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業成長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5 03:28:00

導語:教師專業成長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專業成長管理論文

【摘要】課程改革催生了校本教研,校本教研的扎實開展又促進了教師的發展,為了讓校本教研真正成為學校發展的動力,我們探索出一條“自主—合作—互動”的校本教研模式,走一條“專業引領—同伴互助—實踐反思”教師專業成長之路。校本教研已成為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和學校建設的一項長期的基本的治校方略。

【關鍵詞】指示劑催化劑清醒劑興奮劑

溫總理在2006年國務院召開的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教育事關國家的未來。現代化建設、精神文明、道德力量都離不開教育。有了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國家實力,才能成為一流的國家。”從溫總理的講話中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啟示:教育的這種特殊作用關鍵在教師,關鍵取決于教師的職業品質與專業能力。建設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學校發展的根本大計,我校是一所年青而具有活力的學校,青年教師占80%以上,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專業素質能否不斷提升,新課程理念能否不斷轉化為教師的教學行為,就成為學校教師隊伍發展的新課題。

課改催生了校本教研,校本教研的扎實開展又促進了教師的發展,為了讓校本教研真正成為學校發展的動力,我們探索出一條“自主—合作—互動”的校本教研模式,走一條“專業引領—同伴互助—實踐反思”教師專業成長之路。

一、專業引領:教師專業成長的“指示劑”

1、外向型校本教研——請進來,走出去

專業引領即先進的教育理論對學校教師研究的引導。它是校本教研向縱深發展的關鍵,其實質是理論對學校的指導。

去年暑期召開的“改革與發展”教育教學研討會上,我們請屏東中學周靈副校長作《課題研究與教師專業發展》,福州八中現代教育研究室蔡隆副主任作《課程改革與教師發展》的專題講座。今年一月份福州市數學中心組成員在福州教育學院數學中心組負責人鄭新發帶領下,一行十人到學校開展教研活動。數學中心組的專家領導在聽取了李麗寬教師的高三復習課《〈直線與圓錐曲線的位置關系〉中有關中點弦問題》之后,對這堂復習課進行了點評,專家們在點評中指出這堂課教學模式新,運用典型案例組織課堂教學,很有針對性;教學定位準,根據學情以學生如何學作為教學定位,具有可行性;教學方法好,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知識解決通性通法,頗具有效性。同時專家還針對這堂課的教學,在“量”與“度”的把握,在“動”與“靜”的處理,在“難”與“易”的選擇上與執教老師進行商討,并提出符合校情、學情的建議。數學組老師在同專家們零距離的交流中,特別是聽了專家對教材的解讀、課堂的駕馭和別具匠心的設計后,深感受益匪淺。

上個月福州教育學院領導、專家一行十五人在院長助理教研處葉誠良主任的帶領下到我校進行課改調研,聽了11節課,并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評課。學院的領導、專家圍繞公開課開設的目的和意圖,圍繞課堂教學的過程和效果與開課教師、聽課教師座談,從三維學習目標的達成度、新課程理念的體現度和教學的有效度開展評課,對提高課堂教學的設計和組織能力,提出建設性意見。專家“把脈診斷”,對我們指導、引領、總結、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們參與聽課、評課、指導受到廣大教師的歡迎。專家引領,為教師的理論水平提升創設了極為便利的條件,加速了青年教師的成長。我們還組織教師參加在福州八中召開的“八閩高中教學校標協作組織06論壇“,暨06—07學年第一學期研究觀摩課,借鑒學習他人先進的教育思想和優秀教學經驗;參加市教院舉辦的高三專題知識講座;組織教師觀摩福州市首屆中青年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決賽;組織年段長參加《校本課程開發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的講座。派員參加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舉辦的第五期省青少年電腦機器人競賽指導教師培訓班,參加福建省語文、教學年會,參加市教師新課改培訓和各學科培訓。請進來,使教師在對話中深受啟迪;走出去,使教師在視野上大開眼界。

