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心理疲勞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25 05:20:00
導語:運動員心理疲勞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引起運動員心理疲勞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也是容易被忽視的環節,但其負面影響是巨大的。在運動訓練、競賽中,教練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采取這些方法,也可以將這些方法綜合使用,盡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達到預防和消除心理疲勞的目的,以完善運動訓練,提高訓練效果,增進運動員身心健康。
關鍵詞:運動員;心理疲勞;運動訓練
心理疲勞一詞最早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Maslach,1976),最初用于描述服務行業工作者地于情緒和精神壓力而形成的一種心理現象。80年代后期,該詞也開始用于那些由于應激和需要竭盡全力工作的領域,如競技體育(Smith,1986)和商業領域(Garden,1990)。現代運動心理學領域將其界定為:由于運動員長時間集中于重復性的單調、大強度訓練和比賽的情況下所造成的一種心理不安和疲勞感。
一、運動員運動性心理疲勞產生的環境因素
1.運動員終日在封閉的場館內,如照明不足或過強,器械破舊,空氣污濁、高溫陰濕的環境,與冰冷的器械為伴,進行單調且超強度的重復性訓練,容易造成運動員心理上緊張的壓抑狀態,引起心理疲勞。
2.運動項目訓練內容相對單一,訓練整體結構和人群相對固定,缺乏新異刺激,在訓練中,在長期單調的訓練過程中,運動員訓練主動性降低,內在動力不足,導致運動性心理疲勞的積累。
3.當運動員由于人際關系緊張或人際關系處理不當時,經常出現矛盾和糾葛,容易思緒混亂,使心境備感壓抑,造成神經能量的過多消耗,形成心理疲勞。
4.隨著訓練時間的延長,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付出的精力、時間、汗水都比以往要多,但成績有時候停滯不前或起伏不定。如果運動員對這種“報酬遞減”規律缺乏正確的認識和充分的心理準備,就會使他們對訓練產生厭煩,訓練熱情就會喪失,長此以往,也會導致心理疲勞。
5.如果運動訓練后的恢復措施跟不上,如營養、休息、治療等,尤其是恢復訓練的手段沒有掌握,更容易造成疲勞的積累,出現心理疲勞。教練員應該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為運動員提供一些心理調整的手段方法,如心理咨詢、野外恢復性素質訓練、趣味性準備活動等,使階段性的心理疲勞能夠得到盡快地恢復,防止疲勞的積累。
二、運動員運動性心理疲勞產生的心理因素
運動員的生理狀態與心理狀態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并相互影響。運動員的生理狀態長期不良,很容易導致運動性心理疲勞。運動中經常發生運動員肩、肘、膝的部位肌肉、韌帶拉傷和關節扭傷甚至慢性勞損,恢復期長,不易治愈,長期影響訓練和比賽。運動員如不能正確對待不良的生理狀態,便會產生由于生理機能下降引起的不良心理現象,如心煩意亂、恐懼不安、四肢乏力、注意力分散等生理失常癥狀。如果繼續訓練,心理調節技能的超負荷運轉,極易導致心理疲勞。
1.個性與情緒。在運動選材中,常注意運動員的個性品質與醒目特點的吻合度,個性品質不符合運動項目的要求,常常導致運動競技水平進步緩慢,也易造成心理疲勞。運動員個性一般要求偏中性的個性,如運動員性格太外向,情緒波動比較大。無論訓練還是比賽,運動員都需要振奮、高漲、飽滿的情緒才能取得好的訓練效果和比賽成績。如果運動員由于階段性的外界因素產生精神低落、情緒不穩定甚至產生對訓練和比賽的抵觸情緒,這時,如果被迫繼續參加訓練或比賽,則容易引發心理疲勞。
2.注意品質特征。體育運動對運動員的注意品質要求很高,如果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注意的穩定性差,注意的分配和轉移能力差,也易引起心理疲勞。
3.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個體在特定的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為的期望。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低的運動員,易在訓練和比賽中表現失常,背負很大的心理壓力,從而引起心理疲勞。
4.心理素質。運動員可分為訓練型和比賽型,訓練型運動員心理適應能力較差或存在心理障礙,會在訓練和比賽中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長期如此,則容易引起心理疲勞。
三、運動員運動性心理疲勞的表現
1.主觀體驗和行為表現。當運動員產生心理疲勞,主觀感覺乏力,進而對訓練和比賽的興趣減退,運動動機水平下降,訓練熱情降低,煩躁易怒,對外界刺激特別敏感,從而以一種消極被動的態度應付訓練。
2.情緒性抑制反應。研究表明,抑郁是心理疲勞的征兆,產生心理疲勞后,運動員不僅運動能力下降,而且情緒不穩定,意志減弱,不喜歡和人交流,對自己的訓練進展和比賽能力產生懷疑,自信心下降。
