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改革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3 02:39: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林業改革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村林業改革舉措分析論文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30年前,中央在總結安徽小崗村“分田到戶”的創新實踐后,作出了全面實行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戰略決策,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里程碑。30年后的今天,在總結福建、江西、浙江、遼寧、云南等地“分山到戶”的成功實踐后,中共中央、國務院于6月8日頒發了《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一重大戰略決策必將極大地調動億萬農民耕山致富的積極性,實現農村生產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從這個意義上講,《意見》是對改革開放30周年的最好紀念,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化農村改革的又一重大戰略舉措,可以說是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
一、充分認識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重大意義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將充分釋放出人的巨大潛能。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要素。人的潛能的釋放程度,決定著生產力的解放程度。我國耕地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通過家庭承包經營落實了物質利益原則,有效解放了勞動生產力,充分釋放了人的潛能。耕地改革時,農民對林地家庭承包的要求并不迫切,原因是當時農民還沒有直接看到林地的物質利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林業特產稅的取消和木材價格的大幅度上漲,農民承包經營林地、發展林業生產、實現增收致富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在這樣的情況下,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必將調動億萬農民發展林業的積極性,極大地解放和發展林業生產力。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將充分釋放出林地的巨大潛力。我國山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9%,南方許多省區都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地面積是耕地面積的數倍。目前我國林地的經濟產出平均每畝20多元,僅為耕地的1/30。這既是差距所在,也是潛力所在。林業具有一次投入多年收益的特點,只要經營得當,收益十分可觀。浙江一些地方每畝竹林年收入可達萬元。通過改革,解放“八分山”的生產力,必將充分釋放25億畝集體林地的巨大潛力,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將充分釋放出林木的多種功能。林業具有巨大的生態功能、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森林能夠固碳放氧、涵養水源、防風固沙、減少噪音、凈化水質、養護物種。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高速發展期,直接減排的力度過大,將會降低經濟發展速度,而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質量、增加森林固碳的間接減排,潛力很大。據專家測算,一輛奧迪汽車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14畝人工林就能全部吸收;一座20萬千瓦的燃煤發電廠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48萬畝人工林就能全部吸收。實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讓農民“把山當田耕,把樹當菜種”,必將大幅度提高森林的質量和蓄積量,這對于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意義十分重大。林業還是一項重要的基礎產業,可以為其它行業發展提供豐富的木材等林產品原料。
黨中央、國務院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十分關心、十分重視。2006年以來,總書記、總理、回良玉副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深入改革試點地區考察指導,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意見》的正式頒發,飽含著中央領導同志對林業發展的殷切期望,表明了中央對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堅定決心。
城市林業課程改革論文
1豐富教學內容
