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中精英戰略思想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4 04:01:00
導語:孫子兵法中精英戰略思想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孫子精英戰略思維的主體是由九個可操作性的策略構成:第一,誤導敵之精英決策層;第二,拉攏、控制敵之精英;第三,腐蝕敵之精英;第四,疲擾敵之精英;第五,離間敵之精英;第六,爭奪敵之精英;第七,妖魔化敵之精英;第八,破壞敵之精英心理;第九,敵之精英逆我者亡。孫子的精英戰略思維有助于創造一種優良的戰略態勢。
美國著名評論家松得爾恩稱孫子為“戰略之祖”。英國的布勞說:“《孫子兵法》這一部書,可以說是世界史中研究戰略戰術原理的第一部著作。但是書里面所載的許多學理,確是非常適于現代的應用。”英國的學者托馬斯·菲力浦強調:“《孫子兵法》是研究戰略者必讀的基礎理論。”[1]孫子汲取了先賢智慧,創立了一系列獨具特色的戰略原理。時至今日,從中發掘《孫子兵法》特有的戰略內涵,依然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旨在從戰略思維的視角去探討《孫子兵法》蘊涵的精英戰略思維。
一、孫子關注精英角色
孫子在戰爭中關注的角色,既有個體,也有群體。角色多元,層次鮮明。孫子提到的主要角色有:上(國君),將,士卒,賓客,善用兵者,百姓,智將,殺敵者,先得者,知兵之將,善守者,善攻者,勝兵,敗兵,勁者,疲者,鄉導,勇者,怯者,銳卒,餌兵,歸師,圍師,窮寇,五間,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等等。但就整體而言,孫子卻格外關注精英角色。孫子主要關注四種精英,即政治精英、軍事精英、外交精英、情報界精英。孫子關注他們在戰爭中的行為及其表現。
孫武論兵,重視政治精英——國家元首。孫子在探索敵我雙方的實情及其戰爭勝負的情勢時說:“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2](《計篇》)。國家元首修明政治,確保法制,很大程度可以掌握勝敗的決定權,“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軍形篇》)。國家元首擁有宣布進入戰爭狀態的權力,因此,國家元首既可以“安國全軍”(《火攻篇》),也可以“怒而興師”(《火攻篇》),甚至有可能把國家引向災難的邊緣。國家元首有參與軍事決策與指揮的權力,如孫子所說的“廟算”(《計篇》),以及孫子的“主曰無戰”和“主曰必戰”(《地形篇》)這樣的說法。而國家元首有時過分干預軍隊的管理與指揮,“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謀攻篇》)。這樣就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誠如,孫子所講的“亂軍引勝”(《謀攻篇》)。國家元首與戰爭中將帥之間的關系也對軍事行動有著重要性的影響,正如孫子所說的,“上下同欲者勝”(《謀攻篇》)。
孫武論兵,重視軍事精英——將帥。孫子在“五事”中提到了“將”,把將帥列入決定戰爭勝負的五個基本因素之一,又在“七計”中強調“將孰有能”(《計篇》),孫子認為將帥是國家元首的重要輔佐,直接影響國家的實力地位,“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謀攻篇》)。戰場上將帥是直接的指揮者,直接影響著人民的生死和國家的存亡,誠如孫子說:“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作戰篇》)。優秀的將帥是國家利益的執行者和捍衛者,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將帥要“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地形篇》)。將帥負有“料敵制勝”(《地形篇》)的責任,將帥要做到“戰道必勝”。(《地形篇》)將帥擁有進行決戰的權力,但是“不可慍而致戰”(《火攻篇》)。
孫武論兵,重視外交精英——外交家。孫子在絕大多數場合,沒有直接提及外交家。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孫子反復強調外交在戰爭領域的使用和它所發揮的作用。孫子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謀攻篇》);“不知諸侯之謀,不能預交”(《九地篇》);“屈諸侯以害,役諸侯以業,趨諸侯以利”(《九變篇》);“衢地合交”;“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政舉之日,夷關拆符,無通其使”(《九地篇》)。從側面證明:孫子重視外交,自然不輕視外交家。另外,孫子從經濟支出的角度說明外交家的重要性,他把“賓客之用”(《作戰篇》)列入軍事開支中的重要一項。