3.適應性反應。產生運動疲勞后,如果運動員得不到恢復或恢復不足時,心理疲勞持續積累,一旦超過某一臨界點,便開始對運動員的運動行為產生負面影響,致使他們在訓練和比賽中適應能力明顯下降。
4.運動性心理疲勞的判斷方法
(1)觀察法。教練員在訓練中應隨時觀察運動員的各種反應,如運動員反應遲鈍、注意渙散、精神恍惚、情緒煩躁、思維混亂、不可名狀的惱怒和沮喪;肌肉松弛,肌肉群協調不良,動作緩慢不等,均可能是心理疲勞的表現。
(2)體溫測量。用溫度計測量對側肢體表面溫度,當對側肢體表面體溫之差大于0.50℃時,反映有中度以上的疲勞發生;當體溫之差大于20℃時,反饋疲勞較為嚴重。單調枯燥產生的厭煩心理,可以考慮重新安排訓練計劃和休息時間,還可以適當變化一下練習方式。
(3)反應時。反應時主要反應大腦神經活動的靈活性。當運動性疲勞產生時,其靈活性明顯下降,表現為反應時延長。其中,選擇反應時的變化尤為明顯。因為選擇反應時反映了中樞神經系統較高層次的接納感水平,即不僅要求對刺激快速應答,而且還要預先作出準確的判斷,然后再快速反應,可以通過生理學一些測量反應時的儀器進行測試。
(4)動作穩定性。當運動員出現心理疲勞癥狀時,動作穩定性明顯降低。表現為手腳發抖、動作不穩,說明運動員本身感受器的機能狀況不佳,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支配能力紊亂。
(5)閃光融合頻率。心理疲勞時感覺機能下降,對閃光的分辨能力降低,閃光融合頻率值普遍較低。當測得值為1.0~3.9周波數每秒時,反映為輕度疲勞;當測得值為4.0~7.9周波數每秒時,反映為中度疲勞;當測得值為8.0周波數每秒時,反映為重度疲勞。
(6)腦電圖。心理疲勞時反應遲鈍、判斷失誤、注意不集中,甚至厭練并伴有神經系統癥狀。EEG診斷運動疲勞有56.60%~60.00%的陽性率。另外,判斷運動性心理疲勞的方法還有加算能力等。運動員的心理疲勞現象比較復雜,表現也各不相同,所以,必須采取多指標綜合診斷的方法,還應注意要求運動員學會長期自身對照,及時反饋給教練員自己的身體和心理感覺。
四、運動性心理疲勞的消除
從疲勞的部位來看,它最先在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中產生,且與體內能量物質消耗過多和恢復不足有關。如果不首先消除運動員的心理負擔,雖然他們在休息,但大腦神經仍在緊張的活動,疲勞仍不能很快消除。所以,要解除疲勞首先是使中樞神經系統的能量迅速恢復,對于已經產生心理疲勞的運動員,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來消除。
1.中斷訓練或換項訓練。從心理疲勞產生的原因來看,很多情況下,心理疲勞是由于重復單調的動作行為而產生的。在這種情況下,教練員可以讓運動員停止訓練或采取其他訓練方式,增加訓練的趣味性。
2.心理恢復訓練。可在訓練時,聽一些節奏輕快、愉悅的音樂,在欣賞音樂的快樂中,疲勞感可以減輕不少。通過語言暗示誘導其肌肉和神經放松,調節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最終調節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研究表明,這種方法在實際的訓練和比賽中具有明顯消除心理疲勞的效果。另外,催眠術也是消除疲勞的好方法。
3.借助先進的儀器設備來消除心理疲勞。運用MC2StudyMT儀器進行心理訓練。該系統通過大腦活動頻率波的刺激來調節個體的意識狀態,幫助迅速進入與工作任務相適應的腦生理環境,如心理的放松、注意的高度集中、神經活動的激發狀態。也可采用肌肉功能刺激法進行恢復放松練習,使運動員的肌肉得到放松,以達到消除運動員的生理、心理疲勞的目的。對于搭補到理想要求的運動員所產生的心理疲勞,教練員可鼓勵運動員增強信心,還可以分解動作、詳細分析動作等對運動員進行科學、合理的訓練來達到消除心理疲勞的效果。
4.充足睡眠,營養飲食。充足的睡眠對于消除疲勞是非常有效的,一般人每天的睡眠時間在7—8個小時左右。因為是肌肉的疲勞引起身體上的疲勞,從而產生心理疲勞,而肌肉組織細胞的休整過程是在睡眠時間進行的,所以,良好的睡眠是必不可少的。食物中的營養物質不僅影響體力,其中,含有的一些物質也會對情緒產生一定的影響。在運動后應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的食物,加強營養,平衡膳食,從而使體力和精神都達到一個良好的狀態。
5.克服情緒周期的影響。人體內激素分泌水平的變化有一定的周期,在它的作用下,人的精神狀態也會隨之興奮或低落,也就是所謂的“情緒周期”。因此,在情緒低落、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適當地減少運動量,同時,還要注意自我心理狀態的調適,多給自己積極的暗示,盡快從情緒的低谷中走出來。
參考文獻:
[1]金湖,吳家舵.關于運動性心理疲勞的研究概況[J].體育科研,2005,(3).
[2]張力為,任未多.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50-351.
- 上一篇:婦聯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調研方案(縣)
- 下一篇:體育局科學發展觀調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