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職業教育重構探索

時間:2022-07-01 04:14:41

導語:航海職業教育重構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航海職業教育重構探索

1航海職業教育的現實境遇

1.1航海職業教育研究只見“船舶”不見“人”。以往的航海職業教育研究僅關注航海本身的現象及意義,而“人-海員”這個因素被“懸置”起來,甚至達到了“視而不見”的程度。在“海洋強國”的宏大背景下,航海職業教育離不開“海員這個人”,要重視特定航海情境中“海員”的價值,以及孤獨、焦慮和愉悅的情緒。海員是高風險職業,每年發生的海損事故讓人震驚。同時,海員的就業形勢并不樂觀,有些海員意志不夠堅定,較易產生焦慮和苦惱,而且是高發人群。海員的苦惱意識。海員生活空間封閉、噪聲較大,還會面臨各種危險,特別是海盜、海損事故的發生等,同時有些海員沒有責任心,任性、急躁、沖動,造成海員的苦惱高于其他學生。另外,由于航運業具有國際性特點,很多海員英語水平較低,特別是英語口語,導致在國際港口無法用英語進行正常的信息交流,只能依靠手勢或身體語言,這也增加了海員的“苦惱意識”。海員的孤獨感和焦慮感。海員作為個人,是由一個個“單子”表現于外的,一方面顯現了船員個體的自由權利,另一方面又顯現了海員個體存在的某種自然狀態。因此海員是一種孤獨的自由,不僅是航海期間不與外界交往,更是個體本身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存在,彼此間由于利益獨立所顯現出的對立與孤立。海員的焦慮是由海員的認識差異造成對自己的責難或不滿,引起焦慮的產生。海員的心理健康不僅影響海運企業的安全,更會涉及一個家庭的穩固和社會的和諧。1.2海員的職業認同薄弱與“航海精神”缺失。海員的職業意識比較薄弱,對海員職業的認識不僅局限于海員本人,還要考慮其家庭。由于職業認同隱含著對原有身份的質疑,是一種不確定的表達,而這種不確定性與外在的歷史時空、社會系統有著密切的關系。海員職業認同的根源存在于對傳統航海文化的認知中。因此,讓全民熟悉海洋、熱愛航海,吸引并鼓勵青年海員投身海洋與航海事業,逐步把我國建設成為海洋強國?!爱攤€體從‘類’中分離出來,人類便失去了精神家園”[2]。現代性的特點是讓人“失家園”,即“精神家園”的缺失,海員之間是一個個原子式的存在,是群體性孤獨,是沒有“精神”的存在,是對航海精神的僭越。海員的最大特點是“個體自由”,是一種任性的自由。海員“航海精神”的缺失,是一種倒退。1.3涉?,F狀表現為“興?!焙汀白o?!毕嗷ジ盍选nl發的海上漏油事故、陸源污染入侵、全球變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隨意向海洋傾倒垃圾等,導致了許多不良隱患。由于海洋獨特的物理性質——流動性,同時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使得這些問題不同于陸地環境問題,其影響范圍更廣,甚至遙遠的其他國家也會受到影響。因此,海洋生態系統建設是“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問題的實質是對空間關系的破壞,海洋環境問題的實質是人與海洋的空間關系失調,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海洋環境問題,處理好空間關系才是最主要的。

