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院輔導員培養大學生的四加模式探索
時間:2022-04-07 04:13:00
導語:高院輔導員培養大學生的四加模式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人才質量事關學校教育成敗,人才培養問題作為學校工作的中心問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踐行科學發展觀,應該以學生為本,從不同角度致力于人才培養模式和方式方法的創新。高校輔導員應從關注學生精神需要、實行分階段分層次分類別指導和引導、建立符合大學生實際的社會支持系統以及團隊輻射等幾個貫穿整個大學生培養階段始終的方面著手,開展學生培養工作。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大學生培養;模式;輔導員視角
人才質量事關學校教育成敗,人才培養問題是學校工作的中心問題,高校學生工作人員應以學生為本,探索能夠培養出高質量人才的培養模式。筆者認為,可以采取“把握特點+‘三分’指導+形成合力+團隊輻射”的模式,從關注學生精神需要、實行分階段分層次分類別指導和引導、建立符合大學生實際的社會支持系統以及團隊輻射等幾個貫穿整個大學生培養階段始終的方面著手,開展學生培養工作。
一、把握特點:關注大學生現實需要
以生為本的大學生培養模式,需要從關注不同學生的現實需要入手,結合院校實際,圍繞學生成長成才目標,在滿足其需要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精神動力,引導并促進自我價值的實現。總的來說,大學生的現實需要具有階段性、層次性、多樣性與矛盾性等特點:
1.階段性
大學生需要的階段性特征是比較明顯的,不同的學習和成長階段具有不同的需要,且這種需要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在進行調整和改變。
2.層次性
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從滿足生理和安全需要,到社交和尊重需要,再到自我實現的需要,層次逐漸升級。輔導員要幫助大學生認識并判斷自身需要的層次性,然后集中優勢力量,集聚優勢資源,培養高層次需要;同時,在滿足其需要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生精神動力的提升。
3.多樣性
由于受到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大學生的現實需求很不一致。輔導員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地關注和了解其多樣性需要,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關心關注具體的群體和個人,來實現輔導員工作的目標。
4.矛盾性
大學生需要存在如理想與現實、情感沖突、專業學習與興趣愛好、社會實踐與人際關系等方面的矛盾。輔導員應該認識到“沖突就是一種成長”,幫助學生辯證地看待矛盾,引導大學生科學合理地追求精神需要。
因此,輔導員應該從實際出發,通過實際調研,系統關注和掌握大學生的現實需要,并借助學校開展的各種活動,努力幫助大學生實現自我,和諧發展。
二、“三分”指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針對性
‘三分’指導指的是分階段分層次分類別指導。
1.分階段指導
大學生在校期間每一學年每一學期的目標不盡相同,要結合學大生出國考研找工作等自身發展目標需要,有針對性進行指導。
2.分層次指導
即根據大學生不同的需要層次進行指導,促進其自我需要的不斷滿足和自我價值的最終實現。
3.分類別指導
從不同的角度按照學生不同的特征進行分類。如軍訓方陣學員、黨團干部、科研實踐團隊、勤工儉學、創業團隊等等。不同類別的學生,要克服的困難及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是不一樣的。輔導員在工作中對不同的學生群體進行細分,幫助不同類別的學生解決不同的問題,有助于切實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在實際工作中,輔導員開展“三分”指導應遵循以下規律和原則:
1.安全穩定工作壓倒一切的原則
這是一個硬指標。學生的人生安全、心理健康等問題是不容出現工作失誤的,否則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也會讓輔導員工作陷入被動。實現‘三分’指導就是為了順利實現學校安全穩定和育人目標的這一基本目標。
2.按照學生設定的總目標來提供服務,是“三分”指導實施的前提
總目標是貫穿整個大學教育始終的,體現為學生成長與成才的方方面面。這就要求輔導員要深入學生,和學生一起做好職業規劃,設定符合自身實際的總目標(如考研出國找工作等),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子目標和具體舉措。
