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與素質教育論文
時間:2022-03-16 04:30:10
導語:孔子思想與素質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素質教育應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個性
素質教育的重要思想和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重要方法是在注重學生教育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個性,充分開發其潛能。孔子在他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提出了人性差異的觀念,以“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作為教育實踐的指南,并進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他說:“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論語•八佾》)主張根據學生的特點、水平,進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孔子對學生的智能、志趣和個性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論語•先進》)孔子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除了在道德上提出基本要求外,他并不要求學生改變自己的個性特點,而是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施以不同的教育。辟如就“政”這一問題,他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孔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是針對子夏性急且重小利而答。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并說如果“必不得已而去”,則依序“去兵”“去食”,強調了“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的觀點。孔子意在鼓勵子貢首先要牢固樹立老百姓的信心。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孔子回答說:“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這是針對仲弓的氣量小而對他提出的要求。以上幾人都是孔子的學生,在回答他們同一個問題時,孔子均針對各人的個性弱點指出不同的努力方向,語言既帶有勉勵和要求,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孔子實施因材施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對“聞斯行諸”的回答了。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可見孔子教學是從學生的個性特點出發,從補救其不足方面因材施教的。“因材施教”是一個極有價值的教育方法,對我們反思現在的教育現狀很有意義。在很長一段時期,“齊步走”的教育模式是我們的主要教育模式,并且現在還依然存在一些學校中。僵化的教育手段、陳舊的教育思想,以升學為教育目標,夸大學習成績,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學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和個人特長的發展。應試教育抹殺了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教育評估片面性造就了大批高分低能的學生。今天,我們在進行素質教育的時候,應“因人而異,因事而宜”,依據學生個體特點,實施適應個性差異的教育,對不同的學生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對同一個學生,不同的問題,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處理。這實質上就是對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師”,這句話放在是否能因材施教這一背景下,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提倡啟發式教學,主張學思統一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思想。孔子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的啟發式教學方法是一個重要的創造,也是當今素質教育所提倡的一個重要教學方法。啟發教育不僅是啟發學生透徹理解知識,而且是啟發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正如古語所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可以終身受用。啟發式教育是孔子最為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他在教育實踐中發現,學生要獲得知識,就必須養成自覺思考的習慣。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孔子關于“啟”、“發”的論斷,就是我們今天“啟發”一詞的起源。憤和悱是一個人渴求知識的急切心理在外部容顏上的表現,學生已經思考了但還沒想通,這時可以去啟發他,思考了并有所領會但還不能用適當的言辭表達出來,這時可以去開導他。孔子的啟發是建立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的,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展學生的思維,使其學會舉一反三,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只起主導作用———對學生有目的的引導和及時的啟發。學生不能從已知的一點推導到其他,不能由此及彼,觸類旁通,孔子就不會再重復去教授,———在學生不理解的情況下,再講,就會造成學生的死記硬背,這是違背教育規律的。就是說學生不到想明白而又不得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想說出來而又說不清楚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師指導學生要在學生有了求知的興趣、動機、主動性、積極性的時候才有效,因為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沒有興趣,強迫灌輸,學習效果是不可能好的,孔子不僅教學生時用啟發的方法,自己和別人談問題,也善于接受別人的啟發。后來的《學記》把這一經驗總結為善喻。“遵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是教學上很寶貴的經驗。
三.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教師須完善自我、以身作責
國務院在推進教育改革中明確指出:“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扎實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由此可見,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不僅是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課題,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素質,推進兩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在提高教師素質方面,孔子教育思想也為我們提供了借鑒。孔子身正不倦,率先垂范。他強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孔子提出教師以身作則要把“有言之教”和“無言之教”結合起來。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不言之教需要受教育者本人有意無意地感悟生活世界中的一切人和事物,獲取智慧靈感,孔子認為,教師應認真誠實,心口如一,言行一致,他尤為贊同“主忠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淵在盛贊老師時這樣說:“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之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然從之,未由己也。”這正是孔子高尚人格和高超教育藝術的真實寫照。孔子言傳身教,誨人不倦。他熱愛教育,熱愛學生,“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身體力行,學而不厭。他認為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應該經常自問是否做到了“默而識之,學而不厭”,提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鼓勵教師“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他學習起來可以說達到入迷的程度,“三月不知肉味”。他認為自己在其他方面可能不如別人,但在好學方面要比別人強。孔子不但“每事問”,而且“無常師”。他對師的概念的理解也十分廣泛,凡有一技之長,明一物之理的他都會拜為老師,所以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記》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這應該是“教學相長”的最理想詮釋。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提高教師的素質:一是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即師德。教師要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無私奉獻。教師能夠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能夠創設一種樂學的氣氛,愿意并且善于和自己的學生接觸、對話、交流,起到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作用。二是教師應該是知識淵博和見解深刻的人。具有廣博的知識,了解各種自然和社會系統運轉的規律,懂得這些知識的來龍去脈;同時,教師還應該具有繼續學習的要求、能力和習慣,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孔子用畢生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去,他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治學精神和敬業愛生的品質,他的進德修業、永不停止的思想,對今天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來說,都是值得學習的。
四.結語
總之,縱觀孔子教育思想無不孕育著素質教育的端倪,作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21世紀,如今的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素質教育,作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及教師借鑒孔子的教育思想對于我們進行教育教學及更好地把握教學規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必將為我們今天的教育注入新鮮活力。
作者:于文露單位: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醫學類高職院校素質教育論文
- 下一篇:音樂律動音樂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