2航海職業教育價值取向的重建

海洋強國戰略要使其成為全體海員的共同意識和統一行動,特別是要讓廣大海員意識到海洋強國的重要意義,并為建設海洋強國不懈努力。目前終身教育已達成社會共識,航海職業教育過程中加大海洋強國戰略思想,是提升海洋權益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2.1海洋強國視域下航海職業教育的內涵。2.1.1系統論和整體論的統一。海洋強國戰略下航海職業教育是個系統工程,這個系統分別由政府、海員、航運企業、海洋環境四者構成,即可簡化為“海員自身之間關系”、“海員之間的關系”、“海員與航海技術之間的關系”、“海員與海洋環境之間的關系”、“政府與海員之間的關系”、“政府與海洋環境之間的關系”,這六種關系縱橫交錯,共同構成海洋強國戰略下航海職業教育發展的立體化趨勢,是系統論和整體論的統一。在海洋強國戰略下,將會突出以“人-海員”為本,注重海洋環境保護,使海洋生態系統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促進海員與海洋環境、海員與航運企業、海員與政府的和諧發展。2.1.2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海上運輸是當今全球最安全、高效的遠程大宗貨物運輸方式,承擔著90%以上的國際貿易運輸和50%以上的國內貿易運輸,海運產業已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全球性產業。在海洋強國戰略下,海洋的生態風險不斷加大。頻發的海上漏油事故等海洋生態污染問題屢見不鮮,想要建立和諧共生的人海關系,必須堅持“以海定海,關注長遠利益,生態保護優先”的原則。很多航運公司,特別是一些中小型航運企業對海員的保護制度規定甚少,對企業和海員之間的權利義務規定的極不平衡,或者直接回避海員的保護內容。這樣不利于維護海員的合法權益,使海員缺乏安全感。海員對社會和企業的需求不僅停留在物質層面,來自航運企業的精神支持和人文關懷對海員來講更易使其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而這恰恰成為當前航運企業忽視的方面。很多航運企業對待海員的冷漠態度往往成為海員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2.1.3科學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統一。海洋強國的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特別是海洋工程技術、海洋環境保護技術等高新技術在海洋空間資源開發中的應用。在關注海洋強國科學價值的同時,人文價值也是不可忽視的。近年來,STCW78/95國際公約的實施、國際海員勞務市場東移、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等新形勢,對我國海員的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目前航海文化中的人文關懷和精神訴求遠遠滯后于航運業的科技發展水平。2.2海洋強國視域下航海職業教育的轉向。2.2.1海員人才素質培養模式的轉變。海員的環境特殊:在一片浮動的國土上集體協作,艱苦枯燥的漂泊中往來于世界各國之間。這種特殊的客觀環境要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以及革命樂觀主義必須成為海員人才素質培養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培養海員強烈的愛國熱忱、協作精神和堅定不移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培養海員在艱苦環境中吃苦耐勞、修身養性的良好品質。2.2.2從“單維教育”向“共享教育”的轉向。共享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隨著教育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以及對海員創新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要求,航海職業教育路徑必須向多維向轉化。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深度融合,海員獲取知識的途徑不斷拓展,慕課教育、微教育、云教育等不同教育形態的不斷涌現,呈現出知識傳遞的開放性和共享性,有利于構成多維的知識供給體系,提升教學的人性化、個性化和科學化。2.2.3從“制度化教育”向“終身化教育”轉向。航海職業教育由于新技術、新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增加,傳統的航海職業教育三年培養計劃和方案已經滯后,知識供給量和教學內容不及知識迭代速度,這意味著航海職業教育要樹立終身化教學理念,使海員學習變成動態化和常態化,不斷吸收新的知識實現終身化教育,驅動學習型海員的建設,完成由“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的轉變。