孫武論兵,重視情報界精英——間諜。在孫子看來,軍隊是對已經十分脆弱的敵人進行最后一擊的工具。在開戰之前,應該使用間諜分化敵人并進行一系列的暗中破壞活動。間諜的任務包括散布流言以及誤導敵人的情報、收買和策反敵人的軍官、制造并惡化其內部的分歧以及培養第五縱隊。[3]孫子認為賢明的君主、將領,如能使用智慧超群的人為間諜,必能成大功。“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用間篇》)。
二、孫子的精英戰略思維操作性策略
戰爭是敵我各種因素的較量。物質因素固然不可缺少,但人的因素尤為關鍵。在國家政治、軍事、外交、諜報活動等領域,并不是每個人都在起相同的作用。由于每個人的稟賦、素質、能力、地位、影響力的差異,他們對國家政策和戰爭的影響就自然各不相同,這是不爭的事實。在《孫子兵法》當中,孫子的“攻人”理論獨具一格,與眾不同。孫子“攻人”有數量和質量的區分,但孫子更注重質量。孫子尤其注重攻擊敵國的軍事精英和政治精英。軍事精英主要是指軍隊的將帥,政治精英主要是指國家元首。從操作層面上進行分析,《孫子兵法》蘊涵的精英戰略思維是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孫子的精英戰略思維主體是有九個可操作性的策略構成:
(一)誤導敵之精英決策層
孫子誤導敵之精英決策層的策略是:“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計篇》)。在《孫子兵法》的注解中,王晳曰:“強示弱,勇示怯,治示亂,實示虛,智示愚,眾示寡,進示退,速示遲,取示舍,彼示此。”通過各種虛假信息的輸入,導致敵國、敵對集團的精英決策者在決策上出現失誤。《戰國策》的記載可以佐證《孫子兵法》誤導敵之精英決策層的思想。鄭武公打算進攻胡人,他把女兒嫁給胡人君主做妻子,把主張進攻胡人的關其思殺掉。胡人君主以為親近,不加防備。鄭國突然襲擊,把胡國給滅掉了。
(二)拉攏、控制敵之精英
孫子拉攏、控制敵之精英的策略是“利而誘之”(《計篇》)。梅堯臣注解其說:“彼貪利,則以貨誘之。”這不僅對于敵國重要人物適用,而且對于敵國重要的情報人員也適用。敵之高官貪圖利益,就以利相誘。另外,孫子主張對敵之間諜“導而舍之”(《用間篇》)。就是通過優待,收買敵之間諜,熱情款待,引誘開導,為己所用。通過各種手段操控他國政治精英、軍事精英、情報界精英,為己國的戰略利益服務。《戰國策》的記載可以佐證《孫子兵法》拉攏、控制敵之精英的思想。秦國暗地用許多財寶去賄賂趙王的寵臣郭開,讓郭開在趙王面前攻擊李牧。趙王懷疑李牧,自毀“長城”,把李牧殺害,廢黜了司馬尚。王翦加緊進攻趙國,大破趙軍,俘虜了趙國將帥,滅掉了趙國。
(三)腐蝕敵之精英
孫子腐蝕敵之精英的策略是:“亂而取之”(《計篇》)。杜牧注解說:“敵有昏亂,可以乘而取之。”因而,可以通過精神宣傳使敵國精英的精神狀態萎靡不振,然后可以實施攻擊。對于精英當中信念不堅定者,使用各種形式的手段,使之迷惘墮落。《吳越春秋》可以佐證《孫子兵法》腐蝕敵之精英的策略。范蠡針對夫差好色的個性,對吳王夫差實施了“美人計”。伍子胥勸誡不聽,夫差一怒之下,自壞“長城”,殺害伍子胥。后來,逐漸強大的越國,借機滅掉了吳國。
(四)疲擾敵之精英
孫子疲擾敵之精英的策略是“佚而勞之”(《計篇》)。梅堯臣注解說:“以我之佚,待彼之勞。”如果敵之精英狀態良好,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使他們疲憊不堪。使敵國精英消耗大量精力,無力關心國是,無心獻身于他所鐘愛的事業。馮夢龍的《智囊》可以佐證《孫子兵法》疲擾敵之精英的策略。南唐廣陵人徐鉉聞名于北宋朝廷。有一次恰好江南派徐鉉來納貢,照例要由朝廷派官員去作押運使。宦官將名單送給宋太祖,太祖御筆一揮,隨便點了一個人的名字去做使臣,一上船,徐鉉就滔滔不絕,詞鋒如云,周圍的人都為他的能言善辯而驚訝。那位侍者當然無言以對,只是一個勁點頭稱是。徐鉉不了解他的深淺,愈是喋喋不休,竭力與他交談。一連幾天,那人卻不與徐鉉論辯,徐鉉說得口干舌燥,疲憊不堪,再也不吭聲了。宋太祖以愚困智的方法,是一種典型的疲擾敵之精英的方法。
(五)離間敵之精英
孫子離間敵之精英的策略是:“親而離之”(《計篇》)。李荃注解說:“破其行約,間其君臣,而后攻也。”君主和臣子都屬于精英集團。孫子主張,若敵之精英層團結一致,就要設法離間,加劇他們之間的矛盾,從內部給敵人形成巨大的殺傷力。《三國志》的記載可以佐證《孫子兵法》離間敵之精英的策略。三國時,袁尚、袁熙被曹操打敗,帶領數千人馬逃往遼東,投奔公孫康。曹操沒有立刻乘勝遠征公孫康。沒過多久,公孫康就帶著袁氏兄弟的頭來見。眾將向曹操請教其中的奧妙。曹操說:公孫康向來怕袁尚、袁熙兄弟吞并他,今二袁上門投奔,他必猜疑。如果用兵急攻,他們必然會合力抗拒,我們放松一下,他們就會自相火并。
(六)爭奪敵之精英
