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江西學前教育事業發展思索
時間:2022-03-30 05:02:00
導語:關于江西學前教育事業發展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終身教育的起點。發展學前教育對于促進兒童身心全面健康發展,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積極發展學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有條件的地區普及學前三年教育。”自1995年以來,江西省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全省學前教育機構由1995年的4600所增長至2008年的6620所,在學兒童由525330人增至2008年的924488人,3-6歲適齡入學兒童的毛入學率也由1995年22.46%增至2008年的38.43%,教師由18976人增至2008年的30447人。截至2007年教育部門主辦的學前機構有367所,民辦學前教育機構則達到5878所。
一、江西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1995-2008年江西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狀況
從1995年到2008年,江西省的學前教育機構(主要指幼兒園)數量、教職工、教師數量變化整體呈現上升趨勢,且三者之間發展比較均衡。如圖1,這三個學前教育發展指標變化軌跡相似,呈飛鳥狀,形成了“先升后降再升”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95年到1998年,幼兒園數、教職工和教師數量逐步上升,上升速度基本相同;第二階段是從1999年到2001年,三個指標突然急劇下降并跌至谷底,2001年幼兒園僅2894所,教職工18519人,教師12335人。這和全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形勢基本吻合,究其原因是全國學前教育事業改制,企事業單位的附屬學前教育機構被當作后勤負擔被社會化、改制和剝離出去;2002年至2008年是第三階段,由于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對學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長,學前教育快速發展,教職工、教師和幼兒園數量迅速壯大,三者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12.11%、11.43%和9.67%。
圖11995-2008年江西省幼兒園、
教職工、教師數量變化折線圖
資料來源:根據江西省統計年鑒整理。
1995-2008年期間,由于家庭生育觀念的改變以及農村優生優育獎勵政策的實行,3-6歲適齡入學兒童數量逐步下降(見圖2),由最初的3098800人降至2405415人。
在入學適齡兒童數量減少的情況下,在園幼兒數量卻呈現上升趨勢,并且在2002年至2008年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平均增長率達到9.67%。江西省3-6歲兒童入園率從1995年的22.46%上升至2008年的38.43%。但是從江西省整個學前教育發展來看,發展腳步仍稍顯緩慢和不平衡。1995年至2008年,在園幼兒數平均增速為4.12%,而相應配套的硬件和軟件條件,包括幼兒園數量、教師數量的平均增長率分別為2.63%和3.43%,均低于在園幼兒增長速度。這說明江西學前教育資源供給無法滿足目前社會需求,幼兒教育機構、教職工數量都需要進一步進行擴充。
圖21995-2008年江西省3-6歲兒童與在園幼兒數量變化折線圖
資料來源:根據江西省統計年鑒整理。
(二)與鄂湘皖浙四省及全國平均水平的比較
考慮到學前教育機構、教職工和教師數量三個變量均采用絕對數量的比較,適宜于一省進行縱向比較。而若用上述三項指標對不同省份進行橫向比較時,可能會因各省的人口數量等因素受到較大影響,因此為了便于把江西與浙江、湖北、湖南、安徽四省進行橫向比較,我們采用每萬人中擁有幼兒園數量、幼兒園生師比和3-6歲適齡兒童毛入學率三個變量來對五省學前教育進行比較分析。其中,每萬人中擁有幼兒園數量可以基本反映學前教育機構的充足程度,幼兒園生師比用于比較各省學前教育師資力量,3-6歲適齡兒童毛入學率可以用來反映該省學前教育滿足人民群眾學前教育需求程度。鑒于湖北、湖南、安徽與江西同屬中國中部地區,各省的人口、經濟、社會等省情發展基本類似,而浙江省由于經濟社會發展較快,屬于發達省份,學前教育也比較發達,因此用這四個省在每萬人中擁有幼兒園數量、幼兒園生師比和3-6歲適齡兒童毛入學率這三個視角比較以幫助我們了解江西省學前教育在中國中部地區發展的位置以及找到與全國發達省份之間的差距。同時,與中部三省和浙江比較,可能畢竟還是會因為各個省市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存在一定差異、省份太少可能顯得普遍性不足,我們也把江西省與全國學前教育事業在以上三個指標的平均值進行橫向比較。
1.整體情況比較
