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性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論文

時間:2022-12-27 09:49:16

導語:風格性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風格性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論文

一、民族民間舞蹈“風格性”的涵義

在學生的舞蹈表演中,不管是哪一個民族和地區的舞蹈,其風格和情感表現都是相似的,總給人千篇一律和平淡無味的感覺。究其原因,學生只表現出了舞蹈的外表,而沒有表現出內在的情感和內涵。因此,形成對“風格性”的追求十分必要,能夠讓學生對動作的由來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充分激發起學生內在的表演欲望,把握和展現出不同舞蹈之間的風格和韻味,從而使舞蹈表演效果獲得本質的提升,同時還能使個人的綜合文化素質得到提高。

二、對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風格性”把握的建議

1.樹立回歸民俗文化的理念

民族民間舞蹈從本質上來說是民族民間文化的產物,每一種舞蹈背后都對應著孕育其產生和發展的民俗文化,所以說民族民間舞蹈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從遠古人的祭祀歌舞到今天的舞臺表演,每一種民族民間舞蹈都始終有一種文化內涵蘊于其中,而表演的本質就是通過對該民族和地區地域風貌、風俗條件、歷史演變等要素的了解,來展現這種舞蹈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概。所以這種內涵的表達,既是了解和學習該舞蹈的重要線索,也是舞蹈表演的本質目的。但是如此重要的一個方面,卻被長期忽視了。多數舞蹈教師眼中只有動作,認為舞蹈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熟練地掌握舞蹈動作,而這種單純機械的模仿,是不能被稱之為舞蹈藝術的。所以,我們應當樹立回歸舞蹈民俗文化的理念。面對一部新的作品,我們首要要做的不是對各種動作技術進行分析,而是從民俗學的角度對舞蹈進行全面的了解和體驗。比如東北秧歌中,多數表演者都對該舞蹈“穩中浪、浪中哏、哏中翹”的藝術特點有所了解了,但這種風格的來源是什么?或者說是什么因素促成了東北秧歌具有這樣的特點?這就需要我們要將其放回到民俗文化中去考量。最初的東北秧歌是以唐朝時期靺鞨民族中的“踏錘”這種舞蹈為原型的,反映了歷史上滿族人征戰、勞動、生息的民族風情,展現了滿族祖先作為游牧民族而英勇善戰的風采。又比如“鷹”的形象,廣泛出現于蒙古族、藏族和塔吉克族的舞蹈中,但卻是“一鷹三態”;蒙古族贊鷹,所以動作勇猛矯健;藏族敬鷹,所以動作穩重強健;而塔吉克族是喜鷹,所以動作輕捷而灑脫。贊美、敬佩和喜歡這三種不同的情感,正是三種舞蹈風格的差異之所在。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將舞蹈放回到民俗文化中進行重新審視,不但能夠加深學生對舞蹈風格的把握,而且能夠幫助學生抓住民族民間舞蹈的“根”之所在。

2.分析典型動作和體態的由來

今天課堂中的教學內容,是舞蹈工作者對民族民間舞蹈元素進行加工、提煉和整合而成的,從客觀上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規范和有序。但是作為對“風格性”的把握來說,除了要熟練掌握這些動作之外,還要對一些典型的動作和體態進行剖析,要以這些典型動作和體態為切入點,最終獲得對舞蹈風格的把握。比如藏族舞蹈有著“無屈不成動,欲動必先驅”的特點,在著名舞蹈編導張繼剛所創作的藏族舞蹈《母親》中,就設計了大量膝部彎曲和身體前傾的動作。藏族舞蹈家卓瑪在表演的時候,將作品中這些典型的體態和動作表現得扎實到位,將一位母親形象塑造得感人至深。而膝部彎曲和身體前傾的特點因何而來?這就是學習該舞蹈的關鍵之所在。這個動作特征的產生是和藏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地域環境以及宗教信仰分不開的。西藏地區海拔較高,終年氣溫偏低,需要穿著厚重的皮襖才能御寒,而衣物的厚重直接帶來了行動的不便,渾身上下只有胯關節和膝關節的活動相對靈活,所以在藏族舞蹈中,經常出現坐跨、松腰的體態。而且西藏地區藏傳佛教盛行,人們的宗教信仰十分虔誠,在一些宗教儀式和活動中,人們經常要彎腰、俯身和磕頭,而這些動作的完成都要靠膝蓋的彎曲才能實現。所以地域特征、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共同造成了藏族舞蹈“無屈不成動,欲動必先驅”的特點。通過對典型體態和動作的剖析,可以讓學生從源頭上對該舞蹈的風格特點有一個更為深入的認識,并激發他們的表演欲望,從而獲得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

