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對外貿易結構探究論文
時間:2022-02-05 10:45:00
導語:廈門對外貿易結構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外貿易結構是指構成對外貿易活動的要素之間的比例關系及其相互聯系,它包括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對外貿易方式結構,對外貿易模式結構,對外貿易區域結構等。改革開放特別是近幾年來,廈門市大批貿易型企業正在轉向工貿結合;創品牌、搞研發成為相當部分企業的自覺行動;不少企業開始結合廈門的口岸優勢,發展現代貿易服務業,外貿結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1、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工業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出口商品結構優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改革開放以后,廈門同其他貿易伙伴組織一樣,采納和推行了出口導向戰略,極大地促進了廈門市工業制成品出口,使工業制成品出口有了長足發展,工業制成品與初級產品之比達到93:7。這一比重不僅遠遠高于發展中國家60:40的平均值,也高于發達國家或OECD成員國80:20的平均值。
2、出口市場結構進一步合理化。隨著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出現,國際間貿易摩擦和貿易糾紛不斷增多。為應對這一復雜局面,化解國際貿易風險,廈門市積極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不斷拓展貿易空間,新興市場出口增勢強勁。2004年,廈門市對新興市場、重點新興市場的出口增幅分別達到82.84%和61.98%;2005年,對北美洲出口410,568萬美元,增長35.04%;對南美洲出口87,121萬美元,增長28.96%;對東盟出口112,711萬美元,增長31.61%。2006年,對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東盟、海灣六國、南方共同體和南部非洲五國等經濟合作組織出口1,083,698萬美元,增長16.50%,增幅明顯高于傳統和發達市場。目前,廈門市出口市場已形成以美國、日本、韓國、德國、英國、法國、荷蘭、新加坡以及港臺地區為重點,遍布全球的多元化格局。
3、經營主體日趨多元化。隨著出口經營權的逐步放開和招商引資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多的集體企業、民營企業和三資企業逐步加入到出口貿易隊伍中來,經營主體結構形成了國有企業、三資企業、集體企業、民營企業的多元化格局。在1998年以前廈門海關的統計資料中,沒有民營外貿企業的出口數據。這是因為受國家政策的限制,民營企業無法進入外貿領域,這一政策直到2000年后才開始放松。而實際上,廈門外經貿主管部門利用特區的政策優勢,從1998年就開始有意識地引導民營企業進入外貿領域,到2006年12月底,廈門市已有民營外貿企業4153家,民營企業的進出口值也從1998年的4552萬美元增至52.5884億美元,增長了近116倍,成為廈門市最富生命力的外貿經營實體。
4、貿易方式多樣化。改革開放之初,廈門市對外貿易方式為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和其他貿易形式比較少。近年來在國家鼓勵“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的對外貿易指導思想下,廈門市加工貿易從較為單一方式逐步發展到多種方式并存。如今,以家電、電子、信息、通信、航空、化工等技術含量高的產品為主要增長點的加工貿易,已經占到出口總額的半壁江山,成為廈門最主要的貿易方式。據統計資料表明,2006年廈門加工貿易出口87.25億美元,占當年廈門出口總額的42.60%。從具有較高技術資金密集度的機電產品出口看,增長勢頭也日益強勁,高科技產品出口也呈現出可喜的增長勢頭。
二、當前外貿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1、貿易順差逐步擴大。在我國以“出口創匯”為基本貿易戰略指導原則的指導下,廈門的對外貿易長期維持出口大于進口的“順差”狀態,2006年全市對外貿易順差額達到82.25億美元。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了擴大出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如為出口企業提供優惠貸款、貼息、出口補貼、退稅等,這些措施的實施使得廈門外貿出口連續20多年保持高出廈門GDP增長的速度。統計資料表明,2000年至2006年7年間,外貿順差平均增幅為39.9%,其中最近三年的順差平均增幅達到51.39%。但是,這種帶有濃重的“重商主義”色彩的貿易增長方式帶來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扭曲了經濟的資源配置,也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特別是出口退稅已經成為外貿發展的巨大成本和代價。另一方面,持續的貿易盈余也會使得外匯儲備居高不下,對匯率穩定和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2、外貿經營主體出現兩極分化。近年來,廈門市進出口規模較大企業的外貿進出口發展形勢良好,對推動廈門市外貿增長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大企業進出口的良好增勢與平緩的總體增勢相比顯示,廈門市外貿兩極分化格局顯現,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的差距在不斷加大。2006年,全市對外貿易企業5121家,其中,戴爾、太古等前50家外資企業和廈華、建發、國貿、夏新等前50家內企業進出口值占全市進出口總值的64.58%,其余5071家中小企業僅占35.42%,增幅也明顯低于大企業,拉低了全市外貿整體增幅。