2、課題式校本教研——求變革,探模式

較強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是教師專業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開展課題研究能夠得到專家及時、全面的指導,這對提升教師的教科研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一年來,我們以教科研為龍頭,以課題研究為抓手,全面推進新課程實施,學校目前有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科研規劃課題《常態化多媒體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旨在探究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實現三個轉變:教師角色的轉變,即教師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指導者、個性發展的引導者、思想品德的塑造者;學生地位的轉變,即學生由知識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主動探究者;教學手段的轉變,即由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手段轉變為信息技術與學科知識的整合。各教研組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確立了教研組的子課題,并積極進行“情—導—探—評”教學模式的研究,確定了學科教學模式,教師在課題的選擇、設計、研究等一系列活動過程中結合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實踐,進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并形成理性的認識與思考,提出了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長即成果的創見。我們體會到:教學研究是重點,課題研究是途徑。教學模式的探索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目前取得的進展還只是階段性的成果,需要繼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我校還承擔中國未來研究會教育學會“十一五”課題《學校成為學習共同體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市級教研課題《網絡環境下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與管理的研究》,尋求變革,要理念創新;探究模式,要方式創新。

3、學習型校本教研——常充電,煉內功

課改實踐需要理論支撐,需要思想源泉,實踐困惑和迷茫反映出教師對理論理解的淺陋和偏離,只有將實踐中反映出來的問題上升到理論層面加以剖析,才能探索到根源,教學實踐水平才能得到提升和拓展,學校重視教師的理論學習,倡導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一年來,陳雷鳴常務副校長作了《教育的三重境界》、《教師基本功的再提升》等十二場教育教學理論講座,提出新時期教師應具備的基本功:教科研基本功、課程開發與實施基本功、教學設計基本功、教學評價基本功、信息技術應用基本功、互動與溝通基本功、語言表達基本功、文字板書基本功,實現了從“三字一話”向熟悉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提升,從“怎么教”的教學意識向“教什么”的課程意識的提升,從教師的主導向互動合作教學的提升。教務處先后下發了《怎樣開展課題研究》等校本培訓材料十份,還在網站上開辟了教師培訓專欄,及時遴選、上傳教育教學優秀文章,包括杜朗口中學的課改系列報道,供教師學習。以學校為培訓基地,構建一個管理者與教師、教師與教師、培訓者與受訓者平等對話與交流的平臺,用先進的教育理論,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研究、分析、診斷、評價與指導,這是提升教師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專業引領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指示劑”。

二、同伴互助:教師專業成長的“催化劑”

1、團體式校本教研——聚合力,共成長

集體研討也稱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更是校本教研的標志和靈魂。教師之間互相切磋,互相溝通,互相學習,建立積極的伙伴關系,形成寬松的環境和開放的氛圍,有利于于教師的專業發展,這是“合作雙贏”的教研模式。集備活動是同一年級、同一學科教師進行教學合作研究的有效形式,集備活動做到有主題、有中心發言、有集備記錄、有解決問題方案,根據學校《構建三級校本教研網絡管理的意見》每周每個集備組至少一位教師開研究課,同組教師觀摩聽課,課后集中議課、評課,每位聽課教師要為上課教師發現一個亮點,提出一個問題,給出一個建議,團體式校本教研促進了不同層次教師的專業發展。聚合力,達到合作雙贏;共成長,達到一起提高。

2、專題式校本教研——定主題,求實效

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針對性、有效性和科學性,學校校本教研每次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首屆教學研討會的主題是“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素質,全面啟動高中新課改”,改革與發展研討會的主題是“直面新課改、更上一層樓”,今年教學研討會的主題確定為“我與新課程一起成長”,專題研討教與學方式的變革。主題的確定具有針對性、連續性和漸進性。各個教研組根據學校專題研究制定各組的子專題,做到專題研究與課題研究相結合、與教學實踐相結合、與校本培訓相結合、與教學常規相結合,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個體反思、案例分析都圍繞研究專題展開,如語文組圍繞“目標—激活—探究—提升”的教學模式開展專題教研,政治組圍繞“情境—問題—探究—評價”的教學模式進行專題教研。高一課改年段開展“小班化教學,最大化效率”的教學模式探究。定主題,具有漸進性;求實效,具有針對性。

3、研討式校本教研——沉下來,推出去

每學年召開一次教研研討會和“改革與發展”研討會,每學期都要安排教育教學理論學習,這已成為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的制度,在首屆教學研討會上,經推薦14篇論文在研討會上交流,內容從教研經驗到集備工作,從課堂實錄到教學論文,從“窗口”建設到會考研究,從研究性學習到選修課程,從課程改革到教學管理,既有實踐探索,又有理論思考。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案例新,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理念新,符合當前的課改精神;針對性強,切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對教學教研有較好的參考價值和啟示。“改革與發展”暑期研討會期間與會教師認真學習了胡總書記關于科學發展觀的論述,認真學習《福建省新課程實施方案(試行)》,在研討會上陳雷鳴常務副校長作了《直面新課改,更上一層樓》的專題報告。報告從高中課程改革的理念與目標,普通高中的性質與任務,新課程實施工作的重點與策略三個層面論述了我校實施新課程的有效方式與途徑。研討會上高一集備組長作課改學習成果匯報。這次市級公開教學活動我們共推出22節青年教師公開課,受到了專家、同行的好評。沉下來,使教師在研討中得到成長;推出去,使教師在實踐中受到磨礪。

