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意象的功能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03 04:00:00
導語:通感意象的功能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感既是一種心理現象,又是一種語言現象。由通感生成的意象包孕著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一種認知規律,同時對通感意象的研究也開拓了美學領域與詩學領域的新境。在認知的范疇里,通感意象一般產生于由低級感官域的意象到高級感官域的意象的映射,亦即從可及性較強的意象特征到可及性較弱的意象特征的映射;在美學的范疇里,通感意象作為一種新穎的隱喻意象豐富了主體的審美體驗;而在文學的范疇里,通感意象則具有詩學的功能,表現出敘事的文學性。通過對通感意象語言類型的解構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認知通感意象的多面特性。
關鍵詞:通感意象;詩學功能;審美功能;認知功能;語言建構
Abstract:Synaesthesiaisalinguisticandalsoapsychologicalphenomenon.Thesynaestheticimagesresultingfromtheactionmechanismofexperienceofmingledsensationsembodytheindividualperceptionsofmatters.Also,thestudyonsynaestheticimagesthrowsaestheticandevenpoeticlightonthelanguageresearch.Inthecognitivedomain,thesynaestheticimageinvolvesthemappingofimagefromalowermodalityontoahigheronemorefrequentlythanitsinverse,themappingfromthemoreaccessiblepropertiesofthesourceimagetothelessaccessibleoneofthetargetimage.Intheaestheticdomain,thesynaestheticimage,asanovelmetaphoricalimage,providesmuchfoodforthesubject''''saestheticexperience.Meanwhile,intheliterarydomain,theimagerevealsitspoeticfunctioninnarration.Andthedeconstructionoflinguisticpatternsrelatedtosynaestheticimagesmayfacilitatetheunderstandingofsynaesthesiafrommulti-perspectives.
Keywords:synaestheticimage;poeticfunction;aestheticfunction;cognitivefunction;linguisticconstruction
在生活的經驗中,人的眼、耳、鼻、舌、身諸種感官在特定的環境下往往是彼此相通的。這一點可以從生理學與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中得以證實。人的各種感官雖然各司其職,對各自的適宜刺激(adequatestimulus)經內導神經傳到大腦的皮質,進入能夠引起興奮的相應區域。這種興奮的“分化”使其他區域相對“抑制”,因而不同的區域刺激物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出現個體(individual)感覺域的表現。但大腦皮層的各個“區域”間不是彼此孤立的、相互隔絕的,它們的邊緣地帶有許多“疊合區”,具有連接、協調、溝通的作用,在興奮分化的同時,產生興奮泛化,引起心理感覺的挪移,在心理上表現為一種幻覺,甚至是錯覺。正因為如此,也就有了“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1]之說。在語言呈現的策略上,通感是用屬于乙感官范疇的語義單位去組配屬于甲感官范疇的語義單位,或用乙感官域的心理表征去描寫甲感官域的心理表征,通過語言的表意功能將不同的官能感覺綜合化,以創造新奇意境的積極修辭方式。這種藝術語言所喚起的通感意象較之一般意象更具有詩學、審美與認知的價值。有鑒于此,本文擬就通感意象的詩學、審美和認知功能及其語言的建構作進一步的考察與探討。