3、不同性質企業進出口貿易不平衡。廈門市進出口貿易中,外資企業的進出口貿易額占全市進出口貿易總額一半以上,而國有企業所占比重小且不斷下降。2006年,廈門市外資企業出口1,178,964萬美元,占全市出口總額的57%;國有企業出口289,781萬美元,僅占14%,而且,還呈現出口靠內資、進口靠外資拉動的格局。2006年,廈門市內資企業出口87.2億美元,同比增長33.2%,高于全國5.7個百分點;外資企業出口117.9億美元,同比增長10.0%,遠低于全國26.9%的增長水平。進口則正好相反。內資企業進口全年累計增幅僅5.4%;外資企業進口增幅為10.2%。這種不同性質企業進出口貿易不平衡的局面已持續多年。
4、加工貿易增速緩慢。2005年,廈門市加工貿易進出口增速僅17.6%,比全國平均增速低了7.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低了10.3個百分點,進口低了4個百分點。2006年,廈門市加工貿易增速進一步放緩,出口增速僅7.0%,進口增速僅6.1%,遠遠落后于全國平均17.4%的增速。
5、對臺貿易優勢弱化。改革開放以來的很長一段時期,廈門利用自身的對臺優勢,努力發展對臺經貿,取得了很大成績。但近年來,廈門的對臺經貿優勢正在喪失,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一是對臺進出口增幅低。從2002年起,廈門市對臺進出口額增幅逐年降低,2006年,對臺進出口21.0454億美元,增幅為-0.97%,比同期全市進出口增幅低了15個百分點,比全國同期對臺進出口的增幅低了近19個百分點,而且對臺進口額還出現負增長。二是比兄弟省市對臺進出口貿易發展慢。2006年,許多兄弟省市對臺進出口增幅高于廈門市,廈門周邊地區與臺灣地區金馬澎直接經貿往來也走到廈門的前面,廈門市在省內對臺貿易的龍頭地位逐漸喪失。
三、廈門對外貿易結構調整的對策
1、重視外貿增長方式轉變。因為人民幣升值、美國次貸危機等因素影響,廈門應該是注重外貿增長方式轉變,強化企業自身品牌戰略的時候了。廈門外貿要摒棄那種不惜代價追求擴大出口的傳統戰略,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依靠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發展之路,盡快實現從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轉變。同時,修正或取消不合時宜的出口鼓勵政策,從出口創匯型的指導政策向出口創利和維護公平貿易環境的外貿指導政策轉變,著重開發新產品、新款式和采用新技術、新工藝生產的商品,使出口貿易增長由主要依靠價格競爭、數量擴張及片面追求速度轉向提高質量、效益和優化結構的方向上來,以實現廈門市對外貿易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廈門應根據國內產業升級的需求,對加工貿易商品分類目錄作動態調整,引導加工貿易向高技術、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同時,要以改善外商投資軟環境為重點,完善吸引外商投資的法律法規,引導跨國公司把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廈門市;要大力推動國內企業的加工貿易更多地進人先進制造技術和新興制造業領域,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技術和新材料、環保型高新技術產業的加工貿易;進一步優化加工貿易產業結構,提高傳統加工貿易產品檔次和附加值,增強開拓市場、技術創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擴大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全面提高出口競爭力。
3、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服務貿易是現代經濟中最具增長潛力的領域。廈門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的嚴重失衡,已使貨物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受到貿易服務業或貿易支援業發展不足的制約。同時,片面追求貨物貿易的數量型增長也受到了資源及外貿易環境的約束。因此,協調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發展的關系,拓展對外貿易新的比較優勢,積極發展傳統與現代服務業,已成為提高廈門市貨物貿易出口效益的必由之路。要加強政策協調和指導,普及服務貿易知識,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服務貿易培訓;在鞏固貨物貿易優勢的同時,制定鼓勵政策,大力扶持文化產品出口;建設服務外包示范園區和國家服務外包培訓中心,培育和壯大服務外包主體,打造服務外包龍頭企業;高水平搭建國際會展平臺,辦好已形成的品牌展會,積極引進世界著名會展機構來及辦展,推動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相互促進、競相發展的新格局加速形成。
