新不足、技術落后和產能過剩問題還很嚴重,在產業政策上,實體經濟遭到虛擬經濟擠占,發展出現失衡。為此,我國應該推動高端裝配制造業發展,通過創新驅動實現制造業向高端轉型,提高國際競爭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維護“中國制造”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充分利用我國完備的工業體系和傳統裝配制造業的比較優勢,注重市場的規模效應,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并加以發展壯大,推動國家競爭優勢的再塑造。其三,從產業結構上來看,應優化產業結構,統籌發展,制定科學的產業發展方向。在“微笑曲線”的全球價值鏈上,中段裝配制造業加強涵養,通過涵養中段重點解決我國就業壓力問題,在東部沿海地區進行產業轉型升級時,部分企業以通過區域性政策引導至中西部地區,避免一刀切,實現產業的梯度轉移,尊重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客觀現實,降低企業交易成本,依托我國產業鏈完整的優勢,提高中西部地區與周邊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力。注重產業結構的升級,要著力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在全球價值鏈中實現躍升,提升與發達國家在價值鏈高端的競爭力。

作者:匡曉軍 單位:中共中央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