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省份承接和發展加工貿易途徑選擇
時間:2022-05-28 09:45:00
導語:中部省份承接和發展加工貿易途徑選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隨之而來的勞動力、土地等要素環境的轉變,勞動密集型特別是生產環節的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產業在東部已經難以為繼,急需“騰籠換鳥”實現產業的升級。東部的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給急于發展外向型經濟的中部省份提供了一個契機,但從實際來看,在轉移和承接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南橘北梔”的現象:在東部發展良好的加工貿易產業在中部則難以生存或獲得良好發展。究其原因,主要是中部在發展加工貿易時,慣性地沿用東部原有的水平型分工參與加工貿易的發展模式。因此,在選擇適合本地經濟環境的加工貿易產業的基礎上,中部地區須要主動轉變舊的加工貿易發展路徑模式。從實踐上看,中部地區只有依據本地區的比較優勢選擇合適的路徑模式才能消除經濟環境差異造成的影響,從而克服“南橘北梔”的現象。
一、加工貿易發展路徑依賴分析
加工貿易是跨國公司在全球價值鏈治理結構的一部分。一個國家或地區承接哪部分產業、產業鏈的長度、產業鏈的升級和轉型在很大程度上都由承接國的資源稟賦優勢、經濟環境和跨國公司全球配置資源的需求、承接國的發展政策導向等因素來決定。其中資源稟賦在初期決定了該國加工貿易產業發展的路徑模式,政策導向在發展中決定了路徑模式的轉變與升級,不同地區在發展加工貿易產業時由于初期的資源稟賦、經濟環境的存在不同,因此在發展加工貿易時應該根據本地的實際狀況選擇有差別的實現路徑,具體來說就是主要依據以地理位置為主形成的先天優勢(區位優勢)和以資源、產業環境為主形成的后天優勢(產業優勢)來確定選擇加工貿易產業。以哪種要素為主形成的比較優勢決定了不同的產業選擇及其發展路徑。一般而言,具有區位優勢的地區(如東部)在最初時,很容易通過吸引外資來發展具有“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產業鏈水平整合的加工貿易產業,這些產業的大部分中間品均可以較低成本進口,對上下游產業的配套要求不高,可以利用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發展OEM形式的加工貿易,產業鏈中形成“點狀”的產業布局。具有區位劣勢、產業相對優勢的地區,由于較大的運輸、交易、監管等成本抵消了勞動力豐富的優勢,很難通過吸引外資投資設廠來發展“一進一出,兩頭在外”產業鏈水平型的加工貿易,在加工貿易產業鏈中不能只發展具有勞動力增值的“點狀”的加工貿易產業,應當重點發展“一頭在內,一頭在外”的垂直型產業鏈的加工貿易。加工貿易是國際分工、國際產業鏈轉移的產物,其概念和內涵并不是固有和不變的。“一進一出,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是中國最早參與國際分工和東部發展加工貿易的主要發展路徑,便捷的區位優勢支持了這種發展路徑,東部的加工貿易獲得了極快的發展,而中西部相對于東部的地域劣勢使得該發展路徑模式束服了中西部地區的加工貿易發展。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中國加工貿易的內涵也發生了新的變化,不能再以“兩頭在外”為本質特征來界定加工貿易。對目前中部發展加工貿易而言,應該界定為“一頭在外”———除品牌以外的垂直型產業鏈的貿易形式,這就意味著只要中部地區能承接和發展較為完整的或者垂直型的產業鏈,便可有效地發展加工貿易,而且相比東部原有的舊模式會更有利于延長增值鏈,進而實現加工貿易的“溢出效應”。
二、中部加工貿易產業發展路徑現狀及問題
中部六省份(安徽、河南、山西、江西、湖南、湖北)的加工貿易經過多年的發展取得了不錯的發展,占本省的對外貿易份額在逐步提高,較好地推動了本地區經濟的發展。但是和東部省份相比,中西部的加工貿易從總量上、占本省的份額上都很低,低于全國的整體水平,究其原因,既有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客觀因素,也有發展模式選擇等方面的主觀因素。從發展模式來看,中西部六省雖然不盡相同,但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其加工貿易都沿用了東部“兩頭在外,產業點狀,勞動增值,升級乏力”的OEM模式。具體來說,基本都是靠當地的勞動力、土地等豐富的資源優勢來吸引外資投資設廠從事簡單的加工裝配,或者是出口低附加值的資源類產品,從事加工貿易的本地企業數量較少,產業的配套能力弱,大多數加工貿易處于“一進一出,單一工序”的簡單加工裝配,沒有依托本地的資源優勢延長增值鏈,產品加工程度不深,配套需求不強;缺少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和配套協作型企業,產業的關聯度小,加工貿易的輻射能力和聚集效應未能形成效果;而且沒有和東部的加工貿易產業形成有效的合作,既沒有在生產環節上承接東部的“生產結轉”,也沒有提供中間品,僅僅只是承接東部整體轉移的落后產業。