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與職業院校德育融合研究

時間:2022-03-04 10:09:30

導語:“工匠精神”與職業院校德育融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匠精神”與職業院校德育融合研究

摘要:“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的靈魂。職業院校必須重視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這樣才能符合國家和社會對于人才的定位。“工匠精神”培育與職業院校德育在內涵上具有耦合關聯性,“工匠精神”培育應滲透職業教育的各個環節,兩者的有效融合必然有助于增加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有效供給,也是職業院校教育不斷發展創新的重要路徑選擇。

關鍵詞:工匠精神;職業院校;德育;融合

“工匠精神”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是職業教育的靈魂,是學生應該樹立的理想,對于社會的發展和創新意義深遠。中國要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成功轉變的關鍵就是培養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把“工匠精神”培育有效地融入職業院校德育中,必然有助于增加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有效供給,為我國制造業的升級轉型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工匠精神”視閾下職業院校德育必須創新和發展,這是社會、國家和企業對于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標準,也是職業院校自身實現不斷發展創新的重要路徑選擇。

一、“工匠精神”培育與職業院校德育的本質內涵

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這又賦予了工匠精神新時代的內涵。關于“工匠精神”,學術界還沒有一個權威的定義,本文采納了學者李小魯對于“工匠精神”含義的詮釋,真正的“工匠精神”應該是專業精神、職業態度、人文素養三者的統一。只有從專業性、職業性和人文性這三個特征把握“工匠精神”,才能對“工匠精神”有一種源于職業教育,又高于職業教育;源于工業文明,又進入后工業文明;源于教育,又跳出教育去看待的一種教育的理想境界和形而上的追求。職業院校德育在職業教育中擔當著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任,而工匠精神又是職業精神的核心內容,所以培養符合國家和社會要求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是職業院校德育的責任。職業院校培養要通過德育課程、通識課程和文化課程的教育,將德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工匠精神”培育和職業院校德育在內涵本質上具有一致性,都要求培養的學生具備未來大國工匠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但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很多職業院校把重點放在了理論知識學習上,關于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主要是依托于短期的實習生活,關于學生思想素質方面的教育內容不完善,僅僅是一些基礎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方面的內容,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升。

二、“工匠精神”培育與職業院校德育的邏輯闡釋

“工匠精神”培育應滲透職業教育的各個環節,最重要的是在職業院校“德育”的環節上下工夫,避免理論成為空洞無物的概念構架和懸置無用的道德說教,試圖讓大學生在實踐中德行養成,即在德育中凸顯“工匠精神”。1.職業院校德育是“工匠精神”培育的環境載體。要想成為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專業技能和創新精神缺一不可,否則難以保證職業生涯發展的可持續性。當前職業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途徑是專業教學和實操訓練,但僅僅依靠這兩種方式成效十分有限,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專業精神。德育活動可以作為職業院校全方位開展“工匠精神”培育的環境載體,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相對開放的環境、真實具體的場景,德育活動的開放性和多樣性能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2.“工匠精神”培育與職業院校德育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職業院校德育是以提升學生的職業態度尤其是“工匠精神”為首要目標,因此“工匠精神”培育與職業院校德育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都是幫助學生獲得其職業生涯發展所需的精神品質、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然而,很多職業院校的“工匠精神”培育和普通德育實質上是分離的,“工匠精神”培育以專業任課教師為主,普通德育一般以思政課教師和負責德育的人員為主。職業院校如果能深刻認識到兩者在教育目標上的一致性,就可以把兩者組織協同起來,構成一個和諧的有機整體,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3.“工匠精神”培育與職業院校德育在功能上具有統一性。“工匠精神”培育與職業院校德育在功能上具有統一性,能起到促進學生良好“工匠精神”職業素養養成的作用。職業院校的德育實踐活動流于形式,很難有效激發學生職業素養。職業院校應該有意識地整合“工匠精神”和德育兩個模塊的教學內容和組織開展形式,改善條塊分割的現狀,協調整體和局部的關系,突出“工匠精神”的職業素養內容在德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設計合理的德育頂層框架。

