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形成機制論文
時間:2022-07-25 05:39:00
導語:知識形成機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可以把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劃分為可言傳的與難以言傳的兩類知識。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是通過教師的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獲得的。影響教師實踐性知識獲得的內因有教師的職業(yè)理想與動機水平、原有的知識背景、理論學習狀況和自我反思意識等,外部因素則主要是社會和學校氛圍。
目前對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形成機制的研究較為零散,本文擬對此進行梳理、分析與探討,以期形成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
一、實踐性知識的形式
學者們將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分為三個層次,即可言傳的、能意識到但無法言傳的(緘默理論)和無意識的(內隱理論)。筆者傾向于把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劃分為可言傳的、難以言傳的兩類,其中難以言傳的又可分為兩個層次:可意識但難以言傳的,下意識且難以言傳的。作如此的劃分主要是基于認識論的考慮。人的意識來源于外界的刺激,只要存在著實踐性知識,那么不管是在當時、還是過后,不論是自己、還是他人,它遲早都會被意識到,并通過語言、行動或其他方式表現(xiàn)出來。真正無意識的知識是無法被感知的,因此也是不存在的。過于強調實踐性知識的無意識和緘默性只會讓我們陷入神秘主義的泥潭。
可言傳的實踐性知識,即所謂的顯性知識。它在教學實踐中主要表現(xiàn)為對一些理論知識的描述和解釋,包括教師傳授的學科知識和對一些教學方法、課堂管理技巧的說明。這種實踐性知識的表述符合一定的邏輯規(guī)律,界定較為明確,并易為現(xiàn)象所證實或證偽。它在實踐中能得到廣泛傳播與應用,可以同時為不同的人們所分享。
難以言傳的知識,即所謂的緘默知識。可以將難以言傳的知識細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其一,可意識但難以言傳的知識。我們能意識到這類知識的存在,但卻難以用語言表達,有些經(jīng)過努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將其挖掘和表達出來。例如每個人都體驗過愁的滋味,可是卻無法對此進行具體描述,而少數(shù)杰出的文學家卻做到了這一點。女詞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先寫花已盡,淚先流,倦梳頭,事事休;繼而寫“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但再接下來卻是“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樣,就把一種難以言傳的愁緒表現(xiàn)得極為具體和形象。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說,難以言傳的知識中的大部分仍停留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狀態(tài)上。波蘭尼舉例說,我們可以認識一個人的臉,可以在成千上萬張臉中辨認出這張臉,但卻說不出我們是如何認出這張臉的。
其二,下意識的且難以言傳的實踐性知識。教師的實踐性知識除了能被主體意識到的以外,還有未被意識到但卻實實在在地在影響著主體行動的知識。這種知識有的表現(xiàn)為熟練技巧,這是在一定理念指導下經(jīng)過反復練習習得的;有的表現(xiàn)為頓悟、直覺與醍醐灌頂,看似無意識,實際上是以個人以前所獲得的知識為基礎的。在《默會維度》一書中,波蘭尼討論了關于閣下知覺的實驗。在實驗中,實驗對象被示以大量的無意義的音節(jié),在給他展示了其中的某些音節(jié)之后,就實施一個電擊。不久,實驗對象就顯示出這樣一種征象,即當他看到那些“電擊音節(jié)”時,就預期電擊會到來。顯然,他已經(jīng)知道如何來預期電擊的到來,他具備了這方面的知識。但是,當被問及是憑什么來預期電擊時,他卻難以明確地指認是什么使他能夠做出這樣的預期。這也能解釋為什么一些看似沒有關聯(lián)的現(xiàn)象卻能激發(fā)科學家的靈感,而導致一項重大成果的產(chǎn)生。