3.“三分”指導原則需要貫穿整個大學生培養過程的始終
輔導員要團結一切能團結的力量,整合一切優勢資源,協調各種矛盾,以實現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目標為根本出發點,以滿足學生的各項需求為中心,結合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切實從提高學生自身的社會支持度和滿意度方面下功夫。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解決思想問題,為達到學生的合理目標而不懈努力。
此外,輔導員還應注意到以下兩個問題:一是每個學科的特點是不一樣的,其培養特點和模式也不一樣;二是不同的學生受各種因素制約,表現出來的現實情況也是不一樣的。因此,要在紛繁復雜的社會背景下把握不同階段不同類別不同層次學生的思想特點是比較艱難的,這就要求輔導員能夠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具體表現,捕捉其思想變化,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相應的對策。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一是‘三分’指導要系統科學,整體推進,貫徹始終;二是‘三分’指導要選準時機,在實施前要營造氛圍;三是‘三分’指導要與時俱進,不斷修正具體的內容和步驟以符合學生發展的需要。
三、形成合力:構建大學生社會支持體系
社會支持是個人在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所獲得的,來自他人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援。一般而言,社會支持分為物質支持、情感支持、陪伴支持、信息支持四個部分。受性格、性別、家庭、年級、專業和身份等因素不同時期不同程度的影響,不同的大學生個體對社會支持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在各個發展階段的社會支持需求也有所不同。然而當前我國大學生在遇到煩惱時,只有11.02%的人主動尋求幫助,84.4%的人很少或偶爾尋求幫助,而4.58%的人根本不尋求幫助,可見大學生所獲得的社會支持人數并不多[1]。因此,針對大學生多樣性社會需要,構建符合學生和學校實際的社會支持體系,使學生獲得更多更有效的社會支持,形成有效滿足自身需求的社會支持體系,進而形成教育合力,意義非常重大。
社會支持的來源主要來自家庭成員、親友、同事(同學)、團體、組織和社區的支持與幫助。具體而言,主要有三條渠道[2],如圖1所示:
筆者結合輔導員工作實際,建構的學生社會支持體系框架如圖2所示:一是“外部社會”支持體系。之所以稱“外部社會”,特指除家庭和學校之外的組織和個人形成的支持和幫助體系,主要是政府以及各種社會團體和個人提供的各種支持。二是家庭支持體系,主要是家庭成員和親人、戀人等提供的支持。三是學校支持體系,主要以學校獎勤補助貸為中心的經濟支持體系,以院系為中心的老師、同學等形成的情感和信息支持體系。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遇到困難后,最容易獲得的就是來自于學校的各種支持。
具體操作時,一是要整合社會資源,為學生發展謀求更多智力和物質支持。例如積極爭取政府提供的資源份額和與企事業單位的合作,合理利用和發揮校(系)友資源的作用,爭取社會公益團體和熱心人士資源的進入,利用自身條件開發新的社會資源等。二是要借鑒國外經驗,開設家長項目,為學生發展爭取更大外部支持。比如美國自20世紀30年代開展起來的父母項目,不少做法是值得借鑒的。一是開展科學調查,分析父母希望了解大學及子女在校學習的相關需要;二是開展各種父母活動項目如家庭開放日、家長學校、父母入住學校活動以及成立父母委員會,派發簡報和贈送家長手冊等等。三是要將學院“官方”引導和學生“民間”互助結合起來。一是引進專門人才測評與職業規劃專家或軟件,通過測評和職業規劃,提高大學生自我認知程度,為其學業規劃提供方向;二是開展朋輩教育。學院搭臺建立各年級“學生服務超市”,發揮“典型”教育的示范作用;三是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積極推進學生進實驗室,進導師項目,進課程建設。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既是服務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需要,更是促進學生良性優質發展的需要,學生在參與
- 上一篇:客服部主管實習工作總結匯報
- 下一篇:論解決三農難題的措施提升城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