3航海職業教育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路徑選擇

實現海洋強國夢想必須大力宣傳航海文化,提高海員的經濟和社會地位。面對海員在現實中的境遇和挑戰,我們要立足當下、主動建構,在實踐中利用海洋強國戰略推進航海職業教育的重構,為實現海洋強國而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海洋夢而努力。3.1回到人本身,凸現海員主體性建構。海員的貢獻、海員人才的價值、海員的社會地位需要從海洋強國的戰略高度,進行重新認知和評估?;氐健叭?海員”本身,否定把海員對象化、商品化。海員主體性建構分為兩個維度:正確處理“德”與“才”的關系的自我建構;正確處理“個體”與“集體”關系的群體建構。重構有意義、有價值的航海職業教育途徑,對主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員自身的素養成為主要突破口。海員通過個體化的海上體驗,對所處的職業有了感性認識,這是職業實踐,也是海員自我建構。自我建構要正確處理“德”與“才”的關系,“海員的個體德性,就是人格精神,這是生命提升、升華、實現的方式”[3]?!暗隆钡淖罡邇r值是“和”,“德者成和之修”。德是一種修煉,是為了達到“和”?,F在的海員太“自我”、太有“個性”,因此,讓“自我”變成“我們”,關注情感交流成為必要。海員“自我”建構是航海職業教育的內在要求,也是海洋強國戰略的突破口,海員是海洋強國戰略的主要執行者。群體建構,也是海員的群體心理,海員這個集體的存在與團結,必須建立在其成員擁有足夠同質性的基礎之上,同“舟”共濟、求“同”存異。處理好“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關系,共建“船舶共同體”。群體是“類的存在”,個體是多層次和多方面需要的矛盾綜合體。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只要需要不被滿足,匱乏就會持續性的存在,威脅著“自我”與“他者”的關系,也使“自我”面臨“異化”的危險。“一艘船舶”就是一個“大家庭”。一艘船舶,往往由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的船員組成,要求來自不同地區的海員能夠和睦、溫馨地生活在一起,同甘共苦、同舟共濟、團結協作、共同配合,才能戰勝海上遇到的各種困難。通過情感邏輯下的群體互動,“船舶共同體”將具有相同認知的人聚集起來,并在群體中完成群體身份確認、群體目標內化、群體凝聚力形成的過程,達成了由“我”向“我們”的轉變。同時,在海員這個群體中,通過對海員合理性的認同完成“自我”世界觀的強化,通過個人意識與群體價值的互相認可、共同價值觀的分享和確認,完成了群體認同與群體價值的內化。人們通過“船舶共同體”抒發情感、表達自我、凝聚彼此、共享價值觀?!按肮餐w”作為一種站合劑和一種媒介,是共同身份把海員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禮,在其中海員參與者強化了自我的價值觀與世界觀,也重建了自我認同與群體認同。3.2保持“中國航海日”和“世界海員日”的儀式感。儀式不僅可以產生權力和權威,而且還能生產出一種“看不見”的控制力。儀式還是一個“文化增殖的空間”,“中國航海日”和“世界海員日”儀式的組織可以成為展現航海文化成果的平臺,規范的儀式組織可以成為展現航海文化底蘊、表現航海文化特色的重要契機?!爸袊胶H铡焙汀笆澜绾T日”儀式情境中通過象征符號的有效搭配,營造良好的航海文化氛圍,讓參加儀式的海員真正感受到強大的“航海精神場”所帶來的強烈的情感體驗,以莊嚴的航海儀式感成為儀式參與者了解和連接歷史的紐帶。在儀式感中體會航海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價值理念,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海員良好的“文化性格”。中國“航海日”和“世界海員日”活動儀式描述的是在‘共同的場域’內以時間為范疇、由集體參與共享情感文化的歷時性模式。中國“航海日”和“世界海員日”通過年復一年周而復始的重復、強調,將一個民族的過去、現在、將來緊密聯結。在一次又一次的節日過程中,時間被賦予深刻的文化內涵。文化在時間上的存續和共享,不同個體在一系列節日儀式中獲得對文化記憶、身份認同、群體規范的認知。3.3以“中國航海特色”為核心,推進“國際航海教育的本土化”和“本土航海教育的國際化”。以“中國航海特色”為核心,堅定地走中國特色海洋強國的決心和信心,通過與“他國”的對比,更好地認識中國航海特色,使傳統與現代,全球與本土結合起來,辯證看待中國航海職業教育。構建“自我”與“他國”兩個維度。“自我”是中國航海文化的內在凝聚力、生命力和感召力;“他國”是航海文化的外在影響力?!八茉煳覈鳛槲拿鞔髧|方大國、負責任大國和社會主義大國的國家形象?!盵4]國際教育的本土化”,主要是學習和借鑒國外的航海技術,具體包括航海課程、教學方式、國際評估。“本土教育的國際化”主要是“走出去”思路,強化世界的認同感。樹立良好的中國航海文化形象。技術出海,鋪就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海洋強國。隨著“科技興?!痹瓌t的不斷運用,特別要強調海洋工程技術、海洋環境保護技術等高新技術在海洋空間中的應用,不斷提升科技含量。海洋強國戰略的推進,勢必要“技術出?!保瑢嵭泻胶<夹g基礎設施的全面升級,實現科技與產業,科技與經濟、產業鏈與人才鏈的深度融合,建立基于國際化的師資隊伍體系。在航海職業教育中,開展“互聯網+”行動,信息技術與航海職業教育的深度融合必然會對航海職業教育帶來整體性的變革,改變航海職業教育發展的價值理念、教學模式,均衡海員培訓中資源配置方式等,通過“互聯網+”技術所創建的資源共享平臺,使更多的海員得到更精確、更多范圍的服務。積極開展航海職業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員,提高中國航海文化的國際話語權,致力構建全球航海文化生態環境,借助國際航海文化大環境的積極作用;加強航海的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在對外交流中,要巧妙地融入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觀,特別是“中國夢、海洋夢”的核心所在。運用別國“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5]。國際海員展現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為了推進海洋強國戰略,加快實行航海職業教育國際化,積極“引進來”與主動“走出去”二者結合的需要。全面提升我國航海職業教育的國際化能力,建立完善的國際合作交流機制平臺。3.4成立“航海職教聯盟”成立“航海職教聯盟”,充分發揮“航海職教。聯盟”為“海洋強國”戰略輸送基礎性、支撐性人才的價值?!昂胶B毥搪撁恕笔钦?、企、校、行四方形成合力,明確政府主導、學校與企業(行業)“雙主體”培養海員人才的職責權限。今天航海職業教育的問題在于與社會脫離,社會環境對于航海職業教育是一種需要,也是一種報酬,益于知識,益于性格,益于德性,益于生活。“航海職教聯盟”是進行交流與協商,是開展航海職業教育的基礎和前提,是參與教育合作的各方主體傳播信息、發起對話、展開討論的主要載體。“航海職教聯盟”是校內學習與校外學習連接起來,兩者之間相互影響,實行無數的對接點。完善“航海職教聯盟”,是提升航海文化自覺的重要保障。“航海職教聯盟”的活動組織是航海精神轉化為民族精神,形成航海氛圍的長效機制,是航海文化在制度層面的反映,其本身的形成、創新及執行就是一種文化過程。航海文化自覺研究是航海發展的內在要求和精神導向,建立中國文化自信和航海文化自信的條件,必須做好四個方面的融合,以激發航海文化的時代活力。一是融入國民教育,把航海文化貫穿啟蒙教育、義務教育、繼續教育的各個領域,實行終身教育體系,提升國民的航海文化素養。二是融入道德教育,深入挖掘航海文化中的道德資源,比如鄭和下西洋中的美德善行,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三是融入文化創造。航海文化中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氣度。在“海上絲綢之路”中推行航海文化的國際話語權,貢獻更好的中國方案,提供更多的中國智慧。四是融入實踐生活。航海職業教育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必須依靠新的實踐來解決,就是“倒逼”機制。航海職業教育必須考慮一個新的落腳點,強化生活養成,注重把航海文化的優秀傳統融入人們實踐生活的方方面面,“回歸生活的航海文化”。

