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貿易與文化安全研究

時間:2022-09-07 09:17:11

導語:電影貿易與文化安全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影貿易與文化安全研究

一、電影貿易的發展現狀

自從1895年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發明了電影,法國一度成為電影行業的世界領袖。1908年,法國百代公司所帶領的法國電影就已經占領了美國電影市場70%的份額。然而,盧米埃爾兄弟在把公司的體制引入美國的時候就遭到了抵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為美國的經濟領域也為它的電影產業提供了蓬勃發展的機會。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人們已經開始把好萊塢當成美國電影業的象征。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等歐洲國家把“好萊塢”視為“外國文化工業”的入侵,對外國進口的影片進行限額,此后,英國、意大利等國家也相繼推出限額的政策,用意無疑在于抵制美國電影的“涌入”。然而“好萊塢”卻依然勢不可擋、長驅直入歐洲市場,到了二十世紀末,美國電影的強勢地位更加明顯,全球上映的電影有85%是美國制造的,1997年有超過50%的大公司集中在美國。到1998年在歐美影視產業貿易中,歐洲逆差更是達到了66億美元。根據美國電影協會(TheMotionPictureAssociationofAmerica)公布的2013年全球電影市場數據,全球電影票房在2013年達到了359億美元,期中北美票房109億美元,占到全球電影票房收入的30%,這個數據還不包括電影衍生品的市場成績。當今世界,隨著經濟的全球化進程,跨國公司也在各自不斷的發展壯大。各國都十分重視自身的綜合實力發展,努力發展自身的文化產業,爭取自己在國際市場中的份額。比如在亞洲市場,香港的武打、功夫片已經成為具有代表性的中國電影;韓國政府也非常注重文化產業的發展,經過幾年努力,其電影在其本國電影市場上已占到54.2%,而韓國的電視劇在整個亞洲區域更是非常成功,據統計,2002年中國引進韓劇67套,2005年已經到了150套;日本電影在70-80年代曾經受到好萊塢的極大沖擊,然而90年代以來,日本電影經過重新整合與調整,為自己贏回了市場,本土票房份額達到50%;隨之印度也掀起了“寶萊塢(Bollywood)狂熱”,近年來,印度電影的海外收入為其贏得了65%的利潤額度。在海外,英國電影在本國市場中的份額也從戰后5400萬人次提高到2004年的1.71億人次;另外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澳大利亞的影片、新聞傳播業的市場份額也在逐年提高。毫無疑問,美國電影在國際市場依然有著絕對的優勢和壟斷地位。這一現狀的成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國強有力的經濟支撐和一樣繁榮的文化市場,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這是多年來美國所獨特的文化生產、營銷模式其所宣揚的文化全球化戰略的結果。

二、美國文化的全球化戰略

眾所周知,美國文化的最早期“雛形”開始于歐洲大陸,然而美國文化形成之初,美國人對于自身的文化特點依然是模糊的。按照法國哲學家拉康的“鏡像學”觀點,美國文化的發展正是在一次次的身份認同中才逐漸完善、清晰起來的。在經歷了政治獨立、西部開發、南北戰爭、經濟發展等等一系列的歷史事件之后美國才逐漸形成并完善了以個人主義、獨立自由、務實實干為核心的價值觀和主流文化思想。兩次世界大戰后,隨著美國經濟軍事實力的不斷增強,美國的文化價值觀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它不再是滿足于“認知自我”的階段,而是積極的投身于各國的事物當中,輸出美國的價值觀并以此來影響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發展,最終的目的是滿足自身的利益需求。從好萊塢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看出,美國電影正是在美國經濟大發展時期得到了快速和產業化的蛻變和發展,并以大公司,大集團的力量,并且依靠美國一以貫之的貿易自由理論強勢地對外擴張和發展。美國國防部前部長助理約瑟夫•奈伊(JosephNye)層提出“軟實力(SoftPower)”這一概念。在他看來,所謂的“軟實力”便是通過精神和道德的訴求去影響和說服別人相信或同意某些準則、價值觀,以便產生“軟實力”擁有者所希望的結果。由此可見,美國的文化已然通過其強大的經濟后盾和全球化的戰略不斷地向外輸出,通過文化交流、對外援助、好萊塢電影等文化產品不斷地灌輸美國式的生活方式、價值觀、自由、民主思想。而這一影響將是潛在的和長久的,也將必然在政治和經濟上有利于鞏固和加強美國的霸權地位,而這正是其最終的目的所在。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產品,“除了在物質屬性的價值外,它們借由聲音、影像、圖畫、文字等元素交織而成的象征符號與意理信念,則與文化領域有著關聯,同時這也與主導社會集體價值與國族文化內涵的政治領域形成一種張力。”可見,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美國正在通過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向外輸出它的價值理念和意識形態。美國政府已經把文化產品作為它們對外宣傳和滲透的重要工具。

三、新形勢下的文化安全思考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傳統的國家安全觀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維護國家的安全,已不僅僅是指傳統意義上的主權、領土完整,而是指包括經濟安全、信息安全、環境安全、文化安全在內的整體把握。而長期處于經濟霸權地位的美國更是隨著好萊塢電影在全球的大發展,不斷地輸出其美國式的價值觀和意識心態。面對著好萊塢對中國電影票房的攫取,對中國觀眾文化心理的影響,中國電影在好萊塢的重圍正試圖尋找對策,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我們卻不能忽視有可能隱藏的的更大的危機—文化定位的缺失及其帶來的后續影響,而這正是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們要思考的主要問題。我們的電影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必定要經歷一個向好萊塢學習的過程。而我們早期的影視作品可以說是在某種程度上也滿足了西方人對東方神秘奇觀的獵奇心理。但是,如果只是繼續模仿好萊塢的商業片模式,并投其所好的為西方人制作古老的東方故事,最終中國電影將失去它作為文化產品的獨特性和民族性。當然,我們的電影可以借鑒好萊塢的制作技術、營銷手段和創意模式。臺灣電影就曾經積極地走國際化的發展道路,竭力迎合國際影展的審美趣味,然而最終卻丟失了本土的電影市場。中華民族有著豐厚的文化資源,而我們國家又在面臨著今天這個大變革的時期,在文化的不斷碰撞和交流過程中我們的生活也在經歷著巨大的變革。在這樣的大背景和大時代中,生活在中國人們的心理與精神世界也更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探尋和關照。電影人也應該尋找一種描述世界的新方式記錄下中國人最現實的生存狀態、生存方式。因此,我們走國際化的發展道路,絕不是拋棄自己的文化根源,而是接受其他電影文化的同時也進入世界主流電影的話語體系,與其他電影文化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電影只有做到“和而不同”才能夠在國際化的大舞臺上保持自身的尊嚴和獨立性。

作者:史修媛 單位:山東藝術學院公共課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