長期以來,人們對難以言傳的實踐性知識研究不多,但恰恰是這類知識能更深刻地影響教師的教育活動。事實上,盡管教師對有關理論知識耳熟能詳,但他們原有的隱性教育觀念卻能更深地支配教師的行為。探究實踐性知識的形成機制將有助于一線教師對實踐性知識的挖掘。
二、實踐性知識的形成
研究表明,人腦中存在著許多分離的信息處理機制以實現(xiàn)某種特定的分析,但由于信息傳導的串行性加工和平行性加工,使不同腦區(qū)的活動具有更為廣泛的聯(lián)系。任何加工過程,即使是相對簡單的感覺過程,也非僅定位于少數(shù)腦區(qū),而是多個腦區(qū)協(xié)調活動的龐大功能系統(tǒng)所產(chǎn)生的集合場效應。實踐性知識是在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的共同作用下,通過個體對知識的不斷建構而習得的。一般而言,內隱學習的過程是一種心理上的自動加工過程,這類學習所獲得的知識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點,并會形成一定的積累效應,是創(chuàng)造力的要素諸如直覺、頓悟、高峰體驗等形成的基礎。內隱學習所習得的知識通常表現(xiàn)為緘默知識,而外顯學習則表現(xiàn)為一種心理上的控制加工過程,是通過嚴格的意志控制來進行的,結果就以有意識的觀念存在于人的頭腦之中,表現(xiàn)為一些可陳述的知識。盡管形成機制各不相同,但內隱的自動化加工與外顯的控制性加工過程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在由控制向自動化的轉化中,練習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通過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的共同作用,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得以形成,但它不是被動的,而是一種個體的主動建構過程。在實踐性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外顯學習是在不斷地對新知進行同化與順應的過程中形成的。同化的過程是指新知能夠被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使知識發(fā)生量的擴大;順應的過程則是新知與原有知識結構不相容,需要對知識結構進行調整,調整以后的知識發(fā)生了質的改變。相比而言,外顯學習習得的更多的是顯性的實踐性知識,通常以理論知識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而內隱學習更多地是在動態(tài)的“建構——解構——建構”的基礎上形成的,更多地表現(xiàn)為隱性的實踐性知識。
三、實踐性知識的轉化
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提出的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相互轉化的四種模式(即SECI模型)可以用來對此進行描述。
社會化——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過程。在傳統(tǒng)的師徒制中,經(jīng)過師傅的示范和傳授,徒弟可以學到相關工作中重要的技術與訣竅,這在書本上是得不到的,有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波蘭尼認為:“不能夠詳細描述的技巧也不能通過規(guī)則的方式加以傳遞,因為它并不存在規(guī)則。……通過觀察自己的導師,通過與他競爭,科研新手就能不知不覺地掌握科研技巧,包括那些連導師也不是非常清楚的技巧。隱性的實踐性知識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傳遞并得以延續(xù)的。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所以傳播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公開化——從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將自己未經(jīng)編碼的經(jīng)驗轉化為可編碼的系統(tǒng)化的邏輯化的內容,并通過語言來描述和表達,成為寶貴的知識財富。公開化的過程擴大了實踐性知識的傳播空間。
綜合化——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實踐性知識以專業(yè)知識的形式進行傳遞,零星的顯性實踐性知識組成知識體系。這種綜合也許并未擴展現(xiàn)有的實踐性知識,但卻對實踐性知識進行了歸納與整理,能大大提高對實踐性知識的應用能力。這正如系統(tǒng)論所揭示的:要素間的互動所產(chǎn)生的“系統(tǒng)效應”遠遠大于要素的疊加之和。
