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貿易壁壘
時間:2022-03-23 02:54:00
導語:綠色貿易壁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綠色貿易壁壘又稱綠色壁壘,是指進口國以保護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人類的健康為借口,通過制定苛刻的環境技術標準或采用綠色包裝、綠色環境標志、綠色補貼、綠色衛生檢疫等手段,以限制或禁止外國的商品進口的貿易保護措施。在當今關稅壁壘逐步弱化的形式下,作為非關稅壁壘的綠色貿易壁壘以其表面上的合法性和隱蔽性,在國際貿易中被廣泛適用。
近年來,綠色國際貿易的發展對我國形成的壓力日益增加,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種片面認識,似乎所有綠色貿易措施就是綠色貿易壁壘,而綠色貿易壁壘又特指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限制。因此,綠色不是特指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限制。綠色貿易是世界貿易發展的總趨勢,綠色貿易措施的制定和實施是經貿歷史發展的進步,其核心是對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保護,實現社會經濟貿易的可持續發展。而綠色貿易壁壘是對WTO自由貿易體制的扭曲,是一種新型的非關稅壁壘形式。要實現社會經貿活動的可持續發展,就應順應綠色貿易發展的潮流,積極與國際社會接軌,實施綠色貿易措施,抵制和消除綠色貿易壁壘。
二、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外貿的影響
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巨大。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出口貿易相當部分是初級低附加值產品,而產品的出口市場又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和部分新興工業國家。但這些國家的環保行動起步早,公眾環保意識強,環保技術居世界前列,其中歐盟國家最先意識到并研究綠色貿易壁壘,成為設置壁壘最嚴重的國家和地區。由于這些國家在綠色貿易壁壘方面制定了苛刻標準和嚴格的合格評定程序,因而嚴重影響了我國產品市場的范圍和產品出口增長速度,尤其是在農產品、食品、機電產品、紡織、服裝、紙張、服務貿易、產品包裝等方面的影響更大,涉及到的主要標準有食品中的農藥殘留量、陶瓷產品中的含鉛量、皮革的PCP殘留量,機電、玩具產品的安全性指標,包裝物的可回收性指標,紡織品染料指標,保護臭氧層受控物質等。據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因不符合環保要求,中國每年有74億美元的商品出口受阻。據報道,歐盟對進口中國茶葉的檢測指標從原來的72項增加到現在的134項,限制使用農藥從原來的29種新增到62種。日本將自中國進口大米的農藥殘留量從原來的65項檢測指標增加到104項,其“植物檢疫法實施細則”使我國的大部分蔬菜和瓜果類產品出口遭到禁止。綠色貿易壁壘還影響到我國出口產品成本和企業經濟效益。綠色貿易壁壘的制定和實施必然要求產品從設計、生產、銷售乃至報廢處理的各個環節都要形成一個無公害、無污染的管理體系,因而企業就要增加環保投人,增加相關產品的檢驗測試、認證等手續及費用,從而導致產品成本的提高,降低了我國產品由于勞動力資源豐富而帶來的價格方面的競爭優勢。綠色貿易壁壘還對我國進口產品種類與結構及引進外資產生影響。近20年來,我國在引進外資發展經濟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伴隨著外資的大量引進,一些海外投資者利用我國寬松的環境標準及人民較低的環保意識,抓住有些部門和地區強烈的經濟發展欲念,將諸如化工、印染、電鍍、農藥等在發達國家遭到綠色法律法規限制乃至禁止發展的污染密集型企業轉移到我國,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增加了我國環境保護的壓力。綜上所述,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三、針對綠色貿易和綠色貿易壁壘,我國采取的應對措施
從目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看,在今后很長時間內,發達國家用綠色貿易壁壘來限制發展中國家產品的進口不但不會削弱,反而還會加強。因此,我們必須主動適應,通過各種手段,建立我國的綠色保障機制。
1.必須樹立“綠色”觀念
近年來,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可持續發展”,在環境保護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采取了許多重大行動,環境保護投人力度也不斷加強。但是,“善待環境”這一觀念的普及率還遠遠不夠,從企業的綠色意識來看,不容樂觀,某些地區仍以物質高投人、環境高代價來實現經濟增長。世界銀行估計說,環境污染給我國社會帶來的損失,相當于我國GDP的3.5%~8%。因此,要確定全方位的“綠色”觀念,樹立綠色企業形象,重視普及生態經濟學知識,使企業真正懂得在工業利潤中還要扣除污染造成的社會損失才是凈收益。2.發展循環經濟,跨越綠色壁壘
“循環經濟”(CircularEconomy)一詞是英國環境經濟學家D.Peace和R.K.Turner在其《自然資源和環境經濟學》一書中首先提出的。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生態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按“資源一產品一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進行資源配置,以化解長期以來資源消耗和經濟需求的尖銳沖突。其主要原則是:減少資源利用量及廢物排放量(Reduce),大力實施物料的循環利用系統(Recycle),以及努力回收利用廢棄物(Reuse),即三“R”法則。循環經濟的實施將使資源和能源得到最合理和持久和利用,并使經濟活動對環境的不良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循環經濟遵循以生態經濟系統的優化運行為目標,針對產業鏈的全過程,通過對產業結構的重組與轉型,達到系統的整體合理。它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和與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提升環境容量,實現經濟體系向提供高質量產品和功能性服務的生態化方向轉型。
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在主導產業的選擇上,應當以工業為主,優先發展清潔生產,要將發達地區和污染密集地區作為重點,對發達省份與內陸省份采用不同政策,協調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運用能源節約型技術,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等等
3.開展IS014000國際認證,托起綠色未來
IS014000環境管理系列標準與我國制定的360多個環境質量、污染物排放等標準不同,它不對絕對量進行限制,而是關心是否符合環保法規、是否和承諾一致等問題,因而是消除綠色貿易壁壘的有效手段。我們要借鑒國外企業突破綠色貿易壁壘的成功經驗,按照國際通行做法,大力推行IS0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工作,并向通過該項認證的企業頒發綠色標志。要在實施環境認證制度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我國自己的環境標準和技術法規體系,并積極參與國際標準互認,簽訂多邊或雙邊互認協議,以便從制度上消除貿易摩擦。要理性對待環境標準化工作的雙重效應,漸進提升自己的環境標準要求,推動資源合理使用,降低產品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實力。
4.發展綠色生產,以確保我國企業對外發展的可持續性
發展綠色生產是一個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消耗的現代生產模式,它不僅僅考慮最終產品,而要考慮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制造業對環境的影響貫穿于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綠色生產表現為充分利用原料和能源,進行清潔生產,實現“零排放”。它體現在生產原料、產品設計、工藝技術、生產設備和能源消耗等各個環節上。資源開發要著眼于無公害新型能源、資源的開發,并采用節能的工藝技術標準;對廢棄物進行充分的回收和綜合利用。綠色生產運作模式是使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資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優化的運作模式,實質上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現代制造業中的體現。因此,就應對發達國家設置的綠色壁壘來說,綠色生產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綠色貿易已經成為一種潮流,而綠色貿易壁壘便是在潮流中誕生的一系列限制和禁止外國商品進口的保護措施。因此,在環保技術處于劣勢地位的中國,在保護自身權益的同時,要順應綠色潮流,實施綠色貿易措施,打破綠色貿易壁壘,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星麗: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市場周刊》,2006.3
[2]蘇紅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經濟論壇》,2006.5
[3]陳曙光:綠色貿易壁壘的WTO法律根源與對策.《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2
- 上一篇:國際貿易中平行進口
- 下一篇:農村卷煙市場存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