城市林業是一門多學科組成的交叉學科,其內容涉及林學、園林學、生態學、城市科學,與景觀建設、公園管理、城市規劃關系密切,是一門多學科組成的交叉學科。其課程內容與森林培育、園林綠地規劃、景觀生態學、城市生態學等課程之間有一定的重復。如果不了解哪些內容是學生已經學習并掌握的,再加以講授,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因而必須明確課程的教學目標,對現有的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和整合。課程內容講授給學生后,要讓學生明白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即了解、領會、運用、分析和評價這5個層次,培養學生能運用所學內容的能力。在各章節中,堅決刪去、略講或讓學生自學與本專業其它課程重復的內容。而有些內容雖然與其它課程重復,但作為林學專業的學生,在其課程設置中并沒有這些課程,如城市生態學、園林綠地規劃,對于這些內容保留并適當加以補充和更新,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和北京林業大學開展了城市林業方向研究生的培養工作;一些專家學者根據實踐也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如蔣有緒提出新世紀的城市林業方向是生態風景林。近幾年,國家重視生態環境,大力建設森林城市,以及農村城鎮化建設等,一些新問題、新成果不斷涌現。將這些中國城市林業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成果以及國外城市林業的發展動態及新成果等及時補充于教學內容,擴充學生的知識面。
2改革教學方法
好的教學方法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有事半功倍之益,為此筆者也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多媒體技術以其在信息處理上所具備的直觀性、生動性及高效性等突出優點,迅速地在各大高校的課堂上普及開來,似乎大有不用多媒體就不會講課之趨勢。但在幾年的使用過程中也發現很多問題,比如學生變聽課為看課件,如果放映速度太快,就變成了“拉洋片”,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不足等,單純使用多媒體教學效果不是很好。但也不是說不可以用,多媒體只是教學的工具,要學會利用工具,而不能被工具所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采用黑板講授與多媒體課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講授以粉筆板書為主,這樣學生的思維是在跟著教師板書的過程進行運轉的,有利于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補充一些板書不容易表述的圖片圖表等資料。這種方法既給了學生理解內容的反應時間,同時也給出了直觀形象的圖例,增加了學生的興趣和知識量,這時的多媒體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講授時采用啟發式、研討式和案例教學法等多種方法。如在講授“城市森林的功能”時,采用研討法,首先提出這個問題,讓學生結合以前所學各種專業課程的內容及自己的理解,提出各自的見解,并對為什么會有這些功能進行討論,最后教師進行匯總提煉形成條理清晰的功能。通過這樣的啟發討論,使學生既鞏固了已知的知識,又學到了新的知識,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此外,課程有些內容涉及園林綠地規劃,如“城市森林建設”一章中,居住區、工礦企業、城市道路等綠地的營建,在林學專業教師講授時偏重于植物的選擇,而對這些植物如何進行具體的配置則并不精通。城市森林除了具有生態功能,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因而請園林教研室的同仁就某一綠地的建設加以講授,此處并不需要太多課時,重點是放在植物配置上,加深學生對于城市綠地建設的掌握。
3改進考評方法
成績評定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對于教學內容的考核要做到靈活多樣??己素灤┯谡麄€教學過程,采取綜合評定的辦法,由課堂考核和期末考核2個部分組成。課堂考核主要包括課堂討論、課堂小測驗(主要考察基本概念和理論)、小組匯報和出勤情況,占總成績的40%。期末考核以課程論文形式考核,占60%。為防止抄襲,論文根據課程章節內容出題,每章選擇1~3個題目,盡量做到人手一個。這種考核評價體系無法靠“臨陣磨槍式”學習方法獲得高分,注重學生日常學習的積累,更能檢驗學生的實際能力,也相對更加公平公正。
林業貸款投資體制改革論文
論文關鍵詞林業貸款投資體制改革
論文摘要指出了我省十多年來林業貸款投資體制已顯露的弊端。面對我省已完成十年造林規劃和基本消滅宜林荒山后出現的新課題,以及今年我國長江中下游和嫩江、松花江流域遭遇的特大洪澇災害給我省林業可能帶來的發展機遇,論述了探索新的林業貸款投資體制,使我省的林業生產再上新臺階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20年來,我省的林業生產和其它行業一樣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尤其是大規模利用世界銀行貸款造林以來,更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應該肯定,這些貸款對我省的林業生產和建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現有的投資體制和管理模式是富有成效的。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以計劃經濟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投資體系和管理模式已暴露出明顯的弊端:①承貸方均以國家政府機關為主體,淡化了承貸主體的風險意識。既為貸款即非無償援助,盡管利率低、周期長但仍要還本付息。因此這些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在兼顧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同時,必須注重經濟效益,用項目取得的收益還本付息擴大再生產。而以基層林業主管部門為主體的承貸方不是經濟實體,是不可能承擔還貸重任的。同時,所有貸款項目均由基層財政提供擔保,使貸款的主體有了“國家”的保護傘,失去了還款的憂患意識。②管理模式中缺少以效益為中心的考核、監督機制,只重造林,不重管護,只重規模,不重效益,使得還款措施形同“虛擬”。盡管每期項目在實施之前,也都進行了較詳細的可行性研究,但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以效益為中心的管理措施并不配套,致使如何以項目取得的實際收益還貸這一實質性的問題被有意、無意地回避了。所以,每當我們向項目區的領導同志提起這一問題時,得到的回答總是:“我們只負責貸款,到還款時我們還在不在林業局都難說”。言外之意,還款就不是他們考慮的問題了。那么還貸任務該由誰、怎樣來完成呢?
