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建設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03 08:52:00

導語:生態農業建設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農業建設管理論文

摘要通過對涇縣生態農業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涇縣生態農業的發展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生態農業;建設;現狀;問題;建議;安徽涇縣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態質量和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健康消費、綠色消費正成為人們的消費主流。發展生態農業,不僅能夠解決長期以來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帶來的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是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2004年涇縣被列為省級生態農業建設示范縣。經過幾年的建設,涇縣生態農業有了一定的基礎,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一些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問題還有待解決,需進一步完善措施,加快發展。

1涇縣生態農業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涇縣縣委、縣政府非常關注生態農業發展,確定了“生態立縣”的發展目標,2005年11月,《涇縣生態農業發展總體規劃》通過省農委組織的專家組論證,2006年4月涇縣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批準實施,從制度上保證了涇縣生態農業建設的實施,使涇縣在生態農業建設工作中呈現出了認識上逐步統一、治理上逐步科學、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良好局面。

1.1農產品質量穩步提升

以農業標準化生產、農業投入品監管、生產環境和農產品質量跟蹤監測等環節為重點,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行動”,對農業面源污染進行綜合治理,通過嚴禁高毒、高殘留農藥使用,推廣平衡施肥技術、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病蟲草綜合防治技術等一系列措施的使用,化肥使用強度由2004年的325kg/hm2降為2006年的295kg/hm2,病蟲綜合防治率由2004年的45%提高到2006年的60%,農膜回收率由2004年的20%提高到2006年的25%,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38.8%提高到2006年的49%,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便綜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74%提高到2006年的80%。至2006年,全縣建成標準化農產品生產基地15個,面積1.7萬公頃,其中2666.7hm2茶園被授予全國綠色食品(茶葉)原料生產基地達標縣,有16個農產品取得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質量認證。2006年在全市率先推行農產品產地編碼卡試點,制定農產品生產技術及操作規程9部,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室,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年均抽檢樣品500份,合格率97%。

1.2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通過實施“國家公益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長江防護林工程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全縣林業用地面積達到14.2萬公頃,有林地總面積12.8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5%;圍繞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組織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完成綜合治理面積3800hm2;制定實施了《涇縣土地資源利用發展規劃》《涇縣礦產資源利用規劃》,對無證開采礦企業實行了關停并轉,涇縣的礦產資源和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1.3畜牧業和農村沼氣建設發展加快

畜牧業作為我縣農業發展的支柱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2005年涇縣畜牧業總產值達到3.3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0.5%,農村沼氣新能源建設日新月異,至2005年底全縣共建沼氣池586口。新農村建設示范村16個,其中查濟(星吾公)村被列為農業部鄉村清潔工程建設示范村,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在全市處領先地位,綜合利用率達到49%,農村生態環境和農民生活質量同步改善和提高。

1.4龍頭企業成為引領生態農業建設的典范

一批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農業企業開始涉足生態農業建設,為生態農業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如以種、養、加為一體的安徽祥泰公司,開發荒山荒坡種植青梅67hm2,建起了集林、果生產加工、生豬養殖、沼氣建設和生態旅游為一體的生態農業園。

2存在的主要問題

涇縣生態農業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主要表現在:一是破壞生態的現象依然嚴重,部分基層干部群眾生態意識、責任意識不強,化肥、農藥使用嚴重超標,亂砍濫伐林木、亂占濫用林地資源的現象屢禁不止。二是體制不順影響生態農業發展。生態農業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由于涉及多個部門,工作上缺乏協調,職能上存在交叉。三是生態建設投入不足,雖然縣財政在生態農業建設上投入逐年加大,但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

3對策與建議

生態農業建設能夠實現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功能,代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根據建設要求和發展方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

《涇縣生態農業發展總體規劃》己批準實施,要嚴格按照規劃目標組織實施,減少隨意性,做到整合資源、統籌發展。要建立生態農業建設專門機構,明確職能部門的責任,加強對生態農業建設的指導和監督,做好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形成生態農業建設的強大合力。

3.2拓寬融資渠道

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保證財政預算逐年增加,遵循市場規律,發揮政府投入的導向作用,采取財政貼息、投資補貼等手段,引導社會資金,投資生態農業,逐步形成政府投資為導向,農民與企業投入為主體,信貸投入為補充的市場化、社會化、多元化的生態農業建設投入新機制。

3.3抓好示范點建設

生態農業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在點上求突破,在質上求提高,要以點帶面逐步推廣。結合涇縣的環境特點,重點做好生態農業示范園區試點建設,開發觀光農業,完善服務功能。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生態農業建設中的示范帶動作用,為生態農業建設的整體推進提供經驗。

3.4推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生態農業建設的根本,也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必然要求。根據我縣的特點,要把發展沼氣建設作為農業循環經濟體系中的關鍵環節來抓,圍繞沼氣建設,推進農業結構優化調整,大力引導畜牧業的發展,推動種植業由二元種植結構向三元種植結構轉變,推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豬-沼-茶(糧、蔬、果)等生態循環模式,促進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讓農民在生態鏈條中增效。

3.5堅持科教興農戰略

科技是農業發展的動力之源,要圍繞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不斷完善科技推廣、信息服務體系網,重視人才培養,搞好生態技術培訓,推廣關鍵技術,為生態農業建設和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最終實現農業科學技術現代化、農業物質裝備現代化、農業經營管理現代化及資源利用現代化,達到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