爭奪敵國的精英,為我所用,是歷史發展進程當中一個不變的音符。孫子爭奪敵之精英的策略是“先奪其所愛,則聽矣”(《九地篇》)。杜牧注解說:“凡是敵人所愛惜倚恃以為軍者,則先奪之矣”。實際這也是一種典型的“以敵制敵”的策略。《史記》的記載可以佐證爭奪敵之精英的策略。公元前7世紀,秦國西面的少數民族戎族逐漸強盛,戎之國君派使者由余到秦國。由余的政治遠見令秦穆公大為折服。秦穆公依內史廖之計而行,向戎王饋贈了16位美麗的歌姬,并且故意拖延由余的歸期。戎王收下禮物,連日縱酒,沉溺于歌舞。由余從秦國歸來,勸諫戎王,戎王充耳不聞。由余一氣之下投奔秦國。秦穆公待如上賓,封他上卿,借機了解戎國的兵力和地形,舉兵伐戎,拓地千里。
(七)妖魔化敵之精英
孫子妖魔化敵之精英的策略是:“廉潔,可侮也”(《九變篇》)。張預注解說:“清廉愛民之士,可垢辱以撓之,必可致也。”玷污敵國的精英領軍人物和領導者精英。妖魔化他們,使之失去權威性,淡化他們對各方面的決策和政治影響力。《史記》可以佐證《孫子兵法》妖魔化敵國精英的策略。漢高祖劉邦接受董公建議:“明其為賊,敵乃可服”。劉邦為死去的義帝發了訃告,全軍將士都穿著白色喪服,并且公告各路諸侯:“我將率領關中全部兵力,收復三河國土,向南打到漢江以下。我愿意跟隨著各諸侯王,打敗楚國那個弒義帝的人。”實質上是典型的妖魔化項羽的策略。
(八)破壞敵之精英心理
通過破壞敵國或敵對集團精英的心理來奪取戰爭的良好態勢。孫子破壞敵之精英心理的思想是“將軍可奪心”(《軍爭篇》)。張預注:“心者,將之所主也。夫治亂、勇怯,皆主于心。故善制敵者,撓之而使亂,激之而使惑,迫之而使懼,故彼之心謀可以奪也。”英國著名戰略家利德爾·哈特在《戰略論》中說,“使敵人在心理上和物理上喪失平衡,常常是最后打敗敵人的一個重要前提。”[4]《后漢書》中的史實可佐證《孫子兵法》破壞敵之精英心理的策略。劉秀派遣寇恂招降隗囂部將高峻,高峻派遣他的軍師皇甫文前來拜見,言辭強硬,傲慢無禮。寇恂一怒之下,不聽別人勸說,殺了皇甫文。高峻惶恐萬分,當天就打開城門投降。寇恂手下的部將問他:“為什么能夠殺了高峻的使節,卻能使他獻城投降?”寇恂說:“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之人,也是他最得力的謀士。今天來,他的口氣一直強硬,必然不會投降。讓他回去,就中了他的計。殺了他,就使高峻心膽俱寒,所以他才投降。”
(九)敵之精英逆我者亡
孫子在《用間篇》中體現了“敵之精英逆我者亡”的策略。孫子說:“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用間篇》)。張預注解說:“守將,守官任職之將也。”正所謂“英雄不死,刺客不止。”孫子主張,不排除使用一些恐怖手段,刺殺敵方一些關鍵人物,這樣做是為掃除戰爭道路上的障礙。[5]《史記》的記載可以佐證《孫子兵法》“敵之精英逆我者亡”的策略。秦始皇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曾經采納李斯的建議,“陰遣謀士赍持金玉以游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6]借助史實,可以佐證孫子的精英戰略思維的價值,可以證明孫子的精英戰略思維曾對政治、軍事格局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有意識地針對敵國或敵對集團的精英,有計劃、有組織地、有目的實施跨國式或跨集團式的誤導、拉攏控制、腐蝕、疲擾、離間、妖魔化、逆我者亡、爭奪、以及破壞精英的心理等操控策略,可以創造一種優良的戰略態勢。“夫料敵者,料將不料兵”[7],就是一種古典式的精英戰略思維。無論在過去的歷史上,還是在今天的現實斗爭中,客觀上依然存在著一種精英戰略思維。它對于當今時代的斗爭格局,依然有著現實的啟迪意義。
參考文獻:
[1]楊少俊:《孫子兵法的電腦研究》,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頁。
[2]楊丙安:《十一家注孫子校理》,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3頁。中文所引《孫子兵法》中的材料,均出自《十一家注孫子校理》,在文中僅注篇名。
[3][美]塞繆爾·B·格里菲思:《孫子兵法:美國人的解讀·前言》,學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4頁。
[4][英]利德爾·哈特:《戰略論》,戰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13頁。[5]閻盛國:《論孫子兵法致勝戰術思維的多元性》,《船山學刊》2007年第4期。
[6]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540頁。
[7]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7442頁。
- 上一篇:縣工商所副所長競聘材料
- 下一篇:國外荀子倫理思想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