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代表歷史條件的根據
時間:2022-09-08 05:04:11
導語:三個代表歷史條件的根據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中國共產黨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建設的經驗和教訓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歷史根據
第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總結中國共產黨八十年來黨的建設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是在近代中國革命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把一個一百多年來受盡外國侵略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了獨立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條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是,我黨成立以來也曾有過嚴重失誤,特別是十年“”,給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帶來深重災難。中國共產黨八十年的實踐啟示我們,什么時候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我們的事業就順利向前發展,什么時候不能很好地堅持或削弱、偏離黨的領導,我們的事業就會遭受挫折。指出:“總結我們黨七十多年的歷史、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這就是:我們黨之所以贏得人民的擁護,是因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總是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過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實現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奮斗?!盵1](P2)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和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進一步闡發了“三個代表”的科學內涵和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方針??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中國共產黨80年黨的奮斗歷程和基本經驗的新概括。
第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借鑒和總結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建設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社會主義在20世紀經歷了波瀾壯闊、大起大落的曲折發展過程。20世紀50年代之前社會主義經歷了發展的輝煌年代。但從60年代起,高潮轉向低潮,量變發展到一定程度引起了質變,出現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蘇東劇變,這些國家的共產黨紛紛下臺,失掉政權,社會主義制度紛紛演變為資本主義制度,出現了社會主義大挫折和歷史大倒退。這一殘酷的事實引起了我們的深深思考。同志指出:“蘇聯經過七十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卻發生了劇變的悲劇,最后解體了、垮臺了,這是為什么?其中的原因和教訓需要全面深刻地加以總結?!盵1](P19)導致這一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總體來看,首先,這些國家的共產黨沒有帶領人民把經濟建設搞好,沒有把發展生產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放在首要位置。比如前蘇聯長期忽視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尤其是產業結構中農、輕、重之間的比例嚴重失調。在世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情況下,不能有效地利用科學技術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經濟發展缺乏動力,經濟發展速度遲緩。前蘇共領導人利加喬夫曾指出:“蘇聯70年代所謂的停滯,不是出自工作上,而是出自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觀念上,他們集中精力論證‘發達社會主義’,在工農業的主要產品方面趕超美國,結果國家沒能轉入科技發展的新階段,而是站在入口處。而在這一時期,世界發達國家完成了這一轉變。這是國家領導人和社會科學家的一個不小的罪過。”[2]其次,這些國家共產黨不能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他們把馬克思主義嚴重教條化,搞思想文化專制,不容己見。如前蘇聯在20世紀30年代的造神運動中,斯大林成了真理的化身。他替所有人思考,做結論,其他人只能照本宣科。教條主義和專制主義統治下的蘇共,早就失去了思想上的先進性,理論不能反映現實,不能解答人們所關心的問題,群眾自然對它產生了懷疑,動搖了對它的信念,這樣的黨被人民拋棄就在所難免。這對中國共產黨來說是一個深刻的教訓。總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總結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建設興衰成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二、中國共產黨面臨執政的考驗、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考驗、反“和平演變”的考驗以及新時期的歷史任務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現實根據
第一,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黨的執政地位給黨的建設帶來了一系列新課題。執政黨的地位容易使一些黨員干部滋長以權謀私等不正之風,甚至腐敗變質;容易在黨內造成脫離群眾、官僚主義的傾向。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大力加強自身建設,黨才能擔負起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任。“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正是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而提出來的。
第二,我們黨面臨著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考驗。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和擴大,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一些消極腐敗現象會在新舊體制交替中,在法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調節機制不完善,機會不均等的環境中滋生、發展起來。如果不加強黨的自身建設,讓腐敗現象發展下去,就會危害和葬送黨的事業。同志指出:“在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我們黨如何始終保持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更好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在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物質利益和就業方式多樣化的趨勢進一步發展的條件下,如何始終保持全黨同志按照黨的奮斗目標,按照國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來行動,維護和加強黨的堅強團結與高度統一,這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黨的建設的重大理論問題,也是重大現實問題。只有正確回答了這些問題,黨的建設才能更好地向前前進。”[1](P1-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對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作出的正確回答。
第三,我們黨還面臨著國際敵對勢力和平演變的考驗。國際敵對勢力利用西方經濟和科技的優勢,通過各種渠道宣揚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價值觀念等,以實現和平演變戰略。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的斗爭將長期存在。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是我們抵制和戰勝西方和平演變的有效措施。同志指出:“西方敵對勢力不愿意看到社會主義中國發展壯大,加緊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戰略圖謀不會改變,我們與西方敵對勢力在滲透與反滲透、顛覆與反顛覆方面的斗爭將是長期的復雜的,有時甚至會是十分尖銳的。”[1](P29)“從十月革命以來,西方國家就一直不遺余力地對社會主義國家發動各種攻勢,其中很重要的就是進行意識形態滲透。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就與西方國家長期進行的意識形態滲透有密切關系?!盵1](P6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正是中國共產黨在反對“和平演變”的斗爭中提出來的。
第四,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要帶領全國人民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祖國統一;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要完成這樣艱巨和復雜的任務,關鍵是把我們黨建設好,黨建設好了,就會受到人民的擁護,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就能充分顯示出來,順利完成各項任務就有了充分的保證。指出;“綜觀國際國內形勢,進入新世紀,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是我們必須抓好的三大任務。黨的建設是實現這三大任務的根本保證。”[1](P71)由此可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們黨為完成新時期的歷史任務而提出來的。
三、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新科技革命的興起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是“三個代表”思想提出的時代特征
