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生態學水環境治理與規劃策略

時間:2022-10-08 08:24:45

導語:景觀生態學水環境治理與規劃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景觀生態學水環境治理與規劃策略

摘要:近些年來河流生態問題愈顯嚴重,城市的河流復興運動已經拉開帷幕。河流的復興離不開水環境的治理和景觀生態的修復,將景觀生態學引入河流的復興運動之中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方法。本文以筆者參與的項目——石林彝族自治縣巴江(簡稱石林巴江)流域水環境治理規劃為例,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對石林巴江流域進行水環境的治理和河流的景觀規劃,以此來改善石林巴江流域的水環境,并滿足防洪等市政要求,打造良好的濱河生態景觀綠地,提升當地的景觀生態系統水準。石林巴江流域水環境治理與規劃為國內河流的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提供理論和技術方面的支持,為其他城市河流的景觀規劃提供參考。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水環境治理;城市河流;景觀規劃

1引言

水,生命的起源;河流,生命的孕育者。自人類誕生以來就臨水而居,傍水而生,河流是人類文明的起始。然而,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演變和發展,河流卻遭受人類大肆破壞,諸多河流污染嚴重,水質渾濁,水域雜亂不堪,河流的功能在不斷地弱化,生態特色逐漸消失。黨的報告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做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1],所以城市河流生態修復迫在眉睫,這也是當今社會關注的熱點之一,城市河流景觀的規劃是目前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部分之一。利用景觀生態學的知識對河流流域進行生態修復和景觀規劃,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方法。

2景觀生態學理論基礎

伊恩·麥克哈格(IanMcHarg)曾言:“景觀規劃的過程就是幫助居住在自然系統中或利用系統中有限資源的人們找到一種最適宜的生活與生產途徑。”景觀規劃的目的就是通過對土地空間和自然資源的利用打造一個可持續的景觀生態系統,所以景觀生態規劃就是運用生物學及社會文化信息就景觀利用的決策提出可能的機遇和約束[2]。其方法是將生態性的原則與景觀規劃結合在一起,通過生態過程與景觀的相互作用,在景觀生態分析和評價的基礎上提出最優的景觀規劃方案。景觀設計從業者是土地的守望者、資源的守護者和景觀環境的營造者,景觀生態學下的規劃是對自然過程的有效適應,是實現資源與生態可持續利用與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其規劃的合理性對景觀的管理,對當地生態系統的持續利用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河流景觀生態學逐漸成為河流規劃和研究的新方法,傳統意義上的景觀系統和生態系統的功能、結構等的相互碰撞與作用,對河流景觀和生態的發展具有多層次的意義和價值[3]。我們可以根據該理論對河流的景觀系統進行整合,可以有效地對河流的水資源進行管理,并在水文調節與調度等生態角度方面為規劃提供新的方式與途徑。

3規劃項目背景及現狀

2020年2月6日,石林彝族自治縣被評為“云南省美麗縣城”。為切實落實“美麗縣城”的建設工作,石林縣政府堅持“新發展理念”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于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聚焦“干凈、宜居、特色”三大目標要求,不斷推動縣城的高質量發展。為提升石林縣人居環境,打造良好的巴江河道生態環境,石林彝族自治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決定對巴江水域進行水環境綜合治理與規劃。巴江是石林彝族自治縣集灌溉、防洪、發電、城市生態環境調節于一體的多功能河流[4],流經石林縣境內總長57.6km,本次規劃范圍位于縣城南部巴江橋段,用地以平地和緩坡地為主,僅有局部護坡,坡度大于25%,整體用地限制較小(見圖1)。場地內局部地段植被類型單一,且有大面積裸露地面,景觀效果差,生態植被多以常綠草本地被植物為主,缺少四季時令花卉的點綴,缺乏景觀亭廊等供人休息停留的構筑物,林間游覽小路附近可供休息的座椅設施等數量嚴重不足。場地內北部已建區兩側河岸已整治,為自然式駁岸、草皮護坡,其他區域為未經治理的天然土質駁岸,河道寬約15m。該流域總體水質一般,河面無垃圾、固體廢棄物等,河底淤泥較多,水中海藻雜質較多。

4巴江水環境生態治理策略

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優勢在于其運用整體的思維來實現學科之間的交叉和創新[5]。此次規劃是基于景觀生態學理論中的景觀生態適宜性評價體系對巴江流域進行的景觀分析與建構,在景觀曠奧度、相容度評價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評價,進而決定景觀資源的利用特征,以此為基礎進行水環境治理和生態景觀規劃。

4.1水體規劃與整治

根據石林縣城防洪工程標準要求,防洪保護對象和工程需達到可以防御10年一遇的洪水的標準,故水位標高設計為1663.97m。按照石林縣在城市防洪方面的要求(見圖2),規劃河道斷面為河底寬度在14~20m,景觀水位控制高度不小于1.5m,設計防洪水位高度不小于3m,局部位置降低標高設計的親水平臺及棧道,其材料應采用生態木或輕鋼。對規劃范圍內的巴江流域進行水質提升,需要通過建立流域及場地內的匯水系統,在流域內構建支流濕地體系,將被收束的支流生命體延續到巴江,在匯水系統的每個出入口設置濕地,對水質進行凈化,提升流域的水環境質量(見圖3)。