從以下幾圖可以看出,全國平均值和贛鄂湘皖浙幾省在每萬人中擁有幼兒園數量、幼兒園生師比和3-6歲適齡兒童毛入學率等方面發展軌跡都有起伏,但這幾個方面綜合起來,浙江省獨居高位,整體水平遙遙領先。
2.單項指標比較
(1)每萬人中擁有的幼兒園數量,江西波動最大,最高值時為1.81所,最低值為0.69所,但從整體來看,其發展軌跡一直處于湖南和安徽軌跡上方,和湖北則相互交錯但大部分時間仍高于湖北,即使其最低值2001年的0.69所仍然接近甚至高于湖南和安徽兩省的最高值,這說明該省所擁有的學前教育機構的數量比這幾省更加充足。(見圖3)與全國平均值相比,從1995年到1997年,江西省每萬人中擁有的幼兒園數量明顯較低,在1998至2000年間,出現較大增長,隨后高于全國平均值;但是2001年至2002年跌至谷底,低于全國平均值;2003至2008年又發展較快,這六年的平均增速達6.07%,且值大于1,連續六年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圖31995-2008年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安徽等五省每萬人中擁有的幼兒園數量變化折線圖圖41995-2008年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安徽等五省幼兒園生師比變化折線圖資料來源:根據各省及全國統計年鑒整理。
(2)在幼兒園生師比方面,江西省比湖南、安徽兩省軌跡平穩,其發展軌跡和全國發展軌跡基本平行。從1995年至1999年期間,生師比持續緩慢下降,1999年降至25.95,與全國水平基本持平,這說明這段時間該省和全國的生師比保持下降,教育師資一直在緩慢發展提高。在1999年至2001年間呈急劇上升態勢,生師比大幅度上升,江西省和全國的最高值分別達到40.26和37.02,全國和江西省的學前教育師資隊伍受到較大沖擊,師資力量嚴重不足。2002年至2008年兩者又繼續保持緩慢下降的趨勢,其年平均增速保持為-3.95%,但江西省生師比持續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到2008年生師比仍高達30.36,而全國為僅為27.54,這說明該省師資雖然在這段時間處于緩慢恢復階段,其師資整體力量仍然處于薄弱的狀態。(見圖4)
(3)在3-6歲適齡兒童毛入學率上,江西省軌跡變化也呈飛鳥狀,與湖北省軌跡保持平行,但整體軌跡處于全國平均水平和湖北省下方。而與湖南、安徽兩省相比,盡管起點較低也有波動但整體發展態勢較好,并最終超過這兩個省。在1995-2008年這14年間平均增速達3.91%,1995年全省毛入學率僅為22.46%,遠遠低于湖南、湖北、安徽和全國平均值,但是到2008年,毛入學率提升至38.43%,縮小了與全國平均值的差距,已超過湖南和湖北,并遠遠超過安徽的27.70%。(見圖5)
圖51995-2008年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安徽等五省3-6歲適齡兒童毛入學率變化折線圖
資料來源:根據各省及全國統計年鑒整理。
通過與全國平均水平及鄂湘皖三省在在每萬人中擁有幼兒園數量、幼兒園生師比和3-6歲適齡兒童毛入學率三個指標的比較,江西省的學前教育的三個基本指標整體呈發展上升態勢。在每萬人中擁有幼兒園數量和生師比方面,湖北、湖南和安徽也呈現上升趨勢,但是在適齡兒童毛入學率卻出現下降趨向,這說明江西學前教育發展基本呈正常狀態,而湖南、安徽在滿足適齡兒童入學需求方面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浙江學前教育體現了比中部地區更高的發展水平,在園幼兒數量下降的情況下,在以上三個指標上均呈上升趨勢,學前教育事業已經進入由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的更高階段。
二、江西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學前教育資源供給不足與辦學效益不高并存
從縱向來看,由本文圖1和圖2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盡管江西省在1995年至2008年的14年間,江西省在幼兒園數量、在園幼兒數、教職工數量和教師數量上取得很大進步,但是學前教育資源供給仍然顯得不充足且發展不平衡。如上文提到14年間在園幼兒數平均增速為4.12%,而相應配套的硬件和軟件條件,包括幼兒園數量、教師數量的平均增長率分別為2.63%和3.43%,均低于在園幼兒增長速度。這說明江西學前教育資源供給無法滿足目前社會需求,幼兒教學機構、教職工數量都亟需進一步進行擴充。其次,從增長中的城鄉結構來看,農村學前教育資源供給更加不容樂觀。在2004-2007年4年間,江西省農村幼兒園在園學生數由277004人增至450328人,平均增速為12.92%,幼兒園園數由1904所增至3590所,年平均增速為17.18%,而各方面資源充足的城市幼兒園在園學生數已出現負增長,由381089人減至367656人,但幼兒園數量仍在增長,由2430所增至2655所。