一、意象與通感意象
意象是“語言借以映襯和匹配指稱(referent)的融合了主體的主觀感受的情感意味的心理表征(representation)”[2]。具象性與情感性是意象的顯著特征。意象來源于經驗,但它不同于來自經驗的概念,它不是對客觀事物或現象的抽象,而是一種取象,它以具體表現一般,它凝聚著主體的心境、情緒等因素,因而是一種象和意之間的融合,是一種象征。意象成形的基礎是人的心理想象,或者進一步說是文化心理想象。在文學作品中,意象是一種以語言單位為載體的修辭藝術的基本符號。意象的運用折射出修辭主體的觀物能力、獨特的審美心理結構以及獨特的情感郁結方式。
意象具有多種存現形態,其一就是通感意象。通感首先是建立在生理的聯覺上,進而上升到心理的聯覺表現。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它是建立在感覺的聯覺上,建立在知覺的統覺(多維感知)上,建立在表象的綜合性的基礎上,而具有生理和心理聯覺表現基礎的通感意象則是一種高層次的審美活動,是審美主體經驗的篩選,滲透了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無論在文學藝術創作的活動中,還是在文學藝術的欣賞活動中,通感意象是一種塑造意境的實現手法。可見,通感意象是主體為了創造審美效果、表達心境,借用跨感官域之間的映射藉以言語呈現策略而營造的意象,是一種交感意象。
二、通感意象的功能:詩學、
審美與認知
感覺范疇中的聯覺是初級的、簡單的認識,帶有普遍性,而修辭語言中呈現的通感意象則更復雜、更高級,是一種藝術性創造,它集文學性、審美與認知于一體。言其文學性,是因為它具有詩學功能,透視出敘事的文學性。言其審美,是發話主體以獨特的審美視角、精湛的語言技巧,營造出一種“陌生化”的意象,使不同感覺共同影響,相互滲透,從而產生豐富的感受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有了共通感[ZW(DY]共通感是指“將個人感受事物時所享受的愉快、崇高傳達給他人的必然性心理規律”。參閱林同華:《美學心理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346頁。[ZW)]的觀念、審美相似律和超時空的思維機制,接受主體就能夠發揮想象力,模擬創造(發話)主體的審美定式,去審視、關照和感受通感意象,品味其真意,從而為之動容、為之生情。同時,從認知的角度看,通感意象又映現了發話主體認識客觀現實、表達意念的思維方式。
[1.詩學功能
詩學研究的對象是語言藝術,其研究的范疇已超越傳統的詩歌領域,涉足到整個文學領域。詩學語言的本質是語言的自指性,聚焦于自身的音響、詞語、句法、修辭的審美意義。這樣,在詩學的視野下考究文學語言的運用問題時,文學性就會凸顯成為詩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根據俄國形式主義與布拉格學派的定義,文學性與文學作品中的語言形式有關(自指性),指的是那些打破常規的變異的、反常的、前景化的表達方式。”[3]所謂的詩學功能就是建立在語言基礎上的詩學觀的一種發揮,是對詩學語言風格效用的一種認識。通感意象是變異的、陌生化的意象,是意象范疇中的非典型意象,具有標記性特征,即感覺的移借、溝通的表現特征,其詩學功能是構建前景效果。在語言結構上,通感意象能造成語言感受上的陌生感、新奇感,使語言表現具有詩學價值,讓人體驗到通感意象語言的多感性,語言意境的豐富性和完美性。如“青色的夜流蕩在花蔭如一張琴,香氣是它飄散出的歌吟”(何其芳《祝福》)。視覺的“夜”、“一張琴”,動覺的“流蕩”、嗅覺的“香氣”和聽覺的“歌吟”融合在一起,致使意象在多個感覺域間移動,由此構筑出新穎獨特、無理而妙的意境。同樣,下例所營造的詩學效果也躍然紙上。
(1)Herewillwesitandletthesoundsofmusic
Creepinourears:softstillnessandthenight
Becomethetouchesofsweetharmony.