關于以什么樣的貸款、投資體制和管理模式來高標準地完成世界銀行貸款造林項目,并使之取得預期的收益振興我省林業經濟,在我省是一個爭論了十多年的話題,由于種種原因,目前仍處于“爭議”階段。與我省同為世行貸款項目省份的四川,在項目啟動初期就進行了多種投資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探索,其中不乏成功的經驗。如:將項目資金貸給企業,由企業按照項目的總體要求營造速生豐產林,承貸和償還項目款。位于四川宜賓地區的枝洋林業開發公司,是一個只有50多名職工的林業企業,在承貸了世行項目的造林資金后,按項目的總體要求,科學規劃,精心施工,高標準地完成了杉木速生豐產林的營造任務。以經濟利益為紐帶,較好地處理了投資方、土地所有者、管理人員之間的關系。公司作為投資方以資金入股并負責規劃設計、造林樹種選擇、日常管理、監督、考核、支付管理人員工資和產品的銷售等工作。土地所有者以土地入股,參與投資方的管理工作。管理人員則根據管護的面積、株數、樹木生產量以及與此相關的獎懲指標按年領取勞動報酬,較好地解決了林木生長周期長與管護人員要求眼前利益的矛盾,極大地調動了管護人員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僅此一項,公司每年即從項目林的輪伐、間伐收入中獲利100余萬元,實現了20%以上的資金回報率。公司由于從造林經營中取得了收益,又進一步激發了營造速生豐產林的熱情,不僅使輪伐跡地及時得到恢復而且還逐步擴大了造林面積,真正實現了造林、采伐、更新的良性循環。這一嘗試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①承貸主體明確。企業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利用信貸資金擴大了生產、經營規模,用取得的收益償還貸款是獨立的經營行為。②以效益為中心的管理行為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有力、有效。任何企業的經營行為都以取得最大的收益為目標,任何經營環節出現的管理偏差都可能導致經營的失敗。因此,任何企業都沒有理由不注重生產全過程的管理。
通過廣大林業職工的努力,我省已基本完成十年造林規劃和消滅宜林荒山的任務,如何利用好有限的造林資金,使我省的林業生產再上新的臺階,擺脫我省林業經濟的危困局面,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今年入夏以來,長江中下游流域和嫩江、松花江流域遭遇的特大洪澇災害為我省的林業發展可能帶來新的機遇。我省黃河故道地區現存的數十萬畝宜林荒地和數百萬畝的低產林地有可能成為我國重要的優質用材林和特種用材林基地。如何爭取到這些建設資金并使之產生較高的效益也涉及到建立什么樣的貸款投資體制和經營管理模式問題。是沿用過去的體制和模式,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探索新的體制和模式,還是求穩、等待或是繼續“爭議”。
可以肯定地說,國家用于發展林業的各項貸款都具有利率低、周期長的特點,只要規劃科學,管理措施到位、有力,以項目取得的收益來還本付息實現林業生產和良性循環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第一產業的林業不是只有投入沒有收益,而是具有較高的投資回報率。這不僅從四川枝洋林業開發公司的實踐結果中得到了證明,而且從近幾年來,許多工業企業轉產投資開發荒山、荒灘發展林果業的行為中也可見一斑。僅去年一年,在廣東省就有四十多家私營企業建立了自己的林果基地,投資金額數億元。為什么私營企業都愿斥巨資投資林業的第一產業,而我們用如此優惠的貸款投資體制發展的林果業可能出現債務負擔呢?究其原因,問題還出在現有的貸款投資體制和管理模式上。因此,我們有必要探索新的投資體制,用經濟手段解決林業的“兩危”問題。
林業發展改革管理論文
衡山縣有17個鄉鎮,國土面積140萬畝,總人口41萬,其中林地面積77.47萬畝,涉及林改人口36萬。目前衡山縣林改已經全面啟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工作量大、時間安排緊、技術要求高。明晰產權和勘界發證作為主體改革,是林改的前提和基礎,是近兩年我縣林業中心工作之一。做好我縣林改的主體改革,我以為要從提高思想認識、規范操作程序、嚴格質量保障三個方面入手,具體來說,可以用九個字概括:“發證好、按程序、講質量。”
一、發證好,讓林農充分認識林權證的重要意義
林改最終歸結到農戶身上,就是核發全國統一式樣、統一印制、統一編號的林權證。林證證要求做到登記內容齊全規范,數據準確無誤,圖、表、冊一致,人、地、證相符。要讓廣大林農主動積極投身林改,就必須讓他們真正了解核發林權證的好處,“發證好”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林權證為維護林區經濟社會穩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我縣在1982年林業“三定”時也曾發過林權證,但是當時過程粗糙,驗收不嚴,群眾認識不足,留下有山無證、有證無山、一山多證、界線不清的隱患;加之“三定”后農村林權歸屬變化比較大;相關依據與證件保管不善等原因,近年來林權糾紛呈高發態勢。重新換發林權證,可以從根本上避免林權糾紛的發生,維護林區經濟社會穩定,減少基層干部糾紛調處工作量,從而集中精力抓經濟建設和三農服務。
