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未成年人網絡道德教育

時間:2022-05-16 10:31:00

導語:詮釋未成年人網絡道德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詮釋未成年人網絡道德教育

摘要:網絡已對21世紀的生活方式產生深刻影響,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帶來強烈的沖擊。因此未成年人網絡道德教育就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分析未成年人上網的現狀以及網絡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產生的負面影響,進而初步分析了網絡環境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對策。

關鍵詞:未成年人;網絡;道德教育

目前,我國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約有4億。深人了解和把握未成年人接觸和利用網絡的狀況,全面研究和探討網絡環境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對策已成為一個無法回避且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網絡環境下未成年人道德現狀

當前未成年人上網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未成年人上網動機和內容的選擇呈現出多樣性。未成年人上網動機和內容主要包括:為找朋友、聊天上網(約占30%);為了學習與課程有關的內容(約占27%);玩游戲和看新聞排在第三位,各占12%。接下來還包括關注影視文藝動態、體壇動態、收發電子郵件、看VCD等等。但特別值得警惕的是,有約36%的上網未成年人偶爾訪問過不健康網站,瀏覽不健康內容。

2.未成年人上網時間和上網地點體現出分散性特點。由于現在的學習、生活日趨緊張,大多數未成年人認為自己上網的時間是沒有規律的,由合適的時間、自己的需要而定。從上網的地點來看,由于受學習、生活環境等因素的限制,未成年人上網的地點主要分布在家里或學習、生活單位;網吧也是部分未成年人經常光顧的地方。

3.未成年人掌握網絡知識的途徑表現出主體性特征。“上網”是他們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其次才是同學朋友間的互相學習。

網絡的興起改變了傳統未成年人的道德狀況。網絡的興起賦予許多網民以雙重人格的身份,一是現實人格,一是虛擬人格,這對于未成年網民也是如此。虛擬人格以現實人格為基礎,又是現實人格的擴大化。虛擬人格是指在現實生活中未顯露、表現出來的人格,它是在虛擬的網絡社會中,暫時擺脫現實社會角色所呈現出來的。未成年學生缺乏觀察人類和社會的視野和判斷力,虛擬人格與現實人格的交叉體現往往會使他們感到無所適從。對于未成年人而言,其個體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較差,意志力也較為薄弱,一旦認可虛擬社會的交流與交往方式,就會更傾向用虛擬人格獲得滿足,易對虛擬人格產生依賴。

二、網絡環境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和行為負面影響

網絡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網上的暴力信息。青少年從網上獲取的暴力信息,以及在飄車、砍殺、爆破、槍戰等暴力游戲的強刺激中,逐漸模糊了道德規范,淡化了虛擬與現實的差異,形成了以致人傷亡為快、以行使暴力為樂的思想和行為,前段時間震驚社會的馬加爵殺人案就是一例。

(二)網上色情信息。只要接觸互聯網,就會很容易地受到色情網站的騷擾,這是很多網民切身的體會。而據統計,目前互聯網上的色情網站超過3.7億個,每天約有兩萬張色情照片進人互聯網。青少年網民正在遭受色情網站不良信息的侵蝕。赤裸裸的性交往、性描述和性畫面,在網上已不新鮮。這對正處于青春萌動的青少年尤其是中學生,已經造成許多令人憂慮的心理刺激和不良仿效,嚴重危及了他們的身心健康。據統計,當前被抓獲的青少年犯罪當中,有近80%的人通過網絡受到誘惑,這些人因為沉酒于網絡,或者受到網絡黃色信息的侵蝕,作案甚至作大案,詐騙、強奸、搶劫、搶奪的犯罪比例非常高。據有關專家指出,色情圖片、小說和照片隨著因特網的普及和擴展,網絡泛黃現象有在全世界蔓延的趨勢。未成年人一旦墜人其中,后果不堪設想。

(三)網絡心理疾病。在網絡時代,網絡主體的行為是在“虛擬存在”情形下進行的。人與人的交往是以計算機為中介,人人都可以在網絡中成為“隱形人”若長期與多媒體畫面交流,必然會導致身體健康的損害,并在生活中出現各種行為異常、心理障礙、人格障礙、交感神經功能部分失調等間題,在這種情緒的支配下,未成年人就有可能走上自殺、犯罪的道路。