4、加大科技興貿力度。近年來,廈門市加大了科技興貿的力度,高新技術產品已成為廈門市外貿發展新的增長點。但是,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及其在廈門市外貿中所比重來看,仍未成為出口貿易的主導產品。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企業長期實施粗放性經營,導致利潤率不高;缺乏長遠發展理念,不重視也無力進行技術研發,致使技術發明與技術創新嚴重不足。只有實現對外貿易的質量效益增長,才能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研發資金的投入力度,促進技術發明及技術創新,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出日發展。在此基礎上,逐步走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帶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促進出口貿易整體競爭力提高的良性循環軌道。這樣,才能逐步實現十六大提出的新興工業化,即“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5、進一步擴大對臺貿易。發揮廈門特區的優勢,在對臺貿易方面有更大作為,既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廈門經濟特區的歷史使命,也是當前廈門外貿發展所面臨的現實要求。要營造良好的對臺經貿環境,加強對臺經貿的政策引導,積極拓展兩岸貿易渠道。一是要充分利用“投洽會”、“臺交會”等載體,延伸展會的活動內容,擴大展會的聯系作用,加大兩岸經貿界的交流和交往。二是鼓勵企業“登臺”尋找商機。多組織赴臺經貿團組,讓更多的企業赴臺尋找商機,開拓市場。三是加快發展與金門的經貿往來和合作。繼續支持并推動對金門直接貨物貿易,促進貨物從金門中轉臺灣或出口。四是采取積極措施吸引臺資在廈門設立貿易型公司。大陸即將開放外貿經營權的政策已引起一些臺灣中小企業的關注,不少臺資企業已不再大規模投入資金在大陸建廠,而準備轉型進入外貿領域。所以,應抓住先機,制定可行的操作辦法,利用多種渠道擴大宣傳,吸引臺資到廈門設立貿易型企業。
6、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創新金融服務舉措,著力解決外貿企業融資難問題。如,采取貼息和資助辦法,鼓勵外貿企業開展出口退稅質押貸款;開展進出口信用保險保單融資以及國際保理和出口押匯業務。鼓勵金融機構制定并實施適應外貿企業特點的信用評級辦法,確定服務外貿企業的專業擔保機構,疏通外貿企業融資渠道。鼓勵商業銀行創新產品,進一步豐富中小外貿企業抵押、質押等小額貸款業務。加強組織引導,鼓勵外貿企業利用資本市場,開展創業融資、股權融資、中小板上市等直接融資業務;鼓勵外貿企業發行集合企業債券,拓展融資渠道。各金融機構應針對當前匯率市場變化情況,圍繞外貿企業不斷推出規避匯率風險的新產品。
7、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發展。要努力營造有利于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環境,增強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扶植。加大對中小企業財稅金融支持力度,引導中小企業在技術、管理和制度上的創新,提高中小企業自主創新和市場競爭的能力,充分發揮外貿發展資金的引導作用,鼓勵中小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發展出口。對中小企業境外推銷、境外商標注冊、出口產品研發、產品境外認證和投保出口信用險等給予扶持;對中小企業參加應對“兩反兩保”(即反傾銷和反補貼、一般保障措施和特別保障措施)及貿易壁壘培訓給予支持;對利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展對外貿易的中小企業給予扶持;在“廣交會”、東盟博覽會等境內外大型展會的展位分配上繼續向中小企業傾斜;鼓勵外貿專業公司幫助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推動中小企業做大做強,保持可持續發展,為廈門市的外貿及整體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金軒.貿易經濟教程[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3.
[2]張曙宵.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
[3]黃曉玲.中國對外貿易概論[M].北京: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2003.
[4]劉新民.我國外貿依存度偏高的原因及未來走勢[J].經濟前沿,2005,(10).
[5]熊衍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商貿業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J].廈門國際經貿,2005,(4).
[61趙偉.國際貿易理論政策與現實問題[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7]吳偉強,林荊州.入世后廈門企業面臨的外貿環境簡析[J].廈門國際經貿,2004,(3).
[8]傅如榮.打造外貿強市品牌[J].廈門國際經貿,2005,(4).
摘要為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廈門對外貿易結構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但是,在大力發展對外貿易,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同時,貿易結構上的不盡合理及其存在的其他潛在問題,也隨著廈門貿易地位的上升而逐漸顯現出來。本文通過對廈門外貿結構的現狀分析,提出了廈門對外貿易結構優化的目標取向,以利于更好地認清對外貿易形勢,更好地指導和促進對外貿易又好又快地發展。文中著重從3個方面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首先,對廈門對外貿易結構變化特點進行分析;其次,指出了當前廈門外貿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最后,就廈門對外貿易結構調整思路,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外貿結構;特點;問題;對策
- 上一篇:農產品貿易發展對策分析論文
- 下一篇:擴大服務出口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