(WilliamShakespeare,TheMerchantofVenice)
譯文:我們就在這兒坐下來,讓音樂的聲音悄悄送進我們的耳邊;柔和的靜寂和夜色,是最足以襯托出音樂的甜美的。(朱生豪,譯)
2.審美功能
通感意象的營造是審美的需要,它凝聚著取象的情狀以及發話主體的“情”和“意”。它是發話主體從“以眼觀物”發展到“以心觀物”的心理產物。通感意象的潛在張力就在于人的感官體驗的心理表征。發話主體對意義的傳遞不是靠語言線性組合律來實現,而是建構在對語言超常規組配所營造的跨感官域意象的感悟上。換言之,通感意象是從新穎的角度[CD2]跨感官域的視域[CD2]去把握概念系統中感官域之間感受的相似性,來勾畫、渲染取象的主要特征,從而喚起包含情感意味的擬態意象。這種意象是情感意念的外化形式,是客觀“象”(實存“象”)的審美化。它可以超越其客觀形質以尋求與情感的契合。在“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時,“立象”可以傳達情意,那“象”與一般意象不同,其美的特質體現在把相異感覺域的情感色彩賦予核心意象上,使核心意象被追加了本身不具有的特征,而新特征的追加意味著對核心意象審美空間的擴大,由此便生成了像《荷馬史詩》中那樣絢麗多彩的通感意象:“Likeuntocicadasthatinaforestsituponatreeandpourforththeirlily-likevoice”(像知了坐在森林中的一棵樹上,傾瀉下百合花似的聲音)。詩人把百合花的視覺意象給了知了鳴叫聲的聽覺意象,同時又把“pourforth”(傾瀉)的動覺賦予了聽覺,使蟬鳴似乎有了色澤,有了動感。
發話主體借藝術語言營造的通感意象所遵循的理據(motivation)不是理性邏輯,而是情感邏輯。情感邏輯是“以情感為內趨力,調動感知、想象、理解等多種心理功能,推動心象思維的過程,本質化與個性化的交融統一”[4]。因而通感意象帶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所創造的“陌生化現象”極富新意。如長于營造通感意象的唐代詩人李賀,在其筆下的“綠”就有寒綠、凝綠、頹綠、靜綠;紅,有笑紅、冷紅;雨,有紅雨、香雨;風,有酸風;光,有冷光等。
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看,受話主體對通感意象的接受是一種意象性的審美活動。在藝術語言的刺激下,受話主體在認知域中建構起審美意象,并對其進行意象性解讀和關照,將其整合、充實成一個完美意象,即心理學上的格式塔完形[ZW(DY]“格式塔”概念最早由奧地利心理學家艾倫菲爾斯在《論格式塔性質》(1890)一文中提出,經由德國心理學家韋特墨、柯勒、考夫卡發展,于1912年正式創立格式塔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認為知覺是對整體的感知。格式塔心理學最主要的美學代表是阿恩海姆,他強調了審美主體的能動性,并把主體所具有的完形能力納入審美活動的研究中。[ZW)],再通過審美判斷以把握通感意象底蘊的情和意。這種審美活動是一種高層次的創造性活動,既要依賴于外部輸入的信息(語言語境),也要依賴于解讀者的認知語境和心理圖式。
在審美的過程中,由于想象與聯想、共通感等心理功能的作用,通感意象開拓了受話人的情感世界,使受話人可以感覺到通感意象的表情沖力。這兩者是統一的[CD2]“表情”是在通感意象的可感的過程中流露出來的。因此,對通感意象的解讀就是對發話主體的情感流露、價值取向的重構。
可見,通感意象一方面使發話主體“情趣意象化”,另一方面使受話主體“意象情趣化”,它架構起審美主體之間的情感交流,成為審美的中介。例如:
(2)Softmusiclikeaperfumeandsweetlight
Goldenwithaudibleodoursexquisite
Swathemewithcerementsforeternity.
譯文:[HTK]柔軟的音樂聲飄逸著芳香幻化成甜美的光,
金光閃閃讓人聽來品味出極精美的味道,
包裹著我讓我沉寂在永恒之中。
