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能力在歷史教學中作用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15 03:50:00
導語:思維能力在歷史教學中作用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創造性思維能力是最高層次的認知活動,和一個人的智力、知識水平和性格特征有關。而人的智力和知識水平是可以通過后天的開發、教育和學習不斷提高的;人的優秀的性格特征也是通過后天的鍛煉而形成的。從而也說明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可以通過后天的教育訓練而得以提高的。
【關鍵詞】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歷史是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也是文科學生高考的一門必考課。要使學生學好歷史、考好歷史,教師必須注意平時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近年高考試題在考查學生所學歷史知識的同時,注重考查學生的學科能力。這些學科能力歸結到一點,即歷史思維能力。筆者多年擔任高考文科班歷史教學任務,在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提高歷史高考成績上積累了一些不成熟的經驗如下;歷史思維能力是學習、研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它主要包括記憶、理解、分析和應變能力(另外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能力對學生不作要求)。平時注意培養記憶、理解、分析和應變能力,考試時學生就可以取得較好成績。
一、記憶能力的培養
首先,要求學生采用分散記憶法。學生往往把某一段教材一次背上七八遍或十幾遍,當時記住了,過幾個月差不多就忘光。我要求學生分開進行學習:當天看一遍,一周復習一次,一月重復一次,考試前鞏固一次。總費時少而記憶的知識多。
其次,要求學生采用趣味記憶法。我傳授一些,也要求學生自己創造一些。如清朝先后12個皇帝在位,時間跨古代近代兩段,學生往往理不清順序,我要求學生記“努皇順,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押韻上口,學生念一兩遍就記住。
再次,引導學生記憶綱要。先把大量內容歸納為綱要,使用時由綱要再擴展為詳細內容。如美國獨立戰爭經過,可抓住萊克星頓槍聲、組建大陸軍、《獨立宣言》發表、薩拉托加大捷、約克鎮戰役和英美和約6件事即可。記憶綱要也易于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再如中國古代用人制度變化,我設計成下列示意圖,一目了然,易于記憶。禪讓制→世襲制→軍功制→薦舉制→士族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
二、理解能力的培養
首先,教師講清基本概念。如在講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憲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資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革命;論述、敘述、評述、分析;改革、變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時,就必須將其內涵講清。世紀,前后中期,×屆×中會議,×大,×屆人大等也要同樣講清。平時也應該讓學生區分歷史概念的內涵,如試題里要求回答某一歷史事件的后果,這就要指導學生分析后果與結果、成果的不同。并且在具體問題的指導下,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提高學生理解歷史概念的能力。
其次,要讓學生了解基本的史學理論。在日常教學中,必須給學生講清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個性與共性,原則與策略,必然與偶然等的辯證關系。像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尺度,人民和英雄人物的作用,歷史發展的規律等問題,應該在教師舉例說明后,讓學生再舉同類例子加以說明以鞏固基本理論。
第三,引導學生將各學科知識互相滲透,以促進歷史課的學習。現代的考試是大文科和大理科的考查,一科試題也涉及其他學科的知識和能力。語文課本中大部分課文,如《五人墓碑記》、《改造我們的學習》、《最后一課》、《母親》等都可加深對歷史相關知識的理解。政治中的理論(如民族形成的4個要素)可指導歷史的學習(考慮美利堅民族形成的要素),地理上的山川地形知識,英語上的詞語知識,數學上的統計比例知識等都會促進歷史學習。反過來,歷史學科也促進其他學科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其他學科知識恰當靈活地運用到歷史學習中來。
第四,前后知識的聯系、貫通。如中國古代史中介紹戰國時中原地區可購到東南西北各方的出產品,引導學生不能孤立死背,而要前聯(春秋戰國經濟發展、交流增多),后聯(為秦統一奠定經濟基礎——統一市場初步形成)。
第五,還要引導學生突破思維定勢,以了解真實情況。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一次重要的革命而非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屬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范疇而非無產階級革命范疇。“封建”最早涵義是“封邦建諸侯”,“革命”最早涵義是“改朝換代”等。鄒容是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家,而《革命軍》中的“其(指滿洲)部落居于山海關之外,本與我黃帝神明之子孫不同種族者也”就是錯誤的。三、分析能力的培養
首先,要求學生歷史地看問題,運用科學的歷史觀評價人和事。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用現
在的標準衡量歷史事物,就難以得出正確結論。用現在“打破大鍋飯”,反對絕對平均的經濟標準去衡量洪秀全的絕對平分土地和產品的主張當然不行。用現在中學生就掌握對數和三角函數去和祖沖之推算出圓周率比較,以為祖沖之不偉大當然錯誤。平日的強調和潛移默化,學生就會有一雙歷史的目光。
其次,用階級分析的方法。這里并不是套用極左時期的“階級斗爭為綱”,而是引導學生在分析歷史問題時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即注意人民性問題。例如,地主階級或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的改革或政策調整有利于當時人民生活和國家的發展,就應肯定。蘇聯犧牲波蘭人民利益與德國法西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就應否定。隋煬帝奢侈腐化,濫用民力就應否定,而主持開鑿大運河、派人去西域和臺灣就應肯定。
第三,引導學生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歷史材料就得看出處、提示語,看懂材料的時間、地點、類別和具體要素,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問答題則要逐字逐句,默讀三遍,找出關鍵詞,列好提綱。絕不能瞅上一眼,草率答題。不然就有可能把“俄國”答成“我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答成“二次革命”,把“近代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共4次)誤為“法國大革命”(1次)等。
四、應變能力的培養
首先,培養學生擴散思維能力。要求多思考相關問題。如:1935年中共發表《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主張。我引導學生思考當時國際形勢、共產國際七大、國內形勢、影響及國共二次合作形成等。
其次,培養學生審題能力。要求學生確定所給試題的時間、地點、人物、類別(政治、經濟、文化或原因、性質、影響等),答題技術性要求(如對比、分析、歸納、敘述、引用原文等),教師加以補充。經常練習,培養學生的解題技能,提高學生審清題意能力。即使不會回答,也不浪費時間;若亂答一氣,一分不得,卻花了不少時間。
第三,培養逆向思維能力,如證明書上所給的結論。書上有“自從有了共產黨,中國革命面目就煥然一新了”。引導學生考慮“革命面目新在何處?”能否用中共成立前后各30年的史實證明?“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你又如何證明?
第四,引導學生注意當前社會熱點問題,以提高理論結合實際和應變能力。如當前的經濟改革、香港回歸、統一臺灣、巴爾干沖突、冷戰結束、多極發展、民族問題、科技文化發展等都應注意。平時注意了這些問題,考試中遇到相關試題就可以比較順利地回答。
總之,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注重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歷史理論揭示歷史現象的本質,挖掘隱性歷史知識及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就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 上一篇:歷史教學通俗化探究論文
- 下一篇:中餐與西餐的上菜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