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大學生生態倫理觀現狀
時間:2022-06-17 03:19:00
導語:農大學生生態倫理觀現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世紀以來,世界人口的急劇增長、科學快速進步,物質財富在巨大增長的同時也迅速地消耗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破壞了生態環境。全球性環境危機的出現使得人們不得不思考生態問題的根本原因,即人類自身環境意識的落后或缺失。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環境問題也成為我國發展中不得不面對的嚴峻問題。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決策者,也是環境保護的主力軍。基于此,研究大學生這一特殊社會環保群體的環境意識和環境行為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1研究方法及研究模型的建構
筆者采用問卷調查方法收集相關資料。共設計了5個Ⅰ級維度,涵蓋60個Ⅱ級維度,包括被調查大學生的基本情況、生態知識、生態行為、大學生生態教育狀況與效果大學生生態價值觀,具體見表1。四川農業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大學,該校有理、工、農、醫、經、管、文、法、教等學科方向的專業設置,調查對象為大學一、二、三年級的本科生,抽查樣本中大學一年級選取222人(占30.5%);二年級221人(占30.4%);三年級284人(占39.1%)。其中,男生樣本總數為377人(占51.9%),女生樣本總數為350人(占48.1%)。共發放問卷800份,有效問卷回收727份,回收率為91%,在統計過程中未發現無效問卷(當超過1/2的題目不作答時,問卷無效),727份問卷全部有效。
2調查結果分析
通過對問卷的統計整理,根據大學生生態價值觀、生態知識、生態行為以及大學生生態教育狀況與效果的現狀及其關系的分析結果,筆者對造成大學生環境意識淡薄及環境行為水平不高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
2.1環境意識淡薄環境意識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其屬于觀念形態上的上層建筑。一方面,它從根本上受制于社會的經濟結構,另一方面,又同法律和政治等制度形態的上層建筑相關聯并受其制約[1]。這具體表現在大學生對生態倫理常識和生態行為上。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對生態倫理常識相對缺乏,針對“世界地球日、環境日、水日、無煙日、土地日的正確排列回答?”共有705位被調查者做出回答,回答正確有282人,占被調查總人數的40.0%。針對“您了解‘生態商’這個概念嗎?”這一問題,共有727位被調查者做出回答,有42.0%的被調查者“從未聽說過”;有48.8%的被調查者“聽說過,不怎么了解”;僅有9.2%的被調查者“比較了解”。而針對“您對《京都協定書》了解多少?”這一問題共有727位被調查者做出回答,有23.7%的被調查者“不了解”;36.8%的被調查者“了解很少”;有39.6%的被調查者“一般了解并感興趣”。針對“您對‘低碳經濟’和‘低碳生活’了解多少?”這一問題共發放問卷727份,有718位被調查者做出回答,有4.9%的被調查者“很了解”;有44.4%的被調查者“一般性了解”;有32.0%的被調查者“了解很少”。
2.2生態價值觀欠科學生態價值觀,是指人們關于生態價值的根本觀點[2]。傳統的生態價值觀是一種片面的人類中心主義生態價值,它片面追求人的價值,忽視甚至破壞生態環境價值。科學的生態價值觀,是一種尊重自然、愛護生態、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協調和諧的發展觀。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態倫理常識,以及受傳統生態價值觀的影響,很多大學生的生態價值觀是錯誤的,表現為對生態環境態度的模糊、對環境制度與政策的不了解,以及環保意識的缺失等。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的生態價值觀存在問題。針對“您對生態環境的態度是?”這一問題共有727位被調查者做出回答,有29.7%的被調查者“非常重視”;49.2%的被調查者“比較重視”;有21.0%的被調查者“有一點關心或是不關心”。針對“對于國家實施的限塑令,你怎樣看待?”這一問題共有727位被調查者做出回答,有80.9%的被調查者認為“很好”;有9.2%的被調查者認為“無所謂”;有4.3%的被調查者持反對態度;有5.6%的被調查者認為“無所謂”。針對“對企業參與環保事業如何評價?”這一問題共有725位被調查者做出回答,有49.9%的被調查者的評價為“這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部分”,有38.5%的被調查者的評價為“好多企業這樣做是為了讓別人覺得自己在環保”,有7.2%的被調查者的評價為“沒有必要”,有4.4%的被調查者認為“由企業出錢政府實施”。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在現有的國家與社會關系的二元結構狀況下,大學生在環境保護方面對政府存在著依賴性,他們已經習慣了等待政府通過大規模的運動方式來解決問題。
2.3環境教育不足當前我國大學教育過于專業化,學校過分強調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使大學生的知識不夠全面,這也是導致大學生在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上存在專業傾向性的主要原因。通過調查可知,我國農業院校的環境教育力度不夠。調查中,針對“在學科教學中教師有環境教育的意識嗎?”這一問題共有727位被調查者做出回答,48.6%的被調查者選擇了“基本不涉及”;32.2%的被調查者選擇了“有涉及”;18.2%的選擇了“其他”。針對“學校教師上課時會運用多媒體等手段創設生態方面的學習情境嗎?”這一問題共有704位被調查者做出回答,僅有1.3%的被調查者選擇了“非常滿意”;有98.7%的被調查者選擇了“其他”。針對“你覺得通過學校的學科環境教育滲透,確實提高和增強了你的環保意識嗎?”這一問題共有727位被調查者做出回答,65.2%選擇了“沒用”;34.8%選擇了“有一定幫助”。這說明學校在設置公共課程上忽視對環境課程的設置,非環境專業的學生缺乏對環境科學知識的全面了解。教育在這方面的缺失,造成了大學生環境意識的淡薄,對環境知識了解的不多。環境意識支配著環境行為的發生,環境意識不夠必然會導致環境行為不夠理性化。
