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主動學習活力論文
時間:2022-06-05 10:00:00
導語:激發主動學習活力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教學應首先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明確教學目標:為獲得知識而教,以及為求得理解而教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人類知識的開啟,文化的累積,社會的進步,都是不斷學習和研究的結果、教學是師生共同朔造自我的開端、作為教師,教學貴在啟發學生的思考和創造能力、教學是一位教師精神與智慧的綜合發揮、教與學可以看成是一種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那就必須要有一些主動和活力、比起充滿主動的問與答,講與聽完全是被動的事、捕手在接球時所發揮的主動是跟投手或打擊手一樣的、捕手的藝術就在能接住任何球的技巧——快速球、曲線球、變化球、慢速球、教師就很像是一位投手、教師沒有一定的種類,也沒有完全正確的教學方法、攻讀的時候有兩種不同的經驗可以象征這兩種不同的關系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大學是否有效地教導過學生如何學習與治學,是非常關鍵的問題。許多學生進入大學后成績很差,學習積極性不高,這跟教學方法有很大關系。這一點對于大學來講,教師可以改進,學生也可以改進。一方面教學要充滿活力與藝術,另一方面學生也要學會主動學習與思考,要學教互動,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才能培養出獨立思考與研究的實用型人才。
【關鍵詞】教學與治學活力與藝術創新求知求用
人類知識的開啟,文化的累積,社會的進步,都是不斷學習和研究的結果。如何繼承以往的文化和學術遺產,注意現代的需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并展望未來的發展,使文化與知識薪火相傳,更以不斷創新的治學活動,使其發揚光大,確實是教學育人應盡的責任。
教學是師生共同朔造自我的開端,因此,無論作為教師還是學生,從師取友,讀書閱歷,是不可缺少的人生歷程。在大學學習這一階段,學生除了依靠教師的講解,還要學會獨立思考,建立思想。否則皆是依靠教師,就不能卓爾樹立學生本人的成人理念,所謂“從人得者,俱非家珍”。因為學習或治學貴乎創新,沒有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就不可能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成就。
作為教師,教學貴在啟發學生的思考和創造能力。師生切磋,互相學習,才能決猶豫,出新意,發現新理論,提高思維判斷能力。如周敦頣所云:“思者圣功之所本”(《通書?圣學》)。劉知幾論思維判斷的獨得功夫,更為暢快明白:“自小觀書,喜談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習(《史通?自序》)。”這充分說明了治學或學習貴能思悟獨得,當然這一根基,仍要建立在師生在教學中討論和課后閱讀資料上。元好問詩云:“鴛鴦繡罷從君看,莫把金針度與人。”意謂所可公開的只限治學的結果,其自秘重者,乃治學之方法。古人是否秘法自重,是另一問題,然而教學與治學必重方法,故孔子云:“下學而上達。”錢穆以為“下學”即是“術”,《中庸》云:“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錢穆又認為:“行遠,登高是目標,屬于道,自邇、自卑則是方法,屬于術。”可見錢穆的解釋深得古人的深心(見錢穆著《中國學術通論》)。可見教學與治學貴乎有方法,蓋由“術”以達“道”,由術以由體達用,非有“術”不可,可見方法的重要性。然而方法之難,一是在于因時、因地、因人,斟勢酌理,言之不易;二則人事無常,變動不居,無一定肆應之方,究求甚難;三則術源于道,人各異“道”,人各異“術”,故無一致的方法;四則方法出于經驗,經驗不同,各人的方法因而各異,雖有方法,更難以傳授,故元好問云:“莫把金針度與人。”實有金針不能相度的深意,故教學與治學方法,牽涉甚多方面,不是純然的一種方法論,而應先從端正基本思想意識入手。教學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學的活力,是一種藝術和熱情,通過教學來增進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自悟能力。那么,如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活力呢?下面,我們就從幾方面來談一談:
1教學應首先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