三、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職業院校德育模式構建路徑

1.價值轉向——樹立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德育理念。“工匠精神”培育能使學校德育效果增強,德育工作成效良好能促進“工匠精神”培育,兩者間具有辯證統一關系。(1)樹立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德育理念職業院校要加強頂層設計、轉變觀念,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加強“工匠精神”的形成,對“工匠精神”樹立堅定的認同感。(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職業院校中教育活動的開展都是通過教師組織和實施的,工匠精神是對他們提出的新標準、新要求,因此,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等職業素養是每一個教師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3)學校管理人員對于“工匠精神”理念的樹立,一個不可忽視的部分就是學校的管理人員,因為管理人員是學校的掌舵者,影響著學校的發展方向,他們會更加從整體的利益和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進而不斷地接受新理念和新思想,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2.課程教學——更新以“工匠精神”培育為主的德育內容。“工匠精神”培育是職業院校教育的一個特色。同時,對于職業院校的教育事業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改革和創新路徑。(1)把專業精神作為德育理論課程的核心內容職業院校要把“工匠精神”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把專業精神作為德育理論課程的核心內容,使得學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工匠精神”的意義和重要性,進而培養和提升自身的工匠精神,全面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為未來職業發展夯實基礎。(2)拓展提升職業態度的德育內容職業院校德育課程要通過與企業合作進行教材與課程開發與設計,融入倡導敬業、誠信、踏實職業態度的相關教學課程與教材,使學生實現現在學習與將來工作結合、個別需要與一般需要結合、情商發展與智商發展的結合。通過專門課程學習實現教育教學的規范性和系統性,可以解決目前職業態度教學零散、教育教學渠道不暢等問題。(3)增加激發職業素養的德育內容職業院校在課程開發中應堅持將職業素養激發滲透到德育實踐教學過程中。職業院校通過與企業加強合作,將德育工作實實在在融入企業實習中,進而提升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也可以與專業課教師一起參與學生的認知實習和頂崗實習,引導學生認識到“工匠精神”在職業生涯的重要性,提升職業素養。3.氛圍營造——完善以“工匠精神”培育為核心的德育評價。以“工匠精神”培育為核心的職業院校德育評價方式應區別于傳統的德育評價方式,圍繞道德主題和“工匠精神”要求,運用科學的評價標準,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道德品質。(1)評價主體多元化把學生和行業企業納入到德育評價主體中,可以更好地對職業院校學生的“工匠精神”和基本道德真實水平做出更準確的判斷。多元評價主體模式下,德育評價的視野可以走出校園,延伸到企業、行業和社區,學校德育教師、企業指導老師、企業員工、學生本人可以從各自的視角和立場出發,對學生的職業素養水平和基本道德水平做出評定。(2)評價形式多樣化職業院校學生眾多,僅通過少數教師以單一的評價形式對學生的德育發展情況做出評價,顯然不能真正反映職業院校的德育成效。因此,在多元主體綜合評價的前提下,把“工匠精神”和德育評價融合于德育的各個環節,把學校與企業評價、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放在一起綜合考慮,盡可能地反映學生職業素養和基本道德品質的發展水平。(3)評價內容立體化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職業院校德育模式,其德育評價絕不能單單評價德育中的職業素養教育,還需涵蓋傳統德育中的思想理論教育內容,以保證德育評價內容的立體性和完整性。立體化的德育評價應該盡量做到具體化和量化的結合,這樣才能實現對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和道德品質的發展水平的客觀、合理評價。

“工匠精神”的培育與職業院校德育融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是一個潛移默化、螺旋上升的動態過程,最重要的就是要全面地培養和提升各個主體的“工匠精神”,共同推動職業院校德育模式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小魯.對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淺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讀[J].當代職業教育(本刊特稿),2016

[2]劉振華.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18

[3]郭曉雯,黃寒微.高職院校學生黨員培養教育模式的創新及路徑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8

[4]陳曦.現代學徒制視閾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實踐途徑[J].現代經濟信息,2018

作者:鄧嬋娟 單位: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