詩人西蒙斯聽了肖邦的樂曲,情感涌動,官能相通,創造了藝術語言特有的境地。樂曲優美動聽,詩人仿佛有了“soft”(觸覺)、“perfume”(嗅覺)、“sweet”(味覺)、“light”(視覺)、“golden”(視覺)、“odour”(味覺)、“swathe”(觸覺)所包含的官能體驗。詩人內心的感受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渲染,音樂之美也得到了栩栩如生的描繪。由于讀者呈象能力的存在,承載著通感意象的藝術語言便能激活讀者的知識草案(script)與情景模型(situationalmodel)去體驗詩人情感思維的運行過程。這就是通感意象的審美功能。
3.認知功能
通感意象的呈現向我們揭示了主體認識事物的一個新視角。它是把屬于乙感官域的意象特征映射到甲感官域的意象上,使甲感官域的意象染上乙感官域的意象色彩。在認知的范疇里,通感是隱喻的一種特殊表現。無論是從認知路徑、認知原則還是從認知功能來看,通感的認知性都可以從Lakoff和Johnson[5]提出的概念隱喻理論中得到啟發性闡釋。但通感畢竟不是普通的隱喻,其源域(sourcedomain)與目標域(targetdomain)的基點是感覺,即兩域均為感覺域,這種感覺域的表現意象自然不同于一般隱喻意象。例如,我們把溫覺映射到聽覺,就會得到像“coolthesoundofthebrook”(讓小溪的叮咚聲冷凝下來)這樣想象突兀新穎的通感意象句。
通感是概念系統中感官域之間特征相似性的心理聯想,而不是簡單的詞義特征之間相似性的聯想。這種相似性究其實質就是從不同感覺域的意象中所體驗到的心理美感的相似性。由于這種心理基礎的存在,在特定的語境、情感的作用下,就會產生以一種感覺域的意象特征去映射另一種感覺域的意象特征的認知方式,人類憑借這種認知方式來發展、豐富和升華其對主客觀世界的認知。以心理美感的相似性為基礎、情感為邏輯的感覺域之間的映射也透視出通感智能(intelligence)(包括意象的形成和感受相似性聯想的流利性)[6]。例如韓愈《聽穎師彈琴》對穎師所彈的琴聲的描繪:
(3)浮云柳絮無根蒂,
天地闊遠隨飛揚。
……
這兩句是把視覺映射到聽覺。詩人寫琴聲的輕快、流暢,像無根的浮云、隨風飄揚的柳絮。輕快、流暢的聲音是聽覺感知的,而這種感知在此境中類似視覺感知的狀態:像無根的浮云,飄揚的柳絮那樣。于是,兩種感覺域中的意象就相通了。
在通感意象中,意象特征的映射方向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即感覺的移動方向主要表現為由較低級向較高級、由簡單向較復雜的映射。對此,Ullmann[7]從共時的角度進行研究,并得到例證:他分析的2?000個通感例句中,有80%呈向上的等級分布(hierarchicaldistribution)。他將調查中的六種感官由低級、簡單到高級、復雜依次排列為:觸覺、溫覺、味覺、嗅覺、聽覺、視覺。在通感意象的運作中,由觸覺域向聽覺域映射的現象最為普遍,其次是由觸覺域向視覺域的映射。這是因為視覺域的語詞比聽覺域的語詞豐富得多。據心理學的統計,正常人大腦貯藏的感覺信息,80%來自視覺,10%來自聽覺。因此相對視覺域的心理表征而言,聽覺域的心理表征更多地訴諸于其他感官域特征的補充。此外,其他感官域中自下而上的映射現象也不乏其例。
(4)Howdoestheroomstrikeyou(你對這個房間的印象如何/這個房間給你的印象如何)?
(5)Themustardishotenoughtobiteyourtongue(這辣椒辣得咬舌頭)。
(6)Theviolingaveasoursound(小提琴發出酸的(刺耳的)聲音)。
(7)Sheflashedasweetsmile(她臉上露出了甜蜜的微笑)。
(8)a.aloudshirt(花哨的襯衫);b.quietcolors(樸素的顏色)。
(9)Hisvoicewasacenserthatscatteredstrangeperfume(他的嗓音好似香爐,散發著奇異的芳香)。
上述例句中,感官域的體驗特征均呈現出從低級感官形式到高級感官形式的映射。例(4)中的“strike”是從觸覺映射到視覺;例(5)中的“hot”是從溫覺映射到味覺,而“bite”一詞則是從觸覺映射到味覺;例(6)中的“sour”是從味覺映射到聽覺;例(7)中的“sweet”則是從味覺映射到視覺;例(8)中的“loud”與“quiet”是從聽覺映射到視覺;例(9)中的感官的心理體驗特征是從嗅覺映射到聽覺。
三、通感意象的語言建構
通感意象的語言呈現策略是,在情感邏輯的統攝下,突破語言規范,把隸屬于不同感官域的詞語組配在一起,使語法產生變格,或用一感官域的感覺去描述另一感官域的感覺,跳越了思維邏輯的常規性,使核心意象的語義兼容了相異感官域詞語所特有的語義色彩或確切地稱之為情感色彩,從而造成一種獨具效果的“陌生化”意象。