(二)林權證是林權所有者行使處置權和收益權的法律依據
集體林業產權制度改革論文
摘要:福建集體林業產權制度改革進入第二階段后,隨著廣大林農自治能力的逐步提高,市場和政府不能涵蓋的林業生產領域方面出現了“第三部門”。本文對“第三部門”的出現、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經濟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要加強對“第三部門”的制度支持與約束,完善提高“第三部門”自身參與能力的政策措施。
關鍵詞:福建;“第三部門”;集體林業產權
自2003年4月,福建省開始進行集體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拉開了全國集體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序幕。福建省經過三年的集體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已完成明晰產權的村有11602個,基本上實現了明晰林業產權、“均山均林”的階段性改革目標。改革的第一階段完成后,政府職能和集體體制都已發生變化,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其中如何防止小農化傾向問題,如何規范林地、林木流轉市場,如何使林農獲得林業生產所需要的資金,以及如何應對森林資源保護出現的新情況等,已成為各級地方政府擔心的問題。在這種變革時期,有些社會和經濟問題是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解決不了或者解決不好的,市場和政府不能涵蓋整個林業生產領域,隨著廣大林農自治能力的逐步提高,需要建立和發展“第三只手”,這“第三只手”就是“第三部門”。[1]
一、“第三部門”產生的經濟分析
“第三部門”作為西方制度背景下產生的產物,其概念首先是由列維特等人在1973年提出,按照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非營利組織比較中心的“結構—運作”定義,“第三部門”應具有組織性、私有性、非營利性、自治性和自愿性的特征,它是不同于政府和企業的相對獨立的社會組織。福建林業產權制度改革中由林農自愿組織產生的“第三部門”,包括家庭林場和各種協會等,實質上是林農在市場經濟環境中聯合自助組織和實現共同利益的機構,是人的聯合,非資本組合體,在林業生產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第三部門”產生的經濟背景
林業稅費制度改革論文
[摘要]我國現行林業稅費呈現出“輕稅重費”特征,帶來的問題包括:有悖于公共財政的原則:催生亂收費;資金使用易出現漏洞;林區地方財政困難。這不利于林業經濟的持續發展、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和我國公共財政體制的構建。其解決措施在于:將林業稅費制度納入公共財政體系;規范林業稅費制度;改革育林基金;建立森林生態環境利益補償機制。
[關鍵詞]林業稅收;林業收費;林業稅費改革;公共財政
我國林業在經歷不斷調整后,初步實現了由以木材產品為主向以生態環境產品為主的轉變,稅費制度在這一轉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現行的林業稅費所呈現出的“輕稅重費”特征,不利于林業經濟的持續發展、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乃至我國公共財政體制的構建。
一、我國現行林業稅費制度
林業稅費是指就木材、林材及其他衍生品征收的稅費,由林業稅收和林業收費兩部分組成。其中,林業稅收是國家為了滿足一般的社會共同需要,憑借政治權力,以法規形式加以規定的強制性課征,國家在征稅時不需向納稅人直接提供特殊服務和支付任何代價;林業收費則具有相對于繳費義務人的有償性。林業稅費制度,不僅是國家和地方收入的來源,而且是促進林業經濟發展、優化生態環境、保證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一)稅收制度
集體林業產權改革論文
一、“第三部門”產生的經濟分析
“第三部門”作為西方制度背景下產生的產物,其概念首先是由列維特等人在1973年提出,按照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非營利組織比較中心的“結構—運作”定義,“第三部門”應具有組織性、私有性、非營利性、自治性和自愿性的特征,它是不同于政府和企業的相對獨立的社會組織。福建林業產權制度改革中由林農自愿組織產生的“第三部門”,包括家庭林場和各種協會等,實質上是林農在市場經濟環境中聯合自助組織和實現共同利益的機構,是人的聯合,非資本組合體,在林業生產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第三部門”產生的經濟背景