4、案例式校本教研——重提升,促發展

學校積極探索以課程理念為引領,以課題研究為依托,以課堂改革為抓手,以案例分析為切入點的教科研模式。“案例式校本教研”是一種教學行動研究,不是著眼于改進某一節課的活動,而是一種以教師為導向的教學循環,是發展教師專業水平的重要方式。上學期學校組織了五次教師公開課、復習研討課和匯報課,共開課141節,聽課3425節,為了引導廣大教師提高課堂的實效,不斷提升教師的教研教學能力,教務處在每次公開課之后都要進行案例分析,進行公開課小結,從目標設置上做到“三維”目標的滲透和整合,從教學方式上突出學生的活動和發展,從教學手段上做到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知識的整合,從教學設計上做到與學科教學模式的統一等方面進行評價。一節高效、成功的課,離不開教師的精心設計,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設計也是一門藝術,設計中一要依據教材特點,做好教學設計;二要依據課標要求,優化教學設計;三要依據學生實際,做好教學設計,案例分析重提升,精心設計促發展。

5、網絡式校本教研——搭平臺,同切磋

網絡教研是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發和利用網上教育資源,建立開放、交互、動態的網絡教研平臺,實現資源的交流與共享,它是對校本教研的補充和完善、創新和發展。

學校現有電子備課室2間,73臺電腦;多媒體實驗室6間,網絡合作教室1間,24臺電腦;多媒體通用教室3間;計算機教室2間,107臺電腦;多媒體教室23間。先進的教學設備為網絡化的校本教研提供了物質保證,學校建有教研組、年段、班級網站,實現了辦公、教學、管理信息化。學校要求教師利用網絡備課,將自己的課件、教案等上傳到教研組的網站上,實現資源共享。上學期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總時數達4961學時,教師自制課件量達1408課時。

最近根據形勢發展,學校倡導新的教研方式——博客教研,要求教師建立自己的博客網站,組建教師博客群,把自己平時教學的經驗、反思、教學案例上傳到教研組網站,與同行共同分享、共同切磋、共同成長,博客教研改變了傳統的定點、定時、定人教研方式,變形式單一為形式多樣,變被動參與為主動參與,博客教研使教師在思維碰撞中成長。同伴互助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催化劑”。

三、實踐反思:教師專業成長的“清醒劑”

1、個性化校本教研——話反思,談得失

教師個人的實踐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實踐基礎,教師借助于個體反思,使自己的實踐經驗持續不斷地得到總結與升華,從而有效地豐富和積累實踐知識。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為:成長=經驗+反思。華師大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一是教學研究話反思。“反思的習慣和能力是任何一個教師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精神素養和職業品質”。學校要求教師結合課堂教學,每節課后要寫簡要的教學反思;每開完一次公開課要上交一篇反思性的案例分析,因為沒有反思就不會警醒,也不會有變革的愿望和勇氣,以寫促思、以思促教,整理零碎的膚淺的思維碎片,能幫助自己梳理教學思路。與此同時我們把教師的成長和專業發展納入學校發展規劃之中,建立教師成長記錄袋。教師成長記錄袋包括課件庫、課題庫、教案庫、學習庫、成果庫、反思庫,教師成長記錄袋是教師“教學—反思—提高”的有效載體,建立教師成長記錄袋是教師成長歷程的過程性評價機制,是捕捉實踐智慧的需要,是實現多元評價的需要,是教學問題診斷的需要,也是形成教師風格的需要。二是撰寫論文寫得失。撰寫論文是教研最普遍的一種形式,寫論文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學習思考,更新知識,梳理思路,提升自己的反思過程。撰寫論文可以將教師的教學實踐轉化為理性的思考,教師要想撰寫出有分量的教育教學論文,就會遇到尋求鮮活的教育教學素材及其支撐理論的“困惑”,這又促使教師回過頭來,積極主動地關注并投身教育教學的改革。因此,撰寫論文是一箭雙雕的舉措。我們學校規定每個學年每個老師都要寫一篇教學論文,在教師撰寫教學論文的基礎上匯編了學校教育教學論文集《半畝方塘》,建立在思考、實踐、探索基礎上寫出來的文章是經驗的總結、改革的探索、前進的思考。教師深有體會地說:“成長于反思,成熟于錘煉”。