與此同時,江西省學前教育卻存在辦學效益不高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學前教育機構規模較小。辦學規模與辦學效益密切相關。學前教育機構設置主要由當地教育主管部門負責審批,其設置在師資、生均占地面積、教室、功能性文娛學習場所等方面均具有最低標準。也就是說要辦一所幼兒園,不管規模如何,都要求“五臟俱全”。在有限的學前教育辦學資源前提下,若學前教育機構規模太小,不利于資源的利用,不利于學前教育辦學效益的提高。如表1,從1995-2008年,江西省園均學生規模一直較小,極值分別為2000年的82人和2001年的169人,14年的均值為127人,遠遠低于湖北、湖南和安徽三省,也低于全國平均值159人。表1與湖北、湖南和安徽三省及全國辦學前教育機構辦學規模比較資料來源:根據各省及全國統計年鑒整理。
(二)師資力量薄弱
師資力量是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就數量而言,與全國相比,截至2008年江西省學前教育的生師比為33.20,比全國平均值30.16高2.14(見圖4),比浙江省的22.32高9.78,教師的數量還是不夠充足的。從城鄉結構來看,城市學前教育的師資力量無論在數量或質量上還是相對比較有保障的,但是農村學前教育的狀況實在令人堪憂。如2005年農村學前教育4649位教師,僅占全省學前教育師資的22.41%,卻承擔了占全省47.32%的339156位幼兒的教學任務;2006年占全省學前教育師資30.77%的7457位教師承擔了占全省在園幼兒54.40%的438631位幼兒的教學,2007年占全省學前教育師資29.85%的8088位教師承擔了占全省在園幼兒51.08%的450328位幼兒的教育教學任務。其次,從教師學歷和職稱結構來看,情況同樣不容樂觀。2007年,全省學前教育教師27093人,研究生3人,占0.01%,本科畢業的1146人,占4.23%,??飘厴I的8524人,占31.46,高中階段畢業的14933人,占55.12%,高中階段以下畢業的2487人,占9.18%;與此類似,從職稱來看,具有小學高級職稱的2440人,占9.01%,小學一級的2636人,占9.73%,小學二級的1055人,占3.89%,小學三級的276人,占1.02%,未評職稱的20557人,占75.88%。[1]如此多低學歷、無職稱、缺乏教學經驗的教師承擔全省如此沉重的學前教育教學任務,其教學質量不能不令人擔憂。即便這樣,由于學前教育特別是民辦學前教育機構的教師在工資待遇、職稱晉升、福利和勞動強度等與公辦學校教師相差甚遠等原因,大量青年骨干教師頻繁跳槽,或到經濟發達地區就職,給全省學前教育帶來很大的沖擊。
(三)公平與效率沖突,教育功能退化
發展學前教育的效率與教育公平沖突。和全國其他地區類似,江西學前教育的發展也是在國家、省級政府資金和政策支持不足的背景下,為滿足人們群眾日益增長的學前教育需要發展起來的。發展的路徑主要是采取市場化道路,主要的形式是通過優質公辦學前教育機構改制、擴充和大力吸引社會閑散資金發展民辦學前教育。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學前教育發展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入園率得到較大提高。但是,由于市場化的動力機制主要是私利,介入學前教育的資本也具有逐利的天然本性,加上政府宏觀調控的有形之手指揮失靈,導致在學前教育領域,效率與公平日益矛盾,教育公平問題日益凸顯。如高價私立幼兒園、豪華公辦幼兒園、高額擇園費和農村、城鄉結合部分布廣的“小黑窯”式的不規范劣質民辦幼兒園等,這些都是人們群眾意見比較集中的問題。
學前教育事業的教育功能退化。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幼兒園教育改革與發展指導意見》指出,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幼兒教育對于促進兒童身心全面發展,普及義務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由于由于地方政府發展和管理學前教育時,卻把學前教育當成企業對待,學前教育改制變成“轉企”,對學前教育的改制不是為了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更沒有把學前教育當做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是為了減輕政府財政壓力。這種做法的結果是學前教育的教育功能退化,而營利功能得到強化。[2]在這種情況下,學前教育的教育功能退化、異化甚至“反教育的”現象頻現,為了迎合市場和家長,“重點班”、“神童班”、“超強記憶班”等在一些城市里泛濫,而大部分家長,由于并非教育的專業人士,對學前教育缺乏科學知識,在望子成龍的迫切心理下,極易受到蠱惑。而學前教育的課程內容小學化傾向則是更為普通的現象。這些行為都嚴重違背了學前教育階段幼兒發展的身心規律,人為破壞了其自然發展秩序,是應試教育在學前教育的延伸,對幼兒的身心發展非常不利。
三、發展學前教育和提高教育質量的幾點建議
(一)認清手段和目標的關系,兼顧公平與效率