福建集體林業產權制度改革中“第三部門”的興起,發端于過去的福建集體林業體制在林業生產中存在的弊端,有著深層次的經濟和政治原因。一方面,自2003年福建開始的集體林業產權制度改革以來,目前全省基本完成對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尚未明晰的集體商品林及縣級人民政府規劃的宜林地的改革任務,實現“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的目標,建立經營主體多元化,形成權、責、利相統一的集體林經營管理新機制。福建集體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結果使原來的集體經濟組織體制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分散經營的農戶,經營主體多元化;林農可以相對自由地流轉林地使用權和林木資源,利益主體多元化。這些不同利益主體為了在市場經濟中處于有利地位,需要建立能夠反映自己利益的組織來維護自身利益,這為“第三部門”的產生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林地、林木經營的規模縮小,原來由集體經濟組織完成的工作,如森林病蟲害防治、森林火災預防和撲救等,這些工作是單個農戶無法完成的;同時,受林業生產特點的影響,非林農自愿組織起來的其他社會組織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不突出,這種經濟環境促使林農自愿組織的“第三部門”產生。
(二)“第三部門”產生的經濟原因
人們對森林經營重要性已經有了明確的認識。森林經營既給其經營者帶來損益又使森林經營者以外的單位或個人獲取損益,前者即是森林經營的內部效應,后者則是森林經營的外部效應。森林經營的內、外部效應均有正負之分,其中正效應是指有利而無害的效應,負效應是指無利而有害的效應。一般而言,森林經營的外部效應基本表現為正效應,如休閑效應、防護效應、涵水效應、調節氣候交叉重疊構成森林經營外部效應。森林經營外部效應改善了人類的生存環境,但森林經營外部效應的受益主體并未通過貨幣或其他等價物的支付而受益。就商品林而言,經營者雖然從中獲得經濟收益,但生態效益被社會無償享用;而公益林相對其投入而言,經濟收益很少,其生態效益也被社會無償享用。這就使營林的邊際收益小于社會邊際收益,如果沒有彌補這種差異,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就不可能使森林資源達到最佳供給量。因此,作為非市場交換商品,森林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任何個人或群體不能從公共物品的消費中排除出去,且一個人對公共物品的消費并不排斥他人對同一公共物品的消費,消費者無法為消費公共物品而付費。可見,純粹的自由市場不能提供公共物品,或者提供過少的公共物品,由此導致外在性的存在。而外部性是“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這種情況下,有效的政府行政管理是必要的。
我國林業稅費制度改革研討論文
[摘要]我國現行林業稅費呈現出“輕稅重費”特征,帶來的問題包括:有悖于公共財政的原則:催生亂收費;資金使用易出現漏洞;林區地方財政困難。這不利于林業經濟的持續發展、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和我國公共財政體制的構建。其解決措施在于:將林業稅費制度納入公共財政體系;規范林業稅費制度;改革育林基金;建立森林生態環境利益補償機制。
[關鍵詞]林業稅收;林業收費;林業稅費改革;公共財政
我國林業在經歷不斷調整后,初步實現了由以木材產品為主向以生態環境產品為主的轉變,稅費制度在這一轉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現行的林業稅費所呈現出的“輕稅重費”特征,不利于林業經濟的持續發展、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乃至我國公共財政體制的構建。
一、我國現行林業稅費制度
林業稅費是指就木材、林材及其他衍生品征收的稅費,由林業稅收和林業收費兩部分組成。其中,林業稅收是國家為了滿足一般的社會共同需要,憑借政治權力,以法規形式加以規定的強制性課征,國家在征稅時不需向納稅人直接提供特殊服務和支付任何代價;林業收費則具有相對于繳費義務人的有償性。林業稅費制度,不僅是國家和地方收入的來源,而且是促進林業經濟發展、優化生態環境、保證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一)稅收制度
現代林業建設經驗交流材料