2、會診式校本教研——群言談,升內涵

以課例為載體的集體研討已成為我校校本教研的核心內容。每次公開教學之后我們都要以教研組為單位開展說課、評課活動,進行有系統的教學實踐診斷。課例研究即以一個個實際的課堂教學為例的研究,這種會診式校本教研把聽、說、評課過程變為教師間的積極互動和反思的過程,改“一言堂”為“群言談”,做到教師積極參與,激活思維,暢所欲言。會診式校本教研針對教與學方式變革進行研討,起到以點帶面的輻射作用。四月份學校舉行了青年教師公開課,福州教育學院的專家、領導親臨指導,為這堂課“號脈”、“會診”,學院的專家、領導圍繞公開課開設的目的和意圖,課堂教學的過程和效果與開課教師、聽課教師座談,提出建設性意見。會診式校本教研使教師的專業水平得到不斷提高。為了高起點地強化教師專業發展工作,學校成立了教研室,聘請了3位有豐富教學經驗高、特級教師擔任教研員,參與組織和指導學校的聽課、評課、調研等教科研活動。發現教師專業成長中存在的問題,及時予以剖析、研究、解決,及時提供方向性的指導和最新信息服務。實踐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清醒劑”。

四、累累碩果:教師專業成長的“興奮劑”

“專業引領”扶進門,“同伴互助”長見識,“自我反思”升內涵。我校校本教研在“以學校發展為本、以教師發展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這一理念的指引下,探索出一條教師群體專業成長的路子,營造出教師專業成長的良好生態環境,取得了喜人的成績:魏長興老師的教學論文《讓學生的創新思維成長在課堂》獲《中國教育》編輯部主辦的“新課程與創新教育論文大賽”一等獎;鄧金秀老師教學論文“創設問題情境,提高政治科教學質量”在全國第四屆教育創新與實踐論壇學術論文評比中獲二等獎;游吉麗老師撰寫的《淺談如何引導中學生正確對待流行音樂》在省第二屆中小學生藝術節榮獲省中小學藝術教育科學論文一等獎。教師參加福州市教育局開展了優秀教學多媒體課件評比活動,也取得了好成績,江偉老師《對數函數》獲市二等獎;劉焰嵐、周興華老師《陸地水和小循環》,吳秀琴老師《山居秋瞑》、《邊城》,侯艷老師《非洲靈感》獲市優秀獎。陳劍萍老師參加市教院舉辦的說課比賽獲優秀獎。學生孫杰萍同學榮獲2007年全國高中數學聯賽福建賽區二等獎,學生楊聰等4人通過市級選拔賽后參加由省教育廳、省科協舉辦的2006年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由省教育廳委托省電教管組織的第八屆福建省中小學生電腦制作評選活動,我校高中學生李翔睿(指導老師陳源泉)的電腦動畫《光線的折射》和初中學生柯一峰(指導老師陳麗萍)的電腦動畫《焰火》分別獲得省高、初中組三等獲。高一年段學生王均參加第十八屆“希望杯”數學競賽獲市三等獎。語文組組織學生文章參加全國第四、五屆武漢大學“寫作杯”作文競賽成績斐然,有4人獲一等獎,5人獲二等獎,13人獲三等獎,20人獲優秀獎。在陳奕良老師推薦下朱虹同學作文《那片殘陽》在省《中學生語文板》上發表,吳秀琴老師指導的李圣潔同學參加第二屆全國青少年“黎明之聲”作文大賽福州賽區的比賽中,獲高中一等獎。學生李榕華、金慕思的兩篇政治小論文《明天房價要降溫啦》、《別把聰明打碎了》參加福州教育學院2006—2007學年福州市高中生思想政治小論文比賽獲比賽表揚獎。

校本教研創造了一種學習型的校園文化背景,創建的是一種崇尚研究、共同探討、平等合作、共享經驗的氛圍,極大地激勵著教師潛能的發揮,使教師實現行為和理念的雙面提升,校本教研已成為促教師專業化成長和學校建設的一項長期的基本的治校方略。我們將鍥而不舍地探索校本教研的新路子,探索培訓、教研、科研三位一體的新機制,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鑄造學校的新輝煌。