從山西省的加工貿易來看,加工貿易龍頭富士康只是沒有品牌產品的代工企業,高技術的核心中間品采用進口,國內只是配套附加值低的低端部件,雖然產品形態是高技術產品,但對山西的產業結構、產業聚集效應等沒有起到積極的溢出效應;資源業龍頭太鋼出口粗加工的不銹鋼板材,附加值低,缺乏品牌產品對中間產業的聚集,沒有起到龍頭的帶動作用。中部地區承接和發展加工貿易的布局不盡合理,產業聚集以及溢出效應相對較弱,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出口加工區較少,而出口加工區是發展加工貿易的有效載體,也是加工貿易產業聚集和溢出效應的必要載體。目前的中部六省份中僅有6個出口加工區和一個保稅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區的缺少,不利于中部地區加工貿易的發展。山西是唯一一個沒有出口加工區的省份,加工貿易企業目前主要集中于中部,加工貿易企業主要為開放式的管理,沒有出口加工區使得海關監管的難度增加,也不利于形成產業鏈的聚集效應。
三、山西加工貿易產業的發展路徑選擇
從加工貿易在中國的發展來看,產業配套能力、區位優勢遠比勞動力、資源等對加工貿易更有吸引力。對位于內陸的山西省而言,發展加工貿易絕非易事,區位劣勢是客觀存在的,要想發展加工貿易關鍵在于產業的配套能力、產業鏈的垂直整合,要想實現這種“后發優勢”,單純依靠熱情或者政策引導在短期內難以實現,而且與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人力資本、發展意識、產業結構等方面的優勢并不突出,加工貿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已處于落后狀態。要實現趕超和跨越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山西加工貿易發展面臨諸多的困難,但不等于說山西不能發展加工貿易,關鍵在于如何培育自身的配套能力和實現垂直型的產業鏈整合。配套能力和產業鏈整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在政策有意識的引導下,分階段、有步驟地實現。筆者認為山西省加工貿易發展的關鍵是對原來發展路徑模式的重新審視,要大膽創新發展路徑,把發展加工貿易和山西省的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
(一)短期發展
“借船出海”式的加工貿易垂直型產業鏈整合是一個星火燎原的長期的發展過程。目前山西省有諸多的加工貿易企業,但由于加工企業散、加工產業亂等原因并沒有形成“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因此,在短期內,山西省應該著力培育自己加工貿易的“星星之火”,注重發揮比較優勢,支持符合產業結構的、具有加工優勢的企業(比如太鋼、太重等龍頭企業),在提供中間品、生產加工、技術研發等方面,主動進入跨國公司、沿海地區企業的產業鏈條和配套環節中。比如,太原和大同地區的加工企業應積極主動地融入天津經濟圈,與當地的跨國公司對接,為落戶天津的飛機產業、汽車產業等制造業提供配套服務;侯馬、運城的加工企業可對接河南和陜西的加工貿易產業。通過“借船出海”,龍頭企業可以逐步帶動相關企業參與加工貿易,提高技術管理水平,增強發展競爭意識,積累加工配套經驗,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在發展中依靠經濟自身的力量和規律發展山西省加工貿易的“星星之火”。
(二)長期發展“造船出海”式的加工貿易
經過企業“借船出海”的加工發展,符合山西產業優勢和產業結構優化的企業逐步發展強大,企業的龍頭地位按照產業鏈的形成自然得到強化,這時應不失時機地實現從依靠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向依靠先進制造的競爭優勢的轉變,在原有的單個企業加工的“點狀”加工基礎上形成相對長的“線狀”加工配套產業鏈,從而增強對跨國公司的吸引力,形成山西省的加工貿易的“星星之火”。要使“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還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導:應該積極推進“造船出海”式加工貿易的發展,大力促進出口加工區的建設和物流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培育自身的龍頭企業,大力吸引產業聚集力強的跨國公司入駐,創新產權整合和股權融資方式。
(三)將支柱產業骨干企業培育成加工貿易的龍頭企業
山西省是國家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具有能源和化工、重工業等資源產業優勢,“十二五”規劃中進一步確定了煤炭、焦炭、冶金、電力、煤化工、裝備制造、新型材料、旅游八大支柱產業,這些產業既是山西的優勢,也是山西與中部其他省份相比所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山西在發展加工貿易時應該鼓勵和支持裝備制造、新型材料、煤化工、特色農產品的加工貿易。實現路徑既要依靠本土企業,更要倚重具有品牌的跨國公司,具體而言:
1.培育和發展本土優勢企業。以太重為龍頭的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以太鋼為龍頭的新型材料產業集群,以太化為龍頭的煤化工產業集群,以晉西北特色農業企業為龍頭的農產品產業集群,均是山西本土優勢產業集群。目前山西省的加工貿易企業雖然具有各自的比較優勢,但各自為政,龍頭企業沒有發揮帶頭和凝聚作用,也沒有形成產業聚集的競爭優勢,只能是從事某一環節的加工生產,出口的附加值低,不利于我省加工貿易的健康發展。
2.吸引具有品牌的大型跨國公司。從加工貿易產業鏈的水平分工到垂直型分工轉變絕非易事,單純依靠本地企業的自身發展很難在短期內完成,而且吸引只具有某個中間環節的跨國公司也難以形成垂直型產業鏈,如富士康之于山西。從東部加工貿易聚集地的發展來看,吸引具有品牌的大型跨國公司入駐,通過產業鏈的自身整合可以較快地形成垂直型的產業鏈。因此,山西省應該重點吸引重型機械制造業、材料業、煤化工的具有品牌的大型跨國公司入駐,通過跨國公司的產業鏈需求吸引上游的公司入駐,形成產業集群和垂直型產業鏈。
(四)加快出口加工區和保稅物流區的建設
出口加工區是國務院為發展加工貿易而作出的重大決策。相關企業在出口加工區內開展加工貿易,享受關稅等有關的優惠政策,有利于區內企業優化運營方式,縮短生產周期,降低運營成本,大幅提升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水平,促進加工貿易的發展。目前,全國獲批的出口加工區共有60個,山西省只有一個位于南部侯馬市的保稅物流區,而同為中部省份的江西省有贛州出口加工區、南昌出口加工區和九江出口加工區,這也是近年來江西省加工貿易發展速度居中部省份第一的重要原因。因此,山西省要承接東部地區的加工貿易,必須改變開放式的加工貿易發展模式,積極推進出口加工區的申報和建設,引導龍頭企業進駐出口加工區,從而帶動該產業集群發展,形成產業聚集效益,借此延長加工貿易在我省的產業鏈,形成發展加工貿易的競爭力。太原是山西省的省會,地處山西中部,也是太重、太鋼、太化等大型企業的所在地,具有較強的輻射力,是山西公路、鐵路、航空的樞紐,具有開展加工貿易得天獨厚的條件,可以借鑒武漢和鄭州的做法,盡快申請設立出口加工區,以便與侯馬市的保稅物流區相互呼應,這樣既有利于加大海關監管力度,防范和打擊走私,還可以吸引大量外資,促進加工貿易的發展,為山西省加工貿易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五)優化投資環境,創新政府引導服務機制
加工貿易是國際產業轉移的一種形式。一個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發展加工貿易發展的初期,良好的經濟環境和政府的積極引導對發展加工貿易具有一種“順勢利導”的加速作用。當前,山西省加工貿易的發展正處于初期階段,必須在政策上給予大力扶持。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山西省應確立主導產業并圍繞主導產業招商,積極引進配套項目,發展上下游產品,延長產業鏈條,盡快形成以大企業為龍頭的產業集群;積極推進出口加工區、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的申報和建設,改變我省加工貿易載體缺乏帶來的不利因素。二是積極協調海關通關監管平臺建設。要想實現加工貿易的垂直整合就需要料件、配套成品、加工成品在保稅狀態下的自由流轉,實現物流、結轉、監管的無縫對接,這對海關的監管工作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為此,應加快電子口岸的實體平臺建設,構建聯網監管和聯網服務一體化的“大通關”信息平臺,創新海關的監管機制,做到“管得住、通得快”。
(六)依托山西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加工貿易
中間品產業鏈目前,加工貿易的發展不再僅僅取決于勞動力、土地、政策優惠等靜態優勢,更多地取決于產業配套能力、產業聚集的動態優勢。中部不具有便于進出口的地理優勢,因此,包括山西在內的中部省份要發展加工貿易,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從“兩頭在外”向“一頭在外”的轉變問題,具體說,就是要提高本地區的核心中間品的配套能力,從進口核心中間品向提供核心中間品的轉變,這樣既可改變中部運輸上的劣勢,又可借此優化本地的產業結構。山西具有生產零部件所需的煤炭、有色金屬等資源優勢,但由于新材料產業落后和先進生產企業的缺乏,核心的零部件依靠進口,本土企業只是提供簡單的原材料經過加工裝配后出口,即使出口的是高新技術產品留在本地的也只是勞動力增值。比如太原富士康企業,這樣的加工貿易生產結構不利于山西的加工貿易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因此,山西應該建立長期加工貿易發展規劃,重點扶持新型材料業和先進生產企業,完善產業配套能力,建立加工貿易產業的零部件、整機生產的全流程生產鏈。
四、結語
中部省份加工貿易發展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發展路徑與本地區的自然、經濟環境的不適應。中部省份應該創新其發展路徑,依據本地區的經濟環境選擇承接東部梯度轉移的加工貿易產業,同時要轉變加工貿易發展路徑,通過吸引具有品牌的跨國公司入駐,從而拉動配套產業的進入,實現從參與水平型分工的加工貿易向本地區垂直型產業鏈的加工貿易發展的轉變。
- 上一篇:居民低保資格審查方案
- 下一篇:區委校園安全保衛工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