林學會自年恢復成立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和省市業務主管部門、縣科協的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中央、省市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充分發揮林學會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兢兢業業,勤奮工作,不畏艱難,艱苦創業,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大變革中,堅持與時俱進,科教先行,為繁榮林業學術、服務林業經濟、促進林農脫貧致富奔小康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也初步探索出了一套在新形勢下的工作經驗。
一、健全機構,理順關系,為開展學會工作打好基礎。
年11月,林學會進行了換屆選舉,充實加強學會力量,成立了新一屆理事會,并根據工作的特點和重點,成立了營林和林業產業學組,健全了學會的機構。新一屆理事會成立后,根據局黨組的要求,積極開展工作,迅速理順各方面的關系,開創工作的新局面。首先,按照國務院一九九九年頒發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的管理規定,主動到社團登記管理部門申報登記注冊,并每年及時年審,使學會的存在、活動合法化。二是主動到縣科協取得聯系,辦理相應手續,爭取縣科協對學會工作的領導。三是及時主動與市林學會取得聯系,辦理團體入會手續,爭取上一級學會對本學會的工作指導。四是開展會員登記工作,登記個人會員90人,團體會員單位6個。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加快,科技體制改革與創新,人員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這次登記的范圍比前次登記大大的擴寬,除了林業系統的科技人員外,還吸納了園林、花卉、企業、造林專業大戶、林莊經濟戶等技術人員為林學會會員,并建立了檔案,規范會員登記制度,壯大學會組織,拓展學會的業務范圍。六是進行學會檔案收集與整理。經過一系列基礎工作,使林業學會組織機構健全,隊伍壯大,上下關系協調,會員內部管理有序,為開展林業科研及技術推廣,更好地服務于林業生產建設打下了一個良好地基礎。
二、積極開展科普之春活動,開展技術咨詢和培訓,提高林業整體技術素質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決定》精神,全面實施科技興林戰略,充分發揮林業科技的支撐和保障作用,林學會積極響應上級主管部門的號召,緊緊圍繞我縣林業產業建設、林業工程建設中的疑點和難點問題,廣泛深入的開展送林業科技下鄉,深入農村,深入山頭地塊,宣傳林業政策,傳播林業信息,推廣林業技術,做林農發展生產的貼心人,技術推廣的領路人,產品經營的信息人。由于林業生產季節性極強,因而每年林學會抓住春季林業生產的黃金季節,組織大批技術人員帶技術、帶項目、帶成果、帶課題、帶信息,深入農村,抓培訓、辦樣板、搞指導,就林木栽培、品種改良、新品種引進、修剪定型、嫁接、病蟲害防治、標準化栽培等農民迫切需要掌握的技術,現場指導,現場培訓,手把手的教給農民,把科技送到千家萬戶,傳到農民手中。據不完全統計,自林學會恢復成立以來,先后共組織500多人(次)送科技下鄉,累計技術示范1000多場次,培訓1000多批次,培訓群眾超過4萬人次,發放各類宣傳資料、科技圖書10多萬份(冊),受到林農的廣泛贊譽。
三、廣泛開展學術交流,提高林業基礎理論水平
地方強化林業革新研討會綜述
1992年3月7日至9日,黑龍江省深化林業改革研討會在葦河林業局召開。這次會議是由黑龍江省森工總局、省農業委員會、省林業廳和省政府農研中心四家聯合召開的。來自黑龍江省森工系統、大興安嶺林區、地方林業系統和林業院校、科研單位及新聞單位的97名代表出席了會議。會議收到論文65篇,會上交流16篇,評選出優秀論文49篇。會議上,大家總結交流了10多年來黑龍江省治危興林、避危興林和林業改革與發展的經驗,研討了深化林業改革的具體內容和可操作性措施;進一步探索了如何在黑龍江省林區建設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如何提高林業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完善經營機制,調整產業產品結構,開展多種經營等問題。對黑龍江聳林業改革提出了很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這次會議與以往的研討會相比,具有兩個突出的特點:第一,就會議內容來說,既是一次改革經驗交流會,又是一次學術研討會。改革以來,在治危興林、結構調整、強化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等方面,黑龍江林區涌現出不少先進典型。會上有11個單位作了典型發言。