內在化——從顯性知識轉化為隱性知識的過程。它在知識共享的基礎上產(chǎn)生。顯性實踐性知識內化為組織中所有成員的知識,并促使他們拓寬、重構自身的隱性實踐性知識。隱性知識又將開始新的、在更高起點上的轉化,使實踐性知識呈螺旋上升態(tài)勢。
以上四種模式是相互轉化的。以教師的校本學習為例,專?ahref="http://"target="_blank"class="infotextkey">醫(yī)淌νü勰渙骰疃萄牡?以隱性知識形態(tài)存在)傳遞給其他教師,其他教師將收獲轉化為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并通過不斷的交流在學校內部共享。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們在汲取他人之長為我所用的同時,又結合自身的特點進行新的探索,從而形成具有個性化的、獨具魅力的教學風格。教師的實踐性知識經(jīng)歷了從隱性一顯性一隱性這種循環(huán)轉化的過程,教師們也在這一過程中達到了專業(yè)成長與進步。需說明的是,公開化和內在化的過程是實踐性知識得以增加的最為關鍵的兩個環(huán)節(jié),它們都要求作為主體的人的積極參與。如果喪失了人的主動性,對實踐性知識的挖掘與深化顯然將會成為空談。
四、影響教師實踐性知識形成的因素分析
1.內部因素
(1)個人的職業(yè)理想與職業(yè)動機水平。教師對自己的職業(yè)的理想及職業(yè)發(fā)展動機是影響教師實踐性知識獲得的重要因素。一個熱愛教育、關心學生、目標明確的教師,自然會投人更多的精力于教育教學中,研究教學中發(fā)生的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們不斷從實踐中獲取知識,樂此不疲。相反,如果只是把教師職業(yè)作為謀生的手段,那么他對待工作就會應付了事。當然,在教師的實踐性知識的獲得過程中,既需要有激勵教師深入鉆研的內部動機,也要有外界刺激產(chǎn)生的外部因素。但無論是何種動機,都需要教師進行自我調節(jié),使自身的內在需求與外在誘因相協(xié)調,從而維持教師的職業(yè)發(fā)展。
(2)原有的知識背景。學習的效果并不完全取決于個人的努力,還在于所學內容是否能成功地與學習者原有的知識建立起聯(lián)系。教師如果沒有相應的知識基礎作為支撐,將很難敏銳地感知到新的實踐性知識,并將其納入自己的知識框架。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已有知識對新知識的“前攝”作用,尤其是在新的知識與已有知識不兼容的情況下。教師在長期教學過程中會受到習慣性思維的影響,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個人化的“教學理論”,這既是教學工作的有利資源,也可能是教師開展教學改革的沉重包袱。
(3)自我反思意識。實踐性知識的獲得與教師的自我反思意識的發(fā)展有密切的關聯(lián)。反思既是實踐性知識的重要組成,也是影響實踐性知識形成的重要因素。首先,在教學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在特定情景下對特定問題的應對,雖然合乎目的,但仍存在著對它的合理性進行辯護的必要,需要運用反思手段加以理性分析。其次,實踐性知識有處于顯性狀態(tài)的,但絕大部分處于隱性狀態(tài)。能否了解或能夠了解多少不易于顯性化的隱性知識,取決于個體對這種隱性知識的敏感程度,而反思則是達到這一目的的良好途徑。
(4)自覺的理論學習。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對實踐的反思與回顧,還需要自覺運用理論的武器對實踐性知識進行深挖。教師面對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豐富的世界。廣泛地涉獵各種理論,成為一個雜家,是教師職業(yè)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
(5)人際交往。實踐性知識的特點決定了它必定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形成的,所以教師間的良好互動,共同探討,將會有力地促進實踐性知識的交流與傳播。當然,作為個體的教師也處在與學生的交往和互動中,教師在影響學生的同時,學生的個性和行為也在影響著教師,促使教師不斷進行反思與學習,以豐富自己的實踐性知識。
2.外部因素
(1)學校氛圍。良好的學校氛圍易使教師產(chǎn)生向心力與歸屬感,從而使教師更愿意在學校范圍內分享他們的實踐性知識。而實踐性知識作為共享的知識在學校范圍內廣泛傳播,將促進教師實踐性知識的螺旋式增加,從而使學校的整體實力得到提升。
(2)社會氛圍。國家會通過輿論宣傳、教育政策制定等手段對公眾進行引導,從而在整個社會形成有利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