真正的理論是時代的產物。列寧曾指出:“只有在這一基礎上,即首先考慮到各個‘時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個別國家的個別歷史事件),我們才能夠正確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時代的基本特征,在這一基礎上去考慮這個國家或那個國家的更具體的特點。”[3](P143)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一個政黨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根據這樣的時代特征,積極利用和平的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和平與發展的時代特征為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同志指出:“當前,國際局勢總體上繼續趨向緩和,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可以爭取到一個較長時期的國際和平環境。”[1](P121-122)科技進步在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各國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發展高科技的計劃,力爭在圍繞高科技的角逐中占居領先地位。同志指出:“二十一世紀,世界科學技術和生產力必將發生新的革命性突破。對此,我們必須有充分的估計。我們必須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機遇,大力推進我國的科技進步和創新,盡力縮小同發達國家在科技發展水平上的差距?!盵1](P67)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趨勢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同志指出:“經濟全球化作為一個客觀進程,具有兩重性。西方發達國家力圖主導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于弱勢,如果沒有正確的對策就會落入更加不利的地位?!盵1](P28)綜上所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感,是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對時代特征深刻把握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四、唯物史觀是“三個代表”思想提出的理論基礎
第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相互關系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這一社會存在決定了無產階級政黨的歷史使命就是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為滿足最廣大人民的物質利益和精神需要而努力奮斗。
第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觀認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的必然勝利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這把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改造世界的運動奠基于歷史必然性之上。無產階級革命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無產階級在上升為統治階級之后,也必須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建立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大力發展生產力,盡快增加生產力的總量,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并且為最終戰勝資本主義創造條件?!叭齻€代表”中的第一條就是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正是這一原理的具體運用。
第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在社會主義中國,人民是社會和國家的主人與主體。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由人民當家作主,管理和建設國家。這種人民主體論與工人階級的領導作用是相一致的。由于工人階級的先進性、革命性和利益的無私性,歷史才賦予他們領導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使命與責任。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代表本階級和廣大人民的意愿,具體實現了這種領導作用。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叭齻€代表”要求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體現了人民群眾是國家和社會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第四,“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種“合規律”與“合目的”相統一的自然歷史過程的原理。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的發展過程。同時還認為歷史是人創造的,是作為歷史活動主體的人追求自身目的能動過程。因此,任何社會的發展既是合規律的過程,也是合目的的過程,是二者的統一。唯物史觀還把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分為普遍規律和特殊規律。在紀念建黨八十周年的講話中,同志從如何貫徹“三個代表”的角度提出我們要“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的規律、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的認識”,[1](P167)這里提出的“三個規律”中,前兩個規律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所以,將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與共產黨執政的規律、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相聯系,實際上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的統一,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是一個合規律的過程。而探索和把握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目的,就是要實現人民的利益。“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內涵。
五、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與時俱進、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的品格是“三個代表”思想提出的主觀條件“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同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這是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與時俱進、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品格的集中體現。缺乏這種理論創新的品格,思想僵化,教條主義,“三個代表”是不可能提出來的。我們黨的理論創新的品格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能夠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的源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我黨的思想路線,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也就具備了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就能夠對由于歷史條件的變化而出現的一些重大問題給予符合實際的科學回答。同志指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我們的思想認識也必須不斷前進,不斷根據實踐的要求進行創新。思想解放、理論創新,是引導社會前進的強大力量。我們始終要堅持以馬列主義、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為指導,這一點絲毫不能動搖。同時,我們也必須根據新的實踐不斷進行新的探索,不斷為實踐提出新的理論指導。”[1](P50)“理論創新的源泉在實踐,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理論創新,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實踐標準和‘三個有利于’標準。不能拿本本去框實踐,而是要用實踐去發展本本。”[1](P75)由此可見,實事求是就是堅持從實際出發,研究和探索事物的內部聯系和規律性,從而成為能夠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的源泉。
第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是能夠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的精神支柱。近年來同志多次談到創新問題,特別是他在提出“三個代表”的過程中全面地闡述了創新的問題,主要就是圍繞著實現新時期的任務,振興中華而闡發的。他高屋建瓴地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盵1](P46)為了實現我黨新時期的歷史任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不斷創新。只有不斷創新,解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把現代化建設和黨的自身建設不斷推向前進。
第三,為永遠保持黨的先進性是能夠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的直接原因。我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的這一性質是同黨在各個時期的具體任務相聯系的。在今天的歷史條件下,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我國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日益提高,工人階級的先進性也在發展,黨的階級基礎在不斷增強。這樣,就把對黨的性質的認識置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過程之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際上就是以我們黨要成為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代表、成為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代表、成為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作為考察其先進性的基本內容和檢驗判斷的基本標準。從這個意義上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使黨永遠保持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注入了新的時代精神,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是無產階級執政黨不斷實現對自身性質認識的飛躍的重大理論創新。
- 上一篇:傳統道德轉變的歷史條件
- 下一篇:小康社會想法產生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