(四)網絡道德問題。因特網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虛擬環境—電子空間里,“網蟲”的所有言行都是通過敲擊鍵盤,向網絡輸送代碼來實現的,他們所有的言行都可以不留任何痕跡,這樣,未成年人在網絡上可以充分地暴露壓抑在心底深處的需要和欲望,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正因為部分未成年人極易放縱自己的行為,忘卻社會責任,喪失道德感,近年來,電腦黑客利用計算機編制和傳播病毒程序、蓄意破壞網絡、電子賭博等嚴重網絡道德行為問題屢屢出現,正確的網絡道德教育和引導未成年人規范網上行為,杜絕破壞性事件的發生,是網絡時代的重要課題,思想道德教育要以全新的姿態介入網絡。

三、網絡環境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對策分析

我們網絡環境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要與時俱進,認識到網上育人的極端重要性,切實增強網上爭奪的緊迫感,主動出擊,強化網絡意識,占領網絡陣地,牢牢把握網上育人的主動權。這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網上教育和網下教育要有機結合。網上教育改變了傳統教育模式,拓寬了教育的空間,促進了教育的社會化,網上教育作為新生事物,在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動中所占比例還不大,網下的日常教育仍是廣大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所以進一步發展和利用網上教育,加強網下日常教育,解決網上教育不能解決的問題,是較為理智和可取的態度。把網下教育和網上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用網下教育對網上教育進行引導,用網上教育對網下教育進行補充,走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兩者融合之路,才能既不削弱原有陣地,又開辟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

(二)優良傳統與現代手段要有機結合。一是利用現代手段改進和加強傳統教育。現在的未成年人和過去的未成年人相比,已具有許多新特征,受教育的主體已產生了變化,對受教育的方式必然也會提出新的要求,傳統教育利用網絡提供的新手段和新工具,可以以更廣泛、更迅速、更大眾化和更易接受的形式傳播。二是運用傳統教育解決網絡產生的或不能解決的問題由于網絡的現代性和內容的時尚性,充斥著新潮、獵奇和真假不分的東西,對正在形成世界觀、價值觀的未成年人來講會產生一定的迷惑和消極作用,反動、黃色和非道德的東西更是危害甚廣。所以傳統教育應當進一步加強和提高針對性,進一步加強理論武裝工作,加強共產主義和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增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未成年人的文化自省、選擇、判斷能力和批判意識,使其在眼花繚亂的網絡世界中能加以辨別,并在各種有害信息的誘惑面前能夠自覺加以抵制。

(三)實現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必須加強政府機關、學校、家庭和社會等的連通和結合。要以貫徹落實中央相關政策為契機,進一步整合政府機關、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各種資源,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進。

(四)優化網絡環境,實現宏觀導向和微觀監管的有機結合。要正確把握網絡的宏觀導向。加強對互聯網的監控和管理,必須進一步了解網絡的發展現狀和發展方向,采取有效的管理對策,要一手抓“堵”,一手抓“疏”。所謂“堵”,就是指充分運用高新技術手段建立“防火墻”,從技術上進行過濾,將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有毒信息和垃圾信息拒之于視聽之外;所謂“疏’,,就是充分發揮互聯網的正面作用,充分利用學生喜歡互聯網的特點,做一些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活動。這樣,既滿足了未成年人濃厚的上網興趣,又引導他們進人了安全健康的網上精神家園和快樂大本營,營造了綠色的網上空間。與此同時,還要加快網絡的法制建設,建立和完善網上的法律法規,打擊網上犯罪,盡快加強網絡違法和犯罪的認定和立法,規范和保護青少年的上網行為和權益。

(五)此外,大眾傳媒也要擔負起相應責任。大眾傳媒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最容易也是最愿意關注的,他們善于模仿,追逐偶像,容易受到社會輿論的影響,因此各類大眾傳媒必須進一步增強社會責任感,為未成年人網絡道德教育提供正面道德楷模、正面的輿論指導、正確的思想理念、正確的審美觀點、正常的社會生活、正常的生活方式,把推動未成年人的網絡道德建設作為義不容辭的職責和義務,努力加強對宣傳網絡內容的凈化和控制,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的網絡道德建設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