2.4環境道德約束力較弱道德是社會規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會動員、整合和控制功能。但是道德不同于法律,它不具有強制性,因而在調節社會成員的行為時約束力較弱。大學生在破壞環境時道德不能完全發揮其作用約束或制止破壞環境的行為。通過調查可知,大學生在面對環境破壞等行為時,缺乏制止的意愿。針對“對校園中存在的‘長明燈’、‘長流水’現象,你認為?”這一問題共有727位被調查者做出回答,有8.7%的被調查者回答“視而不見”;有60.4%的被調查者回答“偶爾出手將其關掉”;有30.9%的被調查者回答“一定會采取必要措施”。針對“平常您是否會注意節約使用水電、紙張、塑料袋等物品?”這一問題共有727位被調查者做出回答,有79.4%的被調查者選擇“是”;有18.2%的被調查者選擇“否”。針對“對待家人吸煙的態度。”這一問題共有727位被調查者做出回答,有56.8%被調查者認為“對吸煙者和環境都有危害,應勸其戒煙”;有13.1%的被調查者認為“對吸煙者和自己影響不大,不會管”;有20.0%的被調查者認為“是個人私事不應多管”;有9.6%的被調查者認為“對吸煙者有危害,對環境影響不大”。針對“是否會向有關部門舉報身邊的破壞生態文明的情況”這一問題共有715位被調查者做出回答,有53.3%的被調查者選擇“是”;有45.6%的被調查者選擇“否”。“針對您的寢室無人時,是否會熄燈或關電腦?”這一問題共有716位被調查者做出回答,有42.8%的被調查者回答“肯定會”,有30.0%被調查者回答“經常會”,有20.8%的被調查者回答“偶爾會”,有7.6%的被調查者回答“很少會”。道德約束是提高大學生環境行為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全面加強社會道德規范的調節功能,建立一個與環境發展需要相適應的道德拘束機制。
2.5缺乏生態社會實踐大學的專業教育能使大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專業理論知識,但是在社會實踐鍛煉方面相對薄弱,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實踐更顯不足。針對“是否愿意參加環保活動?”這一問題共有725位被調查者做出回答,有79.3%的被調查者選擇“愿意,視情況而定”;有15.0%的被調查者選擇“一定去”;有5.6%的被調查者選擇“不參加或不理會”。針對“您是否經常宣傳知識或參加環保實踐活動,以達到教育人的目的?”這一問題共有717位被調查者做出回答,有43.8%的被調查者選擇“是”,有55.2%的被調查者選擇“否”。這也反映了部分學生對環保實踐的冷漠態度。
3結論與建議
筆者通過對大學生環境意識和環境行為的研究發現:大學生的環境意識淡薄,在看待環境問題時存在明顯的專業傾向性,且存在一定的誤區;對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環保行為落實情況過于樂觀;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只圖方便生活,忽視對環境的保護,但參與環保活動的積極性較高,環境意識與環境行為存在具有較強的相關關系。鑒于以上分析,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觀念上轉變,思想上重視。首先,大學生要深刻學習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想正確看待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其次,轉變生態價值觀,以正確、科學的生態價值觀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學習和實踐;再次,加強生態倫理常識的學習,豐富有關生態、環境方面的專業知識;最后,廣泛參與生態環保活動,關注環境問題。
(2)構建具有實效性的大學生生態倫理教育體系。生態倫理教育是植根于生態倫理學的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價值體現在以下幾方面:①以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倫理觀念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基本關系;②以一種全新的生態視角重新思考人類發展過程中人際之間、代際之間和各物種之間應有的平等關系;③以一種全新的理性方式重新塑造生態與發展共存、簡約與豐富同輝的生活方式[3]。構建具有實效性的大學生生態倫理教育體系在教學模式上,采用滲透模式和單一學科模式相結合,既將生態倫理作為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保證教學的系統性,又將生態環境理念滲透到已有的各學科教學中,以免學生孤立地看待生態環境問題。在進行學科滲透教育時,各學科之間應根據生態環境教育的大綱要求,既合理分工又密切合作,注意學科之間生態教育的差異性與共同性,培養學生探討環境、保護環境的意識,最終形成科學、系統的生態倫理觀。
(3)建立良好的校園生態倫理氛圍。首先,學校領導和教師應當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以自身的環境保護行為鼓勵和強化學生生態道德的養成;其次,創建生態倫理氛圍,引導學生尊重自然,唾棄破壞生態環境的不道德行為,宣講生態保護方面的責任,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遵守生態法規、堅持生態倫理標準是每一個人應盡的道德義務;再次,學校應加大環保教育資金的投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環境保護實踐機會,吸引絕大多數學生參與活動,通過討論反思環保收獲,并進一步與生態倫理課程內容結合互動,深化學生對理論的認知和把握。
- 上一篇:分析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途徑
- 下一篇:農業災害保險走出怪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