在詞語的層面上,任何一個詞語都是伴隨著其語義特征的存在而存在。盡管詞語的語義特征存在模糊的邊界,但仍具有相對的范疇穩定性。那些意義相關聯的詞構成一定的語義范圍,即語義場(semanticfield)。這樣,表示感官體驗的詞語依據其語義的心理表征不同可以歸屬為相應的感覺的語義場,例如視覺感知的色彩詞就應屬于視覺感的語義場。正常的語義搭配發生在同一義位匯聚下的語義關聯域[CD2]語義場中。具有相同義位的詞以其語義特征的相容性而能組合在一起,而不同義位的詞往往存在著相斥性,這就是語言結構規約的結果,也就是語詞之間構成的邏輯制約和語法規則。然而在語言的現實應用中,常規的語義組合在表達個體感受與體驗時有時顯得極為乏力,詞作為選擇的對象一下子陷入貧困之中,于是一種“陌生化”的語義組配形式就成為必要,這是修辭藝術中的普遍現象與基本規律。在這樣的修辭活動中,主體鮮活的感受得到升華,人們也獲得了一個嶄新的語言視野,語言本身也因此而意味雋永。通感意象生成的語言形式就是有意打破語言的線性組合規律,把不同感覺語義場的語詞組配在一起,造成語義結合上的“錯位”,即語義特征的不相容性。從這一點上看,語義組合的“錯位”是通感意象構成的靈魂。產生意義“錯位”的詞語類型可以分述如下。
1.名詞型
多數名詞可以獨立喚起意象,構成名詞性自足顯像詞。在相異感官域的超常規語義組合中,一個名詞性自足顯像詞能把屬于自身語義場的感覺特征映射到核心意象上,從而生成通感意象。例如:
(10)Themusicbreathingfromher[ZZ(Z]face[ZZ)].
面龐的美麗本是一種視覺感知,是視覺意象的心理表征,它卻產生了一種音樂美妙的聽覺感受,這種聽覺體驗在特殊的情境下映射到了視覺域的心理表征上,由此生成的陌生化意象語句寫盡了“她”那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的美。
(11)Jean''''sreallyquitea[ZZ(Z]dish[ZZ)],isn''''tshe?
美貌女子的視覺形象本訴諸視覺,卻以佳肴類比,頓有嗅覺和味覺的美感,視覺通達了嗅覺和味覺。在通感意象的營造中,名詞“dish”觸發的嗅覺和味覺的語義特征賦予了視覺域的感知上,從而在言語的呈現上就有了“秀色可餐”的通感語句。
2.動詞型
運用與核心詞語分屬不同感覺語義場的動詞,造成語義特征的映射關系,從而構成一種陌生化意象即通感意象。例如:
(12)ThesamebrightfaceItastedinmysleep,
Smilingintheclearwell.Myheartdidleap
Throughthecooldepth...
(13)Hisnamestinks.
例(12)描寫情人那張動人的臉,作者不是藉以視覺行為來表現,而是用味覺域的動詞“tasted”(品嘗),以味覺代替視覺,生成的意象別具一格,感情色彩顯得更濃、更重,也更滲透著親切感。例(13)運用了動詞謂語“stinks”(發臭),使主語“name”(名聲)似乎有了嗅覺域的行為意象特征。這是感官域中的感覺特征從嗅覺映射到聽覺的語言呈現。
3.形容詞型
形容詞的運用基本涉及兩種構造功能:一是充當定語,二是充當表語,兩大功能依據形容詞的語義分野或是描述對象的性質,或是表述對象的狀態。在營造通感意象的語詞范疇中,形容詞是一個很活躍的詞族。形容詞型通感意象的成因是形容詞超越其自身的感覺語義場與相異感覺語義場的詞語配置在一起,造成語義結合上的“錯位”,這樣,形容詞就把屬于自身語義場的感覺色彩賦予核心詞語,使其詞義具有了某種超常屬性。例如:
(14)Shealwaysflashedthatsweetsmile,evenwhenencounteringdifficulties.
(15)Hersweetvoicemademerelaxedattheverymoment.
(16)Hernameisfragrantwithgooddeeds.
例(14)、(15)中的修飾成分味覺“sweet”(甜蜜)分別轉向視覺和聽覺,使“smile”(微笑)和“voice”(聲音)都有了甜蜜的特征,使視覺意象、聽覺意象分別染上了味覺域表現的特征。例(16)以嗅覺“fragrant”(芳香的)修飾“name”,激活了嗅覺域的表現,使“名聲”似乎有了芳香的特征。
4.副詞型
在語義關系的構造中介入了來自不同感覺域的副詞的語義特征,由此生成的通感意象也能產生奇特的意境美。例如:
(17)Itisabitterlycoldnight.