在當前國家資金和政策支持不足的背景下,引入市場機制是地方政府發展學前教育事業的主要途徑,但這并不意味著就是把學前教育“甩包袱”式的簡單推向市場,然后地方政府全身而退。市場機制是發展學前教育事業的好手段,但它只是手段和機制,而絕不是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終極目標。學前教育的對象是幼兒,追求的目標是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并為幼兒一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這是學前教育的最重要的本質功能。同時,學前教育屬于國民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社會學來講,是促進社會公平和階層流動的重要機制,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作用。而市場的邏輯起點是利潤,原則是用盡可能低的成本與消耗去謀求最大化的利益,在沒有政府有形之手強有力的干預下,市場自身是不可能保證社會公平與社會整體的最大福利,也就不可能保障學前教育發揮其本質功能。因此,地方政府在發展學前教育事業的過程中,必需厘清市場機制和發展目標的關系,絕不能錯把手段當成目標,清醒認識使用市場化手段發展學前教育事業可能帶來的種種弊端,并配合使用有力的有形之手,處理好發展效率與保持社會公平的關系,保證學前教育發揮它的本質功能。
(二)增加學前教育投入,提高辦學效益
辦學經費是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軟肋。學前教育事業經費主要包括政府財政預算內經費、社會捐贈、社會資金和學雜費。在現階段,由于中國社會捐贈事業仍處于起步階段,各種政策尚不規范,針對學前教育的社會捐贈數量非常少,在整個經費結構中的比例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學前教育事業的辦學經費主要是政府財政撥款、社會資金和學雜費。首先,要增加中央和省級政府的財政性預算內教育經費,切實解決學前教育經費。《關于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中央政府每年的預算內經費中,卻無法體現其重要地位。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從1995年到2007年,在絕對數量上全國幼兒園預算內教育經費由168344.00萬元增至954946.70萬元,但幼兒園預算內教育經費占國家總預算內經費的比重卻由1.39%降至1.25%。至于省級地方政府,教育經費就更顯得杯水車薪。因此,應逐步以國家法律的形式確立中央和地方分擔的學前教育經費的數量和比例,保障全體民眾特別是欠發達地區人民和弱勢群體子女享受學前教育的權利。其次,要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到學前教育中,并規范管理。由于政府的預算內教育經費不足,社會資金是發展學前教育的主力軍,應當出臺具有鼓勵導向的地方優惠政策,如將學前教育納入城鄉規劃優先安排、征用土地和減免配套設施有關規費方面,使社會力量辦學與公辦學校享受同樣的待遇等。同時,既要承認辦學者的正當利益,更要明確學前教育不得以盈利為目的,應制定政策厘清兩者的界限,剛性規定社會力量辦學者每年必須從利潤中預留學前教育發展資金的比例。如此方能既保護社會力量辦學的積極性,同時有利于解決辦學的后續資金問題。
優化辦學規模,提高辦學效益。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要對本地區學前教育進行摸底,針對某些地區的地理位置偏、規模小、成本大、質量低、設施落后、教師流動性大等不符合標準的學前教育機構采取撤并等措施,進行相對集中辦學,提高辦學資源的利用率,提升辦學的水平、質量和效益。
(三)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首先要解決教師的待遇問題,尤其應使民辦學前教育教師與公辦教師在職稱評審、養老保險等方面權利平等。教師待遇是其專業化勞動獲得社會認同的物化指標。在大多數民辦學前教育機構主要依靠學雜費運行,并受到生源和成本約束的情況下,公辦和民辦學前教育教師工資待遇尚存在差距,大幅度提高學前教育教師的工資待遇是不現實的。但在教師的職稱評審、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公積金等方面應做到公辦、民辦教師權利平等。其次,要嚴格學前教育教師準入制度,保證學前教育師資的質量底線。地方政府要積極利用落實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師范生實習支教工作的意見》中師范生支教不少于一學期的要求,與師范院校聯手加強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畢業實習環節,逐步建立畢業實習考核制度,不合格不發合格證書,沒有證書也就自然不能獲得教師資格證書,保障師范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第三,建立學前教育師資職前職后一體的教師專業發展機制。專門培養學前教育師資的高等師范學院和中等師范學校要不斷根據當前教育教學發展實際,不斷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培養實踐動手能力強的幼兒教學師資。地方管理部門要抓好學前教育師資的崗前培訓和職后業務交流學習,積極搭建優秀示范學前教育機構與一般學前教育機構交流溝通的平臺,發揮示范學校的良性輻射作用,不斷提高一般學校的師資業務水平。
- 上一篇:推進文明鄉鎮創建工作計劃
- 下一篇:干部勤廉雙述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