教學是一位教師精神與智慧的綜合發揮,為激發教學活力,應首先從激發學生立志起,然后審己,明勢,才能虛靜,有恒與耐苦。因立志決定一個人的趨向;審查自己才能確定目標;明白未來趨勢,以知作為;能虛能靜,以作“照”“察”;才能有恒以收功;耐苦以求成。
教與學可以看成是一種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那就必須要有一些主動和活力。如果學生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教學效果就不會好——學生不可能在雙眼停滯、頭腦昏睡的狀況下學習知識。既然教學有主動、被動之對比,那么教學的目標就是:第一提醒學生,學習可以是一件多少主動的事。第二要指出的是,學習越主動,效果越好。這個學生比另一個學生更主動一些,他在知識世界里面的探索能力就更強一些,收獲更多一些,因而也更高明一些。學生對他自己,以及對教師教的內容,要求的越多,獲得的就越多。
雖然嚴格說來,不可能有完全被動學習這回事,但還是有許多學生認為,比起充滿主動的問與答,講與聽完全是被動的事。教師講課起碼必須要花一些力氣,學生卻只要聽就可以了。學生被當作是一種溝通接收器,“接受”教師很賣力地在“給予”、“發送”的迅息。這是目前大多數學校教學的常規,實際上這種“接收”就好比是被打了一拳,或得到一項遺產,或是法院的判決。其實要想得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生的“接收”應該像是棒球比賽中的捕手,而教師應該是投手或打擊手才對。
捕手在接球時所發揮的主動是跟投手或打擊手一樣的。投手或打擊手是負責“發送”的工作,他的行動概念就在讓球動起來這件事上。捕手或外野手的責任是“接收”,他的行動就是要讓球停下來。兩者都是一種活動,只是方式有點不同。如果說有什么是被動的,就是那只球了。球是毫無感覺的,可以被投手投出去,也可以被捕手接住,完全看打球的人如何玩法。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也很類似。講課的內容就像那只球一樣,是被動、有活力的雙方所共有的,是由一方開始,另一方終結的。
我們可以把這個類比的概念往前推。捕手的藝術就在能接住任何球的技巧——快速球、曲線球、變化球、慢速球等等。同樣地,教學的藝術也在盡可能掌握住傳給學生每一種知識迅息的技巧。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當捕手與投手密切合作時,才會成功。教與學的關系也是如此。教師不會故意投給學生接不到的球,盡管有時候看來如此。在教學中,成功的溝通都發生于教師想要傳達給學生的信息,剛好被學生掌握住了。教師的技巧與學生的技巧融合起來,便達到共同的終點。
事實上,教師就很像是一位投手。有些教師完全知道如何“控球”:他們完全知道自己要傳達的是什么,也精準正確地傳達出去了。因此很公平地,比起一個毫無“控球”能力的“暴投”教師,他們是比較容易被學生所“接住”的。
這個比喻有一點不恰當的是:球是一個單純的個體,不是被完全接住,就是沒接住。而一門課,卻是一個復雜的物件,可能被接受得多一點,也可能是少一點;從只接受到教師一點點概念到接受了整體理念,都有可能。學生想“接住”多少理念完全看他在學習時多么主動,以及他投入不同心思來學習的技巧如何,即有沒有激發出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
2明確教學目標:為獲得知識而教,以及為求得理解而教
通過教學觀摩,我們可以下一個肯定的結論:教師沒有一定的種類,也沒有完全正確的教學方法——教學就像一種天賦,教學是教師個人的特質,和技巧與練習的關系不大。作為教師最正確的方法是憑借一種方法來導引和激發學生學習。我們假設學生有自己的頭腦,現在讓我再假設學生想學好一門課。這門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來學習的一本教科書。編著者、教師和學生通過這本書來溝通一些想法。要想成功地完成這門課,完全看教師和學生能接獲多少書中想要傳達的信息,并如何理解和擴展信息。
當然,這樣說太簡單了。因為在書與學生之間可能會產生兩種關系,而不是一種。攻讀的時候有兩種不同的經驗可以象征這兩種不同的關系。這是教科書,那是學生的頭腦。學生在閱讀教科書的時候,對書中想要講的話不是很了解,就是不了解。如果很了解,他就獲得了知識信息。如果這本書從頭到尾都是學生明白的,那么這本書的作者就跟學生就是兩個頭腦在同一個模子鑄造出來。這本書的信息只是將學生還沒讀這門課之前,便共同了解的東西傳達出來而已。
第二種情況,學生并不完全了解這本書。讓我們假設學生對這門課的教材并不完全了解,這就是說,書中內容超過了學生所了解的,因此,這本教材就包含了教師通過講解來增進學生理解教材里的東西。作為教師,首先要把書中內容進行高度的理解,然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給學生聽,直至學生弄清問題為止。
- 上一篇:推行全員德育育人論文
- 下一篇:結算科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