天氣的冷熱程度本應訴諸感覺域的副詞來修飾,這里卻用了味覺域的副詞“bitterly”,于是寒冷似乎有了苦澀,一種奇冷的感覺也隨之而生。又如E.Spencer的名句“SweetThames!Runsoftly,tillIendmysong”(Prothalamium)句中“Runsoftly”的語義超常規共現使人感到流水潺[FK(W][TPpz1,+3.4mm。3.5mm,Z][FK)],輕柔可觸,視覺意象中頓生觸覺的感受。
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通感作為一種語言藝術手段,開拓了語言美學領域的新境,是語言美學領域的一朵奇葩。通感意象的語言營構形態可以超越語詞范疇的單一類型或多級類型共現的界閾,達到較高層面的語言范疇,如句與段。文中例(3)便是一例,再引英文一例以窺一斑。
(18)Thenagaintherewasaburstofsound,andaburstofbrilliantlight,themoonhadexplodedonthewater,andwasflyingasunderinflakesofwhiteanddangerousfire.Rapidly,likewhitebirds,thefiresallbrokenroseacrossthepond,fleeinginclamorousconfusion,battlingwiththeflockofdarkwavesthatwereforcingtheirwarin.Thefurthestwavesoflight,fleeingout,seemedtobeclamouringagainsttheshoreforescape,thewavesofdarknesscameinheavily,runningundertowardsthecentre.(D.H.Lawrance,Womeninlove)
譯文:[HTK]突然,又傳來一陣響聲,接著是一道耀眼的光亮。月亮在池面上炸開了,白熾、兇險的光焰如碎片一樣四處飛濺。完全破碎了的月光像白色的小鳥迅即在池內擴展開來,沸沸揚揚地四下亂竄,與強壓過來的層層黑浪搏斗著。逃竄到最遠處的粼粼波光喧囂著,似乎在和池堤喋喋不休地進行爭吵,企圖逃到岸上去。黑暗的濁波洶涌地壓過來,朝著池中翻騰。(李建,等譯)
例(18)是用一種感覺去描寫另一種感覺。在對月亮的描寫中,作者創造出由視覺向聽覺、觸覺挪移的通感意象:月亮的視覺形象得到諸如“炸開”、“喧囂”、“爭吵”等聽覺形象和“沉重”(heavily)觸覺形象的渲染。這例通感意象的語言表現形態使人讀之聯想奇妙,產生一種視之有象、聞之有聲、觸之有物的復合性心靈感受。
四、結語
通感意象的客觀存在有著自身本質性的基礎。在揭示通感本質的過程中,其內涵的豐富性獲得了不斷的擴展與延伸。事實上,我們已看到,在美學的范疇里,通感蘊涵著主體對取象的審美體驗,即通感的審美功能,在認知的范疇里,通感揭示了主體對事物的一種認知方式,一種跨感官域的認知方式,而在文學的范疇里,通感意象則具有詩學的功能,表現出敘事的文學性。無論從何種角度來透視通感的內在屬性,通感的表現形態是離不開語言的,借助其語言的構建模式,我們能更深入地洞察藝術語言所要表達的感覺的經驗。這種經驗是感覺在不同感官域中泛化的表征過程。我們也由此能更完整地認識感官聯袂所營造的意象的多面特性。
參考文獻:
[1]錢鐘書.七綴集[M].北京:三聯書店,2002:64.
[2]邱文生.語境與文化意象的理解和傳譯[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8(3):135.
[3]王東風.從詩學的角度看被動語態變譯的功能虧損[CD2]《簡•愛》中的一個案例分析[J].外國語,2007(4):50.
[4]駱小所.淺談藝術語言和情感邏輯的關系[J].修辭學習,2001(1):31.
[5]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6]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36.
[7]UllmannS.Languageandstyle[M].Oxford:BasilBlackwell,1964
- 上一篇:趙氏小品語言特點分析論文
- 下一篇:有字的意義和性質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