4.2河流清淤與加固

對河流進行清淤,以原位清淤、河床修復為基礎,采用生物、化學等修復方式重新構建河道,以原位清淤技術為核心對河流內生態體系進行構建[6]。河道內石頭及雜草等雜物較多的地段采用以人工清淤為主的清淤方式,將河流內清理出的雜物使用土工袋裝袋運至下游干化場。河道內污泥較多的地段,清淤方式以水力沖挖為主,將污泥集中至污泥干化場統一處理。為增加流域的穩固性,對河流兩岸的河堤加固。在河水流速比較湍急的地方使用石籠網網箱對河堤進行石籠加固,在河道窄、轉彎急,以及河床高差大的位置增設C20混凝土攔渣墻進行混凝土加固,以減少砂石的流失,從而最大限度地增加水域內的流量,實現河流的生態廊道構建。

4.3生態駁岸建造

由于場地的實際形狀以及未來的區塊用地功能不同,河流駁岸采用自然原型護岸和人工自然式護岸兩種形式。場地的不同功能及使用強度也決定了岸線處理的不同形式,整個區域內將主要以生態自然原型護岸為主,以此彰顯整個河流區域內自然與生態的特質。與此同時,在生態駁岸的設計中,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原有地形設計了大量弧形的臨水平臺以及不同高度的涉水平臺。在自然原型護岸的設計中,防止水土流失的塊石駁岸設計在水面以下,水上部分用當地的自然風化石作自然堆筑,并在石縫之間用鳶尾、麥冬等地被植物點綴,利用地勢地形使綠地延伸到岸邊,呈現出自然河灘的原始風貌。此外,在人工護岸建造時用石材、鋼筋混凝土等材料還原堤岸形態,以實地情況為依據,將緩坡式、臺階式及后退式堤岸結合起來,打造人工硬質護岸。

5巴江水域景觀規劃策略

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和因地制宜的原則,以巴江水域為中心點,對河流及兩岸景觀進行生態治理和恢復,營造出一個具有生態氣息和鄉土文化的濱河景觀帶(見圖4)。該規劃方案充分利用了當地的文化和特色,展現了濃郁的彝族阿詩瑪精神,同時增加了石林的旅游體驗感,豐富了城區的旅游業態,彌補了當地濱水休閑商業的空白。此策劃方案將巴江水域打造成一個集市民休閑健身、濱水娛樂于一體的濱河景觀帶,使其成為市民飯后散步和觀賞游憩的不二選擇。

5.1生態規劃策略

約翰·O.西蒙茲(JohnO.Simonds)提出景觀設計中的生態學原理首先就是其“地方性”,景觀規劃應植根于其本身所在的地方,也就是要尊重當地的傳統文化和保持當地的鄉土氣息[7]。所以,首先,要考慮的是當地的文化能夠給人的啟示以及對鄉土植物和場地內原有材料的使用。因此本方案將彝族“阿詩瑪”文化融入其中,使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火把節、彝族民居、田園風光、刺繡等都在設計中有所體現。其次,是要保護和節約自然資源,盡可能地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因此在規劃中較多地借用了自然界的反應過程,盡可能地多使用水、風、光等可再生資源,比如在此方案中利用圖4巴江景觀規劃示意圖(圖片來源:來源于項目)生態濕地對水質進行凈化提升,引巴江水進入場地營造“曲水流觴”等特色景觀,利用廢棄的山石打造當地極具特色的“喀斯特地貌”等。除此之外,規劃做到讓自然做功,突出人與自然的合作共生的關系,遵循自然界的規律,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比如利用地表水與地下水的循環、濕地的過濾作用等讓水活起來,促進其自凈循環,有效發揮整個自然系統的能動作用。

5.2旅游規劃策略

以場地內現有的“山、水、田、林、閣”為規劃的元素,結合當地的文化產業以及特有的民族特色,規劃打造“人間味、山水間、撒尼情、日月靈、天地華”五大主題旅游度假區,將當地的火把節、刺繡工坊、祭祀文化等作為依托,形成石林特有的撒尼文化主題景觀。

6.結語

本文以石林巴江流域景觀規劃為例,將景觀生態學理論融入到場地設計之中,有效地對該區域的水環境進行了治理以及生態修復,并且在景觀規劃之中融入了當地的阿詩瑪文化,體現了巴江流域的場所精神和少數民族文化特征。由此可見,利用景觀生態學統籌整個水域的規劃可以形成一種獨特的濱河景觀,其將自然與人類社會活動結合在一起,通過景觀規劃的手段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符合當下總書記所提出的“新發展”理念,符合時代精神。希望通過本文對石林巴江水環境的治理和規劃的分析,對國內其他城市河流景觀的規劃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路長明,段雄波,陳成.生態文明思想研究[J].學理論,2020(11):5-7.

[2]王云才.景觀生態規劃原理[M].2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3]薛興華,錢華.河流景觀生態學的發展與當前核心議題[J].水科學進展,2018,29(06):887-897.

[4]邢紅麗.石林縣旅游業中的環境保護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16.

[5]肖篤寧,李秀珍.當代景觀生態學的進展和展望[J].地理科學,1997(04):69-77.

[6]牛存穩,褚俊英,嚴子奇.讓河流恢復健康:深圳市坪山河水環境綜合治理[J].中國水利,2020(22):6-9.

[7]斯塔克,西蒙茲.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作者:杜芳林 施衛省 單位: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