這些典型經驗針對性強,具有可操作性,對全省林業的改革與發展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很有推廣價值。會議提交的論文內容涉及范圍比較廣,研究的間題也比較深。有些論文能夠突出大農業的主題,把林業建設視為大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山區脫貧致富、解決林業“兩危”問題具有實際指導意義;有些論文不僅運用現代經濟理論進行定性分析,而且還有定量分析,使所提出的論點更具有說服力,為會議增添了較濃的學術氣氛。第二,就參加會議的單位來說,既有部屬森工、省屬森工部門,又有地方林業和科研教學部門,有如此多方面代表參加的林業改革研討會,這在黑龍江省還是第一次,它打破了過去那種林業、森工分為兩家、各自為政、老死不相往來的僵化局面,在一定意義上將會更加促進黑龍江省林業的進一步發展。在這次會議上,與會代表就如何深化黑龍江省林業改革提出了許多有益的意見和建議。這些意見和建議是深化改革的主要課題,也是改革中急待解決的問題。如:如何實現體制過渡,如何進一步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林價改革,政企分開,兩權分離,把企業推向市場等。
現就幾個主要問題綜述如下。
1.加深對新形勢下深化林業改革理論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大家認為,林業改革研究的階段大體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從1979年至1985年是追蹤研究階段,在這一階段,理論滯后于實踐,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都在用全新的觀點去解釋改革中出現的新現象和新問題,為改革成果尋找理論依據;1086年以后為第二階段,即理論指導實踐階段,主要是對林業經濟體制改革趨勢進行超前研究,為建立適合中國林業發展的林業經濟體制提供理論依據。大家普遍認為,改革是當前林業振興和發展的主旋律,起著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作用。要認真學習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部分省、市的講話,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圍繞林業改革與建設中的熱點、重點和難點間題進行理論研究和探討。當前,在深化林業改革理論研究上,重點是從宏觀上、戰略上和解決林業改革中的深層次問題上去思考、去探索,破除林業改革“畏難論”,運用發展的觀點、辯證的觀點去認識林業形勢,要看到林業發展的后勁和前景,增強搞好林業改革的信心和勇氣;要破除.速勝論”,干當前、想長遠;堅持“有階段論”,打好“持久戰”,要破除“仲手論”,把自己能辦到的事盡量自己辦好,走自強自立的道路。橙清模糊認識,及時發現和解決改革進程中的新問題和新矛盾,推進治危興林的不斷深入和發展。
2.加強對林業改革中重點和難點問題的理論研究。1992年黑龍江省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以轉換企業經營機制為中心,同時在流通領域體制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和強化宏觀經濟間接調控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步伐,配套推進。與會代表認為,下一步林業改革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理論研究。
—加速森林資源培育,強化森林資源管理。改革森林經營方式,繼續以“兩論三劃分理論’為指導,開展集約經營和雙層經營相結合的試驗研究,建立林農復合生態系統工程,探索發展復合型、多元型林區經濟的途徑,運用世界多數國家所采用的‘森林多效益主導利用一體化經營模式”,探索解決可采森林資源危機的出路。同時,要強化林政管理,加強對森林資源的全額管理、分項控制,強化管理手段。通過不斷健全森林資源監督體系,開展森林資源監督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深化內部配套改革。轉換經營機制,使企業逐步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實現這一轉換的基本前提是理順政企之間的關系,實行政企分開、兩權分離,把企業推向市場。當前,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最主要的是打破“大鍋飯”,建立自負盈虧經營機制多打破‘鐵交椅”,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勞動用工、干部管理機制,建立企業內部分配和建設投資約束機制,以及完善激勵機制和監督機制,特別是在勞動用工、分配和人事制度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