3.創設切題的教學情境

民族民間舞蹈起源于人們的日常勞動,由勞動人民直接創作和傳承,因此那些原生態的田間、地頭和村寨,就是民族民間舞蹈進行表演和傳承的天然大舞臺。這就從客觀上加大了對民族民間舞蹈“風格性”把握的難度。因為學生不可能置身于那些真實的勞動場景和熱鬧歡快的氛圍中,也難以感受到那種虔誠的宗教信仰和理想追求,這就要求教師通過創設情境來幫助學生開展想象、獲得體驗。筆者在教學中,總結出了兩種常用的方法。首先是將課堂舞臺化。舞臺表演因為有燈光、舞美、音響等手段和方式,所以能夠實現對情境的營造和氛圍的烘托,從而能夠讓表演者感受到該舞蹈所應有的風情和韻味。鑒于此,我們也可以在課堂上營造出舞臺表演的效果,以幫助學生掌握舞蹈的風格特征。比如在藏族舞蹈的教學中,學生在左右搖擺這個動作上經常出現節奏不準確的問題,而且一些動作不夠扎實,表演性太強。對此,我們可以將課堂設置為一個舞臺,利用音響設備播放藏族舞蹈的音樂,利用投影儀展示出藏族地區的美麗風光:那神圣偉岸的喜馬拉雅山、蔚藍平靜的納木錯湖,還有那一步一叩首的虔誠的老阿媽……同時要求學生穿上藏袍,將自己想象為一個藏族同胞,以此來感受左右搖擺時袍子對身體律動的影響,感受因為服飾的拖累給動作帶來的變化,從而將動作做得更加逼真、到位。其次是課堂的生活化。舞臺上的環境也是對生活的模仿,所以當條件允許時,不妨將課堂搬到生活中去,選擇盡可能和舞蹈表演相類似的場景。比如東北秧歌的表演,多在農村的空地上進行,對此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前往農村地區,在真正的農村空地上進行表演。當學生置身于這個環境中,看到真實的農村場景時,內在的表演欲望就會被激發出來,不由自主地就跳起舞來,這樣一來,對舞蹈風格的展現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4.提高教師的科研和示范能力

提高學生對風格的把握能力,其中的關鍵環節就在于教師,需要教師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示范表演能力。首先是科研能力。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當主動學習各類民族民間舞蹈知識,特別是中國的民族民間舞蹈,需要教師做好廣泛的收集和細致的整理工作。具體到對舞蹈風格性的研究上,要求教師要對常見的十幾種民族民間舞蹈有較為明確的認識和把握,而且必要的時候,還要深入到舞蹈的發源地進行采風,了解當地的歷史發展、人們的生活狀態和審美習慣等,通過實地實景的觀察,來驗證自己的理論研究。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地考察,都不能只局限于對舞蹈的風格性把握,而是要樹立一種舞蹈文化理念,將該舞蹈放置到該地區的大文化之中,這樣才能獲得對風格和舞蹈特征最本質、最全面的認識。其次是表演示范能力。教師標準、投入的示范,能夠幫助學生對該舞蹈有最直觀的認識,為學生對舞蹈“風格性”的把握提供可靠的形象依據。當然這不是要求教師要掌握多么高難度的舞蹈技巧,而是重在對舞蹈情感、神態、動率的投入和對“風格性”的追求。舉例來說,同樣是東北秧歌的教授,有的教師是雙手抱胸,在舞蹈隊伍中走來走去,對動作不到位的學生予以糾正;而有的教師則是站在隊伍的最前排,帶領學生一起舞動,將東北秧歌那種潑辣、開朗和豪放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兩者相比,顯然是后者教學效果更好,教師要首先表現出一種投入的態度和對“風格性”的追求,讓自己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如此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才會被激發,從而更好地表現出舞蹈作品的“風格性”。所以說,教師要從科研和教學示范兩個方面,對自己嚴格要求,使自己兩方面的能力不斷提高,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舞蹈是一門情感的藝術,而對其“風格性”的把握則是情感表達的具體體現。很多時候,學生的舞蹈動作嫻熟,表演也比較認真,但是表演效果卻給人一種“干巴巴”的感覺,其中的原因就是對“風格性”把握得不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說,對于“風格性”的把握,已經成為了制約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發展的瓶頸之所在。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該要素的把握提出了具體的建議,意在引起高校舞蹈教育者的充分重視。對于民族民間舞蹈,我們應該懷著“源于民間,高于民間”的追求,將這種舞蹈的藝術魅力,充分、全面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也只有始終秉承對“風格性”的追求,才能真正為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和發展做出貢獻。

作者:李娟單位:渭南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