4總結

航海職業教育的關鍵是培養具有“航海精神”的人。航海精神是整個航行過程中人與人、人與機器、人與海洋環境、機器與海洋環境之間關系的一種內聚力、活動之力。航海精神是生命有機體(即人、機器、海洋環境)的一種精髓。航海精神的價值取向,是對整個民族社會生活的內在生命秩序進行設計。航海精神是人、機器、海洋環境三者合一的境界,這種“極高明”的和諧境界落實到行為上就是求和執中,即嚴格按照秩序的要求行動,求得人、機器、環境三者的和諧。航海精神是具有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互融、批判精神與創新精神齊驅、獨立精神與自由精神并重的豐富內涵。我國是海洋大國,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員作為“中國夢、海洋夢”實現的主要建設者,其人才素質的高低,將直接關乎我國海洋強國戰略的推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海上大通道。航海職業教育應為實現海洋強國而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海洋夢而努力。重塑航海精神,要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形成航海精神重塑的具體策略,即明確航海精神的定位,守望航海精神的傳統,注入時代精神的質素。航海精神體現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完整結構和民族性格生長發展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十八大報告首提“海洋強國”[EB/OL].2013-05-08.

[2][德]黑格爾著.賀麟,王玖興譯.精神現象學(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24,54.

[3]楊玲.任性與自由:航海高職教師的道德危機及價值重建[J].職教論壇,2013:29.

[4]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61-162.

[5].用海外樂于接受方式易于理解語言努力做增信釋疑凝心聚力橋梁紐帶[N].人民日報,2015-05-22.

作者:楊 玲 謝保峰 單位: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